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中國建筑設計回歸之路

3696

先有國家大劇院的“蛋”之爭,跟著又是CCTV新總部的庫哈斯雙“Z”方案之爭,從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的“鳥巢”到PTW的“水立方”,中間再穿插象形建筑和個性化建筑小品的躁動——我們眼中的中國城市和中國建筑,非常醒目地飄揚著“無厘頭”式的旗幟,為處于“個性危機”中的中國城市增添了幾許魅影。

美還是不美?好還是不好?拋卻造價和一些具體技術因素,其實最值得反思的是:我們的城市究竟需不需要那些不合時宜的龐然大物?那些顯然是為我們后人建造的東西?有關人士認為,#和諧#為建筑業的“十年空白”,在空白之后,中國建筑學界立即面對的是80年代伴隨開放涌入的大量國外建筑思想、元素和符號,因而迷茫隨之而來。而這種迷茫的根源在于概念、主義極大豐富的情況下我們缺乏自己的主流建筑設計思想。

針對CCTV的新大樓設計,清華大學的莊惟敏教授說,它完全打破了傳統的審美觀念,也沒有按正規的黃金比例分割,從微觀角度看,它是不美的。然而把它放在CBD這樣一個區域中,它又與周圍的環境是協調的,是獨立而又融合的。我相信,這種觀念也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只不過他用了一種極端的表達方式。

相對于莊的溫和,北京大學的俞孔堅教授批評并警告西方景觀設計師和建筑師,在中國大地向他們敞開歡迎的胸懷的時候,不要對中國大地上的自然、人民、文化和“土地之神”視而不見,甚至藐視,將他們自己都不喜歡的、形式主義的“景觀垃圾”倒在中國土地上。洋設計,無論是充斥我們城市的“垃圾”,還是前衛的、對未來的饋贈,都逼使中國建筑走出一條自新之路。

向哪里回歸?

應該說,近年北京房地產市場上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筑則乏善可陳。人們印象中還留著80-90年代初的東湖別墅和香山飯店。2000年末有消息顯示東湖別墅已賺回了相當于7倍開發成本的利潤,目前這個外銷別墅項目仍然保持著周邊項目中最高的租金水平,主要是因為貫穿其設計思想的是蘇州園林風格。美國《紐約時報》認為“香山飯店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座望眼欲穿的有文化價值的建筑’”,采用蘇州園林風格設計香山飯店的貝聿銘則被喻為“中國現代建筑民族化的指路人”。

“過去設計講經濟不講美觀,現在反過來講美觀不講經濟,而且美觀得沒有道理,片面追求新奇,脫離經濟的要求去搞所謂的前衛設計,搞創新。當然,吸取外來東西提高設計水平是必要的,進行文化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認為我們現在的建筑設計什么都不行。文化是一切科學、社會、經濟發展的總成。如果在文化上沒有自信心,必然會造成人才的外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濟會時起時落,但文化斷了就很難恢復。我們應該很好地認識自己,不能自暴自棄,一定要樹立我們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包括在建筑思想領域?!敝芨芍旁菏窟@樣說。

吳良鏞院士則說得更明白,今天歐陸風建筑逐漸興起,許多地方不顧條件限制爭請洋建筑師來本地創名牌,甚至愈演愈烈,種種跡象表明我們對中國建筑文化缺乏應有的自信。

“中國有豐富多彩的建筑文化遺產,但是近一百多年來科學技術發展滯后,建筑學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在吸取先進的科學技術,創造全球優秀文化的同時,更要有一種文化自覺的意識、文化自尊的態度、文化自強的精神。像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除列入保護名冊的歷史名城與歷史地段外,可以借題發揮大做文章的城市、地段幾乎比比皆是,就看如何去發揮創造。有了豐富的歷史、地理、文化知識,就好像頓生慧眼,山還是那個山,水還是那個水,但有了李杜題韻、東坡記游,立即光彩照人?!?/p>

回歸,只能指向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

回歸之路“漫長”

如果說,在50年代時,剛剛站立起來的中華人民,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豪與自信,對傳統中國建筑形式與現代結構體系的結合,作了一些十分成功而有益的探索,也走了一些彎路。但這在當時的建筑發展史上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過程。

然而,在改革浪潮洶涌,國門洞開的80年代與90年代,各種新的建筑理念與建筑技術目不暇接,中國的建筑師們卻無暇去探索符合時代精神與民族意蘊的現代建筑,而被人為地拖入了一個所謂“奪回古都風貌”的渦流之中。

在這些折衷主義與復古主義的大合唱中,大多數作品頗有“東拼西湊”的味道,在一個高聳而龐大的體量上,畫蛇添足地加上一些造型瑣碎、尺度狹小的各樣亭子,實在有損傳統中國建筑的偉大與深邃。

民族化道路并非是一條沒有岔路的康莊大道,在眾多業內專家的心目中,北京西客站建筑是一個失敗的民族化案例,因為其中國文化元素并未融入建筑的靈魂之中,是一種“沒有生命的”民族化。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北京既是歷史文化名城又要建設成國際化的大都市,兩者到底如何結合,實際上也是一個新舊如何協調統一,如何處理好傳統和創新的關系問題。北京的新建筑,包括高層建筑建得不少,就新建筑形式與風格而言,令人滿意的作品不多。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客觀地講,要創作出社會滿意的精品,尤其是創造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具體到北京則是創造出有北京首都風格的現代建筑,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F代建筑的“北京之路

”尚有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

篇2:建筑設計優化作業指導書

  建筑設計優化作業指導書

  1.作業目的

  中標方案既已中標,自有其高人一籌的亮點,作為建設單位應該尊重設計師的設計成果,不要大刀闊斧地隨意修改,避免將原創概念抹殺詒盡,除非設計師主動請纓更有高招。但中標方案也并非完美無暇,總有拾遺補缺的優化和細化的可能,要求總建筑師和本主辦崗位多方聽取意見,在眾說紛紜,七嘴八舌中提煉精華,環繞設計任務書中明確的理念目標,和設計師平等地研究探討,把建筑方案設計到滿意為止。

  2.主管崗位總建筑師:主持專家評議會議,必要時與設計師討論交換意見,決定修改方案的取舍。

  主辦崗位土建設計管理:收集匯總各種優化建議,在總建筑師的指示下和設計師聯絡,完善建筑設計方案。

  3.規劃設計優化

  3.1作業依據

  規劃設計的中標方案,評標組專家建議。

  3.2緊前工作條件

  規劃建筑設計方案招標結束,規劃審批之前。

  3.3重點是路網和建筑相互關系的精細調整:

  3.3.1規劃設計中道路布局是龍頭,區內主干道不宜靠近建筑,沿途應有景觀布置;彎曲的主干道不僅有利于景觀的變化,而且也便于限制車速;建筑物的出入口應通過次級道路與主干道連接;住宅前后的三級道路應創造條件設計成盡端形式;形成私密到半私密半開放到開放三種層次的環境氛圍;道路的規劃還須注意轉彎半徑、路口的視線遮擋、車燈和噪聲干擾、人車交叉穿越等細部的設計。

  3.3.2要使建筑融入環境,環境設計必須提早加入。為給環境設計的創新提供空間條件,在不違反規劃技術規定的前提下,容許建筑和道路的位置稍作改動,使二者兼顧。

  3.3.3以鳥瞰的俯視眼光去審視規劃圖或規劃模型,往往容易忽略人性化方面的缺陷。只有降低視點高度,象行路人或乘車人一樣地走近或走進規劃模型,甚至登上陽臺,身臨其境一樣地環顧四周,才能感覺視線是否遮擋,視野是否開闊,氣流是否暢通,是否有壓抑的感覺。特別是板式建筑群。從俯視的視角去看,各列建筑前后錯位,蜿蜒曲折,活潑流暢,但以行人平視的視角去看,則可能變成高山峽谷,重嵐疊障。

  3.3.4過分強調人車分流,往往違反了便捷的原則,減少了綠化的共享程度,結果事與愿違,反而人車混雜。

  3.3.5建設和維護城市綠地是政府的職能,房產開發企業沒必要不惜緊縮建筑的間距和占地,在小區內部開辟大型綠地和人工水景,使小區居民長期承擔很高的維護費用。盡管景觀很秀麗,但利用率不高,缺乏公眾的共享和參與,這是對土地這種寶貴的社會資源的浪費。

  4.房型設計優化

  4.1作業依據

  已通過審批的規劃設計方案。`

  4.2緊前工作條件

  從規劃方案審批通過起,直至施工圖設計開始之前。其中擴初方案審批之前,主要是對房型的舍取,軸線的調整,擴初審批之后,主要對細部尺度的調整。

  4.3優化的重點是更加突顯人性化:

  4.3.1按照客戶定位,掌握舒適型和緊湊型的區別,逐戶審視面積標準和功能標準。

  4.3.2就算是特定的客戶群體,其職業、生活習慣、人員結構也有所不同,所以房型的布局一定要有變化,品種必須多樣。

  4.3.3每個房間的長寬尺度既要滿足功能需要,也要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原理。特別是廁所、廚房和次臥室等小面積的房間更要精心布置,協調好門、窗、墻、家具、設備的相互關系。

  4.3.4把最需要陽光的房間布置在南側,不少家庭認為單身老人和兒童的次臥室比客廳和書房更需要陽光。

  4.3.5敞開無必要封閉的空間,審視每扇門和窗的位置,有時只需稍作改動,室內通風立刻得到改善。

  4.3.6審視每垛內墻,可取消的盡量取消,可減薄的一定減薄,可改成輕質的一定改成輕質。

  4.3.7注意避讓不便取消的柱和梁。

  4.3.8室內管道井應盡量利用死角和暗角,不能為了縮短水平管距而擠占顯要位置。

  4.3.9難以修改的房型要舍得放棄,推倒重來比勉強修改效果更好。

  5.立面造型優化

  5.1作業依據

  規劃方案,擴初方案和建筑施工圖。

  5.2緊前工作條件

  規劃方案審批通過后可一直延續到結構封頂。其中,擴初方案審批之前,側重于立面方案的比較,擴初方案審批通過之后,側重于立面用料,質感和色彩搭配等的方案比較。

  5.3優化的重點是更加突顯個性化:

  5.3.1傳統的協調觀只是讓新的建筑被動地迎合和融合到現有的周圍環境里去,這長期以來束膊了設計師的創新意識。應該倡導一種主動的協調觀念,那就是讓現有環境和新建建筑相互烘托和陪襯,既可以有似曾相識的回味無窮,也可以有標新立異的強烈對比。只是在特定的環境下選擇哪種感覺更適宜而已。

  5.3.2高層建筑的屋頂是立面造型的點睛之筆,也是最顯個性之處。上海地區的建筑屋頂從最早的鴨頭頸到道士帽,從鉛筆頭到一柱擎天,從轉*到蒼蠅拍,大家生搬硬套,跟風逐流,以至舉目皆類同,缺乏創新,更何談個性。

  5.3.3清一色的板式建筑不僅使戶型品種單調,缺乏選擇余地,而且外觀造型也是大同小異,個性特征難以體現。

  5.3.4減少甚至取消如屋頂飄板等華而不實的非功能性裝飾,但遮陽板,空調架,花盆架等有實際功能的外墻附件應該有細部的裝飾設計。

  5.3.5注意外窗與墻面的尺度比例,在滿足自然通風的前提下減少開啟窗扇的面積,以降低能源損失。

  5.3.6精心布置用于墻面綠化的附屬構件


,當建筑投入使用后會使立面質感和色感產生畫龍點睛的意外效果。

  5.3.7不同的陽臺形狀和布列會使立面產生不同陰影的效果。陽臺欄板和扶手的用料最能調節建筑立面的虛實搭配。

  5.3.8仔細研究空調外機的位置,既要就近,又要相對隱蔽,還要便于客戶自行安裝和檢修。拖接的冷媒供徊管應嵌入統一安裝的墻面管線槽內,或在墻內預埋套管內穿接。

  5.3.9外墻采取保溫構造后要注意所有墻面附屬構配件安裝的節點設計是否牢固和可靠。

  5.3.10把握外墻裝飾材料的質感和色彩關鍵在于搭配巧妙,并非價格貴的一定好。利用電腦技術做多方案比較,一定會有滿意的效果。

  5.3.11廣開思路,多請幾位建筑師創作立面方案;廣開言路,多請幾位不同年齡層次的專家審視評判。在這方面多花些時間和費用非常值得。

篇3:建筑設計優化作業指導書

  建筑設計優化作業指導書

  1.作業目的

  中標方案既已中標,自有其高人一籌的亮點,作為建設單位應該尊重設計師的設計成果,不要大刀闊斧地隨意修改,避免將原創概念抹殺詒盡,除非設計師主動請纓更有高招。但中標方案也并非完美無暇,總有拾遺補缺的優化和細化的可能,要求總建筑師和本主辦崗位多方聽取意見,在眾說紛紜,七嘴八舌中提煉精華,環繞設計任務書中明確的理念目標,和設計師平等地研究探討,把建筑方案設計到滿意為止。

  2.主管崗位總建筑師:主持專家評議會議,必要時與設計師討論交換意見,決定修改方案的取舍。

  主辦崗位土建設計管理:收集匯總各種優化建議,在總建筑師的指示下和設計師聯絡,完善建筑設計方案。

  3.規劃設計優化

  3.1作業依據

  規劃設計的中標方案,評標組專家建議。

  3.2緊前工作條件

  規劃建筑設計方案招標結束,規劃審批之前。

  3.3重點是路網和建筑相互關系的精細調整:

  3.3.1規劃設計中道路布局是龍頭,區內主干道不宜靠近建筑,沿途應有景觀布置;彎曲的主干道不僅有利于景觀的變化,而且也便于限制車速;建筑物的出入口應通過次級道路與主干道連接;住宅前后的三級道路應創造條件設計成盡端形式;形成私密到半私密半開放到開放三種層次的環境氛圍;道路的規劃還須注意轉彎半徑、路口的視線遮擋、車燈和噪聲干擾、人車交叉穿越等細部的設計。

  3.3.2要使建筑融入環境,環境設計必須提早加入。為給環境設計的創新提供空間條件,在不違反規劃技術規定的前提下,容許建筑和道路的位置稍作改動,使二者兼顧。

  3.3.3以鳥瞰的俯視眼光去審視規劃圖或規劃模型,往往容易忽略人性化方面的缺陷。只有降低視點高度,象行路人或乘車人一樣地走近或走進規劃模型,甚至登上陽臺,身臨其境一樣地環顧四周,才能感覺視線是否遮擋,視野是否開闊,氣流是否暢通,是否有壓抑的感覺。特別是板式建筑群。從俯視的視角去看,各列建筑前后錯位,蜿蜒曲折,活潑流暢,但以行人平視的視角去看,則可能變成高山峽谷,重嵐疊障。

  3.3.4過分強調人車分流,往往違反了便捷的原則,減少了綠化的共享程度,結果事與愿違,反而人車混雜。

  3.3.5建設和維護城市綠地是政府的職能,房產開發企業沒必要不惜緊縮建筑的間距和占地,在小區內部開辟大型綠地和人工水景,使小區居民長期承擔很高的維護費用。盡管景觀很秀麗,但利用率不高,缺乏公眾的共享和參與,這是對土地這種寶貴的社會資源的浪費。

  4.房型設計優化

  4.1作業依據

  已通過審批的規劃設計方案。`

  4.2緊前工作條件

  從規劃方案審批通過起,直至施工圖設計開始之前。其中擴初方案審批之前,主要是對房型的舍取,軸線的調整,擴初審批之后,主要對細部尺度的調整。

  4.3優化的重點是更加突顯人性化:

  4.3.1按照客戶定位,掌握舒適型和緊湊型的區別,逐戶審視面積標準和功能標準。

  4.3.2就算是特定的客戶群體,其職業、生活習慣、人員結構也有所不同,所以房型的布局一定要有變化,品種必須多樣。

  4.3.3每個房間的長寬尺度既要滿足功能需要,也要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原理。特別是廁所、廚房和次臥室等小面積的房間更要精心布置,協調好門、窗、墻、家具、設備的相互關系。

  4.3.4把最需要陽光的房間布置在南側,不少家庭認為單身老人和兒童的次臥室比客廳和書房更需要陽光。

  4.3.5敞開無必要封閉的空間,審視每扇門和窗的位置,有時只需稍作改動,室內通風立刻得到改善。

  4.3.6審視每垛內墻,可取消的盡量取消,可減薄的一定減薄,可改成輕質的一定改成輕質。

  4.3.7注意避讓不便取消的柱和梁。

  4.3.8室內管道井應盡量利用死角和暗角,不能為了縮短水平管距而擠占顯要位置。

  4.3.9難以修改的房型要舍得放棄,推倒重來比勉強修改效果更好。

  5.立面造型優化

  5.1作業依據

  規劃方案,擴初方案和建筑施工圖。

  5.2緊前工作條件

  規劃方案審批通過后可一直延續到結構封頂。其中,擴初方案審批之前,側重于立面方案的比較,擴初方案審批通過之后,側重于立面用料,質感和色彩搭配等的方案比較。

  5.3優化的重點是更加突顯個性化:

  5.3.1傳統的協調觀只是讓新的建筑被動地迎合和融合到現有的周圍環境里去,這長期以來束膊了設計師的創新意識。應該倡導一種主動的協調觀念,那就是讓現有環境和新建建筑相互烘托和陪襯,既可以有似曾相識的回味無窮,也可以有標新立異的強烈對比。只是在特定的環境下選擇哪種感覺更適宜而已。

  5.3.2高層建筑的屋頂是立面造型的點睛之筆,也是最顯個性之處。上海地區的建筑屋頂從最早的鴨頭頸到道士帽,從鉛筆頭到一柱擎天,從轉*到蒼蠅拍,大家生搬硬套,跟風逐流,以至舉目皆類同,缺乏創新,更何談個性。

  5.3.3清一色的板式建筑不僅使戶型品種單調,缺乏選擇余地,而且外觀造型也是大同小異,個性特征難以體現。

  5.3.4減少甚至取消如屋頂飄板等華而不實的非功能性裝飾,但遮陽板,空調架,花盆架等有實際功能的外墻附件應該有細部的裝飾設計。

  5.3.5注意外窗與墻面的尺度比例,在滿足自然通風的前提下減少開啟窗扇的面積,以降低能源損失。

  5.3.6精心布置用于墻面綠化的附屬構件


,當建筑投入使用后會使立面質感和色感產生畫龍點睛的意外效果。

  5.3.7不同的陽臺形狀和布列會使立面產生不同陰影的效果。陽臺欄板和扶手的用料最能調節建筑立面的虛實搭配。

  5.3.8仔細研究空調外機的位置,既要就近,又要相對隱蔽,還要便于客戶自行安裝和檢修。拖接的冷媒供徊管應嵌入統一安裝的墻面管線槽內,或在墻內預埋套管內穿接。

  5.3.9外墻采取保溫構造后要注意所有墻面附屬構配件安裝的節點設計是否牢固和可靠。

  5.3.10把握外墻裝飾材料的質感和色彩關鍵在于搭配巧妙,并非價格貴的一定好。利用電腦技術做多方案比較,一定會有滿意的效果。

  5.3.11廣開思路,多請幾位建筑師創作立面方案;廣開言路,多請幾位不同年齡層次的專家審視評判。在這方面多花些時間和費用非常值得。

相關文章

97精品久久久久|ZZIJZZIJ日本成熟少妇|嫩草一级337p无码专区|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