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服務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
古有楊朱為我,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而當今有物業服務者,雖粉身碎骨以利社區,區區不足道也。我以為,中國物業服務行業的勃興,將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必經一環,如不信者,試觀諸例如下:
一、“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的思想核心。張岱年在《中國哲學大綱》中提出:“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是忠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道。在仁是忠恕之道的理解上,梁漱溟和馮友蘭都和張一樣,達成了一致。這里構筑了物業服務人最重要的兩條信念:為業主創造財富,為業主規避痛苦。一名物業服務者如果沒有一種“忠恕之道”的信念,沒有一種時時刻刻為他人、為業主作考慮的精神境界和奉獻情懷,則斷斷然不可以在此行業中自存。然而知忠道者易,知恕道者難,所以孔子最痛恨的恰恰是類似“老好人”的“鄉愿”。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p>
“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p>
物業服務者其勉之矣!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永遠不要指望讓每一名業主都滿意,只能柔而不能剛的物業服務者,也是可恥的。
二、兼以易別。
“兼愛”之說是墨子最重要的觀點。堅持兼愛的人他名之為“兼士”,堅持愛有差別的人他名之為“別士”?!皠e士之言曰:吾豈能為吾友之身若為吾身,為吾友之親若為吾親”,他為他的朋友做的事也就很少很少。兼士則不然,他“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他為他的朋友做到他能做的一切。作出了這樣的區別之后,墨子問道:兼與別哪一個對呢?物業服務者已經給出了答案,身為物業服務的人,誰沒有在別人逢年過節、家家團圓的時候,而自己堅持在工作崗位,為他人作此奉獻呢?用我們一個物業服務同行“象羊”(網名)的話說:“至少在那些已經入住的業主看來,為了他們的平安和舒適,物業公司的負責人大過年的都沒有回家去;而對于那些節假期間工作更加辛苦的基層員工來說,在萬家團聚的日子里,他們的領導同他們同甘共苦呆在一起,還有什么比這更值得欣慰的呢?”超越家庭、地域、身份之定位,就會有這種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的“大愛”,用通俗的話說也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三、見侮不辱。
遇見了冒犯不要認為是受到侮辱。子墨子曾言曰:“君子不斗”。作為一個物業服務者,時時刻刻都身處沖突之境,遇見惡語相加和怒目相向,斷必要“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敝袊墓耪軅冊缫褜@一說法進行了很深的探討,有人認為“榮辱”都是外在的東西,大可不必因為別人的錯誤而妨害自己內心的平靜,大概我們很多物業服務人都熱愛著這樣的精神勝利法--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其實“榮辱”是人生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為了自己需要自尊,為了別人需要令名,怎能夠長期靠麻木和忍氣吞聲去服務?這也太不健康了。所以荀子說:“有義榮者,有勢榮者;有義辱者,有勢辱者”,道德之高尚卑下是義榮義辱,社會地位之高下是勢榮勢辱,物業服務人當然是“勢辱”的,但是這就是“由外至者也”,問題并不大。但千萬不要把自己推到“義辱”的地位上去。遇見違章和妨害工作的人和事,還要勇于承擔,勇于管理,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物業服務人。
四、清靜無為。
老子是中國物業服務的大師級人物,他提倡的社區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至高境界。他曾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谷?!贝酥^“柔弱勝剛強”。老子又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庇终f“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又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確,物業服務是一門精心用心的學問,也是一門抱殘守缺的學問,“忠恕之道”、“見侮不辱”歸于極致,就成為了老子“清靜自正”“無為自化”的自然精神,他最偉大的言論:“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用現在的話理解來說就是:“生存而不占有,奉獻而不依賴,培養而不主宰,這就是至高的德行”,所以物業服務人至少要明白兩點:第一,既然自己是受托人,就永遠不要把自己放到委托人那個位置,隨便承諾什么事,或者容忍什么事,否則就都角色錯位了,“過猶不及也”;第二,要去掉非物業服務的私心雜念,要明白社區利益的來源與流向,車位費、廣告費、物業經營租賃費、維修基金本來都是業主的,就不要隨便伸手。據我看,上海某物業公司“保姆型”物業服務,大概也是來自于“老子哲學”的啟迪吧。
五、勇以赴義。
古人云:“見義不為,是無勇也?!?,《左傳》又云:“怒不作亂之謂勇”。物業服務者之勇,一是路見不平撥刀相助,不要向惡勢力低頭,不要對侵權、違章的行為姑息,有的時候認為自己沒有執法權,碰見部分問題業戶侵犯其它業主權益,比如說砸墻、高空拋物、亂掛廣告、擾亂秩序,躲躲閃閃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就是一種不作為,這也是對自身職業的侮辱,老實說這樣的管理者讓下屬很為難!沒有規定和制度就罷了,但有這樣的規定和制度,自己對的東西不能堅持,做什么管理者?這需要拿出勇氣,第二個來自于晉國將士狼瞫的典故,就是說,物業服務者不要意氣用事,物業服務者的“怒”是用來“平亂”的,不是用來“作亂”的,有這樣的大局感,有這樣的犧牲自我的精神,我們就能夠面對任何不公平的責難和不應得的痛苦,也從而具有了巧妙應對不理智業主的最佳方式。培養員工和干部的“勇”,是我們物業服務的一個境界。
六、在心為志。
王海曾說過“物業公司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但中國仍然有這么多物業公司存在下來了,作為物業服務要求行動本身而不是行動的結果,這無意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就樹立了傳統的中國“人”的概念,“知其不可而為之”,由于真理是直觀的,仔細斟酌采取的方式方法也就顯得虛偽和多余,“巧言令色鮮矣仁!”“剛毅本訥近仁”,很多物業服務者知道自己做的后果也許既對自己談不上好處,并不算盡人意,而仍然義無反顧,而這正是中國傳統思想的奇妙與可愛之處。古人又云:“允出茲在茲?!薄坝姥耘涿?,自求多?!?,其實都是一個道理,就是不要考慮走捷徑,踏踏實實做人,我一直以為,實踐中的物業服務者,比某些懵懂無知、有了幢房子就辮子翹上天的問題業主,還有哪些為虎作倀、指手劃腳、指鹿為馬的寄生蟲,要強上百倍了。
其實,信仰與迷信的區別是什么?信仰是出于高尚的求知,而迷信出于無知的愚昧;信仰意味著真實的承諾,而迷信意味著欲望的沉迷;判斷它們的最好分野在于:信仰者應有勇敢的獻身精神,他們敢于和異教徒戰斗;而迷信者常常是“獻他精神”,但又缺乏維護的勇氣,他們的口頭禪是“信則有,不信則無”。今天我們既然信奉物業服務的宗教,讓我們成為一個真正的服務者,讓我們的業主感到安全,感到便利,感到尊貴,我想,我們還應當從故紙堆中去發掘物業服務的真諦。
篇2:物業服務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
物業服務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
古有楊朱為我,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而當今有物業服務者,雖粉身碎骨以利社區,區區不足道也。我以為,中國物業服務行業的勃興,將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必經一環,如不信者,試觀諸例如下:
一、“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的思想核心。張岱年在《中國哲學大綱》中提出:“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是忠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道。在仁是忠恕之道的理解上,梁漱溟和馮友蘭都和張一樣,達成了一致。這里構筑了物業服務人最重要的兩條信念:為業主創造財富,為業主規避痛苦。一名物業服務者如果沒有一種“忠恕之道”的信念,沒有一種時時刻刻為他人、為業主作考慮的精神境界和奉獻情懷,則斷斷然不可以在此行業中自存。然而知忠道者易,知恕道者難,所以孔子最痛恨的恰恰是類似“老好人”的“鄉愿”。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p>
“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p>
物業服務者其勉之矣!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永遠不要指望讓每一名業主都滿意,只能柔而不能剛的物業服務者,也是可恥的。
二、兼以易別。
“兼愛”之說是墨子最重要的觀點。堅持兼愛的人他名之為“兼士”,堅持愛有差別的人他名之為“別士”?!皠e士之言曰:吾豈能為吾友之身若為吾身,為吾友之親若為吾親”,他為他的朋友做的事也就很少很少。兼士則不然,他“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他為他的朋友做到他能做的一切。作出了這樣的區別之后,墨子問道:兼與別哪一個對呢?物業服務者已經給出了答案,身為物業服務的人,誰沒有在別人逢年過節、家家團圓的時候,而自己堅持在工作崗位,為他人作此奉獻呢?用我們一個物業服務同行“象羊”(網名)的話說:“至少在那些已經入住的業主看來,為了他們的平安和舒適,物業公司的負責人大過年的都沒有回家去;而對于那些節假期間工作更加辛苦的基層員工來說,在萬家團聚的日子里,他們的領導同他們同甘共苦呆在一起,還有什么比這更值得欣慰的呢?”超越家庭、地域、身份之定位,就會有這種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的“大愛”,用通俗的話說也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三、見侮不辱。
遇見了冒犯不要認為是受到侮辱。子墨子曾言曰:“君子不斗”。作為一個物業服務者,時時刻刻都身處沖突之境,遇見惡語相加和怒目相向,斷必要“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敝袊墓耪軅冊缫褜@一說法進行了很深的探討,有人認為“榮辱”都是外在的東西,大可不必因為別人的錯誤而妨害自己內心的平靜,大概我們很多物業服務人都熱愛著這樣的精神勝利法--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其實“榮辱”是人生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為了自己需要自尊,為了別人需要令名,怎能夠長期靠麻木和忍氣吞聲去服務?這也太不健康了。所以荀子說:“有義榮者,有勢榮者;有義辱者,有勢辱者”,道德之高尚卑下是義榮義辱,社會地位之高下是勢榮勢辱,物業服務人當然是“勢辱”的,但是這就是“由外至者也”,問題并不大。但千萬不要把自己推到“義辱”的地位上去。遇見違章和妨害工作的人和事,還要勇于承擔,勇于管理,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物業服務人。
四、清靜無為。
老子是中國物業服務的大師級人物,他提倡的社區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至高境界。他曾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谷?!贝酥^“柔弱勝剛強”。老子又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庇终f“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又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確,物業服務是一門精心用心的學問,也是一門抱殘守缺的學問,“忠恕之道”、“見侮不辱”歸于極致,就成為了老子“清靜自正”“無為自化”的自然精神,他最偉大的言論:“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用現在的話理解來說就是:“生存而不占有,奉獻而不依賴,培養而不主宰,這就是至高的德行”,所以物業服務人至少要明白兩點:第一,既然自己是受托人,就永遠不要把自己放到委托人那個位置,隨便承諾什么事,或者容忍什么事,否則就都角色錯位了,“過猶不及也”;第二,要去掉非物業服務的私心雜念,要明白社區利益的來源與流向,車位費、廣告費、物業經營租賃費、維修基金本來都是業主的,就不要隨便伸手。據我看,上海某物業公司“保姆型”物業服務,大概也是來自于“老子哲學”的啟迪吧。
五、勇以赴義。
古人云:“見義不為,是無勇也?!?,《左傳》又云:“怒不作亂之謂勇”。物業服務者之勇,一是路見不平撥刀相助,不要向惡勢力低頭,不要對侵權、違章的行為姑息,有的時候認為自己沒有執法權,碰見部分問題業戶侵犯其它業主權益,比如說砸墻、高空拋物、亂掛廣告、擾亂秩序,躲躲閃閃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就是一種不作為,這也是對自身職業的侮辱,老實說這樣的管理者讓下屬很為難!沒有規定和制度就罷了,但有這樣的規定和制度,自己對的東西不能堅持,做什么管理者?這需要拿出勇氣,第二個來自于晉國將士狼瞫的典故,就是說,物業服務者不要意氣用事,物業服務者的“怒”是用來“平亂”的,不是用來“作亂”的,有這樣的大局感,有這樣的犧牲自我的精神,我們就能夠面對任何不公平的責難和不應得的痛苦,也從而具有了巧妙應對不理智業主的最佳方式。培養員工和干部的“勇”,是我們物業服務的一個境界。
六、在心為志。
王海曾說過“物業公司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但中國仍然有這么多物業公司存在下來了,作為物業服務要求行動本身而不是行動的結果,這無意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就樹立了傳統的中國“人”的概念,“知其不可而為之”,由于真理是直觀的,仔細斟酌采取的方式方法也就顯得虛偽和多余,“巧言令色鮮矣仁!”“剛毅本訥近仁”,很多物業服務者知道自己做的后果也許既對自己談不上好處,并不算盡人意,而仍然義無反顧,而這正是中國傳統思想的奇妙與可愛之處。古人又云:“允出茲在茲?!薄坝姥耘涿?,自求多?!?,其實都是一個道理,就是不要考慮走捷徑,踏踏實實做人,我一直以為,實踐中的物業服務者,比某些懵懂無知、有了幢房子就辮子翹上天的問題業主,還有哪些為虎作倀、指手劃腳、指鹿為馬的寄生蟲,要強上百倍了。
其實,信仰與迷信的區別是什么?信仰是出于高尚的求知,而迷信出于無知的愚昧;信仰意味著真實的承諾,而迷信意味著欲望的沉迷;判斷它們的最好分野在于:信仰者應有勇敢的獻身精神,他們敢于和異教徒戰斗;而迷信者常常是“獻他精神”,但又缺乏維護的勇氣,他們的口頭禪是“信則有,不信則無”。今天我們既然信奉物業服務的宗教,讓我們成為一個真正的服務者,讓我們的業主感到安全,感到便利,感到尊貴,我想,我們還應當從故紙堆中去發掘物業服務的真諦。
篇3:聽《傳統文化與中醫》講座有感
聽《傳統文化與中醫》講座有感
由于消息得到的晚了些,三天的授課我只聽了最后半天,充分證明了信息化時代下信息傳遞的重要性啊!悔死我了,虧死我了!潘教授來自上海,普通話不太標準,所以用了很長時間去適應。也許是精華部分已經在兩天前講完了,今天的講座貌似不那么吸引我。但是這個講座題目卻是我思考了很久的--《傳統文化與中醫》。
我的觀點依然有不少和老師不一樣的地方,但是我能明白,我來的主要目的是學習不是辯論。畢竟老師的大部分說法都是很中肯的。近百年來的折騰丟掉了多少傳統文化的寶?曾聽同學說過,給她治療腳傷的那位中醫大夫,家里兄弟三人從小就練習摸骨術,曾經有多少醫書,全是寶貝啊!可在#和諧#被毀。聽同學說著說著我的眼淚就下來了。老師說他的一位老師為搶救古籍,往書上放上了XX的像 這才得以幸免。然而這只是傳統文化眾多瑰寶中的一枝,那空前的、瘋狂的文化毀滅災難還不知降臨給了多少能人異士呢!不想再去追究這是誰的責任,只想彎腰拾起那散落一地的祖先心血。
在談到當今補藥泛濫這一現狀時,有些人就舉起吃牛鞭豬鞭的大旗來打中醫。老師說:這樣的進補完全就是錯的!我也想對那些人說一句,你真正要打的對象不是中醫。這就好比你家鄰居自稱是魯班,可是做出的物件卻不能用,于是你就大喊魯班是個騙子一樣。想起來去年邱教授上課所講:一些習練邪百度教氣功的人激情澎湃的給邱教授講了半天中醫,結果邱教授告訴他們這些都不是中醫一樣。中庸之道,不是左右逢源而是不偏不倚。正是中庸之道的缺失,讓一些東西偏離了正道。脫了軌,又借著“科學”的旗號,又偏又倚,哪兒來的中庸?所以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太過中庸,而是壓根就沒有學習中庸,不理解不知道什么是中庸。
現在很多人為了圖方便都去買成藥,但老師說這個藥效就差遠了。這個我無從得知結論,要是有機會讀研,可以開個課題研究一下。呵呵~~說道有人批評《論語》里的“學而優則仕”,老師又為子夏翻案了(《論語》是子夏說得,*卻批孔子)“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優是空閑、閑暇的意思,仕有做事之意。這句話是想告訴我們學習多了也要做事、去實踐,實踐了也要學習總結。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反作用與實踐。說句狂一點的話,馬克思理論中有的我們都有,甚至比他們還深刻,馬克思理論沒有的我們還有,學什么馬原 學傳統經典就好了嘛!嘿嘿,其實我也想過,要是把從小到大的政治課都換成對經典的學習,那該有多幸福啊!不過我感覺政治課上學得東西更系統、更條理一些便于教(一聲)授。
中醫的治病八法,無不是在因勢利導。如《黃帝內經》中所說:“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睙o汗發熱多用發汗法退熱。也就是說內有熱開肌膚腠理讓熱隨汗排出,內熱散去則燒自然而退。西醫的酒精擦身亦是散熱,熱毛巾敷身上是讓毛孔張開利于發汗。但以冰袋降溫卻是在“堵”,病邪不排出,在體內亂作不是讓病更厲害嗎?再看抑制中樞神經的退燒片,藥理是抑制病邪向大腦傳遞信息,麻痹神經,這不是掩耳盜鈴嗎?就像前幾天老媽因腰疼去看中醫,那位大夫所說“不要光止疼,止住疼藥性過了不是還疼嗎?沒有從根上解決問題。要治病,不要光止疼?!贝搜缘弥?
老師還對變與不變進行了辨證。以不變應萬變的“不變”就是規律。是我們的祖先在與疾病作斗爭中總結出來的自然法則。如:以嘏投卵,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非典至今已經過去10年了,可依然沒有研制出有效的藥物,老師打趣到“等你研制出來再和疾病對抗,城市都變空城了!”所以中醫運用幾千年的辨證論治,得到了不小的收獲。然而,這些都不是最高境界。正如兵法的至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一眼,中醫是講“治未病”的,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不變的是規律,變的是具體臨證。每個人的病程不同,體質不同,一定要隨證施藥,這是中醫的特點,也是靈魂所在。人不是機器,不能哪兒壞修哪兒,也不能用某個部件壞了就換個新零件的方法對待。法約爾杰出,因為他提出了管理中的“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更有大智慧,因為他幾千年前就已經在踐行“以人為本”了。的確,中醫沒有分化出醫學倫理學,但是早在唐朝,就有《大醫精誠》了。并且歷代醫家不斷的用自己的行動在詮釋著這光輝的品德,沒必要單獨拿出來說,這份責任感已經融合在了行醫生涯中,如影隨形的相伴著。豐碑無語,行勝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