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區規劃設計原則
居住區的規劃布局,應綜合考慮路網結構、公建與住宅布局、群體組合、綠地系統及空間環境等的內在聯系,構成一個完善的、相對獨立的有機整體,并應遵循下列原則:
1.方便居民生活,有利組織管理;2.組織與居住人口規模相對應的公共活動中心,方便經營、使用和社會化服務;3.合理組織人流、車流,有利安全防衛;4.布置合理,空間豐富,環境美,體現地方特色。
居住區的空間與環境設計應遵守下列原則:1.合理布置公共服務設施,避免煙、氣、味、塵及噪聲對居民的污染和干擾;2.建筑應體現地方風格、突出個性,群體建筑與空間層次應在協調中求變化;3.精心設置建筑小品,豐富與美化環境;4.注重景觀與空間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點、停車庫等小建筑宜與住宅或公建結合安排;供電、電訊、路燈等管線宜地下埋設;5.公共活動空間的環境設計,應處理好建筑、道路、廣場、院落、綠地和建筑小品之間及其與人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
居住區住宅建筑和規劃設計,應綜合考慮用地條件、選型、朝向、間距、綠地、層數與密度、布置方式、群體組合和空間環境等因素確定。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金融郵電、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項目指標應按有關規范規定確定。居住區內綠地應包括公共綠地、宅旁綠地、配套公建所屬綠地和道路綠地等。綠地率新區建設不應低于30%;舊區改造不宜低于25%。居住區道路可分為居住區道路、小區路、組團路和宅間小路四級,其道路規劃設計應符合有關規范規定。
篇2:山地丘陵居住區規劃設計
山地丘陵居住區的規劃設計
由于山地丘陵的地形、地質和自然氣候條件的影響,山地丘陵居住區的規劃方法有別于平坦地區。在山地丘陵居住區的規劃中,對居住用地選擇,合理利用自然條件,道路網組織,公共服務設施的設置與居住建筑的布置等,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與合理改造相結合,為居民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使之既能充分適應地形和自然條件,又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果。山地丘陵地形按其范圍一般可以從大地形和小地形兩方面認識。
大地形指大地區范圍內的地形,基本形式大致有淺丘、淺丘兼深丘及深丘地帶三種,小地形指局部小片地形而言,基本形式一般按地貌分為:山堡、山崗、山嘴、山坳、坪臺、峽谷、盆地、馬鞍形地等。按坡形分:平面有平直形、曲折形、凸弧型、凹弧形;斷面有均勻坡、陰弧坡、陽弧坡、曲折坡、臺階坡、跌落坡等。山地建筑群體用地的結構形式通常包括沿河谷、溝谷一側或兩側發展的帶狀分布形式,沿山坡發展的片狀或團狀分布形式,沿山丘或臺坪地發展的星形分布等形式。
由此產生的山地建筑布置形式是較靈活的,常見的是各種隨地形陡緩曲直而變化的行列式和自由式。在山地采用行列式或自由式布置建筑,是較能適應地形的變化,能使絕大部分建筑的朝向與地形坡向一致。周邊式或混合周邊式都不適宜山地的布置。一般在坡度均勻平緩,等高線基本平行的迎風向陽坡上采用平行或交錯行列式;隨著坡度的增大或等高線變化而分別采用斜行列式或曲折形等布置方式;當地形變化無一定規律性而對其改造的可能性和經濟性不大時,則多采用更為靈活的點式、自由式布置等。
山地建筑的層數選擇是比較自由的,由于基巖的堅實和分層入口處理手法的運用,為修建多層住宅提供了經濟的、方便的有利條件,從而可以發揮有限的土地潛力。除了山地建筑群體布置必須適應地形變化外,有的個體建筑也應作某些特殊處理,如采用筑臺,提高勒腳、錯層、跌落、掉層、吊腳與架空、附巖、懸挑和分層入口等,使建筑與地形有機結合,節約用地,爭取建筑空間,解決建筑與地形、自然氣候等多方面的矛盾。山地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多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布置方式,商業項目多采用較小的綜合商店,使居民能在一個地點內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小商店多附設在住宅組團中,大商店主要考慮在人流較集中、交通方便的地段,服務半徑不似平原以直線為依據,而應以實際路程為依據,一般順等高線方向交通方便,其服務半徑可大一些;而垂直等高線方向,坡坎、梯道多、交通不便,服務半徑宜小些。
山地居住區道路系統布置較自由,其道路不如平原地區那樣集中緊湊,應盡量結合自然地形,做到主次分明,區別對待。主要道路沿平緩坡地、谷地布置,次要道路可布置在坡度較大的地段上。道路網形式,一般多采用枝狀盡端式、之字式或環形螺旋式系統。山地居住區道路彎曲度、坡度較大。由于地形的自然坡度大,變化復雜,山地居住區的道路可不似平原地區那樣平直,否則將增大工程量,增加投資。其最小半徑不小于15米,最大縱坡不大于8%~10%,特殊情況下可達11%,并控制其坡長。若有大量自行車和非機動車通行時,其縱坡不宜大于4%,同時要求坡道不宜過長,道路寬度不宜過大,也不宜強求一律,應結合地形條件,因地制宜,靈活處理。在只能設單車道的車道上,應在適當位置加寬路面2.0~2.5米,供來往車輛錯車之用。
車行和人行交通系統一般可以分開設置,道路斷面多為公路型。由于山地自然坡度較大,車輛要靠延展線路的辦法,才能提高速度,這將使人行交通極為不便,為此可采用另設人行梯道的辦法來解決。再有,山地道路布置要注意不良的地質現象,防止滑坡、崩塌,注意山洪排洪。此外,在山地丘陵居住區規劃設計中,需考慮影響其工程技術經濟的基本因素,包括地形和工程地質條件變化的程度;居住區規劃布置對地形與工程地質條件的適應程度;建筑布置對地形的適應程度;單項工程本身單價的高低;施工技術條件等。在規劃設計中,應全面考慮這些因素,以充分利用有利的一面,經濟合理地建設山地居住區。
篇3:居住區道路綠地規劃設計
居住區道路綠地規劃設計
1.道路綠化的工程要求。
在道路兩旁進行綠化設計時,要充分了解街道的人、車流量、道路的寬度和結構、道旁的地質和土壤情況、電桿燈柱、架空線路、地下管道及電纜埋設物等情況,然后根據這些特點來選擇綠化樹種、配置方式和株行距,樹干高度,綠帶寬度及苗木大小等。應避免行道樹和桿線在橫斷面上處于同一位置,要設法選擇合適的樹種,以減小樹枝與電線相互干擾的矛盾,種在電線下的樹應是耐修剪、容易整形的樹種。綠帶寬度視路幅的寬度而定,一般每側1.5~4.5米,綠帶長度以50~100米為宜,過短時易引起行人及非機動車穿越道路。
2.樹木株行距的確定。
株行距要根據樹冠及苗木樹齡的大小來確定。要考慮樹木生長的速度,一般在道路上種植的樹木30~50年后就需要更新,壯齡期只有10一20年。要考慮市容、市貌等因素,在一些重要建筑前不宜遮擋過多,株距應加大,或不種行道樹,以顯示出建筑的全貌。此外,還要考慮經濟因素,初始期以較小的株距種植,幾年后間移,作為培養大規格苗木的措施,以節約用地。
3.人行道綠化帶種植形式。
?。?)落葉喬木與常綠綠籬結合。用側柏綠籬將車行道及人行道隔離開,以減少灰塵及汽車尾氣對行人的侵害,又防止行人隨意橫穿街道。
?。?)以常綠樹為主,種植常綠喬木及常綠綠籬,并點綴各種開花灌木,藝術效果較好,由于常綠樹生長緩慢,初期遮蔭效果差,故可在常綠樹之間種植窄樹冠的落葉喬木。
?。?)以落葉喬木及灌木為主。在一些次要道路上采用以落葉樹為主的種植較為經濟,但冬季景觀較差,可用常綠樹點綴在視線集中的重要地段。
?。?)草地和花卉。只種植草皮和花卉,藝術效果好,特別適宜于綠化帶下管線多,有地下構筑物,土層薄不宜栽植喬、灌木的情況。
?。?)帶狀自然式種植。樹木三五成叢,高低錯落地布置在車行道兩側,需要有較好的施工和養護條件,并有一定規格的綠化材料。
?。?)塊狀自然式種植。由大小不同的幾何綠地塊組成人行道綠化帶,綠地塊間布置休息廣場、花壇;綠地塊按自然式種植,用草地襯托觀賞樹。
4.行道樹種植帶寬度。低灌叢寬為0.8米,中灌叢寬1.0米,高灌叢寬1.2米,單行喬木寬度為1.25一2.0米,雙行喬木平列時寬度2.5~5.0米,并列時2.0~4.0米,草坡與花叢1.0~1.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