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房地產開發模式:將地價房價分離

7464

根據主流的思維體系,目前我國的房地產開發模式基本可歸納如下:開發商籌措資金并通過公開招拍掛取得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權、房產建設、銷售以回籠資金取得利潤、繼續下一個開發循環;同時,政府通過土地出讓取得大量的土地出讓金,隨之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并通過基礎設施的不斷配套與完善來提升區域內的土地價值,形成下一輪土地出讓與基礎設施建設互動的良性循環。

表面看來,這樣的開發模式公正、科學、合理:開發商在市場經濟手段的調控下公平競爭、政府在經營城市的理念下實現城市建設資金與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但是,這樣的開發模式真的無懈可擊、天衣無縫了嗎?

傳統開發模式真的無懈可擊?

一、高額土地出讓金門檻造成房地產開發商之間的不完全競爭

由于我國城市(尤其是較發達城市)的快速發展而形成土地資源的高度稀缺性,造成土地價格的急劇上漲。建設部對杭州的一項調查顯示,杭州1998年房屋開發土地每平方米的價格僅為593元,而到20**年猛漲到6143元,4年間上漲10倍以上。因此,這種土地公開招拍掛的公平競爭僅限于擁有大資金的開發商,而中小資金的開發商由于土地出讓金的高門檻而被排除在房地產開發市場之外。這種貌似公平的競爭,競爭的只是開發商和銀行的關系、可貸款的資金額度,而非企業建設、開發的總體實力。

二、房地產開發的暴利來自何處

據杭州市建委陸革處長介紹,國際房地產業的項目平均利潤率大約是6%至8%,而我國房地產行業的項目平均利潤率高達30%以上。如果考慮到房地產企業自有資金僅為項目總投資的20%至30%、其余均為銀行貸款和購房預付金的因素,其開發利潤為自有資金的100%以上,稱其為暴利毫不為過。暴利的來源絕非是通過降低房屋的建設成本從而獲取社會平均利潤,而是依靠地價的上漲甚至是囤積土地、“圈地”坐等地價升值而來。但地價的升值卻并非是房地產企業經營所致,而是政府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形成。因此,暴利其實來自于國有土地資產的流失。

三、誰在為房產開發的高風險買單

與取得土地的高資金門檻相對,市場準入的門檻卻太低,造成一些房地產企業無力承擔相應責任。1000萬元就可以注冊一個房地產企業,一級房地產企業的注冊資本金5000萬元即可,但其運作的項目卻動輒幾千萬元、幾億甚至數十億元。根據《公司法》房地產企業只需承擔注冊資金的有限責任,責任與資金實力的不對等使得其房地產開發大量依靠銀行貸款和購房人的預付款,將風險轉嫁給銀行和社會。

四、追逐暴利的結果——房地產市場的結構失衡

為了讓土地上漲的價值在房價中不那么顯山露水,使房屋看上去物有所值,于是“豪宅”、高價房充斥市場,所謂的環境、理念等房屋附加值成為房價組成的中堅力量,而適合中低收入階層的商品房卻鳳毛麟角,導致政府不得不推出大量行政劃撥土地、以期通過經濟適用房的開發建設來解決普通居民的居住難題。

五、宏觀調控對過熱樓市的控制“看上去很美”?

近兩年來,國家采取把住土地供應和信貸投放兩個閘門,降低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的勢頭,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一些專家指出,對過熱的樓市而言,如果土地供應方式不作根本轉變,眼下穩定、或趨于下降的房價也會靜待時日尋找機會予以“補漲”,這是供求關系這只市場經濟“無形的手”作用的必然結果。

將“地價”從“房價”中剔除

由于房屋依附于土地的特殊性,使得房產開發與地產開發天生就合為一體,這種傳統觀念的桎梏,限制了人們思維的再創新。

一方面,“土地稀缺→地價上漲→區域間的壟斷競爭→壟斷形成暴利→房價上漲→商品房成為投資房→普通居民無力解決居住問題→政府大量推出行政劃撥土地→土地愈加稀缺”;另一方面,“土地稀缺→地價上漲→基礎設施配套成本增加→城建資金缺乏→政府更加依賴于土地出讓金的取得→地價持續上漲”。

浙江工商大學應宜遜教授認為,上述推斷揭示了這樣的尷尬:即政府已經被捆綁在“高房價”的戰車上,欲罷不能。那么,能否探索另外一種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地價”與“房價”分離的合理性

區別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土地私有制,我國土地均屬國有。國家通過城市建設而形成的土地升值,理應歸屬國家所有。至于房地產開發企業——嚴格意義上應為房產開發企業(通過囤積和圈地來坐等國家建設推動地價的上漲,不是真正的地產開發),它的存在是通過對“房屋”這個產品的生產而取得合理的生產利潤。因此在我國,各級政府才是最大的“地產商”,地價從房價中剝離具有合理性。

二、“地價”與“房價”分離的可操作性

陸革告訴記者,以20**年推出的杭州九堡經濟適用房公開招投標為例,通過政府確定地價,土地綜合補償成本,對經濟適用房房屋的售價進行最低價競爭,結合小區設計方案優劣綜合評分以確定中標房產商等等措施,實際上這樣的公開招投標就是“房產”開發優劣的公平競爭,已充分實現了“地價”與“房價”的成功分離。

三、今后房地產開發模式的粗略設想

浙江的一些專家,對今后房地產開發模式進行了粗略設想,即“政府做地,開發商做房”。政府通過對土地的整理以及區域內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確定各地塊的規劃用地性質,并按“代建制”即建設主體招投標的模式實行各類房屋的建設,最終進行現房的銷售以取得城市建設帶來的土地升值空間,形成建設投入——銷售回收的良性循環。

四、政府的手是不是伸得太長

新模式下,政府的手是不是伸得太長?是不是承擔了不應由政府承擔的地價漲落的風險?

應宜遜教授認為,其實,現有的房地產開發模式只是企業總體實力和素質的不完全競爭。競爭的只是開發商和銀行的關系、可貸款的資金額度,而不是企業在房屋設計、建造、銷售上的總體實力和素質;況且,原本的房地產開發模式,房地產企業的投入與產出、收益與風險完全不對等。依靠較高的銀行貸款,房地產企業可以“以小搏大”,實現暴利,同時將項目投資風險的絕大部分轉嫁給銀行。

而新的房地產開發模式,并不是政府的手伸得太長,而是地產投入與產出的價值對等的回歸;政府也沒有過多地承擔地價漲落的風險,與舊模式相比,地價漲落的高風險同樣都是由政府(國家)承擔。

房地產開發新模式的利弊分析

專家認為,如果推行新的房地產開發模式,將帶來諸多好處,但同時也存在幾大難題需要破解。而新模式的實現,前提是成熟的“代建制”。

一、新模式至少具有四大利好

陸革認為,這些利好包括:因取消了土地出讓的高資金門檻,使得房產市場得以完全競爭;因取消了開發商在土地升值上的預期收益,使得開發商可以專注于企業在房屋設計、建造上的精力,可以通過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升企業經營素質來達到房產市場的公平競爭;因將地產開發與房產開發相隔離,實現了地產投入與產出的價值對等;因將地價從房價中剝離,使得政府更易于對房產市場的結構進行調整和房屋價格進行調控。

二、需要破解的三大難題

現階段如果推行房地產開發新模式,至少帶來三大難題需要解決,包括:

首先,房屋個體究竟誰來銷售?舊模式下,商品房銷售由開發商自行銷售。那么新模式下,也是由政府進行銷售嗎?

其次,房屋個體究竟如何定價?舊模式時,房屋定價由開發商依據土地成本+建設成本+預期利潤并綜合考慮同地段商品房價格而確定。那么新模式下,也是由政府如此計算而確定嗎?

再次,房屋質量保障體系如何解決?舊模式下,房屋出售后的質量問題由開發商負責。那么新模式下,也是由政府一包到底嗎?

三、從一般商品看商品房銷售

一般商品,基本經歷兩個環節:生產與流通。僅有的例外,一是汽車,由專賣店經銷;二是商品房,由開發商自產自銷。那么是否存在將商品房真正轉為流通領域“商品”的可能性呢?

陸革認為,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的原則同樣適用于房屋。直接可以借鑒的模式就是汽車銷售的“4S”店。政府在完成房屋的生產之后(可稱之為成品房),視市場需求情況進行分類:一種是直接核定成本后轉為經濟適用房、拆遷安置房、廉租房等;另一種是定位為商品房,則直接將成品房進行公開拍賣,依照出價高低并綜合考慮實力強、有經驗、信譽好等因素,選擇房屋專賣單位進行“代銷”或“包銷”。

無論“代銷”或“包銷”,質量保障均由專賣單位對購買者負責,并由房產開發企業向專賣單位負責(可采取預留部分質量保證金的形式);介于兩者之間,還可以定位一類為低價商品房,即明確最終的銷售價格,仍由專賣單位競爭銷售權以獲得代理利潤。至此,個體房屋的銷售、定價、質保問題基本可以解決。

四、新模式實現前提:成熟的代建制

新模式的實現,必須要有一個前提:成熟的代建制。應宜遜等專家建議,應借助政府投資項目的便利,在政府投資項目如經濟適用房、拆遷安置房、農轉居多層公寓中大力推進代建制,不斷探索、總結經驗、完善程序,才能在將代建制推廣到商品房開發時“管而不死、放而不亂”。

篇2:我國房地產開發模式的發展

  我國房地產開發模式的變化

  房地產開發商實際上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是商人,二是城市建設者。第一種角色要求開發商不可避免地追求開發利潤的量大化,第二種角色又要求開發商追求開發的社會效應?;仡櫡康禺a業發展的歷史,我們不難看出,隨著房地產相關法規的不斷完善和市場自身的成熟,開發商的城市建設意識在逐步增強,與此同時,房地產開發模式也在發生著變化。

  短平快的合作開發模式

  “聯合開發”和“項目公司”是我國房地產開發歷程中曾有的一大特色,造成這種局面的直接原因是早期為數不少的建設項目用地是以協議出讓方式取得,某些取得開發權的企業或個人因種種原因,不能在短時間內啟動項目,致使開發周期大大延長,甚至使土地長期閑置。而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持續升溫,房地產業對資本的吸引也與日俱增,一些擁有資金或技術管理優勢的企業迫切希望獲取土地資源,于是合作開發這種形式應運而生。

  合作開發使一批擱置已久的項目進入開發流程,大大加快了項目開發進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一段時間相對供應不足的矛盾,一些企業也在項目開發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和資金,得以迅速發展。

  但是這種模式的先天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合作開發的項目公司存續期與項目開發周期幾乎相同,項目完工,公司的使命也結束了。因此,項目公司通常追求的是開發利潤的最大化和快速實現,不可避免地會采取一些短平快的手法。再者,在市場銷售形勢持續向好的情況下,企業追求的是產品的快速消化和成本控制,對產品創新和品質的提升不會花費太多精力,也不可能去完成售后服務,走的是合作、建設、銷售、結算的路子。此外,由于進入門檻較低,一些不具開發經驗的企業和個人也挾資本實力強行進入,使這類項目的產品水準普遍不高,且盛行概念炒作,甚至出現下部共有裙樓和上部塔樓分屬不同建設單位的情況,容易產生產品交付后的遺留問題,對整個市場發展來說,不足一種良性的方向。

  小而全的多項目開發模式

  一些有相當開發經驗的企業或是因為取得項目的條件限制,或是主動地希望完善企業自身的產品層次,開始注重后續發展的取向上,并希望多點出擊,四面開花,擴大企業在不同客戶層面的影響力。這就出現廠小而全的多項目開發模式。

  這種開發模式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增加企業的曝光率和知名度,以不同的產品形成系列。但是除非該企業有足夠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以及對不同類型產品的深入研究,否則很難要求它在從普通住宅、高檔住宅到別墅等不同類型產品上均取得市場認可,稍有閃失,則可造成對企業整體印象的損害,而且產品交叉會使開發商不自覺地將不同產品概念混用,造成產品個性的方向性偏差。

  從城市建設的意義上說,這種開發模式不僅無法實現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而且容易造成城市建設功能的紊亂,使城市建設無法在城市規劃部門的統一指導下進行,因為同樣出于企業切身短期收益的需要,開發商不可能從某種戰略和長遠的角度思考自己的開發行為。

  精耕細作的成片開發模式

  相對于前二種模式,成片住宅開發無疑更具活力,也更加符合城市經濟發展和擴張對房地產開發和城市建設的客觀要求。

  成片開發的原則是總體規劃,適度調整,即小區總體布局、建筑風格、景觀規劃通盤考慮。對產品而言。成片開發可以有足夠的空間和規模實現產品品質的最優化設計;對開發商來說,可以體現更完整的開發理念,使企業獲得持久的發展動力和持續品牌建設,更加具有責任感;對消費者來說,一個大規模的規劃成型的小區,不確定因素較少,不會因為日后周圍環境變化(如改變用途、道路、新建)等造成現有居住環境質量的改變或下降;從整個行業發展來說,成片住宅開發客觀上促進了精品住宅的形成?!爸袊慨a看廣州,廣州房產看華南”,一批大盤住宅的出現,使精品樓盤成為市場的標兵,規?;?、集約化效應可以實現成本優化,提高產品的性價比。

  成片開發使城市容易形成多個各具特色、定位不同、環境景觀各異而又在城市整體交通網絡的連接下的有機統一體,使城市真正呈現無限生機。同時,這樣的模式有利于政府部門規范房地產業,更重要的是能夠集中利用有限而寶貴的土地資源,并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科學地制定城市建設布局,使城市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

  開發模式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擴大,隨著人們對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的要求的提高,相信房地產開發商還將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出更富創新精神和更具社會責任感的開發模式。

篇3:王志綱談房地產十大開發模式(下)

  五、完善積累型開發模式

  人選房子,房子選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這是人與人之間不言而喻的連接密碼。把房子建成何樣,人們才樂意選擇,這完全可以反映出選擇者的品位、修養與性情?;趯θ诵缘年P懷,對文化的獨到見解,不少樓盤成功地將其演繹到自己房地產開發中,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開發模式--迎合社會主流,營造一種健康生活方式。

  最為典型的要數麗江花園,其對房產業的革命性意義在于:率先營造一種生活方式,并且精雕細琢之。

  過去十年,房地產市場消費觀念發生了兩次革命性變化。90年代初,人們買房仍然以追求一個“窩”這主要目標,只要有個地方住,人們不會挑剔;90年代中期,“家”成人們購房追求的重點,不只是需要一個窩,還要配套、環境;先知先覺的開發商很快明白,“家”絕不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也正是這里開始,購房者從注重地理位置、環境、戶型、配套等外在因素,向關注物業管理、社區化等內在因素轉移,人們從買環境過渡到買生活方式。

  麗江花園較早旗幟鮮明地打出賣生活方式。強調其房子真正為詩意的安居而建;在廣州樓市第一個喊出e生活概念,其亦是全國優秀物業管理小區,而旗下的星海洲、麗字樓、王臺別墅、和諧公寓、華林居、康城居、萃錦苑、玉樹別院、九如通津,這些母品牌下的子品牌更滿足了人們“人以群分”的心理,適應了生活方式下一的細分需要。麗江花園帶給予業主的不僅是品質不斷提升的房子,且是個性價值的不斷張揚。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生活方將對樓市消費者的選擇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人們一直弄不明白,麗江花園樓價最高時憑什么賣到了7000元/平方米,我想原因就在于其營造的生活方式值錢。

  麗江花園在推廣中強調得最多的就是“生活”二字,如“21世紀生活空間”、“e生活“等等。在新世紀樓市行銷概念中,生活方式現已成為主流。

  走積累完善型開發模式之路的還有光大花園、金碧花園、云景花園,廣地花園、匯僑新城等。

  六、城鎮開發模式

  關注城鎮化開發模式,是基于兩點理由:

  (一)、是國外房地產開發商較為推崇的開發方式;

  (二)、中國正加快城市化進程,有人預測,廣東再過10年,將建成300個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富有地方特色的中心鎮,廣東城市化程度將達50%以上。

  現在,地產大鱷枕戈待旦,華南碧桂園一出手就是1000畝;雅居樂、華南新城、南國奧園、錦秀天河他們開發模式又將怎樣,急需要參照系。

  洛溪新城的革命性之舉在于:其已率先在中國進行集鎮式房地產開發試驗。他們不僅考慮住戶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問題,并考慮郵電、金融、教育、垃圾、污水處理已成功走出政府行為,完全成為一種市場商業行為,為房地產開發探索出了一條全新模式。

  十年風雨,往往歷歷在目。

  80年代末,當時番禺市政府確立以“二沙”帶動番禺經濟發展的思路,南沙為工業區(現在有所調整)沙窖島發展房地產業。

  1988年,霍英東及其同仁集資七千萬元,讓洛溪大橋飛架南北,從而使這里的房地產開始變得有實際意義。番禺開源房地產實業公司率先進駐番禺洛溪,按照當時計劃,該公司將逐步開發上萬畝土地,后來確定為7千畝,再后來確定為占面積約144平方米,建筑面積232.7萬平方米目前已建成住宅1萬多套,別墅千棟,商鋪千間,原計劃20年讓洛溪熱起來,想不到僅10年時間,一座嶄新的衛星城便矗立起來了。

  工行、農行、建行,中行均在這里設有支行,而幼兒園、小學,中學已成規模,會所,超市應有盡有,拋開其頭兩期樓盤不說,整個新城自我更新能力很強。 城市自我實現生態平衡的能力。

  整個洛溪新城的人口來自五湖四海,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市鎮,充滿活力,而其母品牌下的子品牌:洛濤居、雅瀾苑、洛湖居超建越好。

  再過2年,也許我們能更加認識洛溪新城,探索“城鎮化開發模式”的意義!

  當然,我們還要提醒未來的開發商,城鎮開發走的不是房子的簡單集合,而是將自身定位于世界經濟一體化中衛星城!

  七、集約化開發模式

  用較少的占地面積、開發精致樓盤,力爭營造成最好的人居環境,最合理的產業,力爭達到唯美效果,有專家將之稱為集約化開發模式。

  1998年前后,廣州房地產群雄并起,翠湖山莊號稱100%全綠化,首層架空,凸窗?,F回頭去看的確很有意思,但當時引起了廣州市民的極大興趣,很多人把去那里看樓當逛公園。

  集約化開發模式,其革命之處在于:以人為本,占地面積雖小卻能體現配套齊全的規?;钚^概念。

  其集約特性表現在--

  1、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綠化理念,在有限的土地上搞精品綠化。

  2、構筑完整的生活小區設施。僅會所面積就達1萬平方米,多功能,老少皆宜,并為業主提供專業酒店式服務,從而大大提升了居家的品質。

  在地少人多的廣州,21世紀商品房開發的主流究竟是什么?從翠湖山莊我們找到了答案:完整的生活空間,規模適當,配套完善的現代化小區。其社會基礎是:人們積極追求代表著較高社會主義水平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間。

  類似開發模式之路的樓盤很多,如錦城花園、云景花園、名雅園,星匯園、天譽花園等。

  八、唯景觀開發模式

  廣州正在倡導“山水城市”理念,山水樓盤成為人們的注意重點。

  敏于行的開發商總是搶在“學者”前面,率先在珠江兩岸,白云山腳圈了地,蓋起了一棟棟房子。

  有人說,珠江兩岸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建筑物過多,體量過大,樓層過高,離江面太近。但這不是開發商的錯,是有關政府部門的失誤。這從側面恰恰反映出開發商的先知先覺,搶先占領有利地形,開發景觀資源。

  唯景觀開發模式始作俑者應算是海珠半島花園,時間追朔到1992、1993年,其占地僅13萬多平方米。此盤1995年強力推盤時,宣稱的卻是“擁有1.38公理長的黃金海岸?!?/p>

  而此種開發模式發揮到極致的,正是臨江豪宅群的迅速崛起,珠江廣場、中海錦苑、新理想華庭、麗景灣、海琴灣等先后拔地而起。

  臨時豪宅對房地產開發的革命性意義在于:徹底喚醒人們沉睡多年的居住環境景觀意識。

  以往,建房子,黑壓壓一片,人們分房以面積大小行政級別、富裕程度;現在,靚麗房子,爭先恐后冒出,中心城區的豪宅已因環境因素制約而讓位于江景豪宅,山景豪宅。

  “以景觀為中心”的開發理念還促使小區開發在規劃、設計上的比拼。海珠半島花園的把樓建到42層高,力圖占領大量的景觀空間,中海錦苑、麗景灣(第三幢)巧妙地設計出戶戶朝江的戶型,新理想華庭則采用超大弧形防彈玻璃,每一套正望江戶型玻璃窗的總寬度超過9米,力爭與江景的接觸。

  “以景觀為中心”的開發模式在廣州樓市遍地開花,蔚然成風。澳洲山莊、頤和山莊力圖把房子溶入大自然,山水庭苑。雅居樂、江南世家,雅寶新等力圖充分利用山與水。

  早在古代就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圣語;現代社會,文明人的價值取向又日益偏向于環境。香港最貴的豪宅在半山,原因就在于其海景疊加著山景。

  “以景觀為中心”的開發模式正迎合了文明時代人們的需求。

  九、營造開發模式

  這類開發商,當初找到是一塊荒地,在那里從無到有,認真營造房地產成功的必需要素,精雕細琢,下定賭注,一步步創造市場。

  白云堡1995年初動工時,僅是一片荒山石場;2年前開工的穆天子山莊也是一片山林,而8年前,二沙島別墅建設時,那里可以說還是一個“荒島”。

  有人說,蓋房子,環境第一;也有人證券交強調是地段第一;其實,就房地產的社會屬性來說,應該是“身份第一”。

  正是基于這點認識,白云堡、二沙島別墅區、穆天山莊的開發商將自己的目標客戶群定位在社會金字塔塔尖這一層,并通過項目的推廣成功將占總人口不足5%的塔尖消費層分離出來。

  類似于營造成造型開發模式不僅僅是這幾個頂級樓盤,還有頤和山莊、白云高爾夫花園等等。

  不容否認,房地產主流永遠不會面對低收入的百姓,聰明的開發商只會盯住廣州20%的高收入人群,至少頂級豪宅更需盯住這20%之中的20%的人,畢竟,市場是嚴酷的。

  十、創新型開發模式

  著名的地產巨子霍英東曾自豪地宣稱“賣樓花”是他發明的。這是他對中國房地產發展的最大貢獻,因為,“賣樓花”有助于解決起步期房地產開發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資本的瓶頸難題。

  廣州第一個“賣樓花”的人是誰?

  業內人士普遍認同來自臺灣的仇福憲小姐。

  人們清楚地記得,1990年以后,她在大陸做的第一個銷售個案--廣州世界貿易中心大廈非常成功。世貿中心也因為仇福憲小姐而成了廣州樓市十年創新型開發模式的典范。

  世貿中心在開發過程中,培養了大陸第一批專業的樓盤銷售隊伍,從著裝到待人接物,到推銷賣樓,高素質、高水平??胺Q典范;世貿的銷售大獲全勝,每平方米當時賣給到了二千多美元,堪稱當時廣州樓市的“天價”。

  之后,在淘金花園的開發中,仇福憲應珠江實業之邀,主持了那里的銷售工作,有人說,在香港她把淘金花園搞得比廣州還有名。

  有人說,廣州首個進行按揭貸款樓盤,亦是仇福憲倡導的。

  廣州的首個售樓部也是她開辟的。

  仇福憲自己也承認,大陸是一個前瞻性很強的市場,她應該多帶些先進經驗和創意進來。十年前,她就預測,十年后的整個亞洲年中國,果然,2000年的廣州樓市正醞釀一個個更大的奇跡。也許再過五年、十年,全世界的發展商都會來中國廣州踩盤取經。

  當然,作為開發商的珠江實業,當時能花巨資(據說上2千萬元,無從考證)啟用仇福憲,這本身就是一種用人制度的創新!

  廣州過去十年樓市的成功源于創新,將來仍然在于創新!

  成功的開發模式還有很多,在些不一一論及。僅以此文獻給為廣州樓市十處輝煌創造性勞動的人們!

相關文章

97精品久久久久|ZZIJZZIJ日本成熟少妇|嫩草一级337p无码专区|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