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建筑需要新文化運動

4354

如果講景觀文化,要的就是白話時代的尋常景觀,尋常的人和尋常的建筑,而不是遠離自我,不是把人帶到天上,而是把人帶回土地。

現狀房地產文化價值取向的現狀

地產開發商賣房子是推銷生活理念為營銷手段,包括這個時代暴發戶的心態,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暴發戶文化”現象,其特征是開發商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沒有和財富的擁有量同步進步。50%的中國開發商靠炒地皮和搞房地產開發起家的,不是靠知識和真正的文化。房地產本身是一種土地資源的掠奪和暴利。開發商希望用財富衡量一切,暴發戶唯一的價值標準就是財富,所以,這個時代的文化大多是以金錢為價值取向的文化,反映在建筑上有三種體現方式:

1.古羅馬帝國風格
因為古羅馬最豪華和富有,所以,許多建筑中習慣采用古羅馬的語言如:斗獸場、凱旋門、羅馬廣場中古羅馬創始的建筑符號來表達自己的富有。暴發戶階層是掠奪資源和財富形成的,他們的價值觀主導了審美趣味,這種審美趣味就形成了建筑和景觀的風格。

2.中國的封建帝王風格
中國封建帝王也是具有巨大財富的。在建筑和園林景觀設計中充分展示士大夫的生活情調,就連士大夫腐朽的生活方式也變成開發商炒賣的熱點,其本質仍是暴發戶心態,加上一些封建殘余思想和其他的封建思想。

3.現代西方帝王風格
住宅方面還不是很明顯,城市公建如CCTV大樓就圓了現代西方帝國的夢?,F代西方搞殖民地的時候體現的是西方帝國,它要展示自己的強大。在本國不敢建的樓都在國外建,像CCTV大樓、國家大劇院、甚至是水立方和鳥巢,本質上都是西方帝國文化入侵的反映。他們在本土的表現絕對是西方民主,因為這種建筑的造價絕對侵害納稅人的利益。但是,這種做法又洽洽滿足了我們這個時代少數暴發戶的心理,拿國內納稅人的錢拿來為自己展示,然后觀眾還是納稅人。在西方帝國建這個樓必須通過國會和民眾。很多豪宅帶著西方的語言和外衣而來,但本質仍然是帝國暴發戶的夢,是一種新的形式主義,一種新的浪費和財富的展示,它沒有解決實質性的東西。
建筑的形式決定是有前提的,第一是國家的支付能力,第二是否浪費了,是否可以用更好的形式、更簡單的途徑、更好的功能解決。比如一個建筑可能1個億就蓋好了,而且可能蓋得更好,但是我們恰恰花了100億,這就是差距,建筑好壞本來跟造價沒有關系,但是錯誤的導向和價值觀,恰恰用造價或者用獨一無二的價值來衡量我們的先進性,這個價值觀歸根于現代的暴發戶心態。

續唱“新文化運動”之歌
現在是白話文和平民化的時代,要建造真正平常的建筑,續唱新文化運動之歌。新文化運動最大的成果就是白話文運動,白話文運動本質上就是把古文變成了容易懂的白話文。古文的缺陷在于它是過去的語言,脫離了這個時代的生活和精神,即平民、民主和科學的精神。用時代的精神來衡量這三類建筑風氣,首先,它沒有平民的精神,因為它壟斷了納稅人的資源,沒有民主性;第二,扭來歪去的建筑不科學,反技術、反現代,反科學精神。
我們提倡民主和現代精神,提倡建筑回到人性,回到白話的時代。繼續“五四運動”就是繼續反帝反封建,反對古典的西方帝國,反對現代的西方帝國,反對古典的封建中國。如果講景觀文化,要的就是白話時代的尋常的景觀,尋常的人和尋常的建筑,而不是遠離自我,不是把人帶到天上,而是把人帶到地下。
現在我們的建筑都是把人帶到天上,遠離了自我,整個地產在圓這個時代人的夢,房地產以他的心態迎合社會庸俗的夢。拍電影做一個虛假的夢,房地產在做一個物質空間的夢。
棲居就是做詩,做詩的過程就是把人帶到地上,就是把人跟土地建立起聯系。我們社會已經有一部分人開始在做這個棲居夢。這部分人的文化水平會越來越高,這個夢會越做越大。真正懂得棲居是什么的時候,房地產的夢會倒向平常人。

呼喚有社會責任感的開發商
馬克思說環境可以創造人,當然人也可以反過來影響環境。房地產開發實際上是為人創造環境,創造什么樣的環境房地產開發商起很大的作用。房地產商要積極的引導大眾,如果老用古代和帝國的夢來灌輸后代,就會永遠是沒有希望的庸俗的民族,只能不斷地培養暴發戶,沒有把這個社會引向更平民、更科學的時代。因此我們要呼喚的是有社會責任感的開發商和建筑師出現,兩者合謀可以謀殺社會,也可以合謀對社會做出貢獻。
艾青的一首非常簡單的詩——為什么我的眼含滿了淚水,因為我對土地含有深沉。它是非常平常的白話文,簡單的詩照樣有詩意,而且它是古典文學不能表達的,所以建筑和環境也是一樣的道理,平民文化可以創造更大的文化空間。
在北京的塞納維拉的景觀環境中,種的全是楊樹,這就是尋常景觀。用楊樹的語言建的塞納維拉,房子賣得很貴。廣東西山公園用的全是野草,平民文化的、自然的、樸實的野草,其環境設計獲得金獎。
我們的建筑、環境應該為社會傳達一種新的尊重平常人的倫理,而不是永遠讓人抬起頭來看帝王型的建筑。房子和

環境要設計得親切宜人,例如,銀杏、牡丹不好長又要整天維護。而用野草的優點很多:造價很低;維護成本很低;耗能最低,對環境有利。
尋常的景觀和建筑同樣可以獲得很高的利潤,開發商應該投入更多的設計費,其利潤空間會更大。設計師會知道如何利用材料,如用最普通的磚來建造最有品位的房子。文化品位不是說用材料堆置,而是靠精心設計形成,真正產品的價值來源于設計思想,而不是來源于材料。開發商為什么把價值寄托在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上呢?因為他缺少文化品位和自信,他的價值衡量標準是金錢,沒有看到野草的價值。高貴華麗是美,尋常平實也事美。居住環境的美應該是尋常人的尋常建筑和景觀。

技術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展示技術
很多新技術造價較高,在現在房地產追求最大利潤,而且是短期利潤的情況下,可能推動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另外,學校的教育對新技術介紹不夠,設計師學習新技術需要一段時間培訓和接受過程。
科技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強調必須了解新技術,但應用新技術要適可而止。運用新技術的目標是解決問題,而不能僅僅為展示。我們現在的誤區是在展示技術,例如CCTV大樓,做了一大堆為了展示技術產生的新技術問題。
純粹展示技術是一種形式主義。比如建筑本來可以自然通風的,結果很多新技術使建筑封閉起來,用電腦控制自動開啟。
造價是整個建筑生命全程的計算。使用新技術會使建筑的初期投資增加,但使建筑整個運營過程降低能耗和維修成本,這樣才是使用新技術的真正價值。
景觀里面的技術含量也是很多的,比如說如何解決護坡、防水,如何用鄉土物種,這都是新技術。新的技術并不一定都是人工發明,合成材料,以前苗圃地里種的都是常規的苗木,現在用新的種植方法把鄉土物種大量的繁殖,這也是新技術。

棲居的居住文化
無論是中國文化、西方文化是炒作賣點,只是加在建筑表皮的一層符號。真正影響中國21世紀住宅變革和房地產的不是建筑表皮的文化,而是棲居的居住文化。居住的含義不是展示財富和技術,也不是展示建筑師。居住文化是回到家的概念,建立人跟土地的關系,重新找回自我。就是影響未來房地產開發市場很重要的方面,隨著人們在追求表面的浮躁過去之后找回真正的居住。
如何實現棲居的居住文化?第一是認同,認同這塊土地上的所有過程,自然的、生物的、人文的過程。用最少的能量、最簡單的材料、最簡單的方式適應這個地方的建筑是最好的,讓所有的資源為我服務,這是未來建筑認同所在地的自然過程。第二是定位,在大地之中,在茫茫的城市之中找到自我的位置,這是棲居本質的含義。在《沒有建筑師的建筑》一書中談到,沒有建筑師的建筑才會變得多樣。土地和大自然是最好的建筑師,最后建筑師自我消失的時候真正的建筑出現了。沒有建筑師是指建筑師真正放棄了自己的價值,放棄了帝國心態的時候,真正好的建筑和好的環境就出現了。當實現自然通風、自然采光、自然采暖的時候這個建筑就成功了,也就將建筑交給了自然,認同所在的環境,認同所在的自然過程,這個建筑一定是個好建筑。

建筑一方面認同于環境,一方面要表現人的存在。山洞是自然形成的,沒有文化的附著,如果有個酒吧,門口有塊草地就把人的文化、人性的欲望需求體現和展現出來了,這反映出人的存在,跟猿人和黑猩猩是不一樣的。平民建筑并不是蓋窯洞,是在現代精神和現代技術條件下,對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下體現,是螺旋式上升的。
不管是歐陸風還是保留了中國傳統元素的中式風格,本質上沒有差別,仍然是符號主義。中國文化不是傳統中國文化,我們要傳揚的是現代中國文化,現代中國文化是要我們創造的,文化傳統放在博物館里就行了,如果是傳統的那就應該作為遺產來對待。中國文化來源于這塊土地,你只要認同這塊土地,自然就會產生當代人的文化。

篇2:《中國建筑藝術》讀書有感(二)

  《中國建筑藝術》讀書有感(二)

  建筑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是一個時代文化藝術、政治經濟的縮影。建筑是藝術世界中最龐大、最引人注目的一員,就建筑藝術本身而言,它是一個囊括范圍很廣的門類,包括宮殿、陵墓、寺廟、園林等各種特色的建筑。建筑作為時代的一面鏡子,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熔鑄、反映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審美追求,因其觸目的巨大形象,四維空間和時代的流動性,講究空間組合的節律感等,而被譽為"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無形的詩"。

  而《中國建筑藝術》主要從中國建筑的民族理性精神方面論述了宗教建筑的藝術特色,當然其中也提到了很多西方宗教建筑,二者相比較,更凸顯出中國宗教建筑的特色,比如木結構就是其一大特色,還有它在結構上的對稱,在時間進程上表現出來的流動美,是在平面上縱深的群體建筑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意識形態的變化,這種理性精神被打破,隨之出現的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迂回曲折的園林美。

  下面就根據《中國建筑藝術》一文讀后感想,對中西宗教建筑的差異進行簡單的比較:

  首先,宗教力量的強弱不同。在西方宗教建筑中,宗教的力量很強,在不少歷史時期,宗教領袖就是國家統治者。因此,神廟、教堂往往是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級別最高的建筑。而在我國,宗教力量就較弱,中國是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只有為皇帝服務的建筑才能是最好的,所以除了敕建的寺廟,一般宗教建筑在規模、用材、造型上都要比宮殿低?;实凼亲罡呓y治階級,宗教只不過是他用來達到統治目的的手段。

  其次,二者的形象特征不同。

  第一,材質不同。西方宗教建筑基本上都是以石頭作為基本的建筑材料,因此被說成是"石頭的史書",而中國的宗教建筑則是以木材作為基本的建筑材料,所以被人稱之為"木頭的詩篇"。

  第二,空間布局不同。西方宗教建筑以單體建筑物為中心,每個建筑物都是一個獨立、封閉的個體,占據著空間,在垂直方向加以擴展,有著巨大的體量與超然的尺度,被賦予一種向上騰起和向四周擴張的性格。而我國為信仰服務的建筑,像佛寺、道觀、孔廟、祠堂等,基本上都是群體建筑。

  第三,中國宗教建筑以空間來表現時間,表達一種時間進程的流動美。第四,外部造型不同。我國宗教建筑突出線的藝術特征,注重點、線、面的結合,追求寧靜、和諧的韻律。第五,布局安排上不同。我國的宗教建筑強調有虛有實,輪廓線柔和多曲線,在穩重中顯出一定的變化,盡力做到與自然相協調。而西方宗教建筑喜歡表現實體的重量感,厚實的墻體,粗大的拱券和梁柱等,顯得與自然格格不入,孑然孤立、傲然獨存,表達一種與自然相抗衡的心理。

  再次,建筑內部裝飾內容、風格不同。西方宗教建筑無論是古典時期的神廟還是后來的教堂,內部裝飾基本上都以雕刻、雕塑、(基督、圣母等)繪畫(頂部)為主,內容大多都是神話故事(具有西方色彩的希臘神話故事)或者是一些跟神有關的事物,風格比較自由活潑;而中國的宗教建筑像寺、廟、塔,基本上都供奉一些佛像、神像,當然在一些祠堂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神話故事(具有東方色彩)--但與西方神話故事不同,或者是民間故事(比如武氏祠堂里的二十四孝圖),顯得沉穩。

  最后,變化與發展。西方宗教建筑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古典時期的神教神廟,封建社會后的基督教堂和伊斯蘭清真寺,文藝復興后帶有人文意味的教堂,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的特色,在繼承的同時又有發展。而中國的宗教建筑基本上沿襲一種風格,沒有明顯的變化,也沒有明顯的創新,顯得比較穩定。

  總的來說,中國宗教建筑在氣質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質,重外觀。前者是群體的統一,內在而含蓄;后者是單體的突出,外在而暴露。簡言之:前者具有"繪畫"之美,而后者更多的帶有"雕刻"的意味。

篇3:《中國建筑藝術》讀后感想

  《中國建筑藝術》讀后感想

  建筑是什么?建筑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是一個時代文化藝術、政治經濟的縮影。建筑是藝術世界中最龐大、最引人注目的一員,就建筑藝術本身而言,它是一個囊括范圍很廣的門類,包括宮殿、陵墓、寺廟、園林等各種特色的建筑。建筑作為時代的一面鏡子,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熔鑄、反映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審美追求,因其觸目的巨大形象,四維空間和時代的流動性,講究空間組合的節律感等,而被譽為"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無形的詩"。

  而《中國建筑藝術》主要從中國建筑的民族理性精神方面論述了宗教建筑的藝術特色,當然其中也提到了很多西方宗教建筑,二者相比較,更凸顯出中國宗教建筑的特色,比如木結構就是其一大特色,還有它在結構上的對稱,在時間進程上表現出來的流動美,是在平面上縱深的群體建筑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意識形態的變化,這種理性精神被打破,隨之出現的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迂回曲折的園林美。

  對于建筑藝術這個龐大的藝術門類,我們不能泛泛而談,下面就根據《中國建筑藝術》一文讀后感想,對中西宗教建筑的差異進行簡單的比較:

  首先,宗教力量的強弱不同。

  在西方宗教建筑中,宗教的力量很強,在不少歷史時期,宗教領袖就是國家統治者。因此,神廟、教堂往往是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級別最高的建筑。它們充滿著宗教神秘主義情緒,體現著統治階級的利益,同時也炫耀了統治者的富有,神權與君權通常集中于統治者一人身上。由于強大的宗教力量,在每一個時期都會有相應的教派形成,從而促成了不同風格的教堂的建造。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廟建筑非常巨大,龐大的體積和重量,給人以精神壓力,讓人心中產生巨大恐懼和壓抑,體現的就是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來統治國家。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納克神廟,它有直徑3.5米的圓柱34根,高達21米。

  而在我國,宗教力量就較弱,中國是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只有為皇帝服務的建筑才能是最好的,所以除了敕建的寺廟,一般宗教建筑在規模、用材、造型上都要比宮殿低?;实凼亲罡呓y治階級,宗教只不過是他用來達到統治目的的手段。"神"在中國只不過是烘托皇權的一個工具而已。雖然中國人一直以來都有信仰,但中國自始至終都沒有形成自己的宗教,宗教的類型很復雜,像土生土長的道教,由外傳入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無論是那個宗教都沒有特定的教徒,沒有固定的宗教場所,固定的聚會時間、地點等都沒有。在我國長達幾千年的正統思想是儒學而不是宗教思想。

  其次,二者的形象特征不同。

  第一,材質不同。西方宗教建筑基本上都是以石頭作為基本的建筑材料,因此被說成是"石頭的史書",而中國的宗教建筑則是以木材作為基本的建筑材料,所以被人稱之為"木頭的詩篇"。

  比如米蘭教堂就一座石建筑,因為在西方人的思想觀念中,宗教建筑是神的象征,具有絕對的權威,是人們進行膜拜的場所,被看作是一件永久性的紀念物,因此人們才會不惜花費力氣,經年累月,一代接一代的去修建。而這座黃鶴樓是典型的木建筑,因為中國人對于建筑不求長存,他們將建筑比作衣服,可以不斷更新。正如清代園林建筑家、戲劇家李漁說過:"人之不能無屋,猶體之不能無衣。"木構建筑建造容易,建造速度也很快,對古建筑的修葺遠不及重建之盛,像黃鶴樓就在宋、元、明、清重建多次,而且每次形式都不同。

  第二,空間布局不同。西方宗教建筑以單體建筑物為中心,每個建筑物都是一個獨立、封閉的個體,占據著空間,在垂直方向加以擴展,有著巨大的體量與超然的尺度,被賦予一種向上騰起和向四周擴張的性格。而我國為信仰服務的建筑,像佛寺、道觀、孔廟、祠堂等,基本上都是群體建筑。

  比如,德國科隆大教堂高達150米,堪稱是中世紀的高聳建筑,它的峰尖瘦削鋒利,束柱瘦骨嶙峋,直插云際、指向神秘的上蒼,將人們的視線集中到峰頂,把人引向上蒼,使人們獲得神秘、緊張的靈感、悔悟、崇拜,使人們的靈魂得到洗滌。這座黃鶴樓雖然也高聳,但它卻沒有脫離群體,以高樓本身為中軸線,左右兩側對稱布局,在嚴格對稱中有變化,在多樣變化中又保持統一,給人一種嚴肅、方正、理性、雄渾之感。它們相互連接、相互配合在平面上構成了一個比較復雜的整體結構。這種群體結構的形成與宗法思想觀念是密不可分的,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曰:"宗,尊祖,廟也。"證明了這一點。

  第三,中國宗教建筑以空間來表現時間,表達一種時間進程的流動美。中國的宗教建筑在平面鋪開的同時,實際上已經把空間意識轉化為時間進程,使人慢慢游歷在一個復雜多樣的亭臺樓閣的不斷進程中,感受生活的安適和環境的和諧,瞬間直觀把握的巨大空間感受,在這里變成長久漫游的時間歷程。

  比如,整個普寧寺雖然每座建筑都不可能一樣,但它們的基本形制相似,綿延數里,雖然不算高大但卻連綿于群山峻嶺之巔,彎彎曲曲,重重影影,在空間上的連續本身就展示了時間中的綿延。而西方的單體宗教建筑就沒有這種效果。像哥特式風格的巴黎圣母院置身其中,就像被扔進一個巨大幽閉的空間中,會感到渺小恐懼而祈求上帝的保護。其次,它是單體建筑,給人一種孤獨的感覺,因此不可能有時間上的美感。

  第四,外部造型不同。我國宗教建筑突出線的藝術特征,注重點、線、面的結合,追求寧靜、和諧的韻律。如屋頂的曲線,向上微翹的飛檐。而西方的宗教建筑在輪廓處理上,強調純幾何性的造型元素,如矩形、三角形、圓形,強調凸曲線、凸曲面的外張力,追求的是一種理性。

  比如,孔廟,它的四個翼角翹起,勾心斗角;飛檐微翹,體態輕盈,隨著線的曲折,顯得向上飛動輕快,線條柔和曲折,配以寬厚的正身和闊大的臺基,使整個建筑體現出一種情理協調、舒適實用、有鮮明節奏感的效果。圣彼得教堂半球穹頂,矩形的窗戶,還有一些其他的幾何形體,輪廓線很僵硬、直板,雖然也有美感--幾何美,但給人一種故意處理成這樣的不自然的感覺,不像中國宗教建筑那樣具有一種自然美。

  第五,布局安排上不同。我國的宗教建筑強調有虛有實,輪廓線柔和多曲線,在穩重中顯出一定的變化,盡力做到與自然相協調。而西方宗教建筑喜歡表現實體的重量感,厚實的墻體,粗大的拱券和梁柱等,顯得與自然格格不入,孑然孤立、傲然獨存,表達一種與自然相抗衡的心理。

  最典型的例證就是巴別塔,出自于《圣經·創世紀》中人類建造通天塔的故事。這個傳說形象的反映了西方古代文化中,人與自然相抗爭的原始心態,在他們的觀念中,建筑就是一種力量的標志,就是一種與自然相抗衡的手段。這座應縣木塔底部由若干柱子支撐,四邊透空,給人凌虛的觀感。屋頂的實體與透空的檐廊構成對比。雖然它的出檐深遠,但卻有漂亮的反曲線和輕巧多姿的翼角,因而并不顯得沉悶和壓迫。加之檐口懸挑造成大片有韻律感的陰影,斗拱梁枋上的雕刻,窗戶上通透的格柵,使整 個建筑呈現一種虛擬為主,虛實對比的可親性,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融合。另一方面,中國宗教建筑適應順從自然表現在,對環境條件。這一學說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建筑與自然協調和諧的執著追求。

  再次,建筑內部裝飾內容、風格不同。西方宗教建筑無論是古典時期的神廟還是后來的教堂,內部裝飾基本上都以雕刻、雕塑、(基督、圣母等)繪畫(頂部)為主,內容大多都是神話故事(具有西方色彩的希臘神話故事)或者是一些跟神有關的事物,風格比較自由活潑;而中國的宗教建筑像寺、廟、塔,基本上都供奉一些佛像、神像,當然在一些祠堂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神話故事(具有東方色彩)--但與西方神話故事不同,或者是民間故事(比如武氏祠堂里的二十四孝圖),顯得沉穩。

  最典型的實例就是哥特式風格的巴黎圣母院和巴洛克風格建筑。巴黎圣母院最具特色的是彩色玻璃,太陽由彩色玻璃射入,產生五光十色的眩光,創造了一種把信徒們引向天國的幻覺,有力的體現了超脫紅塵凡是的宗教感情。巴洛克建筑內部裝飾華麗,金碧輝煌,色彩濃烈,其塑造的濃厚的享樂氛圍可以與中國的皇宮相媲美。中國的寺、廟、塔等雖然在某一時期也會裝飾的很華麗,但卻不像西方那樣講究。

  最后,變化與發展。西方宗教建筑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古典時期的神教神廟,封建社會后的基督教堂和伊斯蘭清真寺,文藝復興后帶有人文意味的教堂,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的特色,在繼承的同時又有發展。而中國的宗教建筑基本上沿襲一種風格,沒有明顯的變化,也沒有明顯的創新,顯得比較穩定。

  巴洛克建筑雖然是新興的一種建筑風格,但它卻不是孤立的,它在摒棄文藝復興時期單純、和諧、穩重的古典風范的同時,又以新的方式融合了古典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形式,如柱子、圓拱以及柱頭,綿延的曲線形區域取代了有秩序的矩形區域。

  總的來說,中國宗教建筑在氣質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質,重外觀。前者是群體的統一,內在而含蓄;后者是單體的突出,外在而暴露。簡言之:前者具有"繪畫"之美,而后者更多的帶有"雕刻"的意味。

相關文章

97精品久久久久|ZZIJZZIJ日本成熟少妇|嫩草一级337p无码专区|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