物業經理人

全球設施管理的起源和發展

1173

  全球設施管理的起源和發展

  設施管理最初是怎樣誕生的?是如何發展成為一個成熟行業的?未來五年至十年又將會迎來怎樣的變化?亞洲作為設施管理市場上冉冉升起的新星,在這新一輪的發展中,中國要如何抓住機遇,從而取得競爭性地位以及全球影響力。

  隨著設施管理行業近年來逐漸在中國嶄露頭角,我們也開始提出這樣一些問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怎樣構想這個行業?怎樣成功地將一群剛剛成長起來的職業人才改編到設施管理這個已完全形成且高度功能化的全球行業中?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追根溯源,去了解設施管理這個行業最初誕生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經濟最初植根于制造業,而計算機行業的興起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這樣的改變被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敏感地捕捉到,并于1959年寫入他的著作《明天的里程碑》,首次提出知識型員工的概念。知識型員工本質上懂得為生活而思考。這樣的職業類型包括工程師、程序員、律師、金融分析師、科學家、建筑師等。他們的價值不僅有別于手工勞動者,而且在解決問題和利用不斷增加的信息方面與其他勞動者大相徑庭。

  這種改變對工作場所帶來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所提供的環境應該能支持和迎合這類知識型員工對不斷增長的效率結果的期望。

  直到大約20年后,行業開始為負責管理這樣的工作場所的人設定出簡單的職責要求。在這20年里,我們的“設施管理人”被加入到各種協會中,他們越來越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要求集中的新興事業的需求。1978年,當赫曼·米勒研究機構主持召開主題為“設施對效率的影響”的會議時,這一切成了討論的焦點。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中,有一小群設施管理職業人士呼吁要專門成立自己的協會。兩年后的1980年,分別代表銀行、制造業和高等教育的三位人士創建了國家設施管理協會(簡稱NFMA)。

  該協會的目的是“推廣具有獨特理念的組織型工作場所管理的實踐,此管理認識到設施已經對人類行為、提高工作效率和實現組織目標產生了一體化影響。”

  這種理念被戴維·阿姆斯壯很好地詮釋了,在1982年名為《整合人員、流程與場所》的文章中,他強調了設施管理人在建筑環境范圍內的職責應該是這三個區域的交集:(1)人員-設施的入駐者,(2)流程-引導服務交付的工作程序,(3)場所-人們入駐的前提和服務交付的地點。

  圖1人員、流程與場所的整合

  在這之后行業的發展更加迅猛,協會因此把名稱改為IFMA(國際設施管理協會)以便更好地代表會員的類型。協會最初的任務之一是要總結出設施管理人(FMer’s)固有角色的主要功能列表:

  (1)運營及維護;

  (2)領導及管理;

  (3)項目規劃與實施控制;

  (4)設施財務管理;

  (5)設施環境管理人;

  (6)溝通能力;

  (7)設施質量評估與創新管理;

  (8)不動產經營管理;

  (9)設施技術應用與管理(20**年新增)。

  這張列表非常獨特,因為它指明了這樣的事實--設施管理是工程技術和行政/管理技能的綜合體。

  早期設施管理人中有部分來自于多種學科,包括建筑、室內設計、工程、施工技術、工商管理(人力資源、法律、財務)等。雖然所在的學科不同,但他們都有共同的愿望希望能在不斷發展的嚴格要求下為知識型員工提供更好的工作場所或設施。

  當然,伴隨知識型員工需求趨勢的同時也會有其他需求趨勢對設施管理的發展產生影響,如果有某種附加的驅動力能夠為組織的商業目標和設施管理部門管理的工程資源之間搭設橋梁,這種驅動力會再次將設施管理這個職業提升到企業內更重要的層次上。

  而在后來,自動化和其他技術又對設施管理職業帶來了極具意義的影響。自動化和其他技術已經為設施管理提供了以下的受益:

  (1)幫助設施管理人能對巨大的成本與合同負責;

  (2)更好地測量工作的成功與失敗;

  (3)在自動化技術使用之前,設施管理曾經只使用硬拷貝文件;

  (4)加快了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溝通速度;

  (5)培養了比較過去結果與未來期望的能力。

  最終,自動化和其他技術為設施管理人提供了更大程度的信息,使之在組織內高層管理中可以有更權威的聲音。

  當設施管理行業在全球逐步發展時,在某些區域出現了其他不同的產業體系,到上世紀90年代形成了更多的國家或區域范圍的設施管理行業協會(如歐洲設施管理協會、英國設施管理協會、澳大利亞設施管理協會、日本設施管理協會等)。在其中一些國家,設施管理是從不動產或運維專業起步的,而在另一些國家,設施管理開始于軟性服務行業。所以設施管理的發展方向會因來源背景的差異而不同。其他行業協會甚至開始加入設施管理的子專業如RICS(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和BOMA(建筑業主與管理者協會)。

  20**年,由澳大利亞設施管理協會發起,IFMA(國際設施管理協會)形成了第一個與卓越合作伙伴聯合的協議,這是一個成功的國際合作與知識共享模型。這也導致了IFMA成長為一個以成員為中心的設施管理組織聯盟,在該行業的進步與發展中提供領導力。有趣的是“卓越合作伙伴”合作形式為澳大利亞成為第一個非IFMA個體而具有識別和提供注冊設施管理經理(CFM)認證能力打下基礎。

  雖然存在一些差異,到20**年,所有29個歐洲國家在設施管理的定義上達成一致:“將組織內的流程加以整合,使之維護和發展已承諾的服務,以支持和提高主業活動的成效。”

  這也在以下兩大主題下分解出更多的領域:(1)空間與基礎設施;(2)人員與組織??臻g與基礎設施被稱為客戶因工作空間需求的響應。這些服務包括空間規劃,工作場所的設計、施工、租賃、出租管理、建筑施工、維修、家具及設備管理、技術基礎設施(MEP系統)、清潔等。人員與組織包括客戶需要的健康服務、餐飲、活動管理、ICT(信息和通信技術)、酒店、安保、安全、人力資源管理、物流、辦公用品、文件管理、會計、市場營銷等。

  有趣的是,這種分解比設施管理在北美典型的概念更為廣泛。IFMA在國際和北美對設施管理的定義是:“一種由多個學科相結合的職業,以整合人員、場所、流程和技術使建筑環境功能專業化。”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的定義分解幾乎涵蓋組織的所有非核心功能,而北美的觀點集中于環境建設,從而排除如會計、市場營銷和信息技術等其他功能。

  在20**年11月舉行了一次關于發展國際設施管理標準的ISO會議。這次會議由26個代表參加,他們分別來自澳大利亞、丹麥、德國、匈牙利、日本、挪威、瑞典、英國和美國9個國家。下一次主要會議計劃于20**年9月在日本舉行,屆時應該會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至今為止所提議的關于設施管理的范圍或定義被闡述為:“設施管理整合多樣化功能以保障富有成效的、生機勃勃的、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環境”。

  當然,亞洲已經成為設施管理市場上冉冉升起的新星,中國香港、澳大利亞和日本因為介入時間早而成為亞太地區的領頭羊。這三個協會于上世紀80年代末啟動,目前市場已經發展成熟并為亞太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良好示范。

  這將是設施管理行業新一輪的發展,大家都在關注亞太哪個國家和地區會抓住機遇迎頭趕上。最近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和印度設立的設施管理協會或分會在刺激著更多機會的發生。澳大利亞、中國香港和日本這幾個早期加入設施管理協會的國家和地區顯而易見已擁有獲得成功的部分重要因素,他們的實踐也為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會員們提供了知識分享和職業發展的良好平臺。這樣的平臺更加顯著地加快了設施管理行業的發展速度。

  這樣的發展勢頭也提供了支持和配合當地政府關于設施管理行業倡議的關聯點。這將最終迎來各國政府和設施管理行業的成功雙贏。

  例如,澳大利亞政府20**年至20**年間的設施管理行動議程倡議得到了該行業董事會提供的多學科支持,其中具有獨特識別性的設施管理因其指向更高生產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環境成為首要的貢獻者。這個項目得到澳大利亞政府的完全贊同與支持,并承認設施管理行業是澳大利亞20**年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貢獻了國內生產總值的1.65%。設施管理行動議程與CRC-CI“設施管理示范項目”研究協作:“悉尼歌劇院

  ”,由時任澳大利亞設施管理協會主席史蒂芬·巴夫尼親自領導,已對澳大利亞設施管理行業的支持和方向產生了持久影響與超越。設施管理示范項目的獲獎出版物《設施管理作為業務推動者》在20**年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指導:建立特別關注服務采購、技術(BIM)和性能基準的管理理念和平臺。

  除了公共和私人的合作,還有其他的活動在全球范圍內推動了設施管理行業的發展。這些活動包括從業者和教育工作者出版的文章和書籍。在設施管理行業最有影響力的出版案例包括斯通博士《使用中的費用》、伯納德·威廉的《設施經濟學》與戴維·科茨的《設施管理手冊》。

  IFMA的“World

  Workplace”每年在美國舉行,這是自1980年以來全球最大的設施管理會議,也是一個促使行業發展的極好的平臺,同時為全球頂級思想領袖提供了一個物理平臺和人際網絡以便分享行業和產業的最新思想和最佳實踐。

  任何一個新興產業都會存在知識差距,需要對該領域的現有管理人員提供專業培訓。通過培訓知識的有效轉移可以提高該領域專業人才的質量,從而提高他們的能力并對其工作的整個組織產生直接性的經濟價值。

  開展設施管理項目的學歷教育也必須在大學就開始系統設立。自20**年來由IFMA資助,這樣的教育體系已經存在于歐洲、北美、日本、中國香港、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已認可的項目超過30個。目前,在中國和印度等新興設施管理市場這一領域尚待發展與成熟。

  最后,當組織試圖改善自己的設施管理功能時,總是會問“我怎么與我的同行比較所作所為?”這需要某種形式的基準進行檢測,無論是基于一個小型還是大型的行業規模,只有當我們知道哪些方面表現不佳,才可能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并借鑒行業最佳實踐制訂在線處理策略。

  雖然設施管理市場已經在過去的30多年中達到了一個成熟的程度,但它仍然在發展中。未來5年-10年將會迎來設施管理世界的重大變化,作為行業的一員我們必須做好準備來迎接這一切。

  在過去的幾年中已有一些研究報告發表,IFMA也一直在強調其實用性和洞察力。在20**年發布的全球設施管理趨勢報告中定義了設施管理領域未來的10大趨勢:1、可持續發展;2、越來越現代化的建筑技術;3、越來越多的建筑物開始老化;4、應對全球復雜環境的預案;5、海量的設施管理數據;6、尋找頂尖專業人才;7、提高設施管理的職業地位;8、不斷發展的技能和商業意識;9、提高工作場所的效率;10、變化中的工作場所。

  總結來看:1、這些趨勢都是相互關聯的;2、為迎接挑戰,教育與培訓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重要;3、設施管理擁有光明的未來,定有機會影響組織的戰略結果。

篇2:貴陽市城區居建住宅供水設施建設維護管理辦法(2015)

  貴陽市城區居民新建住宅供水設施建設維護管理辦法(20**)

  貴州省貴陽市人民政府

  貴陽市城區居民新建住宅供水設施建設維護管理辦法

  政府令第30號

  《貴陽市城區居民新建住宅供水設施建設維護管理辦法》已經20**年3月24日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年6月1日起施行。

  市長 劉文新

  20**年4月8日

  貴陽市城區居民新建

  住宅供水設施建設維護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城區居民新建住宅供水設施的建設、維護和管理,保障供水安全,滿足用戶正常用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供水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業管理條例》、《貴陽市城市供水用水規定》以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內城區居民新建住宅供水設施建設、維護和管理。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新建住宅,包括住宅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兩限”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政策性租賃住房、廉租房以及集中安置住房等)、有居民居住的綜合性樓宇和小區以及住宅區內為小區配套的公共設施用房和經營性用房等。

  本辦法所稱城區居民新建住宅供水設施,是指從居民住宅小區規劃紅線起到用戶結算水表前的供水管道、水箱、水泵、電機、閥門、自動控制設施、配電設施、消毒設備、壓力水容器、結算水表及其附屬設施等,不含提供設備用房的土建、消防、熱水、直飲水、中水回用等其他供水設施。

  本辦法所稱“一戶一表”是指一戶一結算水表,水表安裝出戶,供水企業抄表到戶。

  第四條 城區居民新建住宅供水設施應當按照統一規劃設計、統一組織建設、統一管理維護的原則,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交付使用。

  第五條 城區居民新建住宅供水設施(含二次供水)的設計、施工、調試和運行應當符合國家標準,沒有國家標準的,執行供水行業標準,國家和供水行業尚未制定標準的,執行地方標準。

  第六條 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城區居民新建住宅供水設施建設、維護和管理的監督工作。

  市衛生計生、住房和城鄉建設、城鄉規劃、發展和改革、質量技術監督、城市管理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城區居民新建住宅供水設施建設、維護和管理的相關工作。

  第七條 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城區居民新建住宅供水設施建設,城市供水企業負責具體實施。

  第八條 新建住宅供水設施建設項目應當進行招投標的,依照有關規定實施。

  第九條 新建住宅開發建設單位應當委托具備相應資質的設計單位進行擬建項目市政供水承載力報告的編制,依法報城鄉規劃部門審批。

  第十條 新建住宅供水設施由開發建設單位委托具備相應資質的設計單位進行設計,設計方案應當征求供水企業的意見,并將供水施工圖設計文件依法報送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未經審查或者審查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第十一條 新建住宅建設單位應當按照一戶一表、水表出戶的要求設計和建設供水設施。

  第十二條 新建住宅供水設施施工設計圖經審查合格后,新建住宅開發建設單位依法與供水企業簽訂供水設施建設工程合同。

  第十三條 新建住宅從城市公共供水管道取水點位置至紅線邊緣供水管線的建設費以及破路毀綠手續和費用等相關事宜,由開發建設單位負責。

  開發建設單位應當按照期限提供供水設施用房、用地和通道,將電源引至供水設施建設的指定地點,單獨安裝電表計量。

  第十四條 新建住宅開發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所核定的建筑面積,根據建設合同約定支付供水設施建設維護費用。

  城區居民新建住宅供水設施建設維護費用標準依法制定。

  第十五條 新建住宅需經二次加壓供水的高層建筑用戶,按規定收取二次加壓費用。二次加壓費用由發展和改革部門制定收費標準,由供水企業實行管理到戶、抄表到戶、收費到戶。

  第十六條 新建住宅開發建設單位繳納的供水設施建設維護費用計入新建住宅開發建設成本后,不得再向購房人收取與供水設施建設有關的其他費用。

  第十七條 新建住宅供水設施建設維護費用應當集中管理,專戶存儲,專項用于住宅供水設施建設維護管理。市審計機關應當定期對供水設施建設維護費用支付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管理。

  第十八條 新建住宅供水設施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后,由供水企業與用戶簽訂供水用水合同,實行統一管理。

  未經驗收或驗收不合格的,供水設施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九條 建設單位應當在新建住宅供水設施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后供水前,向所在地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申請辦理生活飲用水許可手續。未取得生活飲用水衛生許可證的,不得供水。

  第二十條 按照本辦法建設的供水設施投入使用后,從城市公共供水管網取水點至用戶結算水表前的供水設施應當移交供水企業進行統一管理。

  供水企業應當建立健全供水設施的運行維護和管理制度,嚴格執行供水設施運行維護的有關技術標準規范和操作規程,保障供水設施的完好和運行正常。

  第二十一條 供水企業應當確保24小時受理供水設施故障報修業務。供水設施出現故障時,應當按照規定時限處理,保證用戶正常用水。

  第二十二條 供水企業應當建立用水投訴制度,公開投訴電話。對用戶的投訴,應當自接到投訴之日起24小時內提出處理意見并答復用戶。

  第二十三條 在新建住宅供水設施建設和管理過程中,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有關部門依法予以處分。

  第二十四條 本辦法實施前供水企業與開發建設單位簽訂合同的,按合同約定執行。

  第二十五條 縣級供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供水管理的,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十六條 本辦法自20**年6月1日起施行。

篇3:盟共用部位及共用設施設備運行、維修養護管理標準

  盟東城共用部位及共用設施設備運行、維修養護管理標準

  序號項目“z城”管理標準

  1)綜合管理

  1.設備用房方便物業管理企業使用,達到集中、集約管理效果、應集中設置(二次供水、消防供水、高低壓配電房、消防控制室、監控室與物業服務中心盡可能集中設置。建立房屋及共用設施設備的基礎檔案。建立房屋及共用設施設備的基礎檔案。

  2.運行、檢查、維修養護記錄應每月歸檔。

  3.組織實施房屋使用安全情況評估檢查。

  4.共用部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應按照責任范圍編制修繕計劃,并按計劃組織修繕;共用設施設備運行中出現的故障及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應即時組織修復。

  5.每年第四季度制定下一年度維修養護計劃。

  6.特種設備按照有關規定運行、維修養護和定期檢測。

  7.雷電、強降水、大風、沙塵暴等極端天氣前后進行檢查并落實防范措施。

  8.設備機房1).每月清潔1次,室內無雜物。2).設置擋鼠板、鼠藥盒或粘鼠板。3).在明顯易取位置配備消防器材,每月檢查1次消防器材,確保完好有效。4).設施設備標志、標牌齊全。5).在顯著位置張貼或懸掛相關制度、證書。6).交接班記錄、設備運行記錄、工作日志、清潔記錄等齊全、完整。

  2)共用部位

  1.房屋結構每季度檢查1次梁、板、柱等結構構件,外觀出現變形、開裂等現象時,應申請房屋安全鑒定,同時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按鑒定結果組織修繕。

  2.建筑部件1).每季度檢查1次外墻貼飾面或抹灰、屋檐、陽臺、雨罩、空調室外機支撐構件等。2).每周巡查1次共用部位的門、窗、玻璃等。3).每月檢查1次共用部位的室內地面、墻面、天棚;室外屋面、散水等。4).每年上汛前和強降雨后檢查屋面防水和雨落管等。

  3.附屬構筑物1).每周巡查1次道路、場地、階梯及扶手、側石、管井、溝渠等。2).每月檢查1次雨、污水管井等。3).每周巡查1次大門、圍墻、圍欄等。4).每周巡查1次休閑椅、涼亭、雕塑、景觀小品等。5).每年檢測1次防雷裝置。信號系統應加裝信號線路電涌保護器。

  3)空調系統

  1.運行前對冷水機組、循環水泵、冷卻塔、風機、風機盤管、水處理等設施設備進行系統性檢查。

  2.運行期間每日巡視1次空調系統,保證室內溫度符合相關規定。

  3.制定節能措施,每月對能源消耗進行統計、分析。

  4.每年檢查1次管道、閥門并除銹。

  5.每年檢驗1次壓力容器、儀表及冷卻塔噪聲。

  6.每年清洗消毒1次新風機、空氣處理機濾網、表冷器、箱體等;每年清洗消毒2次風機盤管濾網;每2年清洗消毒1次風管。

  7.每年對空調系統進行1次整體性維修養護。

  4)二次供水設施

  1.按照衛生防疫部門的要求使用消毒設備,水箱按規定清洗消毒、水質化驗,水質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2.每日巡視2次水箱間、水泵房,檢查設備運行狀況。

  3.每月切換1次備用水泵。

  4.每季度檢查1次水泵潤滑情況,補充或更換潤滑劑;每年養護1次水泵。

  5.每年對供水管道、閥門等進行除銹、刷漆,每年入冬前對暴露管道進行防凍處理。

  6.水箱、蓄水池蓋板應保持完好并加鎖,鑰匙由專人保管,實行“雙人雙鎖”保管制度;溢流管口、透氣口應安裝金屬防護網并保持完好。

  5)排水系統

  1.排水設施每年上汛前對雨、污水井、屋面雨水口等設施進行檢查,組織清理、疏通,確保暢通。每次降雨前后及過程中對主要排水口、管井進行檢查。

  2.污水泵汛期每日巡視2次,平時每日巡視1次,檢查設備運行狀態;每周進行1次手動啟動測試;每季度養護1次。

  3.化糞池每半年檢查1次化糞池;組織安排清掏。

  6)照明和電氣設備

  1.樓內照明每班巡視1次,一般故障8小時內修復;復雜故障1日內修復。

  2.樓外照明每日巡視1次,一般故障12小時內修復;復雜故障3日內修復;每2周調整1次時間控制器。

  3.應急照明每日巡視1次,發現故障,即時修復。

  4.低壓柜每日巡視3次設備運行狀況;每半年養護1次,養護內容包括緊固、檢測、清掃;每年檢查2次電氣安全;每半年檢測1次接地電阻;每年校驗1次儀表。

  5.低壓配電箱和低壓線路每周巡視1次設備運行狀況;每半年養護1次,內容包括緊固、檢測、清掃;每半年切換1次雙路互投開關。

  6.控制柜每周巡視2次設備運行狀況;每年養護2次,養護內容包括緊固、檢測、調試、清掃;每季度校正1次各種電器裝置或控制設備的設定值;每年檢查2次各類遠控裝置和節能裝置。

  7.發電機每月試運行1次,保證運行正常;每年2次帶負荷運行;每年活化2次蓄電池;每班巡視1次充電機和蓄電池。

  8.檢測每年檢驗1次電能表。

  9.配電室、樓層配電間防止小動物措施完備;穿墻線槽周邊封堵嚴密;鎖具完好;電纜進出線和開關標志清晰、準確。

  7)安全防范系統

  1.報警控制管理主機每日巡查1次,檢查設備運行狀態;每日表面清潔1次;每季度內部除塵1次。

  2.對講門口機每周檢查1次按鍵、顯示屏等;每周表面清潔1次;每季度內部除塵1次。

  3.網絡控制箱每季度檢查1次外觀、接線;每季度表面清潔1次;每季度內部除塵1次。

  4.紅外對射探測器每月檢查1次接線、探測范圍、防水狀況等;每月表面清潔1次;每季度內部除塵1次。

  5.圖像采集設備每日檢查1次監視畫面、錄像功能;每周表面清潔1次;每季度內部除塵1次。

  6.攝像機每季度檢查1次聚焦、紅外夜視、接線、防水狀況等,進行相應的調試;每季度鏡頭表面清潔1次;每年防護罩內部除塵1次。

  7.解碼器每季度檢查1次防雨罩、接線等,進行相應的調試;每季度表面清潔1次;每半年內部除塵1次。

  8.云臺每季度檢查1次運轉、接線,進行清晰度調校;每季度表面清潔1次;每半年轉動部位上潤滑油1次。

  9.巡更點每周檢查1次外觀,表面清潔1次;每日存儲巡更記錄。

  10.讀卡器每周檢查1次外觀;每周表面清潔1次,查看防水狀況。

  11.電磁鎖門鎖每2周檢查1次吸力、外觀、接線。

  12.出門按鈕每2周檢查1次開鎖功能、接線。

  8)電梯

  1.電梯在投入使用前按照相關要求向相關行政主管部門辦理使用登記。登記標志應置于或附著于電梯的顯著位置。

  2.在電梯安全檢驗合格有效期屆滿前1個月,應向電梯檢驗檢測機構提出定期檢驗申請。

  3.日常維護保養和定期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應及時排除;電梯的安全附件、安全保護裝置、測量調控裝置及有關附屬儀器儀表應每年進行校驗、檢修。

  4.應與有資質的電梯制造、安裝、改造、維修單位簽訂電梯維保合同,約定維護保養的內容、要求、頻次、期限以及雙方的權利、義務與責任。對專項服務企業的維修保養工作進行監督,對專項服務企業定期檢修計劃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

  5.配備電梯安全管理人員。定期對電梯安全管理人員進行特種設備安全培訓,保證其具備必要的安全知識。

  6.制定電梯應急救援預案并定期演練。發生電梯困人或其它重大事件時,應立即啟動事故應急預案,組織救援,并及時向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物業服務人員應在15分鐘內到達現場,專業維修人員應在30分鐘內到達現場。

  9)水景

  1.啟用前進行防滲漏和防漏電檢查,防止滲漏,保證用電安全。

  2.使用期間每日巡查1次噴水池、水泵及其附屬設施,每周檢查1次防漏電設施。

  3.設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標志。

  4.水質符合衛生要求。

相關文章

97精品久久久久|ZZIJZZIJ日本成熟少妇|嫩草一级337p无码专区|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