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建筑裂縫分析

4823

  建筑裂縫的分析

  一、裂縫簡述:

  施工當中難免遇到裂縫的問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結構問題,但也不全是這樣。有時裂縫只是建筑表面的現象,它并不會影響結構的安全。

  二、裂縫的形成:

 ?。ㄒ唬w裂縫:

  1、沉降裂縫:由于地基的不均勻沉降,使磚砌墻體表面產生一些不同性質的裂縫。由于磚混結構一般性裂縫(除嚴重開裂外)不危及結構安全和使用,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致使這類裂縫屢次發生,形成隱患。當地震及其他荷載作用下,容易引起提前破壞,所以應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和防止裂縫的產生。

  1)現象:

  a、斜裂縫一般發生在縱墻的兩端,多數裂縫通過窗口的兩個對角,裂縫向沉降較大的方向傾斜,并由下向上發展。由于橫墻剛度較大(門窗洞口較少),一般不會產生較大的相對變形,所以很少出現這類裂縫。裂縫多在墻體下部,向上逐漸減少,寬度下大上小,常常在房屋建成后不久就出現,其數量及寬度隨時間而逐漸發展。

  b、窗間墻水平裂縫。一般在窗間墻的上下對角處成對出現,沉降大的一邊裂縫在下,沉降小的一邊裂縫在上。

  c、豎向裂縫發生在縱墻中央的頂部和底層窗臺處,裂縫上寬下窄。當縱墻頂層有鋼筋混凝土圈梁時,頂層中央頂部豎向裂縫則較少。

  2)原因分析:

  a、斜裂縫主要發生在軟弱土地基上,由于地基不均勻下沉,使墻體承受較大的剪切力,當結構剛度較差,施工質量和材料強度不能滿足要求時,導致墻體開裂。

  b、窗間墻水平裂縫產生的原因是在沉降單元上部受到阻力,使窗間墻受到較大的水平剪力,而發生上下位置的水平裂縫。

  c、房屋低層窗臺下豎直裂縫,是由于窗間墻承受荷載后,窗臺墻起反梁作用,特別是較寬大的窗口或窗間墻承受較大的集中荷載情況下,窗臺墻因反向變形過大而開裂,由于凍脹作用而在窗臺處發生裂縫。

  3)預防措施:

  a、合理設置沉降縫。凡不同荷載(高差懸殊的房屋)、長度過大、平面形狀較為復雜,同一建筑物地基處理方法不同和有部分地下室的房屋,都應從基礎開始分成若干部分,設置沉降縫,使其各自沉降,以減少或防止裂縫產生。沉降縫應有足夠的寬度,操作中應防止澆筑圈梁時將斷開處澆在一起,或磚頭、砂漿等雜物落入縫內,以免房屋不能自由沉降而發生墻體拉裂現象。

  b、加強上部結構的剛度,提高墻體抗剪強度。由于上部結構剛度較強,可以適當調整地基的不均勻下沉。所以應在基礎頂面及各樓層門窗口上部設置圈梁,減少澆水潤濕、改善砂漿各易性、提高砂漿飽滿度和磚層間的粘結(提高灰縫的砂漿飽滿度可以大大提高墻體的抗剪強度)。在施工臨時時間斷處盡量留置斜槎。當留置直槎時,應加拉接筋。

  c、加強地基探槽工作。對于較復雜的地基,在基槽開挖后應進行普遍釬探,等探出的軟弱部位進行加固處理后,方可進行基礎施工。

  d、寬大窗口下部應考慮設混凝土梁以適應窗臺反梁作用的變形,防止窗臺處產生豎直裂縫。為避免多層房屋底層窗臺下出現裂縫,除了加強基礎整體性外,也可以采取通長配筋的方法來加強。窗臺部位也不宜使用過多的半磚砌筑。

  4)治理方法:

  對于墻體產生裂縫首先應作好觀察工作,注意裂縫開展規律。對于非地震區一般性裂縫,如若干年后不再發展,則可以認為不影響結構安全使用,局部寬縫處,用砂漿堵抹即可。對于影響安全使用的結構裂縫,應進行加固處理。對于因墻體原材料強度不夠而發生的裂縫,墻面可敷貼鋼筋網片,并配置穿墻壁拉筋加以固定,然后灌細石混凝土或分層抹水泥砂漿進行加固。

  2、溫度裂縫:

  1)現象:

  a、八字縫出現在頂層縱墻的兩端(一般在1-2個開間的范圍內),嚴重時可發展至房屋1/3長度內,有時在橫墻上也可能發生。裂縫寬度一般中間大,兩端小,當外縱墻兩端有窗時,裂縫沿窗口對角方向裂開。

  b、水平裂縫。一般發生在平屋頂屋檐下或頂層圈梁2-3皮磚的灰縫位置。裂縫一般沿外墻頂部斷續分布,兩端較中間嚴重,在轉角處,縱、橫墻水平還不夠相交而形成包角裂縫。

  2)原因分析:

  a、八字裂縫一般發生在平屋頂房屋頂層縱墻面上,這種裂縫往往在夏季屋頂圈梁、挑檐混凝土澆筑后,而保溫層未施工前,由于混凝土和磚砌體兩種材料線脹系數不同,在較大溫差情況下,縱墻因不能自由縮短而在兩端產生八字斜裂。無保溫屋蓋的房屋,經過冬、夏氣溫的變化也容易產生八字裂縫。

  b、檐口下水平裂縫、包角裂縫以及在較長的多層房屋樓梯間處的豎直裂縫,產生的原因與上達原因相同。

  3)預防措施:

  a、合理安排屋面保溫層施工。由于屋面結構施工完畢至作好保溫層,中間有一段時間間隔,因此屋面施工應盡量避開高溫季節。屋面挑檐可采取分塊預制或留置伸縮縫,以減少混凝土伸縮對墻體的影響。

  4)治理方法與沉降裂縫治理相同。

  3、其它裂縫:

  1)現象:

  a、在較長的多層房屋樓梯間處,樓梯休息平臺與樓板鄰接部位發生的豎直裂縫。

  b、大梁底部的墻體(窗間墻),產生局部豎直裂縫。

  2)原因分析:

  大梁下面墻局部豎直裂縫,主要由于未設梁墊或梁墊面積不足,磚墻局部承受荷載過大所引起的。此外,與磚和砂漿標號偏低、施工質量差也有關。

  3)預防措施:

  a、有大梁集中荷載作用于的窗間墻,應有一定的寬度,梁下較小的窗間墻,施工中應避免留腳手眼。

  4)治理方法與沉降裂縫治理相同。

 ?。ǘ┗炷亮芽p:

  裂縫按產生的原因有:由外荷載(包括施工和使用階段的靜荷載、動荷載)引起的裂縫;由變形(包括溫度、濕度變形、不均勻沉降等)引起的裂縫;由施工操作(如制作、脫模、養護、堆放、運輸、吊裝等)引起的裂縫。按裂縫的方向、形狀有:水平裂縫,垂直裂縫,橫向裂縫,縱向裂縫,斜向裂縫以及放射狀裂縫等。按裂縫深度有:貫穿裂縫、深層裂縫及表面裂縫三種。

  1、塑性裂縫:

  1)現象:裂縫在結構表面出現,形狀很不規則且長短不一,互不連貫,類似干燥的泥漿面。大多在混凝土澆筑初期(一般在澆

筑后4小時左右),當混凝土本身與外界氣溫相差懸殊,或本身溫度長時間過高(40℃以上),而氣候很干燥的情況下出現。塑性裂縫又稱龜裂,屬于干縮裂縫,出現普遍。

  2)原因分析:

  a、混凝土澆筑后,表面沒有及時覆蓋,受風吹日曬,表面游離水分蒸發過快,產生急劇的體積收縮,而此時混凝土早期強度很低,不能抵抗這種變形應力而導致開裂。

  b、使用收縮率較大的水泥,水泥用量過多,或使用過量的粉砂。

  c、混凝土水灰比過大,模板過于干燥。

  3)預防措施:

  a、配制混凝土時,應嚴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選擇級配良好的石子,減小空隙率和砂率;同時,要振搗密實,以減少收縮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度。

  b、澆筑混凝土前,將基層和模板澆水濕潤。

  c、混凝土澆筑后,對裸露表面應及時用潮濕材料覆蓋,認真養護。

  d、在氣溫高、濕度低或風速大的天氣施工,混凝土澆筑后,應及早進行噴水養護,使其保持濕潤;大面積混凝土宜澆完一段,養護一段。此外,要加強表面的抹壓和養護工作。

  e、混凝土養護可采用表面噴氯偏乳液養護劑,或覆蓋濕草袋、塑料布等方法;當表面發現微細裂縫時,應及時抹壓,再覆蓋養護。

  f、設擋風設施。

  4)治理方法:

  a、此類裂縫對結構強度影響不大,但傳統使鋼筋銹蝕,可在表面抹一層薄砂漿進行處理。對于預制構件,可在裂縫表面涂環氧膠泥或粘貼環氧玻璃布進行封閉處理。

  2、干縮裂縫:

  1)現象:裂縫為表面性,寬度較細。其走向縱橫交錯,沒有規律。較薄的梁、板類構件(或桁架桿件),多沿短向分布;整體性結構多發生在結構變截面處;平面裂縫多延伸到變截面部位或塊體邊緣,大體積混凝土在平面部位較為多見,但側面也常出現,并隨濕度和溫度變化而逐漸發展。

  2)原因分析:

  a、混凝土成型后,養護不當,受到風吹日曬,表面水分散失快,體積收縮大,而內部濕度變化很小,收縮也小,因而表面收縮變形受到內部混凝土的約束,出現拉應力,引起混凝土表面開裂,或者構件水分蒸發,產生體積收縮受到地基或墊層的約束,而出現干縮裂縫。

  b、混凝土構件長期露天堆放,表面濕度經常發生劇烈變化。

  c、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混凝土。

  d、混凝土經過度振搗,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較多的砂漿層。

  e、后張法預應力構件露天生產后長久為張拉等。

  3)預防措施:

  a、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過大;嚴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避免使用過量粉砂;混凝土應振搗密實,并注意對板面進行抹壓,可在混凝土初凝后、終凝前進行二次抹壓,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強度,減少收縮量。

  b、加強混凝土早期養護,并適當延長養護時間。長期露天堆放的預制構件,可覆蓋草簾、草袋,避免曝曬,并定期適當灑水,保持濕潤。薄壁構件則應在陰涼地方堆放并覆蓋,避免發生過大濕度變化。

  3、干縮裂縫:

  1)現象:表面溫度裂縫走向無一定規律性;梁板式或長度尺寸較大的結構,裂縫多平行于短邊;大面積結構裂縫??v橫交錯。深進的和貫穿的溫度裂縫,一般與短邊方向平行或接近于平行,裂縫沿全長分段出現,中間較密。裂縫寬度大小不一,一般在0.5mm以下。裂縫寬度沿全長沒有太大的變化。溫度裂縫多發生在施工期間,縫寬受溫度變化影響較明顯,冬季較寬,夏季較細。沿斷面高度,裂縫大多呈上寬下窗狀,但個別也有下寬上窄情況,遇上下邊緣區配筋較多的結構,在時也出現中間寬兩端窄的梭形裂縫。

  2)原因分析:

  a、表面溫度裂縫,多由于溫度較大?;炷两Y構,特別是大體積混凝土基礎澆筑后,在硬化期間放出大量水化熱,內部溫度不斷上升,使混凝土表面和內部溫差很大。當溫度產生非均勻的降溫時(如施工中注意不夠,過早拆除模板;冬季施工,過早除掉保溫層,或受到寒潮襲擊),將導致混凝土表面急劇的溫度變化而產生較大的降溫收縮,此時表面胺到內部混凝土的約束,將產生很大的拉應力(內部降溫慢,受自約束而產生壓應力),而混凝土早期抗拉強度和彈性模量很低,因而出現裂縫(這種裂縫又稱為內約束裂縫)。但這種溫差僅在表面處較大,離開表面就很快減弱。因此,裂縫只在接近表面較淺的范圍出現,表面層以下結構仍保持完整。

  b、深進的和貫穿的濁裂縫多由于結構降溫差較大,受到外界的約束而引起的。當大體積混凝土基礎、墻體澆灌在堅硬地基(特別是巖石地基)或厚大的老混凝土墊層上時,沒有采取隔離層等放松約束的措施,如果混凝土澆灌時溫度很高,加上水泥水化熱的混凝土冷卻收縮,全部或部分地受到地基、混凝土墊層或其他外部結構的約束,將傳統在混凝土澆筑后2-3個月或更長時間出現,裂縫較深,有時是貫穿性的,將破壞結構的整體性?;A工程長期不回填,受風吹日曬或寒潮襲擊作用;框架結構的梁、墻板、基礎梁,由于與剛度較大的柱、基礎連接,或預制構件澆筑在臺座伸縮縫處,因溫度變形受到約束,降溫時也常出現這類裂縫。采用蒸氣養護的預制構件,混凝土降溫制度控制不嚴,降溫過速,或養生窯坑急劇揭蓋,使混凝土表面劇烈降溫,而受到肋部或胎模的約束,常導致構件表面或肋部出現裂縫。

  3)預防措施:

  a、盡量選用低熱或中熱水泥(如礦渣水泥、粉煤灰水泥)配制混凝土;或混凝土中摻適量粉煤灰;或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強度,降低水泥用量,以減少水化熱量。

  b、選用良好級配的骨料,并嚴格控制砂、石子含泥量,降低水灰比,加強振搗,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實性和抗拉強度。

  c、在混凝土中摻加緩凝劑,減緩澆筑速度,以利于散熱,或摻木鈣、減水劑,以改善和易性,減少水泥用量。

  d、避開炎熱天氣澆筑大體積混凝土;必須在熱天澆筑時,可采用冰水或深井涼水拌制混凝土,或設置簡易遮陽裝置,并對骨料進行噴水預冷卻,以降低混凝土攪拌和澆筑的溫度。

  e、分層澆筑混凝土,每層厚度不大于30厘米,以加快熱量散發,并使溫度分布均勻,同時也便于振搗密實。

  f、大體積混凝土適當預留一些孔道,采取通冷水或冷氣降溫。

  g、大型設備基礎采取分塊分層間隔澆筑(間隔時間5~7天)分塊厚度1~1.5m,以利水化熱散發和減少約束作用;或每隔20~30m留一條0.5~1.0m寬的臨時間斷縫,40天后再用干硬性細石混凝土澆筑,以減少溫度收縮應力。

  h、澆筑混凝土后,表面應及時用草袋、鋸末、砂等覆蓋,并灑水養生。深搞基礎可采取灌水養護(或在混凝土表面四周砌

一皮磚進行灌水養護)。夏季應適當延長養護時間,使之緩慢降溫。在寒冷季節,混凝土表面應采取保溫措施,以防寒潮襲擊。拆模時,塊體中部和表面溫差不宜大于20℃,以防止急劇冷卻造成表面裂縫?;A混凝土拆模后要及時回填。

  i、在巖石地基或較厚大的混凝土墊層上澆筑大體積混凝土時,可在巖石地基或混凝土墊層上澆瀝青膠并撒鋪5mm厚或鋪二層瀝青油氈紙,以消除或減少約束作用。

  j、蒸汽養護構件時,控制升溫速度不大于25℃/小時,降溫速度不大于20℃/小時,并緩慢揭蓋,及時脫模,避免引起過大的溫度應力。

  4)治理方法:

  a、溫度裂縫對鋼筋銹蝕、碳化、抗凍融(有抗凍要求的結構)、抗疲勞(對受動荷載構件)等方面有影響,故應采取措施治理??梢圆捎猛績杀榄h氧膠泥或貼環氧玻璃布,以及抹、噴水泥砂漿等方法進行表面封閉處理,對有防水、抗滲要求的結構,縫寬大于0.1mm的深進或貫穿性裂縫,應根據裂縫可灌程度,采用灌水泥漿或化學漿液(環氧、甲凝或丙凝漿液)方法進行裂縫修補,或者灌漿與表面封閉同進采用。寬度不大于0.1mm的裂縫,由于后期水泥生成氫氧化鈣、硫酸鋁鈣等類物質,能使裂縫自行愈合,可不處理或只進行表面處理即可。

  4、不均勻沉陷裂縫:

  1)現象:

  不均勻沉陷裂縫多屬貫穿性裂縫,其走向與沉陷情況有關,有的在上部,有的在下部,一般與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發展。較大的不均勻沉陷裂縫,往往上下或左右有一定的差距,裂縫寬度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小,因荷載大小而異,且與不均勻沉降值成比例。

  2)原因分析:

  a、結構、構件下面的地基未經夯實和必要的加固處理,混凝土澆筑后,地基因沒水引起不均勻沉降。

  b、平臥生產的預制構件(如屋架、梁等),由于側向剛度較差,在弦、腹桿件或梁的側面常出現裂縫。

  c、模板剛度不足,模板支撐間距過大或支撐底部松動,以及過早拆模,也常導致不均勻沉陷裂縫出現。

  3)預防措施:

  a、對松軟土、填土地基應進行必要的夯實和加固。

  b、避免直接在松軟土或填土上制作預制構件,或經壓夯實處理后作預制場地。

  c、模板應支撐牢固,保證有足夠強度和剛度,并使地基受力均勻。拆模時間不能達早,應按規定執行。

  d、構件制作場地周圍應作好排水措施,并注意防止水管漏水或養護水浸泡地基。

篇2:砌塊填充墻裂縫原因分析預防措施

  砌塊填充墻裂縫的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

  鋼筋混凝土框架梁與加氣混凝土砌塊填充墻之間容易出現水平裂縫、墻中間和柱邊的垂直裂縫以及墻中的不規則裂縫等。

  原因分析

  1、填充墻下承重構件的變形對上部砌體的影響:鋼筋混凝土梁在受彎時,會出現彎曲變形,其變形值根據上部荷載大小及梁長度不同而異。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10─89)規定,其受彎變形允許有不大于L[_0]/200~L[_0]/300的撓度(允許撓度限制根據梁的計算長度L[_0]長短而有所不同),這部分撓度是由填充墻施工完畢的地面恒荷載和使用時的活荷載造成的。如后期這部分荷載過大,會使梁下撓導致墻體出現水平裂縫和墻中垂直裂縫。

  2、加氣混凝土砌塊出釜時的含水率為35%左右,以后砌塊逐漸干燥而收縮。造成體積不穩定。有些施工單位對新出釜的砌塊邊采購進場邊砌筑,或進場的加氣混凝土砌塊隨意堆放,任其淋雨,使砌塊砌筑時的含水率較高,體積相對較大。更有甚者,為了加快施工進度和減少工序,將填充墻一次性砌至梁底,用砂漿塞實梁下縫隙后即進行墻面抹灰。這種作法不僅加大了砌塊自重,不便施工,而且會使加氣混凝土砌塊填充墻因砌塊失水體積收縮而出現水平及垂直裂縫。此類水平裂縫一般出現在梁底,垂直裂縫因承重墻、柱與填充墻之間有拉結筋作用,一般出現在拉結筋長度外或墻中。

  3、因施工人員疏忽、將不同出廠日期干密度不同的砌塊或不同強度等級的砌塊混砌于同一道墻上,造成含水率較高的塊體收縮變形較大;反之收縮變形較小,這種不均勻變形會使墻中部產生不規劃裂縫。

  4、施工前不做加氣混凝土砌塊的排列組砌設計,致使上下砌塊的搭接長度在某些部位偏短,而填充墻使用的砌筑砂漿強度等級較低,施工時如未按要求加設鋼筋網補強,會使墻體收縮產生軸心受拉,沿齒縫出現垂直裂縫。

  5、因布設電線管,在加氣混凝土填充墻上面剔鑿線槽,因線槽較深而沿槽開裂。有些線管布設不牢固,使布設線管處抹灰層空鼓、開裂。

  6、加氣混凝土砌塊的吸水的特點是先快后慢,容量大且延續時間長。如果在抹灰前對基層表面不做處理或處理不當,抹灰層中砂漿的水分會過早被加氣混凝土砌塊吸走而失去凝結硬化條件,抹灰層達不到預期的強度,從而引起空鼓、開裂。

  預防措施

  1、要消除砌塊體積收縮產生的裂縫,主要應降低砌筑時砌塊的含水率。施工時加氣混凝土砌塊的含水率要控制在15%以下,嚴禁提前大量澆水濕潤。要在砌筑之間向澆筑面適量澆水,這樣既保證砌筑砂漿有良好的硬化條件,又何使砌體不致含水率過高。填充墻砌至接近梁、板底部時,留出小于一皮砌塊高度的空隙,待砌體再收縮變形,抹灰前1~2d用側磚或立磚斜砌頂緊。補砌梁、板下部空隙時應從建筑物的底層開始向頂層補砌,使上部承重梁、板對填充墻有擠壓作用,抹灰順序一般也從底層向上進行。

  2、砌筑前應根據墻面尺寸設計砌塊排列圖,設計排列圖時要考慮砌塊上下搭接錯縫,要求搭接長度不小于塊體長度的1/3,并且不小于150mm。當某些部位搭接無法滿足以上要求時,可在水平灰縫中設置2根直徑6mm的鋼筋或直徑4mm的鋼筋網片加強,加強筋長度不小于500mm。

  3、電線管敷設時使用專用鏤槽工具,鏤槽寬度、深度要與線管吻合,敷管后在管槽兩側釘釘子并用鐵絲扎牢,再在管上用100mm寬鍍鋅鐵絲網加強。

  4、抹灰前基層表面必須進行處理,處理方法有澆水刷素水泥漿、刷108膠水泥漿和刮糙處理等。其中以澆水刷素水泥漿的工藝最簡單可靠。操作方法是抹灰前一天在墻面均勻澆水2─3遍,每遍澆水之間的間歇時間不少于15min,在抹灰前再澆水1~2遍,澆水后立即刷素水泥漿,在素水泥漿干燥前抹灰。一次抹灰厚度應不大于10mm,如果厚度超過10mm要分層抹灰,下一層抹灰要在上一層砂漿終凝前進行

篇3:地下室墻體裂縫原因分析

  地下室墻體裂縫原因分析

  地下室墻體裂縫產生的原因很多,就砼產生的宏觀裂縫的原因,大致分為兩類,即結構性裂縫和非結構性裂縫,前者是由外部荷載導致的結構應力引起,而后者則是由變形變化等因素:如溫度、收縮、不均勻沉降等引起。工程中出現的裂縫大多屬于非結構性裂縫,約占80%,結構性裂縫約占20%,而非結構性裂縫中,收縮裂縫又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多數地下室墻體產生裂縫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結構本身的原因:地下室墻體是澆筑在砼底板或筏基底板之上,底板或筏基對新澆筑的墻體砼有很大的水平阻力,底板或筏基底板大塊砼對墻體的強勁約束是導致裂縫出現的最本質的原因,因為地下室墻由于長度較長,一般設有附墻或暗柱或縱橫墻交接,結構自身的剛度較大,受到自約束和砼底板或樓板結構的強勁約束,是裂縫的高發部位,也是裂縫控制工作的難點。地下室墻裂縫分部有規律性:常在柱、暗柱、縱橫墻交部位出現,以豎縫居多,在墻的兩端則是向橫墻呈45度向上的斜裂縫,裂縫具有中間寬兩端逐漸變細而消失,而且隨環境溫度、濕度的變化,這些裂縫的長度、寬度和深度也在發展變化之中。

  2、地下室墻體受施工和環境溫度、濕度等因素影響較大,容易出現豎向收縮裂縫,砼強度等級越高,裂縫的幾率越大。當柱子和墻連在一起時,由于柱子的截面和配筋都比墻體大得多,當砼產生收縮時,兩者產生的收縮變化相差較大,易在墻柱相連部位出現過大的集中應力而開裂。因此砼的收縮和氣溫的變化都會引起大面積砼在平面內不可忽視的變形,特別是在離柱子1~2m的墻體上易出現豎向收縮裂縫。

  3、墻體結構的散熱面大,與空氣接觸面大,水分蒸發相對較快,在對墻體砼澆筑時,一般砼底板的降溫階段尚未完成,底板的溫度還高于環境溫度,這就加劇了新澆筑墻體砼中水分的蒸發。做好保濕養護,使新澆筑的砼在溫度相對穩定、潮濕的環境中硬化有一定的難度,把墻體結構在尚未拆模的低齡期時,往往墻面即已出現豎向裂縫,即使完成了在規定期間的養護,在一定時期內,墻體暴露在空氣中,受到環境溫度、濕度變化的影響,已有的裂縫在一定程度內也會發展和變化,可能有新的裂縫的發生,這種情況在風口部位尤為突出。

相關文章

97精品久久久久|ZZIJZZIJ日本成熟少妇|嫩草一级337p无码专区|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