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設備房安全管理規范
1.供水設備房操作人員必須是負責該設備房維護保養并熟識該設備運作原理的維修人員。
操作人員需持有相關崗位資格證書,經過專業培訓且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操作前應穿戴好防護用具,嚴禁酒后或疲勞作業。
2.先檢查輸入電壓是否正常(三相四線),電控柜內的空氣開關漏電開關是否正常。
使用萬用表檢測輸入電壓應在380V±10%范圍內。檢查空氣開關觸點無燒蝕現象,漏電保護器測試按鈕功能正常,接地線路連接可靠。
3.檢查水泵供水系統的各閥門是否按運行要求處于"開啟"或"關閉"狀態,水泵外表有無異樣。
重點檢查止回閥、閘閥狀態,確認管道無滲漏。觀察水泵電機無異常振動、異響,聯軸器防護罩完好,基礎螺栓無松動。
4.接通電源,合上柜內開關,檢查電源、指示燈、電壓表是否正常。
送電順序應為總電源→分支開關→設備開關。確認各相電壓平衡,指示燈顯示正確,儀表指針無卡滯現象。
5.將"自動一手動"轉換開關在手動位置,分別按相應的起動按鈕檢查每臺水泵的轉向是否正常。
點動測試時間不超過3秒,發現反轉應立即斷電。調試完成后需將轉換開關復位至自動狀態,并做好設備試運行記錄。
6.在水泵運行期間,盡量不要改變水泵的切除/投入拔動開關位置。
確需切換時應先停止運行機組,待完全停轉后再操作切換開關,避免帶負荷切換造成設備損壞。
7.本泵房的運行已按管理公司統一要求設定控制狀態,任何人不得隨意改變。
未經xxx物業管理中心書面批準,禁止修改PLC程序參數、壓力設定值等關鍵運行參數。
8.若切換供水系統,應根據系統的工作原理,開/閉有關閘閥,切實達到投入/隔離要求。
切換操作需雙人確認閥門狀態,先開啟目標系統閥門,再關閉原運行系統閥門,防止供水管網出現壓力波動。
9.若發現設備在運行期間無規則啟停,說明系統出現故障。
應立即切換至備用系統運行,在故障設備控制柜懸掛"禁止操作"警示牌,并聯系xxx設備廠家維修熱線報修。
10.工程人員因檢修需要暫時改變水泵的運行狀態。
檢修前應辦理設備停送電工作票,設置安全圍欄及警示標識。檢修后需試運行30分鐘確認正常,方可移交運行。
11.閑置時間較長的設備在投入使用前必須作絕緣檢測。
使用500V兆歐表測量電機絕緣電阻值不低于1MΩ,檢查軸承潤滑狀況,手動盤車無卡澀后方可啟動。
12.檢修水池內設備必須保證水質的飲用衛生。
進入水池前應排空存水,使用防爆照明工具,連續監測有害氣體濃度。檢修后需進行水質檢測,合格后方可恢復供水。
13.關機時,先按動"停止運行"按鈕并將萬能轉換開關置于中間位置。
停機后應檢查設備無慣性轉動,關閉所有輔助系統,做好設備運行時間及狀態記錄。
14.凡涉及電氣作業,必須有不少于兩人在場。
操作人員應穿戴絕緣防護用品,使用合格驗電器具,嚴格執行"停電、驗電、掛牌、監護"制度。
篇2:物業設備設施現場安全管理標準
以下是對物業設備設施現場安全管理標準的詳細解析與要點提煉,結合實際管理需求,突出專業性和可操作性:
一、物業設備設施現場安全管理標準
(一)設備環境要求
設備房標準
符合消防、防潮、防塵等規定(如獨立配電室需達IP30防護等級)。
照明配置:主通道照度≥100lx,設備操作區≥200lx(GB 50034-2013標準)。
管線布局:管線離地≥2.2m,橫平豎直,交叉處加套管保護。
操作平臺:高度0.7-1.5m,載重≥300kg/m²,防滑處理。
安全設施配置
火災報警:感煙探測器間距≤7.5m,手動報警按鈕距地1.3-1.5m。
通風排煙:換氣次數≥6次/h,事故通風≥12次/h(GB 50736-2012)。
防鼠措施:0.6m高防鼠板,孔洞縫隙≤0.6cm。
(二)管理要求
環境監測
溫度控制:配電室≤40℃,鍋爐房≤50℃(GB 26859-2011)。
濕度控制:相對濕度40%-70%(電子設備房需除濕機)。
安全工具
絕緣手套(10kV級)、驗電器、接地線等定期檢測(每半年1次)。
消防器材:2kg ABC干粉滅火器,每50m²配置1具。
(三)運行要求
安全標識
高壓危險區:黃黑相間警示線(線寬10cm,傾角45°)。
開關標識:采用GB 2894-2008標準圖示(如"禁止合閘"紅色圓圈帶斜杠)。
人員配置
高低壓配電室:每班至少2名持證電工(需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證》)。
應急小組:按設備規模配置3-5人,每季度演練1次。
二、設備設施安全教育培訓規范
(一)管理人員(安全主任級)
核心能力
風險評估:掌握LEC法(D=L×E×C)進行危險源分級。
法規應用:熟悉《安全生產法》第36條(設備檢測要求)、第81條(應急預案)。
培訓重點
案例分析:電梯困人事故(超載保護失效)的根因分析方法。
預案編制:采用"情景-任務-能力"模型編制應急預案。
(二)現場主管(班組長級)
管理技能
違章識別:重點查處"三違"行為(違章指揮、操作、勞動紀律)。
危險源管控:對鍋爐房燃氣泄漏實行"三級報警"(50%LEL預警、75%LEL報警、90%LEL停機)。
演練要求
每月1次專項演練(如消防泵聯動測試),留存視頻記錄。
(三)操作人員(一線員工)
實操能力
故障處理:掌握"望聞問切"四步法(觀察、聽音、詢問、檢測)。
防護用品:正確佩戴自吸過濾式防毒面具(濾毒罐類型選擇:A型防有機氣體)。
三、設備設施安全防護管理規范
(一)設備本體防護
機械防護
聯鎖裝置:壓力機采用雙手按鈕+光電保護(防護高度≥900mm)。
安全距離:旋轉部件防護罩開口尺寸≤6mm(GB/T 8196-2018)。
電氣防護
接地電阻:≤4Ω(TT系統需加裝RCD漏保,動作電流≤30mA)。
絕緣電阻:低壓電機≥0.5MΩ(500V兆歐表檢測)。
(二)操作過程防護
標準化作業
點檢"五定"原則:定點、定法、定標、定期、定人。
交接班"三交三不交":交情況、交問題、交措施;設備故障不交、隱患未處理不交、衛生不達標不交。
四、物業設備設施管理安全檢查規范
(一)班組級檢查
檢查方法
危險源檢查:采用JSA(工作安全分析)法拆解作業步驟。
情緒識別:通過"四看"法(面色、眼神、動作、語言)判斷人員狀態。
整改閉環
隱患分級:Ⅰ級(立即停機)、Ⅱ級(24h內)、Ⅲ級(7日內)。
(二)現場級檢查
專項檢查
高溫作業:WBGT指數≤25℃(GBZ 2.2-2007),超過需輪崗作業。
有限空間:執行"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原則,氧氣濃度19.5%-23.5%。
五、設備設施安全操作規范
(一)帶電作業要求
絕緣防護
低壓帶電作業:使用Ⅱ類工具(雙重絕緣),穿絕緣鞋(耐壓10kV)。
高壓帶電作業:保持安全距離(10kV≥0.7m),使用絕緣斗臂車。
監護制度
實行"一對一"監護,監護人不得兼任其他工作。
(二)工具儀表使用
校驗管理
萬用表:Ⅰ級表每年校驗,Ⅱ級表每2年校驗(JJG 124-2005)。
液壓工具:壓力表精度≥1.6級,每半年校驗。
實施建議
數字化管理
建立設備管理EAM系統,實現巡檢任務自動派發、隱患閉環追蹤。
配置智能傳感器(如振動、溫度),實時監測設備狀態。
文化培育
開展"安全積分制",將安全行為與績效考核掛鉤。
設立"安全觀察員"崗位,鼓勵員工自主發現隱患。
通過以上標準化管理體系的實施,可將物業設備事故率降低至0.5次/萬臺·年以下,設備完好率提升至98%以上,實現安全與效益的雙贏。
篇3:物業區域電梯安全管理
物業區域電梯安全管理
1、合理地規定電梯零部件的報廢年限
目前對國內電梯使用安全威脅最為突出的是“老齡化”危機。根據統計,我國電梯保有量已超過163萬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為上世紀90年代安裝的電梯,使用時間達十多年,甚至有的電梯使用時間超過20年。但由于目前國家沒有規定電梯強制報廢年限,導致大量老舊電梯還在帶病運行,增加了電梯事故的發生率。據統計,全市目前使用年限超過15年的電梯數量已達12500臺,5年后,預計服役15年以上的電梯將占電梯總數的1/4。20**年8月份剛成立的上海市物業管理行業協會電梯維保專業委員會,日前對上海全市的住宅樓電梯狀況作了一個摸底調查,發現上海五萬臺居民住宅電梯當中,使用時間達10年到15年的有14400臺,使用超過15年的有4800臺,分別占總量的18%和5.59%。任何產品都有一個設計使用年限。電梯居然沒有強制報廢的規定,這肯定是管理制度上的重大缺失。特別是作為特種設備,受到技監等部門嚴格監管的電梯,除了定期維護和檢修外,還應有強制報廢制度。當然,電梯是由許多部件構成的系統,報廢規定不能“一刀切”,建議有關部門針對不同零件制訂相應標準,結合使用頻率,合理地規定折舊報廢年限。強制報廢制度應與更新資金配套等政策相結合,以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2、遏制低價競爭,提高維護保養工作質量
與電梯有關的事故,80%以上是發生在維護保養環節,也就是說大量的事故是因為后續的檢修保養不到位導致的,換言之,這與特種設備的檢測、維修、更新等操作規程不規范有很大關系。電梯在正常使用年限里,應該實施三級維護,即按照《上海市電梯安全監察辦法》,讓具有專業資質的單位每半個月對電梯進行一次的維護保養,包括定期對運行的電梯部件進行檢查、加油、清除積塵、調試安全裝置的工作;根據零部件磨損程度,制訂專項維修計劃;在達到規定的使用時間,適時安排中修和大修。其中,例行的維保工作是否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梯工的道德和技術素質。如果只做表面文章,必然存在安全隱患,例如:在電梯定期檢驗中,經常會發現曳引鋼絲繩表面積聚著一層油污,這是從鋼絲繩內滲出的潤滑油和灰塵混在一起形成的,如不及時清洗,不僅影響鋼絲繩的使用壽命,還會改變曳引繩在曳引輪槽中的摩擦系數,降低曳引能力,在轎廂輕載或滿載的情況下,就可能造成曳引繩打滑導致轎廂沖頂或墜底。電梯界都知道“電梯產品質量如何?三分制造,七分安裝和維保”。目前,維修保養是上海電梯業的軟肋。主要表現為市場惡性競爭、維保資金不到位和技術工人缺乏。正常情況下,每臺電梯的收費至少在四--五百元左右/月,有些小公司報價卻低至二--三百元/月,甚至更低。由于電梯安裝維保的工作相對較苦較累,收入也不算高,有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還壓低工資,因此人員流失量大。還有些企業規模小、能力弱、待遇差,難以培養和挽留高水平技術工人,不少從業人員雖然持證上崗,但是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加之個別人責任心不強,敷衍了事,維保就會流于形式。正常情況下,一組兩個維保工至多負責40-50臺常規電梯的保養工作。如果是超齡服役的電梯,那么每臺電梯的維保工作量更大些,數量還應減少,否則,維保質量難以保證。筆者就曾遇到過檢查表上都填合格,實際零件已經損壞的案例。建議電梯行業協會制定不同類型的電梯保養指導價,每年調整,以適應市場變化的情況,電梯企業要加強員工技術培訓和現場帶教,在實踐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明確使用單位責任,解決“以包代管”的問題
電梯的維修和日常維護保養都離不開有專業資質的維保單位,住宅小區業主大會通常將電梯業務自行委托或通過物業公司委托采取外包的方式交給電梯生產商認可的專業維保單位。業主或物業公司與電梯維保單位簽訂服務合同,根據合同細則明確維保公司的責任。當接到居民投訴或是電梯發生故障,物業公司代表業主與維保單位聯系,由其派員解決。在一些電梯數量較多的小區,電梯維保單位也會派駐專業人員在小區內工作。由此可見,物業公司有責任代表業主對電梯維保予以監督。目前,并不是所有的業主和物業管理服務企業都明白電梯的安全管理責任是怎么回事,包括哪些內容。要落實使用單位的安全管理責任,首先應明確業主的責任。雖然業主的責任有些可以通過物業管理服務合同轉由物業公司來承擔。但就落實維護保養資金和修繕資金而言,業主責無旁貸,不能推脫。同時,物業公司不能認為簽訂維保合同后,就將電梯運行安全責任統統歸于維保單位。物業公司應當代表業主和維保單位協商溝通,共同制定電梯日常管理和維保計劃,執行日常管理職責并監督維保工作。以華聯商廈的事故為例,如果有了使用單位的現場監督,就不會發生施工人員擅自移動警示牌,導致游客墜落電梯井道的慘禍。每個物業管理服務單位都應該從這起事故中吸取教訓,采取有效措施,在維保作業時,履行現場監督職責,不留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