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術《圖文混排》網絡教學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
理解圖文混排、文字框的概念與作用。
②
通過動手設計與制作,逐步領悟編排圖文并茂作品的基本方法。
③
初步掌握圖文混排作品的整體設計思路與基本制作方法。
(2)能力目標:
①
能夠根據實際需要在文稿中插入圖像,并能調整圖像的大小、位置、邊框、陰影、繞排方式等。
②
能夠在文稿中插入文字框,并能夠調整文字框的屬性。
③
掌握編排圖文并茂作品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3)情感目標:
①
通過親手操作實踐,讓學生逐步認識應用軟件的基本操作規則,同時領悟到隱藏在基本操作背后的作品整體設計思想,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②
通過制作圖文并茂的文稿,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在文稿中插入圖像并調整圖像的大小、位置。
(2)設置圖像的邊框、陰影、繞排方式的屬性。
(3)插入文字框,設置文字框的屬性。
(4)設計并編排出圖文并茂的作品。
三、教學方法
利用校園網絡,將圖文混排的操作演示放在網絡上,引導學生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并參照演示自己動手進行操作。鼓勵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能舉一反三,嘗試教村中未介紹的編輯方法并觀察、比較其效果;發揮團體協作的情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自學、探究、總結概括的能力。
四、教學用具
計算機網絡教室、《信息技術》網站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演示準備好的圖文混排的作品,供學生欣賞。
2、指導學生打開《信息技術》網站,進入其中的《板報欣賞》欄目欣賞其中的作品。
3、導入本節課的內容:用圖文混排制作一個圖文并茂的作品。
(二)目標完成主要過程:
指導學生進入網站中的《WPS中的圖文混排》欄目,以《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一文的制作過程為例,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自主學習圖文混排的基本知識,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參照網絡上的演示,自己動手操作,并將每一步的操作成果上傳到網絡上。
1、在WPS2000中插入圖像
①
提出問題:如何在WPS2000中插入圖像,如何調整圖像的大小和位置。引導學生進入《操作一
在WPS2000中插入圖像》。
②
學生觀看網絡上的演示自主學習,利用網絡上提供的素材,仿照演示制作一份作品并上傳。
2、設置圖像的屬性
①
提出問題:如何設置圖像的邊線、陰影等屬性,使圖像更美觀。引導學生進入《操作二
設置圖像的屬性》。
②
學生觀看網絡上的演示自主學習,對上一幅作品的圖像進行調整。并把調整后的作品上傳。
3、圖像的繞排方式
①
提出問題:如何設置圖像的繞排方式,不同的繞排方式之間有何區別。
②
由學生自己嘗試,并觀察、比較不同繞排方式的效果。
4、在WPS2000中使用文字框
①
講述文字框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如何使用文字框。
②
學生觀看網絡上的演示自主學習,用網絡上提供的素材,仿照演示制作一份作品并上傳。
(三)綜合練習
學生利用《綜合練習》中提供的素材,結合學習到的操作技巧、方法,發揮自身的創意,制作一個電子板報并上傳。學生可以在完成教師規定任務的前提下創新作品。鼓勵學生發現、探索、創新WPS
2000豐富的圖文混排功能,欣賞別人的作品,啟發自己的思維。
(四)成果總結
1、教師小結。
2、鼓勵學生在課外尋找題材和素材,結合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創作屬于自己的電子板報,并將其發布在《作品展示》欄目下,供大家欣賞。
篇2:清華版信息技術《文字處理》教學設計案例
《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案例與分析
《文字處理》這一章的學習將使學生學會進一步在WPS2000系統中設置頁面底圖、使用文字框、創作藝術字、插入公式等,從而制作色彩斑斕的板報。
本章內容是《高中信息技術》下冊的重要內容,這一節是學生在前面學習基礎上自由發揮的實踐課。教師先歸納制作一份板報的一般過程,然后展示各種各樣、五彩繽紛的板報給學生參考,要求學生當堂制作,形成技能。
本章的課型是應用軟件課型,以任務驅動帶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基本操作為技能訓練內容。因為板報的內容和形式可以多樣,制作的步驟不一定要強求一致,所以只要求達到教學的基本目標,并啟發學生考慮其他格式,鼓勵學生創新。
一、教學案例設計
1、基本目標
[認知領域]
(1)了解WPS2000制作圖文并茂的板報的基本功能。
(2)合理使用頁面設置和文字框。
(3)了解創作藝術字的基本步驟。
(4)明白藝術字標題是一幅圖片,不是文本。圖片可以被任意縮放、移動。
[情感領域]
(1)培養學生積極參與電腦板報制作的興趣,大膽實踐與創新意識。
(2)在制作板報過程中,把語文、美術、信息技術等知識綜合運用,積極構想、探索。
(3)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的互相學習合作的精神。
[發展目標]
(1)培養學生辨別WPS2000系統窗口和藝術字窗口的能力。
(2)培養學生使用電腦動手實踐和創新的能力。
[要求]
(1)主題與內容要和諧統一。
(2)制作方法要多樣得當。
(3)色彩協調大方,版面美觀。
評價可以采取學生自評、分組推薦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辦法給予等級分。在評價中注意引導學生尊重他人、發現別人長處、欣賞他人、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良好品質。
2、教學過程
(1)讓學生在本地教學資源庫或互聯網中查找有關信息技術的資料。
(2)引入新課。
教師通過教學廣播系統在教師機上邊操作邊講解,首先進入WPS2000,然后點擊“插入”菜單,選擇“新對象”,再選擇“金山藝術漢字2.0”,按“確定”。提示同學注意“藝術字”操作窗口與WPS2000的不同。(主要看菜單欄和工具欄)點擊“藝術字操作向導”開始創作藝術字。經過若干個“下一步”后藝術字就算完成了。在空白處單擊鼠標回到WPS2000系統界面。
之后,教師退出教學廣播系統,讓同學們自己上機操作,要求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喜好設置形狀、顏色等,制作幾個形態各異的藝術字。
(3)學生上機操作,教師課堂巡視,個別指導。
幾分鐘后,許多同學都完成了藝術字的創作,教師發言:“好,老師看到許多同學都已經完成了而且設計得不錯。老師很滿意。不過老師現在對你們又有了一個新的要求,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夠制作一份以信息技術為主題的板報,把我們剛剛學會的藝術字要融進去,要求主題鮮明,結構完整,圖文并茂。”
(4)教師出示課件,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教師展示各種小板報的格式。老師提示:“這幾份板報的形式各不相同,同學們可以發揮你們的想象力,創作一份圖文并茂的板報,你們所創作的作品不一定要和老師的相同,只要是主題和內容和諧統一,制作方法和技巧要多樣得當,色彩協調大方,版面美觀就可以了。同學們可以小組合作,交流討論,也可以自己獨立完成。”
(5)學生上機操作,自由創作發揮。教師課堂巡視,個別指導,啟發提示。
在進行自由創作的同時,教師及時鼓勵同學們,讓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每位同學都能夠做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教師提示:“所謂創意,就是要讓自己的作品與別人的作品不一樣,所以,你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把所學的語文知識、美術知識和信息技術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從你們的身邊尋找素材,把你們對電腦的愛好及電腦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等方面的內容都可以裝進去。”每位同學都很認真,有的在互相討論,邊說邊操作。同時,教師在大屏幕上播放著各種不同樣式的板報,伴隨著優美的輕音樂,使同學們在輕松愉快的情景中創作自己的作品。
(6)展示作品,師生共評。
二十幾分鐘后,許多同學都已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教師讓已經完成的同學,去觀賞一下其他同學的作品,讓每一位同學都有機會評選別人的作品,不一會兒,全班同學都已經離開自己的座位,去觀賞其他同學的作品,每位同學都很主動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認真探討各自的不足和值得贊賞的地方,場面非常熱烈。幾分鐘后,教師讓同學回到各自的座位,同時教師選出三名同學代表,讓這三名同學說出全班同學所公認的哪幾份作品是最有創意的?你認為他們好在哪里?他們的作品對你的創作有什么幫助?有沒有不足的地方?如果有,你認為該怎樣改進?幾位代表的回答都很精彩,達到了預期效果。
教師布置課后作業,讓每位同學以校園生活為主題,自己尋找、創作、組織文字資料和圖片素材,制作多種多樣的板報,并在適當時候安排評比并把優秀作品制作成展板先全校展示。
二、案例分析
1、由老師給定板報主題,文字資料,圖片素材、都是磁盤中以文件形式存放好的,要求學生按一定的格式(如字數、圖片數等)組織成一份板報。
2、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以學生為主體,以動手實踐為主線。所以教師應該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興趣,重視直觀教學,重視學生實踐、重視教學信息的反饋,及時輔導。
3、面向全體,學習窗口界面,復習基本操作,學習藝術字方法,學習調整整個板報的版面。
4、以“任務驅動”展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精神,并使抽象的學習目標具體化,引導教學活動有序完成。
5激勵學生的創作欲望,愛創作板報的過程中,鼓勵學生自我表現。
篇3:信息技術信息加工的需求確定教學設計
《3.1信息加工的需求確定》教學設計
蓮花中學信息技術教研組
尹旦
課時要求
1課時
上課時間:20**年9月22日
星期四
案例背景信息
1.模塊:高中信息技術基礎
2.年級:高中一年級
3.所用教材版本:上??平坛霭嫔?/p>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理解信息加工的含義與重要性,了解信息加工的一般過程。
B:了解人工加工與計算機加工的各自的特點。能夠根據任務和需求、信息閱讀對象,確定加工方法
2、過程與方法:
A: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歸納信息加工的一般過程與目的。
B:能選擇適當的信息加工方法及工具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3、情感與價值觀:
A:通過體驗信息加工的一般過程,激發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欲,形成積極主動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B:能認識到信息加工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響。
C:能養成制訂作品整體規劃,按計劃、按步驟地完成信息加工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
認識信息加工前進行需求分析的意義和重要性。
三、教學難點:
如何辯證地認識需求分析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探究、小組協作
五、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導入:前面第二章我們學習了從因特網中獲取信息,當我們要有效的利用獲取的信息時,必須對信息進行加工,大家把書翻到第31頁,看一下導學的這則案例,引出信息的加工。
學生活動:閱讀案例并思考各個小組根據不同任務選擇的信息表達和交流的方式分別是什么。
教師活動:歸納并用課件展示
1、信息加工的定義:信息加工是指通過判別,篩選,分類,排序,分析和研究等一系列過程,使收集到的信息成為能夠滿足我們需要的信息。
展示電影《風語者》海報,請同學介紹這部電影的簡單劇情,引入加密解密,說明信息加工的重要性。
2、為什么要進行信息加工?
?、?、避免真假混雜
(舉例:《呂氏春秋》“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朝的一位丁氏,家里沒有井,常到外面去擔水,他又經常在外居住,便請人到他家鉆井,他告訴別人說:“我鉆一口井就是獲得一個勞動力。”
有聽說的又傳給別人說:“丁氏鉆井得到一個人。”本國的人就這樣道聽途說傳著,被宋朝的國君知道了,國君便派人向丁氏詢問這件事。
丁氏對詢問的人說:“是一口井使我減少了一個人的工作量,并非從井中挖出一個人)
?、?、有效地使用
?、?、具有更高的使用價值(舉例:電影《風語者》中利用納瓦霍語加密解密,日軍聽到的噪音,美軍聽到解密后是情報)
3、信息的人工加工和計算機加工的特點及區別
假如我們班要進行班干部選舉,那么請同學們講講,這是個怎樣的流程,特別是統計票數時,你會怎么統計,要使用到什么工具?
學生活動:學生講述流程及工具(一人唱票,另一人在黑板畫“正”統計票數),教師講述人工加工信息的特點。
教師活動:如果我們是在電腦教室通過網絡投票呢?那么如何統計?與人工統計比較優劣。
學生活動:思考并交流回答計算機加工信息的一般過程及與人工加工比較之優勢。
教師活動:我們在對信息進行加工前還需要做些什么工作?課件展示:
4、信息加工的需求確定
?、俜治鲆延行畔?/p>
?、谥朴喰畔⒓庸さ某醪酱蛩?/p>
?、?讀者(目標受眾)
?、?交流方式
?、?作品形式
?、粜杓庸さ男畔⑴c加工方式打算
教師活動:閱讀P32至P34內容并完成第二章信息獲取主題探究活動“追蹤野生華南虎真假之迷”小組匯報交流的信息加工的需求分析。
將各小組上次活動中獲取的信息素材包分發到相應組學生所在機器上;
同時將活動所用的兩個任務學習表單同步分發到每位學生機。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并分組討論,思考并完成小組的需求分析任務。各小組組長負責分配組內任務并記錄組員參與情況。完成后各小組提交作業到教師機。
教師活動:展示各小組作業并開展互評及點評。
學生活動:積極參與評論及認真聆聽他人評論。
教師活動:課堂小結
點評:
本課是信息加工與表達的第一課,該課的教學對后續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案作者十分明確這一地位,在本課開頭濃墨重彩地渲染了信息加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較自然地引入信息加工的需求這一主題。同時,教學中采用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分組學習方式,設計活動有趣,教材資源應用合理,有得于學生學習。如果能在信息加工的需求確定時,適當引入信息的簡單分類,并提出信息加工方法的多樣性,對學生后續的學習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點評人:蓮花中學尹旦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