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ICU預防重點部位醫院感染的制度范文
1.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1.1嚴格執行人工機械通氣的適應癥,只有在必須時才能使用,早用早脫機,盡量采用無創通氣的措施。
1.2有人工機械通氣操作指南、護理規范及相關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與授權,使其能夠熟知和嚴格遵循。
1.3對建立人工氣道患者,有嚴格的無菌操作規程。
1.4重復使用的呼吸回路管道、霧化器,達到滅菌或高水平消毒要求,每周更換1~2次,回路管道如有明顯分泌物污染則及時更換。
1.5聯接呼吸機的管道上的冷凝水應及時引流、傾去,并有制度保證。
1.6定期進作重點部位病原學檢查,在符合“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診斷標準時,應在4小時內獲得抗菌藥治療,72小時無效重復病原學檢查。
1.7有完整的操作與觀察處置記錄。
1.8有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藥性)的監測、分析與反饋。
2.血管內導管所致血行感染
2.1嚴格執行留置血管內導管的適應癥,只有在必須時才能使用,并盡早拔除。
2.2有留置血管內導管(尤其是中心靜脈導管和周圍動脈導管)的操作指南、護理規范及相關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與授權,使其能夠熟知和嚴格遵循。
2.3應用半透明的半浸透性的聚亞安酯敷料,覆蓋紗布或覆膜變濕、弄臟時,能及時更換。
2.4三通鎖閉保持清潔,發現污垢或殘留血跡時,能及時更換。
2.5定期進作重點部位病原學檢查,在符合“血管內導管所致血行感染”診斷標準時,應在4小時內獲得抗菌藥治療,72小時無效重復病原學檢查。
2.6有完整的操作與觀察處置記錄。
2.7有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藥性)的監測、分析與反饋。
3.留置導尿管所致尿路感染
3.1嚴格執行留置導尿管的適應癥,只有在必須時才能使用,并盡早拔除。
3.2有留置導尿管的操作常規、護理規范及相關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使其能夠熟知和嚴格遵循。
3.3插管時應注意無菌操作,動作輕柔,避免損傷,正確固定導尿管,并采用連續密閉的尿液引流系統。
3.4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輕易脫開。應保持尿流不受阻斷的引流。
3.5不使用抗菌藥物作連續膀胱沖洗預防感染。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觸地面。
3.6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尤其是尿道口。
3.7定期進作重點部位病原學檢查,采集尿標本作培養時,應在導尿管遠端接口處用無菌空針抽取尿液,在符合“留置導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診斷標準時,應及時獲得治療,72小時無效重復病原學檢查。
3.8有完整的操作、觀察與處置記錄。
3.9有留置導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發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藥性)的監測、分析與反饋。
4.血液凈化(持續動靜脈血濾和透析)相關感染
4.1嚴格執行血液凈化的適應癥,只有在必須時才能使用。
4.2有血液凈化的操作指南、護理規范及相關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與授權,使其能夠熟知和嚴格遵循。
4.3血液透析機與水處理設備應符合國家產品質量規定的要求。
4.4嚴格按照血液透析器及管路產品說明使用,對可重復使用的產品,有嚴格的操作與檢測規范,定期進行病原學檢查,有完整的監測記錄
4.5有完整的血液凈化所致的相關感染應急管理預案與處理程序。
4.6透析液的配制符合要求,透析用水化學污染物、透析液細菌及內毒素檢測達標。
4.7有血液凈化所致相關感染(發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藥性)的監測、分析與反饋。
篇2:醫院感染管理:預防重點部位醫院感染的制度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10 項
八、預防重點部位醫院感染的制度
1.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1.1 嚴格執行人工機械通氣的適應癥,只有在必須時才能使用,早用早脫機,盡量采用無創通氣的措施。
1.2 有人工機械通氣操作指南、護理規范及相關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與授權,使其能夠熟知和嚴格遵循。
1.3 對建立人工氣道患者,有嚴格的無菌操作規程。
1.4 重復使用的呼吸回路管道、霧化器,達到滅菌或高水平消毒要求,每周更換1~2 次,回路管道如有明顯分泌物污染則及時更換。
1.5 聯接呼吸機的管道上的冷凝水應及時引流、傾去,并有制度保證。
1.6 定期進作重點部位病原學檢查,在符合“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診斷標準時,應在4 小時內獲得抗菌藥治療,72 小時無效重復病原學檢查。
1.7 有完整的操作與觀察處置記錄。
1.8 有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藥性)的監測、分析與反饋。
2.血管內導管所致血行感染
2.1 嚴格執行留置血管內導管的適應癥,只有在必須時才能使用,并盡早拔除。
2.2 有留置血管內導管(尤其是中心靜脈導管和周圍動脈導管)的操作指南、護理規范及相關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與授權,使其能夠熟知和嚴格遵循。
2.3 應用半透明的半浸透性的聚亞安酯敷料,覆蓋紗布或覆膜變濕、弄臟時,能及時更換。
2.4 三通鎖閉保持清潔,發現污垢或殘留血跡時,能及時更換。
2.5 定期進作重點部位病原學檢查,在符合“血管內導管所致血行感染”診斷標準時,應在4 小時內獲得抗菌藥治療,72 小時無效重復病原學檢查。
2.6 有完整的操作與觀察處置記錄。
2.7 有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藥性)的監測、分析與反饋。
3.留置導尿管所致尿路感染
3.1 嚴格執行留置導尿管的適應癥,只有在必須時才能使用,并盡早拔除。
3.2 有留置導尿管的操作常規、護理規范及相關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使其能夠熟知和嚴格遵循。
3.3 插管時應注意無菌操作,動作輕柔,避免損傷,正確固定導尿管,并采用連續密閉的尿液引流系統。
3.4 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輕易脫開。應保持尿流不受阻斷的引流。
3.5 不使用抗菌藥物作連續膀胱沖洗預防感染。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觸地面。
3.6 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尤其是尿道口。
3.7 定期進作重點部位病原學檢查,采集尿標本作培養時,應在導尿管遠端接口處用無菌空針抽取尿液,在符合“留置導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診斷標準時,應及時獲得治療,72 小時無效重復病原學檢查。
3.8 有完整的操作、觀察與處置記錄。
3.9 有留置導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發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藥性)的監測、分析與反饋。
4.手術部位感染
4.1 擇期手術病人,術前住院日應少于3 天,I 切口手術前有感染癥狀的應暫緩手術。
4.2 如無指征,應術前洗澡,并使用抗菌皂。
4.3 避免不必要的術前備皮?;蛟谑中g當天或手術室內備皮。備皮采用不損傷皮膚的脫毛方法。
4.4 嚴格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有關圍手術期預防性抗菌藥物的使用規范要求使用抗菌藥。
4.5 有手術切口護理和引流的操作規程,并嚴格實施;換藥應嚴格無菌操作技術。
4.6 按照手術風險程度(NNIS)分級登記手術術后感染,有手術部位感染(發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藥性)的監測、分析與反饋。
5.血液凈化(逶析)相關感染
5.1 嚴格執行血液凈化(逶析)的適應癥,只有在必須時才能使用。
5.2 有血液凈化(逶析)的操作指南、護理規范及相關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與授權,使其能夠熟知和嚴格遵循。
5.3 血液透析機與水處理設備應符合國家產品質量規定的要求。
5.4 嚴格按照血液透析器及管路產品說明使用,對可重復使用的產品,有嚴格的操作與檢測規范,定期進行病原學檢查,有完整的監測記錄
5.5 有完整的血液凈化所致的相關感染應急管理預案與處理程序。
5.6 透析液的配制符合要求,透析用水化學污染物、透析液細菌及內毒素檢測達標。
5.7 有血液凈化(逶析)所致相關感染(發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藥性)的監測、分析與反饋。
篇3:內科預防重點部位醫院感染的制度
內科預防重點部位醫院感染的制度
1、血管內導管所致血行感染:
(1)嚴格執行留置血管內導管的適應癥,只有在必須時才能使用,并盡早拔除。
(2)有留置血管內導管(尤其是中心靜脈導管和周圍動脈導管)的操作指南、護理規范及相關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與授權、使其能夠熟知和嚴格遵循。
(3)管道保持清潔,發現污垢和殘留血跡時,能及時更換。
(4)定期進行重點部位病原體檢查,在符合“血管內導管所致血行感染”診斷標準時,應在1小時內獲得抗菌藥物治療,72小時無效重復病原學檢查。
(5)有完整的操作與觀察處置記錄。
(6)有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藥性)的檢測、分析與反饋。
2、留置導尿管所致尿路感染:
(1)嚴格執行留置導尿管的適應癥,只要在必須時才能使用,并盡早拔除。
(2)有留置導尿管的操作常規、護理規范及相關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使其能夠熟知和嚴格遵循。
(3)插管時應注意無菌操作、動作輕柔,避免損傷,正確固定導尿管,并采用連續密閉的尿液引流系統。
(4)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輕易脫開,應保持尿流不受阻斷的引流。
(5)不適用抗菌藥物做連續膀胱沖洗預防感染,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觸地面。
(6)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尤其是尿道口。
(7)定期進行重點部位病原學檢查,采集尿標本作培養時,應在導尿管遠端接口處用無菌空針抽取尿液,在符合“留置導尿管所致球路感染”診斷標準時,應在1小時內獲得抗菌藥物治療,72小時無效重復病原學檢查。
(8)有完整的操作、觀察與處置記錄。
(9)有留置導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發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藥性)的檢測、分析與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