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淺論住宅私密性演變

4270

摘要: 對住宅的私密性有兩種理解:一為住宅內部各空間相對于彼此所具有的私密 性,一為住宅作為整體相對于外部環境所具有的私密性。其中,討論前者就不得不討論隔間墻。

關鍵詞: 住宅設計 私密性

隔間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幾年來諸多調查顯示,許多民族的各式各樣原始居處,其原型幾乎一律單室居處。所有日常起居均在唯一的單室居處內進行,正是所謂之“食寢同所”。

那么,這樣一種內部開敞的居住模式又是如何消隕的呢?也許不僅僅是因為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吧——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并不僅僅停留在生理特征的比較確認;隨著人逐漸脫離動 物的蒙昧,同時豐富起來的還有人的心靈與頭腦。隔間墻不只是性的遮羞布,它的存在還能防止人的靈魂被偷窺與打攪。

但有時,私密性并不那么單純,表達著向著自由而從旁人的視野中逃逸的夢想;反而是為了追求欲蓋彌彰的效果,以突出自己在這個處處設限的社會中所擁有的特權。有例為證:現今 居住在四川涼山的彝族住居,仍可見其為"食寢同所"的大空間,一家人圍著火塘團聚。但由于是母系社會,便以竹子編成的隔間墻在大空間的后方隔出“別室”,作為女主人的臥室 ,男主人和小孩則在火塘旁隨地就寢。其中竹子編成且毫無門戶的隔墻在隔絕視線、聲音、氣味等方面的功效實在有限,它的存在含有相當大的象征成分。象征什么呢?象征女主人的“特殊性”、“階層性”。

這說明,保持隱私是人的權利,那么在這個于不同的時期按不同的尺度—(性別、財富、年齡、階級……)衡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尊卑的社會中,必然地,隱私權不會平均到每個人頭上 ,而隔間墻作為這種落差的物質外延以至在實用性外還背負起額外的所謂文化意蘊,從而成為人類學、社會學的一個研究窗口,便不足為奇了。

當然,隔間墻的內涵不止于此。譬如:在日本的傳統民居中,常有一間"神秘"的房間,只 對某些特殊的用途如停放尸體、婦女生產才打開一用,平時則不準人越雷池半步。它的私密 性已不再是為了烘托某個有模有樣的偶像——家長、祖先、神……而是為了傳遞對某種沒有主角的現象如生命的輪回的敬畏。但,仍是一種象征。

當所有這些躲在表象背后的意義和包在意義外面的表象在一代一代的傳承中沉淀下來,便形成一系列所謂“儀式”的東西,隔間墻在今人的眼中不再簡簡單單。

那么,現代主義大師們如密斯、萊特等偏愛的流動空間是否是對上述原本便讓人窒息、加上歷史的法碼更讓人透不過氣來的一切的反叛呢?還是因為人們的確比以往擁有了更加“流動”的生活,更加開放的思想?抑或,只是建筑師個人的審美傾向?不管怎樣,從當時用戶的反響來看,大空間并不怎么受歡迎,因為它無法避免功能與功能、人與人的相互干擾,這可是 個實際問題。

但到了20世紀末,國外的一些住宅實例表明,部分居民也開始對公私分離、動靜分離、寢居分離等等滿不在乎。想想吧:衛生間和臥室之間唯一的隔斷是一道透明玻璃,還只是為了防 止浴盆里的水流出來打濕床鋪才設置的,雖然這種組合方式早先也有,但那似乎僅限于簡易旅館或監獄,而難登大雅之堂;睡覺的地方緊挨起居的地方倒也罷了,關鍵是前者沖后者完 全開敞,即使是客人也能窺見個中究竟……凡此種種,不禁讓人猜想,這又是怎樣一種古怪的趣味呢?無可否認,家庭結構的簡單化與規模的縮小,讓家庭成員在內容與意義上獲得更 多行動的自由,但除此是否還有其它呢?

再來看看對住宅私密性的第二種理解;在住宅內部的邊界似乎在走向消亡的同時,住宅與周邊的分野也開始模糊。

一度,人們喜歡將自己小心翼翼地包裹起來,和這討厭的"城市"——殘酷的生存環境、雜 亂無章的街景、爾虞我詐的人際關系、光怪陸離的花樣——隔絕開,作出抗拒的姿態;但如 今,甚至有人通過互聯網將自己在“家”里的一舉一動展示在世人眼前。

為什么?難道是浪漫的復古風潮嗎?在更早的從前,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模式下,主人在家中處理有關生計的事宜,與客戶、合伙人、供應商、雇工、學徒……打交道,甚至留宿其中 的某些人。但無論是貴族氣派的莊園,還是市民的前(下)店后(上)寢,都不見把深重的外墻拆解得稀巴爛;相反,它們也許比任何個人生活被分成住宅與辦公室兩個場所的時代更加需 要封閉的立面,好讓來訪者明白:誰對這里發生的鬧哄哄的一切擁有最終的決定權?

社會化大生產則不同。它就象一個在無形的手撥弄下不斷擴展、加深的旋渦,將越來越多的人卷進去,身不由己;將越來越多的地方結成息息相關的一體,任何獨立王國的夢想都被擊得粉碎。物質形式的阻擋便也僅限于物質形式而 已,可以抵御噪音、灰塵,卻無法解救我們成為全球化浪潮中的一個泡沫。

因此,當電腦、網絡、通視等技術的發達使得“在家辦公”再次成為可能,已今非昔比。個人與社會只作形式的疏離,實質上的依賴反而更深、更廣、更長久。那些通透的玻璃墻、引 到自家墻根下的公共甬道,或許便是這一時代背景在住宅外觀上自覺的隱喻或自發的需求。

不知是否有感于此,Richard Rogers 說:“今日對單獨”物體“ 的考慮將被對物體

間”關 系“的考慮所取代,”棚子“不再是一個靜止的物體,而是動態結構。未來的都市將不似今 日般地以單獨活動來區分……食衣住行等活動將在連續的、多樣的、變化的結構中堆疊?!?而對于前文論及的住宅內部私密性的衰減再以及它的將來,這番預言似乎也同樣適用。

抑或,媒體對生活的無孔不入,久而久之,已使人們從最初的惶恐轉為安之若泰。人們習慣了大明星小人物在電視上談論自己的家長里短,習慣了在超市、銀行、電梯等場所被人直接 、間接地監視。曝光不再可怕至少不再新鮮;對電子時代成長起來的新新人類而言,它猶為自然,甚至讓人不無向往,因為可以乘機出風頭。

抑或,媒體時代的特征信息泛濫以至一個信息很快被另一個信息淹沒恰好讓人們的自我抒發變得安全?于是,那些敞開心扉的住宅,最終都變成無人理會的自言自語?于是,那 些無忌的住宅,就象無忌的精神病患者,對照這個匆忙得在任何一個時空點都沒有辦法稍作停留的現實世界,反倒有了出路,有了游離的意味,就象我們曾在那些避開永生在窗口駐守 的婦人的"堡壘"中獲得的幻覺:哦,這是我一往無前的存在。

而在西方,私密性與他們所推崇的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一脈相承。但個人主義的惡果早在上個 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便已初見端倪。

對個人價值的護法導致責任感、犧牲精神等道德對人與人之間的關注的沒落,名為自由競爭實為無組織的生產引發經濟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首先誕生了個人主義針鋒相對的社會主義,二戰后以羅斯福新政為代表的國家干預主義 則使資產階級從內部泛出淡淡的紅色。個人主義的信念不說岌岌可危,至少也發生了動搖。

有意思的是,如果將上述一段因與果加以建筑學的轉譯,倒與日本建筑師的觀點有幾分不謀而合:當人們通過臨街的一堵堵幾乎無窗的墻對世界進行一代又一代的逃亡,在住宅與環境 的分界線上已找不出任何生的趣味,只有死寂。

事實上,關于家庭,“最重要的一點是家庭領域與公共領域脫離。正是由于這一脫離,人們才從公共領域退回到家庭中,進而產生將家庭結為一個整體的凝聚力,并在家庭成員間建立 起感情的紐帶?!睋Q言之,只有具備了“從公共領域撤退”的前提或“為的是從公共領域撤退”的潛臺詞,人們才會注意到或發明出讓家庭獲得個體意義的“感情的紐帶”。即如果將家庭視為目的表象,感情只是目的的附庸或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起因。所以,家庭 是一個無法自給自足的概念,“無法在(與公共領域——筆者注)割襲的狀態下定義”。

至于住宅,如果將住宅理解為家庭的容器,那么家庭的相對存在勢必導致住宅的飄搖;如果將住宅理解為“睡覺,也許還做夢(莎士比亞語)”的地方,那么它依舊和旅館沒有分別。因 此,住宅也“只能在與其它事物的互補中存在”。

總之,人們無法對“住宅或家庭進行孤立的、絕對的想象”。

這便誠如馬克思及其啟蒙黑格爾所言,個人不能獨立,自我意識的確立在于他人的承認。那么,必然促使建筑師對住宅與環境的關系尋求新的建筑語言的表達。

篇2:淺論住宅私密性演變

摘要: 對住宅的私密性有兩種理解:一為住宅內部各空間相對于彼此所具有的私密 性,一為住宅作為整體相對于外部環境所具有的私密性。其中,討論前者就不得不討論隔間墻。

關鍵詞: 住宅設計 私密性

隔間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幾年來諸多調查顯示,許多民族的各式各樣原始居處,其原型幾乎一律單室居處。所有日常起居均在唯一的單室居處內進行,正是所謂之“食寢同所”。

那么,這樣一種內部開敞的居住模式又是如何消隕的呢?也許不僅僅是因為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吧——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并不僅僅停留在生理特征的比較確認;隨著人逐漸脫離動 物的蒙昧,同時豐富起來的還有人的心靈與頭腦。隔間墻不只是性的遮羞布,它的存在還能防止人的靈魂被偷窺與打攪。

但有時,私密性并不那么單純,表達著向著自由而從旁人的視野中逃逸的夢想;反而是為了追求欲蓋彌彰的效果,以突出自己在這個處處設限的社會中所擁有的特權。有例為證:現今 居住在四川涼山的彝族住居,仍可見其為"食寢同所"的大空間,一家人圍著火塘團聚。但由于是母系社會,便以竹子編成的隔間墻在大空間的后方隔出“別室”,作為女主人的臥室 ,男主人和小孩則在火塘旁隨地就寢。其中竹子編成且毫無門戶的隔墻在隔絕視線、聲音、氣味等方面的功效實在有限,它的存在含有相當大的象征成分。象征什么呢?象征女主人的“特殊性”、“階層性”。

這說明,保持隱私是人的權利,那么在這個于不同的時期按不同的尺度—(性別、財富、年齡、階級……)衡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尊卑的社會中,必然地,隱私權不會平均到每個人頭上 ,而隔間墻作為這種落差的物質外延以至在實用性外還背負起額外的所謂文化意蘊,從而成為人類學、社會學的一個研究窗口,便不足為奇了。

當然,隔間墻的內涵不止于此。譬如:在日本的傳統民居中,常有一間"神秘"的房間,只 對某些特殊的用途如停放尸體、婦女生產才打開一用,平時則不準人越雷池半步。它的私密 性已不再是為了烘托某個有模有樣的偶像——家長、祖先、神……而是為了傳遞對某種沒有主角的現象如生命的輪回的敬畏。但,仍是一種象征。

當所有這些躲在表象背后的意義和包在意義外面的表象在一代一代的傳承中沉淀下來,便形成一系列所謂“儀式”的東西,隔間墻在今人的眼中不再簡簡單單。

那么,現代主義大師們如密斯、萊特等偏愛的流動空間是否是對上述原本便讓人窒息、加上歷史的法碼更讓人透不過氣來的一切的反叛呢?還是因為人們的確比以往擁有了更加“流動”的生活,更加開放的思想?抑或,只是建筑師個人的審美傾向?不管怎樣,從當時用戶的反響來看,大空間并不怎么受歡迎,因為它無法避免功能與功能、人與人的相互干擾,這可是 個實際問題。

但到了20世紀末,國外的一些住宅實例表明,部分居民也開始對公私分離、動靜分離、寢居分離等等滿不在乎。想想吧:衛生間和臥室之間唯一的隔斷是一道透明玻璃,還只是為了防 止浴盆里的水流出來打濕床鋪才設置的,雖然這種組合方式早先也有,但那似乎僅限于簡易旅館或監獄,而難登大雅之堂;睡覺的地方緊挨起居的地方倒也罷了,關鍵是前者沖后者完 全開敞,即使是客人也能窺見個中究竟……凡此種種,不禁讓人猜想,這又是怎樣一種古怪的趣味呢?無可否認,家庭結構的簡單化與規模的縮小,讓家庭成員在內容與意義上獲得更 多行動的自由,但除此是否還有其它呢?

再來看看對住宅私密性的第二種理解;在住宅內部的邊界似乎在走向消亡的同時,住宅與周邊的分野也開始模糊。

一度,人們喜歡將自己小心翼翼地包裹起來,和這討厭的"城市"——殘酷的生存環境、雜 亂無章的街景、爾虞我詐的人際關系、光怪陸離的花樣——隔絕開,作出抗拒的姿態;但如 今,甚至有人通過互聯網將自己在“家”里的一舉一動展示在世人眼前。

為什么?難道是浪漫的復古風潮嗎?在更早的從前,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模式下,主人在家中處理有關生計的事宜,與客戶、合伙人、供應商、雇工、學徒……打交道,甚至留宿其中 的某些人。但無論是貴族氣派的莊園,還是市民的前(下)店后(上)寢,都不見把深重的外墻拆解得稀巴爛;相反,它們也許比任何個人生活被分成住宅與辦公室兩個場所的時代更加需 要封閉的立面,好讓來訪者明白:誰對這里發生的鬧哄哄的一切擁有最終的決定權?

社會化大生產則不同。它就象一個在無形的手撥弄下不斷擴展、加深的旋渦,將越來越多的人卷進去,身不由己;將越來越多的地方結成息息相關的一體,任何獨立王國的夢想都被擊得粉碎。物質形式的阻擋便也僅限于物質形式而 已,可以抵御噪音、灰塵,卻無法解救我們成為全球化浪潮中的一個泡沫。

因此,當電腦、網絡、通視等技術的發達使得“在家辦公”再次成為可能,已今非昔比。個人與社會只作形式的疏離,實質上的依賴反而更深、更廣、更長久。那些通透的玻璃墻、引 到自家墻根下的公共甬道,或許便是這一時代背景在住宅外觀上自覺的隱喻或自發的需求。

不知是否有感于此,Richard Rogers 說:“今日對單獨”物體“ 的考慮將被對物體

間”關 系“的考慮所取代,”棚子“不再是一個靜止的物體,而是動態結構。未來的都市將不似今 日般地以單獨活動來區分……食衣住行等活動將在連續的、多樣的、變化的結構中堆疊?!?而對于前文論及的住宅內部私密性的衰減再以及它的將來,這番預言似乎也同樣適用。

抑或,媒體對生活的無孔不入,久而久之,已使人們從最初的惶恐轉為安之若泰。人們習慣了大明星小人物在電視上談論自己的家長里短,習慣了在超市、銀行、電梯等場所被人直接 、間接地監視。曝光不再可怕至少不再新鮮;對電子時代成長起來的新新人類而言,它猶為自然,甚至讓人不無向往,因為可以乘機出風頭。

抑或,媒體時代的特征信息泛濫以至一個信息很快被另一個信息淹沒恰好讓人們的自我抒發變得安全?于是,那些敞開心扉的住宅,最終都變成無人理會的自言自語?于是,那 些無忌的住宅,就象無忌的精神病患者,對照這個匆忙得在任何一個時空點都沒有辦法稍作停留的現實世界,反倒有了出路,有了游離的意味,就象我們曾在那些避開永生在窗口駐守 的婦人的"堡壘"中獲得的幻覺:哦,這是我一往無前的存在。

而在西方,私密性與他們所推崇的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一脈相承。但個人主義的惡果早在上個 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便已初見端倪。

對個人價值的護法導致責任感、犧牲精神等道德對人與人之間的關注的沒落,名為自由競爭實為無組織的生產引發經濟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首先誕生了個人主義針鋒相對的社會主義,二戰后以羅斯福新政為代表的國家干預主義 則使資產階級從內部泛出淡淡的紅色。個人主義的信念不說岌岌可危,至少也發生了動搖。

有意思的是,如果將上述一段因與果加以建筑學的轉譯,倒與日本建筑師的觀點有幾分不謀而合:當人們通過臨街的一堵堵幾乎無窗的墻對世界進行一代又一代的逃亡,在住宅與環境 的分界線上已找不出任何生的趣味,只有死寂。

事實上,關于家庭,“最重要的一點是家庭領域與公共領域脫離。正是由于這一脫離,人們才從公共領域退回到家庭中,進而產生將家庭結為一個整體的凝聚力,并在家庭成員間建立 起感情的紐帶?!睋Q言之,只有具備了“從公共領域撤退”的前提或“為的是從公共領域撤退”的潛臺詞,人們才會注意到或發明出讓家庭獲得個體意義的“感情的紐帶”。即如果將家庭視為目的表象,感情只是目的的附庸或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起因。所以,家庭 是一個無法自給自足的概念,“無法在(與公共領域——筆者注)割襲的狀態下定義”。

至于住宅,如果將住宅理解為家庭的容器,那么家庭的相對存在勢必導致住宅的飄搖;如果將住宅理解為“睡覺,也許還做夢(莎士比亞語)”的地方,那么它依舊和旅館沒有分別。因 此,住宅也“只能在與其它事物的互補中存在”。

總之,人們無法對“住宅或家庭進行孤立的、絕對的想象”。

這便誠如馬克思及其啟蒙黑格爾所言,個人不能獨立,自我意識的確立在于他人的承認。那么,必然促使建筑師對住宅與環境的關系尋求新的建筑語言的表達。

篇3:校區職工住宅供暖室內溫度測量辦法

    校區職工住宅供暖室內溫度測量辦法

  一、為了規范職工住宅供暖室內溫度測量工作,制定本辦法。

  二、**校區職工住宅(指由學校集中供暖的住宅)以外的其它區域,不適用本辦法。

  三、室溫測量使用的計量器具、輔助測量設備及其要求:

  (一)測量溫度用計量器具最小分度值應不大于0.1℃,選用的數字溫度測量儀溫度范圍的最大允許誤差應小于等于±0.3℃。

  (二)配置支架、10m鋼卷尺、150mm鋼直尺、秒表分別用于放置溫度計量器具、確定測量點位置和記時。

  (三)測量溫度使用的計量器具應為符合國家規定的合格產品,每年由有資質的專業機構進行校正。

  (四)下列溫度計量器具不得用于測量職工住宅室內溫度:紅外線測溫儀、激光測溫儀等需要通過探頭或其他方式獲取物體表面溫度的計量器具,或帶有調節、存儲等功能的溫度計量器具。

  四、測量點應處于被測房間的中央,具體位置按以下規定確定:

  (一)單個房間以距實際空間的地面對角線交匯點正上方(1.00±0.10)米處為測量點,實際測量點偏離測量點的水平距離誤差不大于10厘米。

  (二)如果所測房間與走廊等處相連,應以主房間的中央位置為測量點。

  (三)特殊形狀的房間,需根據幾何平面圖的中心點現場確定中央位置。

  (四)中央位置難以準確確定的,可不受以上條件的限制,采用測量人員與申請人雙方認可的簡易方法共同確定測量點位置。

  (五)室內溫度測量只針對住宅內臥室(書房)及客廳,不對廚房、衛生間、陽臺、樓道等處進行溫度測量。

  五、進行室內溫度測量的工作人員應具有溫度計量專業知識,且不得少于2人(供暖部門和后勤管理處各至少1人)。

  六、職工對居室供暖溫度有疑義時,應先向供暖服務部門申請(電話、書面、網絡形式均可)測溫,供暖服務部門接到申請后,會同后勤管理處相關人員與申請人協商測量時間,安排現場測量。測量不收取任何費用。

  七、測量室溫時,應將計量器具置于第四條所規定的位置,關閉所測住宅所有窗戶及大門(指由樓道進入住宅的門),保持溫度。待室溫穩定30分鐘后開始讀數,每隔3分鐘讀取一次,共讀取三次。取其算術平均值為實測結果。

  若第一組測量結果未達到標準要求,可間隔10分鐘,重復上款測量步驟。若仍達不到規定溫度,于測量開始2小時后進行最終測量。此時測量的溫度值為最終結果。

  若在2小時內的某一組測量結果達到標準,可終止測量過程,室溫判為合格。

  若臥室和客廳所測溫度不一致時,以其算術平均值為結果。

  八、測量記錄

  (一)使用溫度計量器具測量室內溫度時,測量人員應在現場如實記錄測量的原始數據,并對測量器具顯示的數值進行照相記錄,其電子文檔應當保存。

  (二)測量人員現場對測得的數據進行處理,確定測量結果。

  (三)測量人、申請人均應在現場對測量記錄簽字確認。

  九、本辦法從公布之日起實施,由后勤管理處負責解釋。

相關文章

97精品久久久久|ZZIJZZIJ日本成熟少妇|嫩草一级337p无码专区|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