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下冊——第七課
第一節第二課時
——《個人活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
》教學設計
井岡山師院附中高二政治組
廖榮華
[教學目標
]
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確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懂得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從而幫助學生辯證的看待個人成長的社會條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條件,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奮斗。
[教學重點]
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教學難點
]
正確對待個人成長的社會條件
[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涉及到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關系問題,如何正確分析和認識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呢?
導入新課
:
通過復習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關系,我們知道,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會存在物。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產生和發展的基礎,而人的社會屬性對人類的進化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社會生產著人,人也生產著社會,這就涉及到個人活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
1、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板書)
(1)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影響(板書)
請同學們列舉實例說明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并回答下列問題:
為什么個人活動能對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作用?同樣是個人活動,為什么有的人的活動起推動作用,而有的人的活動則起阻礙作用?同樣是個人活動,為什么有的人的活動起著重大作用,而有的人的活動作用又小得多呢?
錢學森:當初險些被槍斃后成歸國潮中第一人
(幻燈片展示材料)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3歲時隨父到北京。1934年畢業于上海交大,并成為清華公費留學生。1935年8月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1936年10月轉加州理工學院,成為著名力學家馮·卡門的學生。錢學森從1939年6月完成《高速氣動力學問題的研究》等4篇博士論文后,便在馮·卡門領導的火箭技術研究小組從事薄殼體穩定性的獨立研究。然后成為馮·卡門的助手,是美國火箭技術搖籃--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實驗室最早的6名成員之一,應用力學、航天技術和系統工程學家,肉彈一星元勛,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如今錢老已經90高齡了。而半個世紀前,為回到祖國懷抱,錢學森險些被美方槍斃。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聞知祖國建設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三四十年代留學海外的學子們紛紛舉家回國。1950年,留學美國的錢學森買好車票,托運了行李,準備報效祖國。
而美國卻無理阻攔。當時,37歲的錢學森已是世界知名科學家。聞知他要回國,美國海軍次長電告司法部:“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允許他離開美國,決不!他至少抵得上十個師!”
于是,錢學森被指責為“攜帶機密資料”、“非法入境”。在此后長達5年的時間里,受到監禁和監視。
錢學森歸心似箭。1955年6月,他在寄給比利時親屬的包裹中巧妙夾帶了一封信,由親屬輾轉交給陳叔通副委員長,請求其幫助回國,以投身新中國建設大潮。后轉給周恩來總理。
錢學森在信中傾訴自己的心情:“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薄拔覀冊陂L期等待解放,心急如火,惟恐錯過機會……”
錢學森在信中戳穿美國政府的謊言:“美方又說謊,謂中國學生愿回國者皆已放回,我們不免焦急。我政府千萬不可信他們的話,除去學森外,尚有多少同胞欲歸不得者?!?/p>
在最后一句話的下面,錢學森特意用紅色鉛筆劃上粗杠,以醒目。如今40多年過去了,信紙已泛出微黃,但那條紅杠卻分外耀眼,似一條割不斷的血脈,似一顆跳動的心。
兩個月后,中美兩國在日內瓦舉行大使級會談,中方代表拿著這封信與美方交涉,要求允許錢學森等離境。鐵證面前,美國政府不得不放人,并與中方達成了允許平民回國的協議。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攜妻帶子乘美國克利弗蘭總統號游輪回國。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個人活動之所以能對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作用,這主要是由于作為社會的人,具有能動作用,即人具有認識世界和履行世界的能力。人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積極地、能動地改造世界。
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之所以性質不一樣,這是因為有的人的活動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活動就能對社會生活、社會的發展進步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反之,就會阻礙社會的發展。比如,*領導中華人民建立起新中國,之所以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正是因為其行為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希特勒發動的戰爭之所以給世界人民帶來巨大災難,阻礙著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是因為其法西斯戰爭的性質違背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與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馳。
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之所以有大有小,這是因為在同一社會歷史條件下,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知識、實際工作能力以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程度等不完全一樣,個人所處的客觀環境也不盡相同,因而其作用大小也就不一樣。具體的說,杰出人物由于他們所具有的特點使他們能為當時的社會需要服務,比普通人戰得高、看得遠,能掌握時代的脈搏,反映歷史發展的趨勢,提出歷史任務并組織群眾為之奮斗,對于推動社會發展的具體進程,起著較大作用。但必須注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沒有一個個的普通個人,就無所謂人民群眾。因此不要小瞧普通個人的作用,一個人再偉大,離開人民群眾也難以發揮其作用。
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那么,社會對個人活動也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2)個人活動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板書)
第一,個人活動受社會環境的制約(板書)
這里的社會環境,既包括一定社會的物質條件,也包括一定社會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精神條件。
在“*”初期,所有的大學都不招生了,當時的高中畢業生可以選擇上大學深造嗎?“*”后期,大學招生了,但不是通過考試錄取,而是“推薦”,在上大學的人之中沒有未經“推薦”選擇考試錄取的途徑上大學的。同樣,今天,所有的大學都要經過高考招生錄取,你們要想上大學深造,有不經高考就上大學的選擇嗎?所以,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生選擇、人生實踐不能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特定的社會關系,它必然要受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制約。歷史上有成就的人,除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外,也是因為符合當時的社會條件、順應了歷史潮流的發展要求。
例如秦始皇,處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順應了實現社會統一的要求;封建社會中,適應農民革命戰爭的需要,出現了黃巢、李自成、洪秀全……南宋,適應抗金的需要,產生了岳飛;清末,適應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需要,產生了孫中山;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的革命和實踐相結合,產生了*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產生了***理論……,隨著gg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有了*的“以德治國”及“***”。
所以,古今中外,一切有作為、有成就的人,都是由于他們清醒地認識到個人活動受社會發展的制約,而善于使自己的追求適合當時的社會實際、符合社會需要而獲得成功的。因此,并非任何個人的主觀努力都能有所收獲,并非任何個人的奮斗都會有成績;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個人活動也需順應社會的具體條件。那么,讓我們共同來分析—下,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為個人成長提供了哪些條件呢?
歸納同學們的發言,我們可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來認識個人成長的條件,請同學們看投影片:
(出示投影片)
有利條件:
①經濟條件:gg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了我國社會的巨大進步,人民的物質生
活有了普遍的提高,為青年學生的成長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物質基礎。
②政治條件: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制度,社會主義法制和民主的不斷健全,為青年學生的成才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政治條件。
③思想文化條件: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立的以馬列主義、*思想、***理論為指導的思想文化制度,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取得了巨大發展,為青年學生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精神條件。
④政策和社會風氣等條件: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以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也在逐步形成。這都是青年學生成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發揮聰明才智的良好環境條件。
不利條件:
①
經濟上生產力還比較落后;
②
政治上民主法制建設的程度還不高;
③
思想文化上剝削階級思想道德殘余的影響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存在,黨風、民風中的腐敗現象等,都對青年學生的成長產生阻礙作用。
把這個問題進一步具體化,和我們的距離拉近,請同學們再思考一下,我們學校為學生成長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還存在哪些不利條件呢?
(學生討論、發言)
設問:分析清楚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學校環境,是為了更好地加以利用。那么,面對這些有利與不利條件,應如何正確對待呢?我想,概括地說,對待有利條件,要充分利用;對待不利條件,不能怨天尤人、悲觀失望,更要奮發圖強,借此來磨煉自己的意志,變不利為有利。
第二,個人活動還要受到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板書)
在社會歷史領域,任何活動都是由人來參與的,但決定社會發展的并不是人的動機和目的,而是社會自身的規律性。
我國歷史上的“大躍進”時期,人們有著良好的動機和愿望,希望一下子擺脫貧窮和落后,希望“跑步進入共產主義”,但結果卻事與愿違,不但沒有“躍進”,反而因此而延誤了社會發展的進程。因此,只有人的活動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反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從以上兩點分析,我們可以明確,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既是進行個人正?;顒拥闹匾獥l件,又是進行人生選擇的基礎和前提。
2、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板書)
汪洋大海與小小的水珠之間有何聯系呢?
水是大海之一滴,大海由一每一滴水珠組成,水珠與大海的關系是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形象比喻,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
(1)二者相互區別,不能等同。
個人與社會相比較,社會更為根本,更起決定作用。
(2)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一、人是社會中的個人,個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社會(板書)
討論:魯濱遜的故事能否說明一個人可以脫離社會而生存、發展?
第二、一切個人活動的總和構成社會的整體運動及其發展(板書)
(3)反對把個人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片面觀點(板書)
(4)方法論意義(板書)
青年學生應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個人的興趣愛好,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成才條件,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以便走上工作崗位后,為社會的進步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
【鞏固新課
】
我們崇敬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講過這樣一段話:“我們吃別人種的糧食,穿別人縫的衣服,住別人造的房子。我們的大部分知識和信仰都是通過別人創造的語言由別人傳授給我們的……個人之所以成其為個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義,與其說是靠他個人的力量,不如說是由于他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個成員,從生到死,社會都在支配著他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闭堄帽竟澱n學習的基本觀點分析愛因斯坦這段話。
篇2:小學語文《灰雀》教學設計及反思
小學《灰雀》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因此,在第一課時中,我就力求體現這一理念,讀懂文意。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充分接觸文本,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說出自己的想法,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習語文的方法千變萬化,思維方法亦然。
學習目標
1、能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懂得做錯了事就要改正,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誦讀人物對話,體會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體會列寧對灰雀、對男孩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1、認識列寧對男孩的關愛和教育,滲透保護鳥類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誦讀人物對話,體會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教學流程
一、情景引題,激發興趣
師:瞧!灰雀來為我們講述一個有關列寧的故事了,讓我們熱情地和它們打聲招呼吧!----揭題。為了這可愛的灰雀,列寧和一位小男孩之間發生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呢?讓我們趕快走進課文,美美地讀一讀吧。
二、初讀感悟
1、讓學生充分地、大聲地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指名分自然段讀,先小組交流,再個別交流。理清課文脈絡。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說說讀懂了什么。
2、課文是怎樣描寫這三只灰雀的呢?找出句子來讀一讀。說說哪幾個詞語用得好,相機理解“婉轉”、“來回跳動”、“惹人喜愛”。
3、讀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用來度的方式體會列寧的感受。
4、巧妙結尾,設置懸念:第二天,那只深紅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見了,它到哪里去了呢?
四、自己讀讀課文3--10自然段,找出描寫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
1、出示句子“他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p>
列寧當列寧發現一只灰雀不見了的時候,他心情會怎樣?又會到哪兒去找呢?體驗“找遍了......也找不到灰雀”的心情。指導讀。
2、引導出示列寧的三句問話:
?、佟昂⒆?,你看見過一只深紅色胸脯的灰雀嗎?”
?、凇?那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天氣嚴寒,它怕冷?!?/p>
?、邸岸嗪玫幕胰秆?,可惜再也不會飛回來了?!?/p>
細細地讀一讀這些話,你體會到了什么?老師相信你們肯定能讀出列寧的著急、擔心、惋惜和關心,因為它們都集中表達了列寧對灰雀的一種情感。用一個詞來概括,是什么?板書:愛。
3、、指導朗讀寫列寧“喜愛灰雀” 的句子。
?。ǘ┠腔胰傅降啄膬喝チ??
請生討論回答:小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又是他放回來的。
1、你是從課文中哪些句子讀出來的?找一找。
體會
?。?)男孩吞吞吐吐地說:“沒看見,我沒看見”。
理解“吞吞吐吐”的意思,說說他當時心理是怎么想的?那你能讀好它嗎?
?。?)“那個男孩本來想告訴列寧灰雀沒有死,但又不敢講?!?/p>
為什么他不敢講?他在害怕些什么?相機板書:占為己有
誰能讀好他此刻的矛盾心情。
?。?)男孩看看列寧,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p>
“一定會飛回來的!”
?、購倪@兒你又感受到了什么?這時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诮處熯\用手勢,指導學生加強語氣讀出“一定會飛回來的!”。
板書:勇于改錯的決心
?。?)男孩為什么要先捉走后又放回這只灰雀呢?他對灰雀喜愛嗎?小組討論、發表看法,相互補充,匯報體會。
2、小結:
是列寧愛鳥的情深深打動了孩子的心,所以他堅定地說--“一定會飛回來!” 在列寧真愛的感染下,孩子又決定怎么做?--(放鳥歸園)
?。ㄈ┝袑幨窃鯓訉Υ∨笥训哪??
1、找到課文中寫列寧對待小朋友的句子小聲地讀一讀,再四人小組交流交流。
體會:(1)“小灰雀,你昨天到哪兒去了?”(師):聽到這兒,你有什么問題?
?。ɡ纾毫袑帪槭裁次⑿??鳥兒不會講人話,列寧為什么要問它到哪兒去?
鳥兒會回答嗎)
各自練讀第3-9自然段,細細體味列寧說這話的意思。
?。?)揣摩“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天氣嚴寒,它怕冷”。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绷袑庍@些話的心情和含義。
把你的體會用你的朗讀表現出來。
?。?)聽到:小男孩說:“他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绷袑幋藭r此刻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帶著你的體驗來讀讀句子。
?。?)所以列寧微笑著說,(生齊讀---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兒去了?)就是這份深深的愛意打動了孩子的心,讓他勇于改正錯誤,也就是這句不愿傷害小男孩自尊心的問話,讓我們感受到了列寧對孩子的愛。
2、我們帶著這份濃濃的愛意再來讀讀課文吧!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體驗、升華
1、(課件演示)在列寧真愛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樹林???,它們又在枝頭歡唱了。如果現在你就是樹枝上那只唱歌的灰雀,你會對(列寧或男孩)說些什么呢?請在我們課文的空白處寫下你的“三言兩語”。
2、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四、擴展延伸
1、這個小故事寫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感動了男孩,使男孩主動送回灰雀,也告訴我們有了錯誤承認了、改正了,就是誠實的孩子。說說你自己有過這樣的經歷和感受嗎?
2、個別交流。
五、課后作業:
收集名人故事
教后反思
《灰雀》講的是列寧與小男孩都喜歡灰雀,但表達方式不同。列寧喜歡它的方式就是讓它自由,而小男孩卻想占它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改正了錯誤。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明白了列寧作為一個偉大的領袖,他不僅愛鳥更愛下一代的好品質。更讓學生懂得了做人要誠實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重點介紹了這三只灰雀的樣子,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灰雀的惹人喜愛,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筆。在教學列寧尋找灰雀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讀了讀列寧說的一系列話,并對每一句話進行了情感處理,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寧發現灰雀不見時的那種著急、擔心、惋惜的復雜心理,喚起學生的共鳴。然
后,提問:那聰明的你們知道灰雀去哪了嗎。請你來幫幫列寧的忙吧!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上來,大家都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盡管說,有一半的學生還沒真正的讀懂這篇文章,還把思維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許多學生都已經能夠找到答案并有依據來論證,思維的火花與情感的渲染發生了碰撞,學生是真正的意識到了列寧對鳥的愛與男孩對鳥的愛的不同,同時,也為男孩知錯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就是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課文中的幾句簡單對話,卻包含了許多的感悟點,各自人物的內心都在活動,都在思考,心情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以“列寧是否真認為灰雀飛走了或是凍死了”引發了學生對全篇課文的閱讀整合,感悟到列寧觀察的細致、分析嚴密、教育循循善誘,以及對鳥類喜歡方式的探討。平時我總擔心他們想不到,不會說,原來是我自己放不開,只要相信學生,善于給學生提供適宜的展示空間,給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導,在無疑處設疑,有疑處點撥,學生的思維就會走向深入,就會還你無數個驚喜!
篇3:六年級下冊《魯濱孫漂流記》課文自我教學設計反思報告
六年級下冊《魯濱孫漂流記》課文自我教學設計反思報告
《魯濱孫漂流記》,它是六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主要記敘了魯濱孫因乘船遭遇暴風失事,漂流在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他獨自一人戰勝種種困難,歷盡磨難,在島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之久,最后,他終于獲救回到英國的故事。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關注人物的命運,體會魯濱孫不怕困難、頑強生存、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既是學生理解學習上的重難點,也是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點。
成功點:
本文是略讀課文,篇幅較長。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先讓學生閱讀梗概,整體把握梗概內容,簡單講述一些梗概中魯濱孫戰勝種種困難的經歷。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瀏覽精彩片段,交流精彩片段中的精彩之處,以及自己對魯濱孫的評價或讀后的感受。
魯濱孫把這張“好處與壞處對照表”,作為聊以自慰的一番對比,讓學生自主的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深刻的體悟到主人公身上的堅毅品質與樂觀向上的精神。使他從悲觀消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開始面對現實,考慮如何生存下去。通過學習,學生明白,我們像魯濱孫那樣孤身一人流落荒島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我們在遇到困難時卻可以像魯濱孫那樣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用樂觀的態度對待困難,克服困難,光明就在眼前。我想,這就是教學《魯賓孫漂流記》的意義所在。也是借助于“梗概”與“精彩片段”作一個高效的“名著導讀”。
不足:
針對存在著的不足,需要進一步去改進和完善。如:在“交流”這一環節,學生在介紹整本書中的其它片段時,從課堂氣氛上看,形成了一個小高潮,大家都有話要說,正當大家都躍躍欲試,想說出自己的看法的時候,因為時間關系,老師卻沒有放開讓學生去說,這樣做,就影響了學生對這一問題探究的積極性,有時在意了教學環節的流程,時間的分配,而忽視了“生成”。這是我在以后的教學必須注意的。
本課的預設與生成:
這堂“名著導讀”課,任務是解讀《魯濱孫漂流記》這部長篇小說。解讀的重點無疑是作者、背景、情節、人物、主題等。至于學生怎樣去解讀,對這些問題怎樣去認識,認識到什么程度,又是難以“預設”的。例如:學生在談對主人公魯濱孫這個人物的認識時,談到了人生存的意義,認為人在困境中生存是需要勇氣的;再如:學生在談這部小說的藝術特色時,認識到了“平凡”與“優美”、“平凡”與“偉大”的關系。這些都是在老師的點撥下所“生成”的成果。把學生帶入一種境界,讓學生自然地去找到有價值的東西,也就是要給學生留有適當的“空白”.
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教學智慧,更需要更新教學觀念,多一些生成,少一些預設,多關注學生,少實現自我。只要教師有了新課標理念,那么,學生質疑處可以生成,學生出錯處可以生成,課堂偶發事件可以生成,文章空白探究可以生成,拓展遷移處可以生成,任何一個值得探索的地方都是生成點,只要教師肯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