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區地形特征在豎向設計中的作用
1.地形特征及其運用如表3-21所示:
2.地形在豎向設計中的作用:
?。?)圍合、限制、分隔空間,根據挖土或堆土的范圍、高度,可以制約空間的開敞或封閉程度、邊緣范圍及空間方向。(2)控制視野景觀,可以有助于視線導向和限制視野,突出主要的景觀。(3)改善氣候環境,影響風向,有利于朝向,通風,防風,起隔離噪聲的作用。(4)組織交通,引導和影響行走的路線和速度。(5)美學作用,使景觀更豐富生動,有立體感,反映自然,加強建筑藝術表現力,陰影造成的效果具有雕塑感。
居住區豎向設計步驟
1.豎向設計應貫穿在規劃設計的全過程。規劃設計工作開始,首先對基地進行地形和環境分析,研究其利用和改造的可能性,用地的豎向處理和排水組織方案,結合居住區或小區規劃結構,用地布局,道路和綠地系統組織,建筑群體布置以及公共設施的安排等統一考慮。
2.詳細規劃??偲矫娣桨赋醪酱_定后,再深入進行用地的豎向高程設計。通常先根據四周道路的縱、橫斷面設計所提供的高程資料,進行居住區內道路的豎向設計。在地形比較平緩簡單的情況下,小區道路可以不必按城市道路縱斷面設計的深度進行設計,只需按地形、排水及交通要求,確定其合適的坡度、坡長,定出主要控制點(交叉點、轉折點、變坡點)的設計標高,并注意和四周城市道路高程的銜接。地形起伏變化較大的小區主要道路,則以深入作出縱斷面設計為宜。
3.根據建筑群體布置及區內排水組織要求,考慮地形具體的豎向處理方案,可以用設計等高線或者設計標高點來表達設計地形。
4.根據地形的豎向設計方案和建筑的使用,以及排水、防洪、美觀等要求,確定室內地坪及室外場地的設計標高。
5.計算土方工程量,如土方量過大,或者填挖方不平衡,而土源或棄土困難,則應調整修改豎向設計。
6.進行細部處理,包括邊坡、擋土墻、臺階、排水明溝等的設計。
7.豎向設計往往需要反復修改、調整,尤其是地形復雜起伏的基地,測量的地形圖往往和實際地形有相當大的出入,需要在設計之前仔細核對,而在施工中需要進行修改豎向設計的情況也是常有的事。
豎向設計圖紙的內容及方法
1.豎向設計圖的內容包括:
?。?)設計的地形、地物、建筑物、構筑物、場地、道路、臺階、護坡、擋土墻、明溝、雨水井、邊坡等。
?。?)座標,每幢建筑物至少有兩個屋角座標、道路交叉點、控制點座標和公共建筑設施及其他需要定邊界的用地場地四周角點的座標。
?。?)標高。建筑室內外地坪標高,綠地、場地標高,道路交叉點,控制點標高。
?。?)道路縱坡坡度、坡長。
?。?)排水方向,室外場地的坡向。
2.豎向設計的方法。豎向設計圖的內容及表現可因地形復雜程度,及設計要求的不同而異。如座標若施工總平面圖上已標示,則可忽略。豎向設計圖在表達室外設計地形時,一般有幾種方法:
?。?)設計等高線法:用設計標高和等高線分別表示建筑道路、場地、綠地的設計標高和地形,此法便于土方量計算和選擇建筑場地的設計標高,容易表達設計地形和原地形的關系及檢查設計標高的正誤,適合在地形起伏的丘陵地段應用。但設計等高線法表示的豎向設計圖,圖上設計等高線密布,施工時應用讀圖不夠方便。為此,也可以用設計等高線進行設計,在完成地形設計、確定建筑標高后,根據設計等高線確定室外場地道路的主要控制點標高,在圖上略去設計等高線而改用高程箭頭法的表示方法。
?。?)高程箭頭法。根據豎向規劃設計原則,確定出區內各種建筑、構筑物的地面標高,道路交叉點,變坡點的標高,以及區內地形控制點的標高,將這些點的標高注在居住區豎向規劃圖上,并以箭頭表示區內各種類用地的排水方向。高程箭頭法規劃設計工作量較小,圖紙制作較快,且易于變動、修改,是居住區豎向設計一般常用的方法。缺點是比較粗略,確定標高要有充分經驗,有些部位的標高不明確,準確性差。為彌補上述不足,在實際工作中也有采用高程箭頭法和局部部面的方法,進行居住區的豎向設計。
?。?)縱橫斷面法,多用于地形比較復雜的地區。先在所需規劃的居住區平面圖上根據需要的精度給出方格網,在方格網的每一交點上注明原地面標高和設計地面標高。沿方格網長軸方向者稱為縱斷面,沿短軸方向者稱為橫斷面。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對規劃設計地區的原有地形有一個立體的形象概念,容易著手考慮地形和改造。缺點是:工作量大,花費時間多。
篇2:設計主線:規劃設計(總圖豎向)
設計主線:規劃設計(總圖、豎向)
規劃設計:規劃總圖(含指標)、豎向圖(含道路分析或單獨出)、管線綜合圖、日照分析圖(住宅相關)、綠化圖、設計說明書;
各地規劃部門,對規劃設計報建文件要求不一樣,總圖、豎向、管線、日照是必有的;
一、總圖:
1.指標:常規的指標表,數據必須嚴格控制
地上建筑面積:規劃階段按容積率計算,方案階段基本保持一致(略有不一致也按一致報,少了以后也不能加,多了以后可以少),規證階段準確;關系利潤,沒有經過公司決策,設計不能輕易減少指標;
地下建筑面積:一般規劃部門不太嚴格,滿足車位情況下,可以調整;(前期預留人防增設的面積,避免超出出現立項損益的地下面積);
建筑密度/綠化率:一般控規指標已確定,后期調整要經過城規委會等重大會議決策;有些地方對綠化率的核算嚴格,要求提供pl線的綠化范圍圖;
車位:含安置房、經濟適用房、公租房等,1戶/個指標可以調低;地上車位我們地區上限為總停車位的10%,一般按允許的上限控制,減少地下車庫積壓成本;
配套面積:能放地下的不要放地上(換熱站除外),能卡最低指標的絕不增加;
2.周邊環境及交通條件
景觀資源,如自然景觀(海景山景),人工景觀(公園)等,如何利用或改造提升,沿之布置優質產品;
商業交通資源,商業交通等吵雜環境,對居住為劣勢,但對商業、辦公、公寓等為優勢;如需布置住宅,將其樓棟的產品量降低,低價薄利銷售;
市政設施:變電站、供熱公司等劣勢環境,布置產品量減少,產品類型及總價均減少;
即:好地方,多布樓,布好樓,反之亦然;
3.入口及周界布置
一般小區至少設置主次兩個小區入口,主入口放在人流最多的道路上;大門能形成標識性;如果沿街的商業網點價值高,門可結合網點設計;
入口設計也要結合現場情況,如果周邊道路未建,在交付時也可能無法建成,至少保證一處入口在交房時能方便使用;
車行入口:根據我們項目交付后,物業管理的反饋,最好的車庫入口位置是,直接面向小區外部,在崗亭一側(另一側設置小區消防車道和人行入口),這樣一個崗亭可以同時監控地上地下車輛和人流。如果地下車庫設置在小區門內部,業主要打兩次卡才能進入車庫,物業也難以控制車輛進入園區;
規劃設計時,應把小區入口設計和圍墻周界都簡要的布置在圖上;
4.產品布局:
一般住宅小區,常見類別:住宅、網點、配套用房(物業用房、幼兒園或小學、養老院);
住宅產品:強排及損益階段已經對產品的方向(層數、位置、面積等)確認,規劃階段結合初步選定的戶型標準層布置,計算日照;(建筑外輪廓稍放一點,避免單體方案受限過多);
網點:原則上利潤最大化,總價低,一層沿街價值最高,普通網點進深16-24米;
配套用房:一般選用商業價值低的地方,也可集中設置重點打造,作為項目的賣點,對社區型商業有一定的帶動作用;
5、活動場地/配套:
規劃局作為政府控制機構,對居民福利設施比較重視,兒童活動老年活動場地要明確,物業用房、公共衛生間、垃圾收集點等都會重點關注;
注意控規里是否有垃圾收集點等不利條件;
6、內部資源創造對產品價值的提升:
創造景觀或商業資源,提升鄰近住宅的附加值;比如別墅區,制造人工湖或人工水系,打造戶戶臨水,臨水別墅,比普通別墅單價至少可提高10%~20%;
高層中心景觀,核心景觀周邊樓棟價值高,其正北向的樓棟可作為樓王(南向大窗景觀賣點);
內部社區商業街區,網點以上的住宅比普通住宅單價貶值10%~20%,但好的商業配套周邊的步行距離較近的樓棟價值還不錯;出則繁華,入則寧靜也是不錯的樓盤設計方式;
7.內部交通組織:
比如別墅,一般采用掛葡萄的布局方式,給每棟別墅獨門獨戶之感;往細了說,對于山地別墅,上掛比下掛價值高,即路面低于住宅入口;
規劃是個有趣的課題,以前大學時也做過小區規劃的作業,但也不理解規劃的價值,只是套用“一環一路”“外方內圓”等流于形式的布置;
8.消防系統:消防環道,撲救面、回車場;消防日漸嚴格,主要考慮消防相關場地對鄰近住宅的影響,避免局部過多過近;
對規劃的其他限制條件:限高/紅線退道路/控制線退紅線
二、豎向:
1.周邊道路標高與地塊標高的關系:
地塊周界與四邊的關系,如何處理(是否要設擋土墻),較大的高差是否可以利用(如網點、半地下車庫),對出入口的位置也有影響;
四周道路本身高差較大,是否可采用雙首層的設計;
2.地塊內部標高:
高差處理:各單體建筑0.00室內標高是否一致,,地下車庫是否可以利用高差選擇更為經濟的區域(減少土方);
是否可以利用高差造景,設置半地下配套用房或地下室采光天井;
3.道路標高:
道路坡度:規范規定8%的坡度不超過200米,考慮北方冬季雪天,坡度最好不要超過6%;
對每段道路的坡度進行分析,均衡布置,不要出現局部陡坡現象;且道路坡度要解決路面雨水順利排出小區,不應出現局部低點積水問題;
4.建筑室內外高差:
排查建筑0.00及周邊一圈豎向標高的關系,不要出現室外標高高于室內標高的情況,也不要出現單元入口區域出現較大高差;(后期景觀設計階段也要嚴格核查,避免微地形影響一層住戶感受);
篇3:居住區道路廣場和場地豎向設計
居住區道路、廣場和場地的豎向設計
1.道路與地形的配合。
?。?)道路應盡量結合地形布置,使之有合適的坡度,利于行車、步行和排水,并和兩側的建筑,場地有方便的聯系,不必追求平面形式,以減少土方工程量。
?。?)主要道路應沿平緩的坡地或谷地布置。次要道路坡度可以稍大些。步行道坡度在5%~10%時,應有防滑措施或局部加設踏級,踏級數每處不宜少于三級,并應在材料或色彩上和坡道有所區別。大于10%的地形宜采用步行踏級。
?。?)丘陵、山區應充分利用地形組織立交和垂直交通。道路斷面設計可采用不對稱和不同標高的斷面形式。
2.道路豎向設計。
?。?)道路的豎向設計應結合地形,符合縱斷面、橫斷面設計的技術要求。包括縱坡、橫坡、坡長限制,寬度、轉彎半徑、豎曲線半徑、視距等,并考慮行車和行人的視野景觀。
?。?)居住區的主要道路均應先作縱、橫斷面設計。小區主要道路可視地形復雜程度決定,一般地形平緩的,可作簡單的縱斷面設計方案,確定控制點標高,然后進行道路設計等高線的繪制。小路通常根據排水要求對豎向作簡便的設計考慮,橫斷面多用單坡。
?。?)道路交叉口的豎向設計因地形及道路交叉的主次狀況不同而有多種處理形式。主要原則是保證主要道路縱坡不變或少變,以利行車順暢;同時,要避免交叉口積水,并盡量使地面雨水不匯流過交叉口前的人行橫道線。
3.廣場豎向設計。廣場按其性質、使用要求、空間組織和地形特點,可設計成多種豎向形式。在一個平面上的廣場,豎向設計形式有單坡、雙坡和多坡幾種。下沉廣場和多臺廣場不同高程的地面用擋土墻、臺階和斜坡等銜接過渡,使廣場更生動有趣,適合人們活動、散步、游憩。
4.場地、綠地的豎向設計。
?。?)同一場地可以設計成不同的豎向形式,以滿足使用要求和景觀效果。
?。?)綠地以自然起伏更生動宜人。
?。?)宅旁用地豎向設計要注意排水組織,防止地面雨水排向建筑物、影響建筑的使用和基礎的穩定。
居住區用地的臺階、邊坡、擋土墻、排水明溝山地、丘陵地區的豎向設計,在處理不同標高的場地、道路、綠地之間的銜接時,常用臺階、邊坡和擋土墻,排除地面水有時用明溝。
1.臺階、坡道。
?。?)臺階是步行聯系室外不同高程地面的主要手段,它的布置和設計對于室外環境的美化、點綴起著重要的作用。曲線形、折線形和臺階與坡道的結合布置,能形成活潑、生動、富有情趣的室外景觀。(2)臺階的踏步不宜過高,不宜過窄,連續踏級數最好不超過皿級,皿級以上時應在中間設休息平臺。寬度不大而踏級數超過40級的臺階,不宜設計一條直線,應在中間利用平臺作錯位或方向轉折,以利于行走安全和消除行人心理上的緊張、單調感。
?。?)臺階應在其一側或兩側布置小坡道,以方便手推車和自行車的上下推行。
?。?)坡道的坡度不應超過8%。臺階和坡道的材料與構造需考慮防滑的要求。
2.邊坡。
?。?)邊坡是一斜坡面,坡度可大可小,可以根據使用要求、用地條件和土質狀況而定,一般土坡不大于1:1。
?。?)邊坡的坡面應盡量綠化,種植草皮、樹木。
?。?)坡度較大、土質疏松、易受雨水沖刷、坍落的邊坡,應進行防護、加固。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干砌或漿砌石塊護坡20~50厘米厚,墊層10~30厘米;混凝土護坡,護墻10~30厘米厚。
?。?)石砌或混凝土護坡可根據加固要求,僅在邊坡坡腳或在坡面上作網格狀鋪砌,土質部分仍予以綠化,以避免大面積硬質坡面缺乏親切感。
?。?)邊坡與建筑之間應保持一定距離,以保證排水和安全。
3.擋墻。
?。?)用擋土墻比邊坡節省用地,但過度的擋土墻給人以壓抑、閉塞、沉重感,而且使上、下兩臺地之間的聯系不便。采用擋土墻和邊坡結合或將擋土墻分層處理,并鋪以綠化,可以改善擋土墻的視覺效果。
?。?)擋土墻的設計在材料、形式和細部處理等方面應加以仔細推敲,不要把它看作單純的工程構筑物。用鋼筋混凝土建造框架網格式擋土墻,網格之間或露土綠化,或鋪砌石塊和混凝土預制塊,在擋土墻上砌出某種凹凸的圖案花樣等,可使擋土墻由笨重的構筑物變成生動的建筑小品。
?。?)擋土墻高度在5米以下常用重力式,按其墻身傾斜情況分仰斜墻、垂直墻和俯斜墻三種。從受力合理,施工合理方便考慮,以仰斜墻最佳,垂直墻次之,仰斜墻的傾斜度一般不小于1:0.25。
?。?)為解決擋土墻后面土層的排水,需要在墻身上布置泄水孔,孔的尺寸為5厘米×10厘米或10厘米見方,孔距2~3厘米,墻體每隔20米左右應設沉降、伸縮縫一道,縫寬2~3厘米。
4.雨水口與明溝。
?。?)地面水用暗管排除時,場地和道路上需設置雨水口。每個雨水口一般可以擔負2500~5000平方米匯水面積的地面水。多雨地區采用小值,少雨地區采用大值。
?。?)雨水口的間距視道路的坡度及雨量的多寡而定。
?。?)在地面設計坡度不少于5‰的地區,也可采用明溝或有蓋地溝排水。明溝斷面有梯形、矩形兩種。明溝邊距離建筑物基礎不應小于3米,離圍群小于1.5米,距道路邊坡腳不小于0.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