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的愛非誠勿擾》讀書筆記
這是一個剩時代,也是一個誠信缺乏的時代,人與人的交流逐步地走下坡路。究其原因,我認為我們不僅沉醉在精神的世界里,還沉溺于虛擬的空間里。我們離開現實太遠了,我們面對面的交談也就云淡風清。去年如火如荼的交友綜藝節目《非誠勿擾》一時成為我們茶前飯后談論閑聊的話題。
《讓你的愛非誠勿擾》這本書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的,它的作者是性格色彩創始人,樂嘉同學。他用自己敏捷的思維,犀利的語言在《非誠勿擾》節目中贏得了我們的掌聲和鮮花。從此性格色彩學開始大眾化地走向我們平凡人的世界。對于非誠勿擾這個欄目,大家見仁見智,眾說紛紜。然而在這本書里,樂嘉就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向我們提供了相對客觀的聲音。
在《非誠勿擾》這個社會大觀園中,鬧的沸沸揚揚的男女們必定會隨著時間銷聲匿跡,但節目里不同職業不同角度上觀點的碰撞,會永遠存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書中樂嘉以一種性格色彩學的角度,為我們剖析了各色男女的各種言行舉止所反映出來的人的本質和性格,可謂精辟,讓我不得折服。他把不同性格與紅藍綠黃四種顏色結合起來,為我們展現出色彩里面帶給我們的性格震撼。他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如交通上的紅綠燈,除了波長的考慮之外,其實也融入了性格色彩學的理論,他說,紅色性格的人比較活潑好動,紅燈提醒這類人此時應該停下來,切勿再動;那綠色性格的人比較淡定安靜,綠燈提醒這種人可以動腳行走了;黃燈則提醒那些嚴守規則制度的黃色性格人可以趁紅燈亮之前盡早行動。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非常完美的解釋了,同時我也漸漸對性格色彩學產生強大的好奇心。
在這本書上,他解釋了剩男剩女剩下來的原因:剩女主要是事業有成而主動剩下來,而剩男也大部分是因為一無所成被迫剩下來。這些剩男剩女來到了《非誠勿擾》欄目,因為有樂嘉和孟飛的兩大名嘴,非誠勿擾一度的收視率趕超湖南衛視王牌節目《快樂大本營》,所以被眾多網民觀眾懷疑有托,一時之間處在風口浪尖上,正所謂“人紅是非多”。特別是“拜金女”馬諾以一句“不如坐在寶馬里哭”在網絡上掀起口水波瀾。樂嘉則認為,每一個來非誠勿擾的男男女女,不管出于目的,只要他是單身,他就有機會上這個節目,因為這是一個真實展現自我,真誠表達自己,交友誠懇互動的舞臺,任何來這里的人都是想借助這個平臺擴大他的社交范圍,盡快擺脫單身困境,努力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不管你是怎么樣的人,拜金還是排金,富二代還是窮三代,只要你敢來,你夠真實,你就是一個值得我們倍感尊重的人。然而媒體巨大的透明性和傳播性也會使一些過于絕對化,非社會所提倡的極端觀念以及思想,就會被我們這些局外人以一種放大鏡的手法,同時也賦予我們自己“道德使者”的身份去抨擊他們。其實當我們褪去這些外表,我們也是這樣真實的自我,只不過我們看不慣別人罷了。
在這本書里,我還認識到了自己是個“紅+黃”性格的人。我帶有紅色的情緒化,也帶有黃色的目標性;我帶有紅色的口無遮攔,也帶有黃色的堅定自信;我帶有紅色的樂于助人,也帶有黃色的脾氣暴躁;我帶有紅色的真誠信任,也帶有黃色的自我中心……正如樂嘉同學所說,每一種顏色都有他的優勢,也有顏色過當帶來的不足。我想,每個人都是一種或幾種顏色的混合體,只要你認識到自己性格的利弊,別人的性格好壞,你一定可以更好地認識自我,理解別人,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境界。這是每個人所向往的,所期待的,那么請從這本書看起。
讓你的愛非誠勿擾,讓你的性格不再缺憾,讓你的人生更加美好。樂嘉同學不僅在《非誠勿擾》欄目與你互動,還在書上與你一起探討人性的真善美假惡丑。認識你的性格,不妨從顏色開始你的旅途吧。
****
篇2:《誰動了我的奶酪》之讀書筆記
《誰動了我的奶酪》之讀書筆記
這本書中提到了四個小人物,嗅嗅、匆匆、哼哼和唧唧。嗅嗅和匆匆是兩只小老鼠,思維簡單,嗅覺強大。他們不會去想太多的東西,只是憑借著天性的本能去尋找奶酪。但是也就因為如此,他們的跑鞋經常掛在脖子上,以便可以隨時出發去尋找新的奶酪。
而哼哼和唧唧這兩個聰明的小矮人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正是因為他們聰明,所以在尋找到奶酪C站之前,哼哼唧唧比匆匆嗅嗅節約了很多時間,少跑了很多路。但同時,也正因為哼哼唧唧自己也覺得不同與匆匆嗅嗅而瞧不起他們。
當奶酪不見了的時候,笨笨的嗅嗅匆匆因為本能立刻出發去尋找新鮮的奶酪,因為他們原本就發現奶酪在一天天減少,總有一天會全部消失。而哼哼和唧唧卻是在發現奶酪C站之后,在這個幸福的奶酪站中迷失了,漸漸變的不知進取,只會守著固有的奶酪山坐享其成。
原來的追求代表物跑鞋和運動服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當奶酪在一天突然不見了的時候,哼哼唧唧只是在抱怨與懊惱,而不是馬上動身出發去尋找新的奶酪。日復一日,奶酪不會回來的,每天不斷的去奶酪C站尋找不見了的奶酪只會讓人更加郁悶和暴躁。而且因為沒有食物,哼哼唧唧的狀況越來越糟糕。
這就像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很幸福的時候,但是幸福不是一直停留在那里不變的,當時光故去,幸福不在的時候,我們需要馬上行動,去尋找下一個幸福的站點。
篇3:《美國人是如何培養精英的》讀書筆記
《美國人是如何培養精英的》讀書筆記
《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是薛涌美國政治筆記一系列著作中的其中一記,描述的,是美國新精英集團的崛起和社會貧富的進一步分化。中高產階級將他們在荊棘、社會和文化上的優勢轉化為他們對子女從小奠定的教育上的絕對優勢,把子女培養成下一代的社會精英,從而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就會立于不敗之地,別的階層很難與之形成有力的挑戰,而鞏固中高產階級的社會地位,造成美國社會貧富分化愈來愈嚴重,各階層之間的流動也愈來愈小。
只有終身學習,才能“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對一名教師來說尤為受用。對中國教師來說,最緊迫的任務是了解“別國的教育”,而不是簡單地排外。沒必要因害怕“全盤西化”而排斥“別國的教育”。
在《美國人是如何培養精英的》的序中提及到,美國家庭供孩子上鋼琴課的事例。家長一年花5000多美元。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上鋼琴課的孩子還是絡繹不絕。這是為什么呢?有位鋼琴老師十分得意地說:“我的學生長大后干什么的都有,都非常出色。因為學了這些以后,學什么都快?!薄 ′撉僬n實際上是塑造美國未來精英的文化品味的過程。家長希望孩子不僅有世俗的成功,而且有一個感性豐富的靈魂,既能創造生活,也能享受生活,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將來的一切競爭都是全球性的。孩子必須有全球的競爭力。創造力、想像力、領導才能、人文價值、藝術品位等綜合性素質,成為他們從小訓練孩子的根本。
美國的教育專家認為,每個孩子都具創造力,父母、老師、孩子結成三位一體對其進行引導與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將會得到大大的提高。在美國,多數孩子都是幸福的。例如以彈鋼琴為例,家長不會逼迫手指不長的孩子天天練鋼琴,而是依據孩子自身的特性為他們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特長。在中國,很多家長在孩子還不是很了解這個世界需要家長的引導時,會讓孩子去做一些孩子不喜歡,或者是不適合孩子自身發展的一些事情。獨具慧眼的家長是讓孩子做自己擅長的事,自然健康成長,不是主觀代替孩子確立發展目標,更不是貪大求全,要求孩子全能,而是真正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公平、公正的觀念在美國教育的觀念中是必須的,不可缺少的。每個孩子從小就知道隱私的重要性。在美國,由于很好的保護了每個孩子的個性,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每個孩子都是生活的昂首挺胸的,如果在我們有些地方可能就不會了。在美國,家長在孩子心中樹立的都是你只是平凡的一員,任何你想要的都得通過你的努力付出才能得到。在我們這里,有些人總想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寧愿自己苦,也要為孩子營造奢侈的環境,十多歲就開豪車,這就造就了“我爸是李剛”“藥家鑫”等。
這些事件的發生雖然不是普遍,但確實值得我們深思。我覺得,我們應該多學學美國的教育之長,放手讓孩子去鍛煉,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精神和動手能力,讓孩子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多操作與嘗試,使他們遇到挫折是能積極面對,不消極,努力解決困難。孩子長大后始終要獨立的,該來的問題始終也會呈現的,我們應該借鑒書中的教育理念,培養出一個個對生活熱情的,面對問題樂觀的,不死板,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新一代青年,。要想實現這些,她需要父母的引導,每個教育者的辛勤付出。
精英是開放社會競爭產生的,貴族是世襲的。精英集團的興起,像是一場文藝復興,以塑造完整的個人為宗旨,并不僅僅是傳授手藝。耶魯大學的學生,選歷史專業的竟達15%,高居第一。政治學和經濟學(這是純理論的經濟學,并非教你怎樣做生意)緊隨其后。明擺著,這些精英將來是要統治世界的。教育給他們的是價值觀念、社會理念、對未來的遠見、對人類命運的關懷,而不是怎樣在那里數錢。
讀了此書后,我覺得培養孩子做一個完整的人,尤其做一個有能力的人,這是今后發展生存之根本。尤其覺得我們現在的教育是在培養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一個個書呆子,還有一些靠吃自己家里的老家本的,我也很想做一個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