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地形豎向設計概述
園林地形豎向設計-主要任務
充分分析研究原有地形,合理地利用原有地形,確定設計地形的起伏,對整個園林進行空間布局,使之適合于園林藝術的外貌,使之適合于植物生長,車輛行駛,房屋建筑道路管線等工程設施的需要,規劃各區的排水方式,確定控制點標高。
園林地形豎向設計-內容
1.結合綠化用地的選擇,分析、研究自然地形,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并按園林規劃總平面的要求進行空間布局,并對規劃予以補充,修正,完善,確定建筑物控制點標高,確定斜坡過陡,排水不腸,不宜修建房屋的地段。
2、對園林綠地進行豎向雕塑,即地形改造與用地準備,對一些需要加以工程設施以后才能用于園林建設的地段,提出工程措施方案,確定設置斜坡,擋土墻,臺階、蹬道、回頭小道地段,滿足園林藝術的要求。
3、因地制宜地布置路、橋、溝、游戲運動場
4、綜合解決園林綠地的各項控制標高
5、如防洪標高,最高、最低水位標高,排水干管出水口標高,橋梁標高、邊路交叉口標高等
6、綜合安排園林水系,決定水源來去構筑物的位置,以及水體,岸邊的加固措施并使之成為園景。
7、雨水和污水管網規劃的地形安排,確定地面匯流區,分水線,溝谷線,確定敷設明溝、暗管的地段,組織地面水的排除。
8、合理、經濟地組織好園林綠地的土方工程,考慮挖方、填方的平衡,避免填方土無來源,挖方土無出路或者土方運距過大。
園林地形豎向設計-原則
在園林地形豎向設計中可以歸納以下幾點原則:
1、因地制宜的原則:堅持以保護利用為主,改造為輔,切實做到順應自然,反樸歸真,就地取材,追求天趣。
2、因園取材的原則:園林地貌的創作要根據公園的性質和活動的要求,要滿足游人的心理和各類游人的游覽要求,考慮游人的安全,保證建筑物、構筑物的安全,滿足植物生長的需要,園林地貌的創作要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以創造合理的景觀效果,形成一個理想的空間結構,要保證各景區、各景點以及各景點中各種造園要素(山、水、樹、石、建筑等)的相互協調,相互滲透,考慮不同視點、視線、視角的觀賞效果。創造合理的坡度,保證排水的暢通。
3、量力而行的原則:經濟承受能力,尋求一個合理的經濟建設方案。
園林地形豎向設計-步驟
1、收集和分析資料階段
?。?)收集資料的內容
1、合適比例的地形圖
2、地質、土壤、氣象、水文資料
3、總體規劃與市政建設及地上、地下管線資料
?。?)現場踏勘
設計人員必須親臨現場,修正、補充地形圖的不足、變化,加深對現場的了解和印象。了解設計范圍及周圍的環境關系。
在收集分析資料,現場踏勘階段,應加以注意的問題有:濕陷、滑坡、塌方、膨脹性土
濕陷——大孔隙黃土受水以后沉陷,受干以后向上凸起的現象。因此為破壞性土壤。
膨脹性土——吸水后,土壤顆粒發生膨脹
滑坡——地表斜坡上大量的土石整體地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速度快的會產生巨響,并發出火花?;聦ㄖ?、公路、農田、森林會造成很大的破壞。
塌方——因地層結構不良,雨水沖刷或修筑上的缺陷,道路、堤坎等旁邊的陡坡或坑道、隧道的頂部突然坍塌。
?。?)分析資料
a、用地地形坡度的劃分
坡度分類,分級標準與特征
類型坡度特征
平坡0~3%建筑園路可自由布置
緩坡3%~10%同上
中坡10%~25%建筑區內需設階梯、群體布置受限制
陡坡25%~50%建筑群布置受到較大的限制
急坡50%~100%道路須曲折盤旋而上,建筑設計需特殊處理
懸崖坡地大于100%道路、梯道布置困難,工程措施投資大
b、找出分水與匯水線,確定匯水面積,理水和排水方向,找出沖溝、沼澤、溪、灘、危巖、滑坡、塌方等特殊地段以便結合規劃研究未用的工程措施;
c、分析原有地形中可以利用、保留的風景資源(包括古樹名木、文物古跡、特殊地形等)
園林地形豎向設計-表示方法
1.方格網法,根據地形的大小及變化情況選用恰當的方格網(邊長20~40m)具體落實到地形圖上,用水準儀測出各角點的標高(或地圖上計算)連同設計標高和施工標高一起反映到圖紙上的方法,多用于大面積廣場及場地平整。
2.斷面法,地形特征用一系列斷面來表示的方法。
程序:選擬定中心線,用水準儀測定中心線各特征點的標高,然后繪制縱斷面,用不同的線條來表示原地形標高,設計地形標高和施工標高,這種方法常用于道路設計中,也可作為等高線法的輔助方法。
3.標高點法:在地形特征點上設樁,用水準儀或經緯儀測設個樁的標高,連同設計標高(或施工標高)一起繪制于平面圖上的方法,常作為等高線的補充。
4.等高線法:用等高線反映原地形和設計地形特征的方法。等高線法在地形設計中最常用,而且也最能反映地形特征,不足之處是施工標高不能直接反映。作為施工設計常常與方格網法相結合。
篇2:設計主線:規劃設計(總圖豎向)
設計主線:規劃設計(總圖、豎向)
規劃設計:規劃總圖(含指標)、豎向圖(含道路分析或單獨出)、管線綜合圖、日照分析圖(住宅相關)、綠化圖、設計說明書;
各地規劃部門,對規劃設計報建文件要求不一樣,總圖、豎向、管線、日照是必有的;
一、總圖:
1.指標:常規的指標表,數據必須嚴格控制
地上建筑面積:規劃階段按容積率計算,方案階段基本保持一致(略有不一致也按一致報,少了以后也不能加,多了以后可以少),規證階段準確;關系利潤,沒有經過公司決策,設計不能輕易減少指標;
地下建筑面積:一般規劃部門不太嚴格,滿足車位情況下,可以調整;(前期預留人防增設的面積,避免超出出現立項損益的地下面積);
建筑密度/綠化率:一般控規指標已確定,后期調整要經過城規委會等重大會議決策;有些地方對綠化率的核算嚴格,要求提供pl線的綠化范圍圖;
車位:含安置房、經濟適用房、公租房等,1戶/個指標可以調低;地上車位我們地區上限為總停車位的10%,一般按允許的上限控制,減少地下車庫積壓成本;
配套面積:能放地下的不要放地上(換熱站除外),能卡最低指標的絕不增加;
2.周邊環境及交通條件
景觀資源,如自然景觀(海景山景),人工景觀(公園)等,如何利用或改造提升,沿之布置優質產品;
商業交通資源,商業交通等吵雜環境,對居住為劣勢,但對商業、辦公、公寓等為優勢;如需布置住宅,將其樓棟的產品量降低,低價薄利銷售;
市政設施:變電站、供熱公司等劣勢環境,布置產品量減少,產品類型及總價均減少;
即:好地方,多布樓,布好樓,反之亦然;
3.入口及周界布置
一般小區至少設置主次兩個小區入口,主入口放在人流最多的道路上;大門能形成標識性;如果沿街的商業網點價值高,門可結合網點設計;
入口設計也要結合現場情況,如果周邊道路未建,在交付時也可能無法建成,至少保證一處入口在交房時能方便使用;
車行入口:根據我們項目交付后,物業管理的反饋,最好的車庫入口位置是,直接面向小區外部,在崗亭一側(另一側設置小區消防車道和人行入口),這樣一個崗亭可以同時監控地上地下車輛和人流。如果地下車庫設置在小區門內部,業主要打兩次卡才能進入車庫,物業也難以控制車輛進入園區;
規劃設計時,應把小區入口設計和圍墻周界都簡要的布置在圖上;
4.產品布局:
一般住宅小區,常見類別:住宅、網點、配套用房(物業用房、幼兒園或小學、養老院);
住宅產品:強排及損益階段已經對產品的方向(層數、位置、面積等)確認,規劃階段結合初步選定的戶型標準層布置,計算日照;(建筑外輪廓稍放一點,避免單體方案受限過多);
網點:原則上利潤最大化,總價低,一層沿街價值最高,普通網點進深16-24米;
配套用房:一般選用商業價值低的地方,也可集中設置重點打造,作為項目的賣點,對社區型商業有一定的帶動作用;
5、活動場地/配套:
規劃局作為政府控制機構,對居民福利設施比較重視,兒童活動老年活動場地要明確,物業用房、公共衛生間、垃圾收集點等都會重點關注;
注意控規里是否有垃圾收集點等不利條件;
6、內部資源創造對產品價值的提升:
創造景觀或商業資源,提升鄰近住宅的附加值;比如別墅區,制造人工湖或人工水系,打造戶戶臨水,臨水別墅,比普通別墅單價至少可提高10%~20%;
高層中心景觀,核心景觀周邊樓棟價值高,其正北向的樓棟可作為樓王(南向大窗景觀賣點);
內部社區商業街區,網點以上的住宅比普通住宅單價貶值10%~20%,但好的商業配套周邊的步行距離較近的樓棟價值還不錯;出則繁華,入則寧靜也是不錯的樓盤設計方式;
7.內部交通組織:
比如別墅,一般采用掛葡萄的布局方式,給每棟別墅獨門獨戶之感;往細了說,對于山地別墅,上掛比下掛價值高,即路面低于住宅入口;
規劃是個有趣的課題,以前大學時也做過小區規劃的作業,但也不理解規劃的價值,只是套用“一環一路”“外方內圓”等流于形式的布置;
8.消防系統:消防環道,撲救面、回車場;消防日漸嚴格,主要考慮消防相關場地對鄰近住宅的影響,避免局部過多過近;
對規劃的其他限制條件:限高/紅線退道路/控制線退紅線
二、豎向:
1.周邊道路標高與地塊標高的關系:
地塊周界與四邊的關系,如何處理(是否要設擋土墻),較大的高差是否可以利用(如網點、半地下車庫),對出入口的位置也有影響;
四周道路本身高差較大,是否可采用雙首層的設計;
2.地塊內部標高:
高差處理:各單體建筑0.00室內標高是否一致,,地下車庫是否可以利用高差選擇更為經濟的區域(減少土方);
是否可以利用高差造景,設置半地下配套用房或地下室采光天井;
3.道路標高:
道路坡度:規范規定8%的坡度不超過200米,考慮北方冬季雪天,坡度最好不要超過6%;
對每段道路的坡度進行分析,均衡布置,不要出現局部陡坡現象;且道路坡度要解決路面雨水順利排出小區,不應出現局部低點積水問題;
4.建筑室內外高差:
排查建筑0.00及周邊一圈豎向標高的關系,不要出現室外標高高于室內標高的情況,也不要出現單元入口區域出現較大高差;(后期景觀設計階段也要嚴格核查,避免微地形影響一層住戶感受);
篇3:居住區道路廣場和場地豎向設計
居住區道路、廣場和場地的豎向設計
1.道路與地形的配合。
?。?)道路應盡量結合地形布置,使之有合適的坡度,利于行車、步行和排水,并和兩側的建筑,場地有方便的聯系,不必追求平面形式,以減少土方工程量。
?。?)主要道路應沿平緩的坡地或谷地布置。次要道路坡度可以稍大些。步行道坡度在5%~10%時,應有防滑措施或局部加設踏級,踏級數每處不宜少于三級,并應在材料或色彩上和坡道有所區別。大于10%的地形宜采用步行踏級。
?。?)丘陵、山區應充分利用地形組織立交和垂直交通。道路斷面設計可采用不對稱和不同標高的斷面形式。
2.道路豎向設計。
?。?)道路的豎向設計應結合地形,符合縱斷面、橫斷面設計的技術要求。包括縱坡、橫坡、坡長限制,寬度、轉彎半徑、豎曲線半徑、視距等,并考慮行車和行人的視野景觀。
?。?)居住區的主要道路均應先作縱、橫斷面設計。小區主要道路可視地形復雜程度決定,一般地形平緩的,可作簡單的縱斷面設計方案,確定控制點標高,然后進行道路設計等高線的繪制。小路通常根據排水要求對豎向作簡便的設計考慮,橫斷面多用單坡。
?。?)道路交叉口的豎向設計因地形及道路交叉的主次狀況不同而有多種處理形式。主要原則是保證主要道路縱坡不變或少變,以利行車順暢;同時,要避免交叉口積水,并盡量使地面雨水不匯流過交叉口前的人行橫道線。
3.廣場豎向設計。廣場按其性質、使用要求、空間組織和地形特點,可設計成多種豎向形式。在一個平面上的廣場,豎向設計形式有單坡、雙坡和多坡幾種。下沉廣場和多臺廣場不同高程的地面用擋土墻、臺階和斜坡等銜接過渡,使廣場更生動有趣,適合人們活動、散步、游憩。
4.場地、綠地的豎向設計。
?。?)同一場地可以設計成不同的豎向形式,以滿足使用要求和景觀效果。
?。?)綠地以自然起伏更生動宜人。
?。?)宅旁用地豎向設計要注意排水組織,防止地面雨水排向建筑物、影響建筑的使用和基礎的穩定。
居住區用地的臺階、邊坡、擋土墻、排水明溝山地、丘陵地區的豎向設計,在處理不同標高的場地、道路、綠地之間的銜接時,常用臺階、邊坡和擋土墻,排除地面水有時用明溝。
1.臺階、坡道。
?。?)臺階是步行聯系室外不同高程地面的主要手段,它的布置和設計對于室外環境的美化、點綴起著重要的作用。曲線形、折線形和臺階與坡道的結合布置,能形成活潑、生動、富有情趣的室外景觀。(2)臺階的踏步不宜過高,不宜過窄,連續踏級數最好不超過皿級,皿級以上時應在中間設休息平臺。寬度不大而踏級數超過40級的臺階,不宜設計一條直線,應在中間利用平臺作錯位或方向轉折,以利于行走安全和消除行人心理上的緊張、單調感。
?。?)臺階應在其一側或兩側布置小坡道,以方便手推車和自行車的上下推行。
?。?)坡道的坡度不應超過8%。臺階和坡道的材料與構造需考慮防滑的要求。
2.邊坡。
?。?)邊坡是一斜坡面,坡度可大可小,可以根據使用要求、用地條件和土質狀況而定,一般土坡不大于1:1。
?。?)邊坡的坡面應盡量綠化,種植草皮、樹木。
?。?)坡度較大、土質疏松、易受雨水沖刷、坍落的邊坡,應進行防護、加固。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干砌或漿砌石塊護坡20~50厘米厚,墊層10~30厘米;混凝土護坡,護墻10~30厘米厚。
?。?)石砌或混凝土護坡可根據加固要求,僅在邊坡坡腳或在坡面上作網格狀鋪砌,土質部分仍予以綠化,以避免大面積硬質坡面缺乏親切感。
?。?)邊坡與建筑之間應保持一定距離,以保證排水和安全。
3.擋墻。
?。?)用擋土墻比邊坡節省用地,但過度的擋土墻給人以壓抑、閉塞、沉重感,而且使上、下兩臺地之間的聯系不便。采用擋土墻和邊坡結合或將擋土墻分層處理,并鋪以綠化,可以改善擋土墻的視覺效果。
?。?)擋土墻的設計在材料、形式和細部處理等方面應加以仔細推敲,不要把它看作單純的工程構筑物。用鋼筋混凝土建造框架網格式擋土墻,網格之間或露土綠化,或鋪砌石塊和混凝土預制塊,在擋土墻上砌出某種凹凸的圖案花樣等,可使擋土墻由笨重的構筑物變成生動的建筑小品。
?。?)擋土墻高度在5米以下常用重力式,按其墻身傾斜情況分仰斜墻、垂直墻和俯斜墻三種。從受力合理,施工合理方便考慮,以仰斜墻最佳,垂直墻次之,仰斜墻的傾斜度一般不小于1:0.25。
?。?)為解決擋土墻后面土層的排水,需要在墻身上布置泄水孔,孔的尺寸為5厘米×10厘米或10厘米見方,孔距2~3厘米,墻體每隔20米左右應設沉降、伸縮縫一道,縫寬2~3厘米。
4.雨水口與明溝。
?。?)地面水用暗管排除時,場地和道路上需設置雨水口。每個雨水口一般可以擔負2500~5000平方米匯水面積的地面水。多雨地區采用小值,少雨地區采用大值。
?。?)雨水口的間距視道路的坡度及雨量的多寡而定。
?。?)在地面設計坡度不少于5‰的地區,也可采用明溝或有蓋地溝排水。明溝斷面有梯形、矩形兩種。明溝邊距離建筑物基礎不應小于3米,離圍群小于1.5米,距道路邊坡腳不小于0.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