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給水管道布置與敷設
一、室內給水管道的布置
(一)引入管的布置
引入位置:
優先從建筑物用水量最大處和不允許斷水處引入,以平衡配水和保障供水可靠性。
當衛生用具分布均勻時,從建筑物中部引入,縮短輸水長度,減少水頭損失。
引入管數量:
通常設置一條引入管。
不允許間斷供水或室內消火栓總數超過10個時,需設置兩條引入管,并從城市環形管網不同側引入(同側引入時,間距需≥10m,并設閥門)。
距離與防水處理:
生活給水引入管與污水排出管外壁水平距離≥1m。
引入管穿過承重墻或基礎時,預留凈空≥建筑物沉降量(一般≥0.1m),并做好防水處理。
(二)室內給水管道的布置
布置原則:
綜合考慮建筑物性質、外形、結構、衛生用具和生產設備布局及給水方式。
充分利用室外管網壓力,力求管道最短、呈直線走向,與墻、梁、柱平行敷設,兼顧美觀和施工檢修便利。
干管位置:
干管靠近用水量最大設備或不允許間斷供水的用水處,確保供水可靠,減少大口徑管道長度。
禁止敷設區域:
排水溝、煙道、風道內。
大小便槽、櫥窗、壁柜、木裝修物體上。
盡量避免穿過沉降縫(如需穿過,需采取相應措施)。
二、室內給水系統的管路敷設
(一)明裝
定義:管道沿墻、梁、柱、天花板下、地板旁暴露敷設。
特點:
造價低,施工安裝、維護修理方便。
缺點:管道表面積灰、產生凝水,影響環境衛生,有礙美觀。
應用:一般民用建筑和大部分生產車間。
(二)暗裝
定義:管道敷設在地下室天花板下、吊頂中、管井、管槽、管溝中隱蔽敷設。
特點:
衛生條件好,房間美觀。
缺點:造價高,施工維護不便。
應用:標準較高的高層建筑、賓館等;工業企業中,如精密儀器或電子元件車間。
(三)管道綜合與引入管敷設
管道綜合:給水管道可與其他管道一同架設,需按管道綜合要求統一處理相互位置、距離、固定方法等。
引入管室外部分:埋深由土壤冰凍深度及地面荷載決定,通常敷設在冰凍線以下0.2m,管頂覆土0.6~1m。
引入管穿過基礎部分:
可由基礎下面通過或穿過建筑物基礎或地下室墻壁。
需預留大于引入管直徑200mm的孔洞,填充柔性或剛性材料,或采取預埋套管、砌分壓拱、設置過梁等措施。
(四)水表節點
位置:裝設在建筑物的外墻內或室外專門的水表井中。
環境要求:氣溫應在2℃以上,便于檢修、查表,且不易受污染、不易被損壞。
篇2:物業設備管理知識:室內給水管道布置與敷設
物業設備管理知識:第三節 室內給水管道的布置與敷設
一、室內給水管道的布置
(一)引入管的布置
建筑物的給水引入管 ,從配水平衡和供水可靠方面考慮 ,宜從建筑物用水量最大處和不允許斷水處引入。當建筑物內衛生用具布置比較均勻時 ,應在建筑物中部引入 ,以縮短管網向最不利點的輸水長度 ,減少管網的水頭損失。引入管一般設置一條 ,當建筑物不允許間斷供水或室內消火栓總數在10個以上時,需要設置兩條,并應由城市環形管網的不同側引入 ;如不可能時,也可由同側引入 ,但兩根引入管間距離不得小于10m ,并應在接點間設置閥門。
生活給水引入管與污水排出管外壁的水平距離不得小于1m 。
引入管穿過承重墻或基礎時 ,管頂上部預留凈空不得小于建筑物的沉降量 ,一般不小于0 .1m 。并應做好防水的技術處理。
(二)室內給水管道的布置
室內給水管道的布置與建筑物性質、建筑物外形、結構狀況、衛生用具和生產設備布置情況以及所采用的給水方式等有關 ,并應充分利用室外給水管網的壓力。管道布置時應力求長度最短 ,盡可能呈直線走向 ,與墻、梁、柱平行敷設 ,兼顧美觀,并要考慮施工檢修方便。
給水干管應盡量靠近用水量最大設備處或不允許間斷供水的用水處 ,以保證供水可靠 ,并減少管道傳輸流量 ,使大口徑管道長度最短。室內給水管道不允許敷設在排水溝、煙道和風道內 ,不允許穿過大小便槽、櫥窗、壁柜、木裝修物體 ,應盡量避免穿過建筑物的沉降縫 ,如果不可避免必須穿過時 ,應采取相應的措施。
二、室內給水系統的管路敷設
室內給水系統管道的敷設 ,應根據建筑對衛生、美觀方面的不同要求 ,分為明裝和暗裝兩類。
(一)明裝
明裝即管道在室內沿墻、梁、柱、天花板下、地板旁暴露敷設。明裝管道造價低 ,施工安裝、維護修理均較方便。缺點是由于管道表面積灰 ,產生凝水等影響環境衛生 ,而且明裝有礙房屋美觀。一般民用建筑和大部分生產車間均為明裝方式。
(二)暗裝
暗裝即管道敷設在地下室天花板下或吊頂中 ,或在管井、管槽、管溝中隱蔽敷設。管道暗裝時 ,衛生條件好、房間美觀 ,在標準較高的高層建筑、賓館等建筑均采用暗裝 ;在工業企業中 ,某些生產工藝要求 ,如精密儀器或電子元件車間要求室內潔凈無塵時 ,也須用暗裝。暗裝的缺點是造價高 ,施工維護均很不便。
給水管道除單獨敷設外 ,亦可與其他管道一同架設 ,考慮到安全、施工、維護等要求 ,當平行或交叉設置時 ,對管道間的相互位置、距離、固定方法等應按管道綜合有關要求統一處理。
引入管的敷設 ,其室外部分埋深由土壤的冰凍深度及地面荷載情況決定。引入管通常敷設在冰凍線以下0 .2m ,管頂覆土為0 .6~1m 的深度。在穿過墻壁進入室內部分 ,可有下面兩種情況 :
?、儆苫A下面通過 ;
?、诖┻^建筑物基礎或地下室墻壁。其中任一情況都必須保護引入管不致因建筑物沉降而受到破壞。為此,在管道穿過基礎墻壁部分需預留大于引入管直徑200mm 的孔洞 ,在管外填充柔性或剛性材料 ,或者采取預埋套管、砌分壓拱或設置過梁等措施。
水表節點一般裝設在建筑物的外墻內或室外專門的水表井中。裝置水表的地方氣溫應在2℃以上 ,并應便于檢修、查表 ,且不易受污染、不易被損壞。
篇3:工程部室內給水管道的布置與敷設
室內給水管道的布置與敷設
一、室內給水管道的布置
(一)引入管的布置
建筑物的給水引入管 ,從配水平衡和供水可靠方面考慮 ,宜從建筑物用水量最大處和不允許斷水處引入。當建筑物內衛生用具布置比較均勻時 ,應在建筑物中部引入 ,以縮短管網向最不利點的輸水長度 ,減少管網的水頭損失。引入管一般設置一條 ,當建筑物不允許間斷供水或室內消火栓總數在10個以上時,需要設置兩條,并應由城市環形管網的不同側引入 ;如不可能時,也可由同側引入 ,但兩根引入管間距離不得小于10m ,并應在接點間設置閥門。
生活給水引入管與污水排出管外壁的水平距離不得小于1m 。
引入管穿過承重墻或基礎時 ,管頂上部預留凈空不得小于建筑物的沉降量 ,一般不小于0 .1m 。并應做好防水的技術處理。
(二)室內給水管道的布置
室內給水管道的布置與建筑物性質、建筑物外形、結構狀況、衛生用具和生產設備布置情況以及所采用的給水方式等有關 ,并應充分利用室外給水管網的壓力。管道布置時應力求長度最短 ,盡可能呈直線走向 ,與墻、梁、柱平行敷設 ,兼顧美觀,并要考慮施工檢修方便。
給水干管應盡量靠近用水量最大設備處或不允許間斷供水的用水處 ,以保證供水可靠 ,并減少管道傳輸流量 ,使大口徑管道長度最短。室內給水管道不允許敷設在排水溝、煙道和風道內 ,不允許穿過大小便槽、櫥窗、壁柜、木裝修物體 ,應盡量避免穿過建筑物的沉降縫 ,如果不可避免必須穿過時 ,應采取相應的措施。
二、室內給水系統的管路敷設
室內給水系統管道的敷設 ,應根據建筑對衛生、美觀方面的不同要求 ,分為明裝和暗裝兩類。
(一)明裝
明裝即管道在室內沿墻、梁、柱、天花板下、地板旁暴露敷設。明裝管道造價低 ,施工安裝、維護修理均較方便。缺點是由于管道表面積灰 ,產生凝水等影響環境衛生 ,而且明裝有礙房屋美觀。一般民用建筑和大部分生產車間均為明裝方式。
(二)暗裝
暗裝即管道敷設在地下室天花板下或吊頂中 ,或在管井、管槽、管溝中隱蔽敷設。管道暗裝時 ,衛生條件好、房間美觀 ,在標準較高的高層建筑、賓館等建筑均采用暗裝 ;在工業企業中 ,某些生產工藝要求 ,如精密儀器或電子元件車間要求室內潔凈無塵時 ,也須用暗裝。暗裝的缺點是造價高 ,施工維護均很不便。
給水管道除單獨敷設外 ,亦可與其他管道一同架設 ,考慮到安全、施工、維護等要求 ,當平行或交叉設置時 ,對管道間的相互位置、距離、固定方法等應按管道綜合有關要求統一處理。
引入管的敷設 ,其室外部分埋深由土壤的冰凍深度及地面荷載情況決定。引入管通常敷設在冰凍線以下0 .2m ,管頂覆土為0 .6~1m 的深度。在穿過墻壁進入室內部分 ,可有下面兩種情況 :
?、儆苫A下面通過 ;
?、诖┻^建筑物基礎或地下室墻壁。其中任一情況都必須保護引入管不致因建筑物沉降而受到破壞。為此,在管道穿過基礎墻壁部分需預留大于引入管直徑200mm 的孔洞 ,在管外填充柔性或剛性材料 ,或者采取預埋套管、砌分壓拱或設置過梁等措施。
水表節點一般裝設在建筑物的外墻內或室外專門的水表井中。裝置水表的地方氣溫應在2℃以上 ,并應便于檢修、查表 ,且不易受污染、不易被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