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演講稿:文明禮儀在我心中
社會正在進步,時代正在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正在提高.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公民,我們就必須講禮儀,有著高素質才能跨進新世紀的門檻,成為一個合格的新時代公民.
古人云:“自修齊,至治平”.不錯,要干大事,就必須先學好禮儀.羅曼羅蘭也說過“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正在接受著知識教育,更應該知書達理、舉止文明、談吐得體,提高道德素質、振興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樣才能學好知識,成為一個有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的合格中學生,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像普列漢若夫所說的“道德的基礎并不是對個人的幸福的追求,煞是整體的幸福,即對部落、民族、階級、人類的幸福的追求.”
一個有高素質、有道德,懂禮儀的人,必定會引來旁人的贊許和祝福.即使你再怎么不出眾,但是你那處處為人民著想,毫無怨恨、純真的神情,足以讓人記住你的名字、記住你這個人.在一個窮困潦倒的乞丐面前,你只要伸進口袋,拿出十分之一或者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錢給他,就會在他心中默默的為你祝福.在一個已經失去勇氣活下去的人面前,你或許只要給他一個對生活充滿快樂的微笑,說一句激勵他的話,那么就會令他充滿對生的希望.在這一瞬間,你的面容也將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在生活中,很多不經意間發生的事,足以反映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禮儀文化,哪怕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一個很小很小的動作.
“孔融讓梨”——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故事.四歲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為他懂得謙讓,懂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懂得使別人快樂,懂得別人的快樂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他雖然還是一個乳臭未干的孩子,但是他的那種精神足以讓人敬佩一生.比那些滿腹經文,卻只懂得說,不會做的大人要強百倍.這件小事之所以會被后人所傳頌贊揚,就是因為四歲的孔融做到了道德禮儀.如果一個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禮儀的人,那他也是一個對社會毫無用處的人.因為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一個有修養的人,不會自夸自大,相反一個無修養、無道德的人,將會到處炫耀自己的功勛.就像宣永光所說的那樣“無道德,是狗材.無知識無道德,是棄材.既無知識又無道德反自以為有知識有道德,是殺材.”
文明禮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身為一個中學生,我們已經不在是一個孩子了,懂得的事情、道理也不斷多了,甚至已超過了一些大人.當然,我們就更應該懂法律、愛祖國、尊師長、禮待人.所以,生活處處有禮儀.我們不僅要在一方面做到文明禮儀,更要在多方面做到文明禮儀.在校園,在家中,在各種公共場所,都不要忘記禮儀.文明禮儀不是靠一個人遵守的,它靠的是我們大家,一個集體,只要人人都遵守禮儀,講道德,那么世界才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而一個不講文明禮儀的人,也將跟不上潮流,被社會所淘汰.在學校,我們應該做到尊敬師長,認真聽講,和同學之間和睦相處.回到家應該孝敬父母,要懂得感恩.在一些公共場所應該講秩序、舉止文明、輕聲細語.我們還要愛護花草樹木,熱愛大自然,熱愛一切生命.能以“謙”、“儉”、“勞”三字為立身之本,而補余之不足.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流傳到遙遠的后世.
讓我們行動起來吧!把文明禮儀深深地刻在心中,爭做一個合格的中學生,成為一個新世紀的公民.利用自己短暫的生命,創建一個美好的社會。
篇2:初中生國旗下演講稿:文明禮儀在校園
初中生國旗下演講稿:文明禮儀在校園
親愛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文明禮儀在校園》。
什么是禮儀呢?簡單地說,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與手段,也可以說文明禮儀體現的是一個人的素質與修養;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間溝通的技巧。
學校需要禮儀教育,社會需要人文教育,人類需要素質教育。校園文明禮儀的建設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舉措,是校園文化建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建文明校園的有效載體,切實提高了師生的文明禮儀水平,進一步樹立校園文明禮儀新形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文明禮儀的道理大家都清楚,學的文明禮儀知識也不少。不過,實際生活中,有些現象卻與文明禮儀的要求相差甚遠。例如,天熱了,有不少同學買冷飲,卻隨手亂扔包裝,到處都是垃圾的俊波,還是那個以環境優美而著稱的俊波嗎?這種現象不僅影響了個人的形象,也會影響俊波的整體形象。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不僅是展示民族精神的外在形式,也是個人道德品質和個性形成的內在因素。校園文明禮儀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體現出來。
首先,文明禮儀強調的是“尊重為本”,因此想讓別人尊重你,就得學會尊重他人?!岸Y儀”從話里來,話從心里來,只有從內心尊重人,才會有得體的言行舉止。
其次,學習“禮儀”要重在實踐。要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展現自己文明禮儀的形象,一個人的禮儀形象也正是從不起眼的地方體現出來的。
同學們,處處禮讓,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荀子云:“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崩^承傳統,倡導文明,講究禮儀是我們中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是一個人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養的需要,更是建設美麗和諧校園的需要,所以,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每件小事做起。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篇3:演講稿范文(2):文明禮儀在我心中
演講稿范文2:文明禮儀在我心中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每個人的言談舉止都體現出他的行為是否文明,是否合乎禮儀。講得輕一點,人們之間在相互交往中,特別是在與外國人交往中,如果不注意文明禮儀,會被人家恥笑。講得重一點,不同民族之間,如果不互相尊重(各自的風俗習慣或禮儀),有可能會挑起民族仇恨和爭斗。
禮儀的主要功能,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們的人際關系;還有助于凈化社會風氣。
禮儀是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并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法律、制度屬于社會規范的底線,雖然重要,但它們畢竟只是社會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規范,而無法包含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法律規定,盜竊價值超過一定數額時要追究刑事責任,當達不到追究刑事責任的數額時,則可依據治安管理條例的規定予以治安處罰。但是,如果治安處罰的條件也夠不上,比如偷了別人的一件衣服怎么辦?如果社會的所有成員都會小偷小摸,這個社會將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然而,法律卻管不了偷雞摸狗之類事。怎么辦?這就要依靠道德來規范。事實上,不偷不竊這既是道德的要求,同時也屬于禮儀的要求。因為,小偷小摸行為顯然不屬于禮貌行為。小偷小摸如此,其他方面何嘗不是如此。所以,沒有規矩固然不成方圓,沒有禮儀同樣不成方圓。
從禮儀的現實條件來看,我們必須學習禮儀知識。講禮儀是有條件的。首先,禮儀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就是我們平時所提倡的一些基本禮儀也不例外。如不隨地吐痰需要紙巾、污物桶的物質基礎;不隨地大小便需要完善公共廁所設施。所以,講禮儀要切合實際,禮儀過于繁瑣或超前會成為負擔。有錢人參加晚會固然可以穿晚裝、禮服,但農民上山砍柴穿西裝就沒必要了。其次,禮儀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在多數國家,朋友見面時握握手是禮儀,但到了中東,異性之間隨便握手弄不好是要受懲罰的。又如,在西方國家,朋友相見互相擁抱非常正常,但在我國,如果普通的異性朋友之間動不動就擁抱,就會受到人家的恥笑,甚至被對方認為是性騷擾。同樣是在國內,在街上隨地吐痰是不文明、不禮貌的表現,但農民在田間耕作時,如果也要求吐痰入盂則會成為笑談。所以,講禮儀要符合國情,不能照搬照抄,要實事求是。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倡導文明的社會禮儀。結合社會公德教育,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守社會公共秩序等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禮儀理念。進入車站、公園、社區等地,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制止不文明現象。針對當前公共生活領域中的突出問題,大力宣傳文明上網、文明就餐、文明駕車、文明乘車、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等禮儀,著重糾正違章行使、違章停車、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破壞綠化、損壞公物等不文明行為,引導人們做一個懂禮儀規矩、講文明語言、守公共秩序的好公民,努力形成共同崇尚文明禮儀的社會氛圍,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熱情為主要內容的職業禮儀規范,以良好的服務態度、服務質量以及規范的儀態、語言,為服務對象提供優質的服務。
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愿、禮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學習禮儀知識,促進禮儀習慣養成,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著力塑造創新、誠信、包容、開放、文明的北京人的良好形象,樹立講文明懂禮儀的社會風尚,加快國際化城市建設做出自己的努力!
附:名人禮儀故事:張良拜師
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钡谖逄焯靹偭?,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么遲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比缓笏贸鲆槐緯鴣?,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
跡了。以后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崩先苏f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后,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