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區道路規劃設計原則
居住區要為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適和優美的居住環境,而道路系統規劃設計影響著居民出行的方便及安全。
1.應根據居住區(或小區)地形、氣候、用地規模、人口規劃、規劃組織結構類型、規劃布局、用地周圍的交通條件、居民出行方式與行動軌跡及交通設施發展水平等因素,規劃設計經濟、便捷的道路系統和道路斷面形式。
2.使居住區內外聯系通而不暢,而又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和外來車輛及過路行人的穿行,但要適于消防車、救護車、商店貨車和垃圾車等的通行。
3.道路系統布置要有利于居住區各類用地的劃分及相互之間的有機聯系,并利于公共綠地的布置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樣化,為創造美好的城市景觀提供有利條件。
4.居住區道路應分級設置,以滿足居住區內不同的交通功能要求,形成安全、安靜的交通系統和居住環境。
5.居住區應避免過境車輛的穿行。當公共交通線路引入居住區級道路時,應采取必要措施減少交通噪聲對居民的干擾。
6.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區,應考慮防災救災要求,保證有通暢的疏散通道,保證消防、救護和工程搶險等車輛的出入。
7.居住區道路布置應滿足創造良好的居住衛生環境的要求,區內道路走向應有利于住宅建筑的通風、日照;同時,居住區道路不但要滿足地下工程管線埋設的要求,還應盡可能簡化管線結構和縮短管線長度。
8.在城市舊區改造地段,道路網規劃應充分考慮原有的地上地下建筑及市政條件和原有道路特點,避免大拆大改而增加投資。對于需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名城及有歷史價值的傳統風貌地段,需盡量保留原有道路的格局,包括道路寬度和線型、廣場出入口、橋涵等,并結合規劃要求,使傳統的道路格局與現代化城市交通組織及設施相協調。
9.隨著目前小汽車工業的發展及小汽車進入居住區家庭的日益增多,道路規劃要考慮居民小汽車在住區的通行。
10.區內道路規劃布置應利于尋訪、識別街道命名編號及編排樓門號碼。
篇2:居住區道路綠地規劃設計
居住區道路綠地規劃設計
1.道路綠化的工程要求。
在道路兩旁進行綠化設計時,要充分了解街道的人、車流量、道路的寬度和結構、道旁的地質和土壤情況、電桿燈柱、架空線路、地下管道及電纜埋設物等情況,然后根據這些特點來選擇綠化樹種、配置方式和株行距,樹干高度,綠帶寬度及苗木大小等。應避免行道樹和桿線在橫斷面上處于同一位置,要設法選擇合適的樹種,以減小樹枝與電線相互干擾的矛盾,種在電線下的樹應是耐修剪、容易整形的樹種。綠帶寬度視路幅的寬度而定,一般每側1.5~4.5米,綠帶長度以50~100米為宜,過短時易引起行人及非機動車穿越道路。
2.樹木株行距的確定。
株行距要根據樹冠及苗木樹齡的大小來確定。要考慮樹木生長的速度,一般在道路上種植的樹木30~50年后就需要更新,壯齡期只有10一20年。要考慮市容、市貌等因素,在一些重要建筑前不宜遮擋過多,株距應加大,或不種行道樹,以顯示出建筑的全貌。此外,還要考慮經濟因素,初始期以較小的株距種植,幾年后間移,作為培養大規格苗木的措施,以節約用地。
3.人行道綠化帶種植形式。
?。?)落葉喬木與常綠綠籬結合。用側柏綠籬將車行道及人行道隔離開,以減少灰塵及汽車尾氣對行人的侵害,又防止行人隨意橫穿街道。
?。?)以常綠樹為主,種植常綠喬木及常綠綠籬,并點綴各種開花灌木,藝術效果較好,由于常綠樹生長緩慢,初期遮蔭效果差,故可在常綠樹之間種植窄樹冠的落葉喬木。
?。?)以落葉喬木及灌木為主。在一些次要道路上采用以落葉樹為主的種植較為經濟,但冬季景觀較差,可用常綠樹點綴在視線集中的重要地段。
?。?)草地和花卉。只種植草皮和花卉,藝術效果好,特別適宜于綠化帶下管線多,有地下構筑物,土層薄不宜栽植喬、灌木的情況。
?。?)帶狀自然式種植。樹木三五成叢,高低錯落地布置在車行道兩側,需要有較好的施工和養護條件,并有一定規格的綠化材料。
?。?)塊狀自然式種植。由大小不同的幾何綠地塊組成人行道綠化帶,綠地塊間布置休息廣場、花壇;綠地塊按自然式種植,用草地襯托觀賞樹。
4.行道樹種植帶寬度。低灌叢寬為0.8米,中灌叢寬1.0米,高灌叢寬1.2米,單行喬木寬度為1.25一2.0米,雙行喬木平列時寬度2.5~5.0米,并列時2.0~4.0米,草坡與花叢1.0~1.5米。
篇3:山區和丘陵地道路系統規劃設計原則
山區和丘陵地道路系統規劃設計原則
在山區、丘陵區等地形起伏較大的居民區道路系統的規劃要密切注意結合地形,這樣才能達到合理、安全、經濟的綜合效益。
首先,車行與人行宜分開設置自成系統,由于人行道的適用縱坡范圍與車行道是不一樣的,在地勢起伏大的情況下,人行道可以更容易隨坡就勢,如與車行道分設,就能更便捷和減少道路工程的土石方量;其次,路網格式應因地制宜,山區、丘陵區的道路一般要求順等高線設置,所以,道路網的格式與平原地區是大不一樣的,道路用地面積也會因之適當增加,一般指標可按照居住區用地平衡控制指標中的高限值選用;第三,主要道路宜平緩,因為主要道路通行的車輛和行人較多,交通量較大,所以縱坡應盡可能小些,而次要道路等級較低,為減少土石方量,可以在允許的縱坡范圍內取較大的控制值,道路路面可酌情縮窄,但應安排必要的排水邊溝和會車位,并應符合當地城市規劃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
由于在山區或丘陵區修建道路工程量較大,道路寬度和控制紅線的寬度,可采用居住區道路分級中規定的道路紅線寬度的下限值。但如要設置排水邊溝,則必然會加寬道路用地,增加的這部分寬度一般不屬于道路分級中所規定的道路寬度控制值范圍內。設置會車避讓路面和排水溝的具體要求,可參見有關的技術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