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如何看檢驗報告(完全版)

2601

  1。血常規

  一般看病最常做的就是3大常規,這也是住院病歷里面必須的,特別是小孩子發燒感冒時,建議大家去醫院要自己要求驗,看看是不是病毒感染,這樣可以避免醫生濫用抗生素。

  血常規化驗現在一般取指尖血(過去取耳垂末梢血),內容包括血紅蛋白濃度、白細胞計數和分類及血小板計數,均用英文字首縮寫表示。

  血紅蛋白(HGB)

  正常值為120-150g/L

  白細胞計數(WBC)

  正常值為4×109/L-10×109/L

  其中中性白細胞(NEUT%)

  正常時為0.5-0.7

  淋巴細胞(LYM%)

  正常時為0.2-0.4

  嗜酸細胞(M*D%)

  正常時為0-0.02

  血小板(PLT)

  正常值為100×109/L-300×109/L

  HCT

  紅細胞平均體積(MCV)

  正常值為82-92fL

  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

  正常值為340-360g/L

  臨床意義:

  如果HGB值低于120g/L,就說明有貧血存在,應該進一步檢查是什么性質的貧血,如果HGB值高于160g/L,可能是因為患有血紅蛋白增高癥或者血液被濃縮的緣故,WBC代表的白細胞是人體的防御系統的重要組成,相當于國家的軍隊,共總數的增高(超過10×109/L)時,多表明有炎癥、感染存在,此時病人多有發熱癥狀,如果白細胞總數太高在(30-50)×109/L以上,病人是于少年兒童或年青人,伴有較嚴重的不能解釋的貧血,請不要掉以輕心,應該進一步做骨髓穿刺檢查,排除白血病的可能,白細胞總數低于4×109/L,可由接受放射線,病毒感染藥物及化學物質中毒等引起。中性白細胞比例增高多意味著感染(特別是細菌感染)存在,淋巴細胞增高多見于慢性疾病及長期接受放射線照射,嗜酸性白細胞增高時,往往說明體內有過敏原存在引起的過敏,如寄生蟲(蛔蟲多見),過敏性炎癥,過敏反應等。PLT減少時,可能會有出血,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增高時,說明血液呈高凝狀態,易發生血栓。

  紅細胞計數(RBC)和血紅蛋白(HGB)減低,即可診為貧血。按紅細胞體積大小可分為巨細胞性貧血,小細胞性貧血和正細胞性貧血。MCV(紅細胞平均體積)和MCHC(平均血紅蛋白濃度)為主要分型依據。

  2.尿常規

  蛋白(PRO)

  正常為陰性

  尿糖(GLU)

  正常陰性

  紅細胞(RBC)

  正常0-1/高倍

  白細胞(LEU)

  正常0-5/高倍

  尿酸鹽結晶(NIT)

  酮體(KET)

  正常陰性

  尿膽元(UBG)

  定性:弱陽性

  定量1-4mg/24h

  膽紅質(BIL)

  正常陰性

  尿潛血(ERY)

  正常陰性

  比重(SG)

  正常1.018

  臨床意義:

  泌尿系統感染時,LEU常為30~50個/高倍(正常值為陰性:neg)、PRO

  “+“(正常值為陰性:neg)。如同時伴有大量NIT,及ERY陽性(正常為neg)則提示為泌尿系統結石(繼發);GLU

  “+~+++“要進一步做空腹血糖或糖耐量試驗檢查,確定是否有糖尿病存在。因糖尿病患者,更易發生泌尿系統或其他部位感染。

  3.血氣和電解質(血生化)

  正常參考值

  酸堿度(PH)

  7.35-7.45

  二氧化碳分壓(PaCO2)

  35-45mmHg

  氧分壓(PaO2)

  75-100mmHg

  碳酸氫根離子(HCO3-)

  21.3-27.3mmol/L

  鈉離子(Na+)

  136-146mmol/L

  鉀離子(K+)

  3.5-5.5mmol/L

  氯離子(Cl-)

  96-106mmol/L

  臨床意義:

  電解質紊亂可有代謝性酸中毒、代謝性堿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性堿中毒四種情況。血PH(代表酸堿度)及HCO3-(碳酸氫根離子)增高,是堿中毒的標志。堿中毒時呼吸中樞抑制,呼吸困難,血中CO2(二氧化碳)蓄積導致PaCO2(二氧化碳分壓)增高和PaO2(氧分壓)下降。

  胃液中含有豐富的K+(鉀)、Cl-(氯)離子,頻繁的嘔吐造成K+和CL-的大量丟失,從而使血清K+、Cl-降低。堿中毒是代謝原因引起的,并非呼吸原因所致。同時伴有血清K+和CL-降低,故可診斷為代謝性(低鉀低氯)性堿中毒,需立即行補液治療,補充丟失的K+和CL-,并糾正堿中毒,避免病情進一步變化,造成嚴重后果

  4.肝功能

  項目

  單位

  正常參考值

  谷丙轉氨酶(ALT)

  IU/L

  (1~38)

  谷草轉氨酶(AST)

  IU/L

  (8~40)

  堿性磷酸酶(ALP)

  IU/L

  (100~275)

  r-轉肽酶(GGT)

  IU/L

  (9~40)

  總膽紅素(TBIL)

  umol/L

  (4~20)

  直接膽紅素(DBIL)

  umol/L

  (0~7)

  臨床意義:

  ALT(谷丙轉氨酶)、AST(谷草轉氨酶)、ALP(堿性磷酸酶)、GGT(r-轉肽酶)、檢測結果明顯增高,反映肝功能異常(損害),TBIL(總膽紅素)增高提示黃疸,由膽道梗阻所致。常見的原因有膽道結石、膽道蛔蟲癥、膽道腫瘤引起的膽道阻塞或胰頭腫瘤壓迫、侵犯膽總管所致。

  5.乙肝2對半檢驗

  正常

  表面抗原(HBsAg)

  陰性

  表面抗體(抗-HBs)

  陰性或陽性

  e抗原(HBeAg)

  陰性

  抗-HBe

  陰性

  核心抗體(抗-HBc)

  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這里指的是檢查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里的乙肝病毒抗原抗體,應稱作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標記物,由于有三種抗原及與它們相應的三種抗體,核心抗原通常不檢測,因此只檢測二種抗原及三種抗體,二種抗原是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三種抗體則分別是表面抗體(抗-HBs)核心抗體(抗-HBc)及(抗-HBe)。查到HbsAg、HbeAg及抗-HBc即“大三陽”,而HbsAg、抗-Hbc及抗Hbe陽性即“小三陽”。

  表面抗體即抗-HBs,它是乙型肝炎感染后產生的保護性抗體。當發現僅抗-HBs陽性時,有以下幾種可能:首先是處于急性乙肝的恢復期???HBs常在HbsAg轉陰以后的一段時間出現,可持續多年;其次發現僅表面抗體陽性,而無既往明確的乙肝感染史,亦說明既往有過HBV的隱性感染,疾病已痊愈,病毒已被清除;最后就是接種乙肝疫苗的結果。接種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希望產生保護性抗體,達到預防乙型肝炎的目的。

  另外,一種較少見的暴發性肝炎發病時,由于機體免疫反應很強烈,此時可以產生高滴度的表面抗體,但這種免疫亢進可能損傷機體,帶來不良后果,發生大塊肝葉壞死導致肝衰竭。

  對HBsAg攜帶者升學、就業、結婚等有什么限制?

  由于人們對HBsAg攜帶者的認識不夠全面,以至一些HBsAg攜帶者中的青年在升學、就業、結婚、甚至出國等都發生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其實有些問題并非那么嚴重。HBsAg攜帶者約占我國總人口的10%,他們中不乏有科學家、名演員和為國爭光的優秀運動員。除了某些學業,如幼兒師范、護士、飲食服務行業等外,對升學、就業,甚至出國不應有太多的限制。這是因為乙肝的傳染主要通過血液,偶而通過唾液、精液傳染,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觸是不太可能傳染給別的人。至于結婚,只要對方抗HBs陽性,或HBsAg陽性,就不存在相互傳染的問題。如果對方乙肝標志全部陰性,建議注射乙肝疫苗后再結婚。

  “大三陽”的轉歸

  當“大三陽”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被激活時,免疫系統能識別出乙肝病毒的抗原物質和受病毒感染的肝細胞并出現清除病毒的反應,這是機體的一種自身保護反應。其結果是大量病毒被清除,而同時受感染的肝細胞也遭到破壞,轉氨酶升高,有時還會有膽紅素的升高(即黃疸)。但這種清除常常是不徹底的,對于非復制狀態的病毒常常不能殺死而呈潛伏狀態。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又重新開始復制,感染新的肝細胞,并導致新一輪的免疫攻擊。如此反復清除、破壞,再清除、再破壞的過程,就是慢性肝炎發展的過程。隨著血液中病毒的清除,血清中抗-HBe出現,HBeAg消失,也就從“大三陽”轉成了“小三陽”。由此可見,能從“大三陽”轉成“小三陽”,對大部分的乙型肝炎病人(感染變異病毒者除外)來說象征著體內病毒復制的下降,病毒數量的減少,有時血液中甚至檢測不到病毒。

  雖然“大三陽”或“小三陽”與肝臟損傷的嚴重程度不直接相關,但病毒減少時受感染的肝細胞會減少,免疫反應和肝損傷也會減輕,因此我們在治療中總希望能將“大三陽”轉成“小三陽”,使病毒的復制下降到最低水平,這樣對病人是十分有利的。

  “大三陽”是否病情很重?

  乙肝三系陽性與肝損害是兩回事。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體(抗-HBc)陽性,俗稱大三陽,只能說明體內存在乙肝病毒,而且病毒數量也較多,但不等于肝臟的炎癥和損害就重。肝臟有否損害及其程度簡單地判斷可以看肝功能的化驗結果,更準確的判斷應該做肝穿刺。

  “小三陽”與乙肝病毒攜帶者之間的關系

  “小三陽”者中,平時無肝炎癥狀,肝功也一直正常的人,也被稱為乙肝病毒攜帶者。

  據估計,全世界攜帶有乙肝病毒的人群約有2.15億人,我國約有1.2億左右,北京市約有60多萬。攜帶乙肝病毒的人群是乙型肝炎病毒賴以持續生存的宿主,對于乙型肝炎的傳播和發病起著重要作用,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無癥狀HBsAg攜帶者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這些人體內有病毒存在,因此有傳染他人的可能性。因此HBsAg攜帶者不得獻血,要注意個人衛生及公共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與他人混用洗漱用品。與攜帶乙肝病毒的人群密切接觸時,要及時注射乙肝疫苗,防患于未然。

  HBsAg和HBeAg能否轉陰?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表面抗原和e抗原的陰轉可能性很大;但慢性肝炎和攜帶者的HBSAg轉陰是很少了,年轉陰率僅為1-2%?,F有的藥物也沒有能使它消失的。至于HBeAg,隨著時間的推移,至少有50%以上的人將會陰轉,并產生抗一HBe?,F有的抗病毒藥物,如干擾素、法昔洛韋等都有可有使e抗原轉陰。HBeAg轉為抗-HBe是潛伏感染的證據,表示病毒復制不活躍。乙型肝炎只有當出現表面抗體(抗一HBS)陽性時,才可被認為病毒基本消滅或完全消滅。

  HBsAg和HBV婦女生育時有何危險?

  危險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最大的危險是將乙型肝炎病毒傳染給新生兒,但對于HB砒攜帶者和慢性HBV攜帶者傳染給新生兒的機會不一樣。有文獻報道,

  HBs地及HB毗雙陽性母親娩出的嬰兒在圍產期感染HBV的可能性為70%~叨嘰,而HBs純單陽性的母親娩出的嬰兒在圍產期感染的可能性只有30%。凡圍產期感染者6%-95%將發展成為慢性HBV攜帶者;幼兒期感染的則有30呢將成為慢性攜帶者,而成人感染后成為慢性攜帶者的比例僅占5%~10%。這充分說明,新生兒期和嬰幼兒時期感染乙肝病毒是最危險的。

  2.如果患者真正是一個慢性HBsAg或HBV攜帶者,也就是說,她不是隱匿進展的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則妊娠經過會和健康婦女無大區別,如果是肝功能代償良好的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其妊娠后有可能發生肝功能的損害,

  ALT升高,甚至出現黃疸,在生育時發生危險,例如發生產后大出血等。

  3.對于胎兒來說,在妊娠早期,有可能發生流產;在妊娠晚期,有可能發生胎死宮內、早產等;在生產時可能生胎兒宮內息等。以上的一些“情況也是病理上能診斷為慢性肝炎的患者發生的可能性較大,而真正的攜帶者發生的機率很小。

  表抗陽性者如何正確對待生育?

  因為HBV可能通過父-嬰、母-嬰途徑傳播,為了優生優育,應慎重對待生育問題。

  夫妻如有一方為HBsAg陽性且HBeAg陽性或HBV-DNA陽性時,傳染性較強,精液或乳頭、陰道的分泌物可能具有傳染性,故此時不宜懷孕,應積極進行治療,等待HBeAg或HBV-DNA陰轉后,再考慮懷孕。如對方存在有抗-HBs,說明有免疫力,此時可以考慮生育。但懷孕期間應注射高效價免疫球蛋白,且嬰兒出生后按時接種乙肝疫苗及注射高效價免疫球蛋白,這樣可阻斷母-嬰傳播。如果對方抗-HBs為陰性,則說明易感染乙肝病毒,需及時注射乙肝疫苗,待產生足夠的抗-HBs時再考慮生育問題。

  6.血脂檢查

  正常參考值

  甘油三脂(TG)

  0.4-1.86mmol/L

  總膽固醇(TC)

  3.89-6.48mmol/L

  低密度脂蛋白(LDLC)

  0-4.14mmol/L

  高密度脂蛋白(HDLC)

  1.04-1.74mmol/L

  如果血清總膽汁固醇達到或超過5.72mmol/L,甘油三酯達到或超過1.70mmol/L,則可以分別診斷為“高膽固醇血癥”和“高甘油三酯血癥”;兩者均異常升高則稱“混合型高脂血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如果低于0.91mmol/L(35mg/dl)也屬血脂代謝紊亂,稱為“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癥”。

  冠心病的危險因素

  高膽固醇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冠心病患者血清總膽固醇多數在5.0-6.5mmol/L,血清總膽固醇在4.5mmol/L以下者冠心病發生的可能性越大,它每降低1%,冠心病的危險性可減少2%。

  研究顯示,高甘油三脂也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雖然繼發性或遺傳性因素可升高甘油三脂水平,但大部分血清甘油三脂升高是代謝綜合癥所致。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越低,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越大。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屬于致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眾多研究提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原因,采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治療,能降低40%的近期心臟病危險。

  7.糖尿病檢查

  糖尿病,是內分泌代謝疾病中的常見病及多發病。其發病率在世界范圍內逐年增加,可以列為繼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病之后的第三大疾病。由于糖尿病還會引起多種慢性并發癥,這種并發癥死亡率相對高升,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所以,對糖尿病的檢測是重要環節,達到早診斷、早治療。

  糖尿病的檢測主要通過對血中葡萄糖及尿糖含量的測定。

  1.尿糖:(1)尿糖定性試驗:尿糖陽性為診斷糖尿病的重要線索,但輕度糖尿病患者空腹或飯前可呈陰性,飯后尿糖常陽性,故可查飯后2小時尿糖;老年糖尿病患者尿糖檢查均可陰性。(2)尿糖定量測定:24小時尿糖定量測定可觀察糖尿病的治療效果。

  2.血糖:如空腹血糖濃度屢次達到或超過126mg/dl(7.0mmol/l),提示糖尿病。

  3.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對有糖尿病可疑,而空腹及飯后血糖正?;蜉p度升高,不能作出肯定診斷者,須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方法:清晨空腹抽血,然后口服100克(近年國外多采用75克)葡萄糖,服后分別測定1/2、1、2、3小時的血糖濃度,以及空腹血糖濃度??崭寡?ge;125mg/dl,1/2小時≥200mg/dl,1小時≥190mg/dl,2小時≥150mg/dl,3小時≥125mg/dl,列為異常;凡空腹、1/2或1小時、2小時及3小時四次中有3次超過此標準,則為糖尿,若二次達到或超標為糖耐量正常。

  4.糖化血紅蛋白測定:正常人外周血糖化血紅蛋白含量為血紅蛋白總量的4-6%,在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其含量較正常高2-4倍;當糖尿病控制后2個月可降低至正?;蚪咏?所以,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可反應近2-3個月內血糖總的變化,有助于判斷糖尿病控制程度。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隨機診斷

  凡具有糖尿病典型癥狀如“三多一少“或酮癥,一日中任何時候血糖≥11.1mmol/L(200mg/dl),經重復一次檢查無誤即可診斷糖尿病。

  空腹血糖診斷

  空腹血糖34μmol/L(2mg/dl)可以看到皮膚、鞏膜的黃染,新生兒由于毛細血管豐富,膽紅素>86-120μmol/L

  (5-7mg/dl)才出現黃疸。

  觀察和檢測新生兒黃疸應每天在適當自然光線下觀察裸體的新生兒,在大多數病例可以早期觀察到皮膚和鞏膜的黃疸。檢查者用拇指按壓身體較硬部位的皮膚表面,如:前額,胸前,或大腿等,主要是使皮膚變白有助于觀察潛在的黃色。

  利用皮膚反射可以使用經皮測膽紅素儀作為在嬰兒室評估臨床黃疸程度的另一種方法。經皮測膽紅素與血清膽紅素水平有很好的相關性,標準化的技術和設備可用于對高膽紅素血癥的篩查。經皮測膽紅素儀與血清膽紅素的相關性在白種人比非白種人更好。

  臨床觀察和經皮測膽紅素都證實足月兒皮膚黃疸從面部開始向下進展,在膽紅素水平6-8mg/dl時可以觀察到鞏膜和面部的黃疸,137-171μmol/L

  (8-10mg/dl)時肩部和軀干出現黃疸,下肢有明顯的黃疸為171-205μmol/L

  (10-12mg/dl)水平??吹饺睃S疸估計血清膽紅素在205-256μmol/L

  (12-15mg/dl)水平。雖然這僅僅是最粗略的評估,用于每天新生兒黃疸的觀察,常常能夠及時發現和認識進展中的高膽紅素血癥。有利于早期發現,診斷并給與干預和追蹤。在生后第一天觀察到異常的黃疸,需要及時評估和追蹤。在生后第3-4天或在出院時,表現輕微的黃疸,其程度為膽紅素平均水平的足月新生兒,一般情況良好,可以不干預。但有必要教給家長如何觀察新生兒黃疸。

  除了需要實驗室測定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結合膽紅素)外,臨床上對高膽紅素血癥應做出全面的檢查,包括腹部觸診,回顧母親和新生兒的血型不合的病史和實驗室依據,抗體的滴度和Coomb試驗的結果以及新生兒的家族史、兄弟姐妹或親屬在兒童時期的黃疸病史。

  二、新生兒溶血病的診斷

  1.Rh血型不合的溶血

  Rh同族免疫性溶血是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之一,也是足月兒核黃疸的常見病因。北美婦女中16%是Rh陰性,大多數D抗原陰性。在我國Rh溶血相對少見。在分娩第一個Rh陽性的新生兒因胎盤出血,母親曾有Rh陽性胎兒流產時,Rh陰性母親接受了小量的Rh陽性胎兒細胞的輸血。當這些Rh陽性細胞進入Rh陰性的母親循環后,母親的免疫系統對外來的Rh陽性紅細胞抗原產生抗體。后者暴露于Rh陽性胎兒細胞,在以后的任何一次Rh陽性胎兒的妊娠中,或在同一次妊娠有胎兒細胞經過胎盤時,都增加了母親抗其胎兒抗體IgG的滴度,母親抗Rh陽性的IgG抗體再經過胎盤到胎兒,破壞Rh陽性胎兒的紅細胞。由于母親抗體增加,胎兒紅細胞一旦成為抗原被循環中的抗體識別就在血管內外被破壞和溶解。第二次妊娠胎兒會進一步溶血和產生宮內高膽紅素血癥。嚴重的病例,宮內貧血嚴重以至于造成高心輸出量的心衰,全身水腫,水腫的胎兒可以從超聲觀察到。

  可以用測量Rh的抗體滴度來監測Rh陰性母親的妊娠經過,超聲監測可探及肝脾腫大和周圍水腫,并可用經腹壁羊水穿刺檢測膽紅素在羊水中的存在。羊水中膽紅素的增加,特別是結合超聲證實肝脾腫大或水腫,提示預后危重,需要在超聲引導下經腹壁輸注紅細胞,如果胎兒接近足月應盡快結束妊娠。

  2.ABO血型不合的溶血

  ABO溶血病比Rh溶血病更為常見,但經過良好。幾乎所有的病例,母親血型是O型,新生兒的血型是A型或B型。母親抗A或抗B的IgG,在孕晚期或分娩時被動地輸送到嬰兒。隨著脾臟對抗原抗體復合物識別和排斥,胎兒早期快速的溶血。因為胎兒每百個紅細胞僅有近7500-8000A或B抗原附著點(相比成人15000-20000)??贵w對胎兒細胞不易粘附,且不被完全破壞??乖贵w在胎兒細胞上的附著點數量較少,可使直接Coomb試驗弱陽性或甚至陰性。雖然有25%的孕婦有潛在的ABO血型不合,只有少數(10-15%)新生兒有Coomb試驗陽性。在尚無陽性抗體結果時,不能證實新生兒溶血的診斷。因為不是所有的ABO血型不合都會導致新生兒溶血,確定診斷必須有直接或間接Coombs試驗或抗體釋放試驗的陽性結果。

  總之,所有母親在產前和住院分娩前應做ABO血型和Rh血型的檢查,如果母親Rh性陰性,還應測定Rh抗體的滴度,以決定產時的經過及產時、產后的緊急處理。假如母親的血型是O型或是Rh陰性,新生兒應該檢查ABO血型和Rh血型;血型不合者,應進行抗體的篩查,除抗人球蛋白直接試驗(Coombs)外,血清中游離抗體測定試驗陽性表明新生兒體內已有存在抗體,并不一定致敏,不能作為診斷依據,而抗體釋放試驗證實新生兒紅細胞已經致敏,診斷成立。

  懷疑高膽紅素的原因是新生兒溶血,除了血清膽紅素測定外,還應檢查血色素、紅細胞壓積、網織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形態。對于高度懷疑Rh溶血的病例,生后立即做臍血標本血色素、紅細胞壓積和膽紅素的測定。對可疑ABO溶血的病例,不一定要做臍血的檢查,因為ABO溶血很少引起出生時明顯的黃疸和貧血。

  三、高膽紅素血癥的預測

  臨床上可以用首次出現黃疸的日齡和隨后血清膽紅素增加的速度,推測可能的臨床經過和高膽紅素血癥的程度及以后膽紅素是否消退延遲。例如,對于非溶血性高膽紅素血癥的正常新生兒膽紅素上升的最大速度為85μmol/L.d

  (5mg/dl.d),或3.24μmol/L.h

  (0.2mg/dl.h)。生后第一天肉眼可見的黃疸或生后的48小時內膽紅素水平≥171μmol/L

  (10mg/dl),膽紅素增加的速度超過正常范圍,就有可能潛在著某些病理的因素。評估膽紅素的增長速度,可以估計在下一個12-24小時膽紅素可能的水平。大多數病例,如果新生兒在第一個24小時內觀察黃疸明顯,測定血清間接膽紅素水平≥103μmol/L(6mg/dl),且膽紅素的增長速度超過3.24μmol/L.h

  (0.2mg/dl.h),應每8小時重復測定,直到膽紅素水平穩定或達到干預標準給予治療。在這段時間中,如果不能肯定為生理性黃疸,臨床上可根據最初膽紅素水平及增長情況,做進一步的實驗室檢查并對潛在病因進行分析診斷。

  呼氣末一氧化碳(end-tidal CO corrected for ambient CO ETCOc)是監測內源性CO產生的很好的指標。從衰老的紅細胞和血紅素蛋白產生的血紅素,經血紅素氧化酶將血紅素轉化成膽綠素的過程中釋放CO,每代謝一個克分子的亞鐵血紅素就會產生等克分子數的CO。在臨床上對嚴重高膽紅素血癥的新生兒,監測內源性CO的生成可以更直觀的預測血清膽紅素的生成。

  另外,由于各種原因造成梗阻性肝臟疾病在新生兒期也可以出現高膽紅素血癥。診斷需要測定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高于17.1-26μmol/L(1.0-1.5mg/dl),尤其是在生后的幾天或幾周里,直接膽紅素持續增加,應該懷疑并需要鑒別診斷。原則上講,所有新生兒膽紅素測定應該包括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焖傥⒘垦荒軠y定總膽紅素,適用于追蹤,若有條件也應測定直接膽紅素。

  9、糞便的檢查

  10、性傳播疾病檢查

  11、生殖系統相關激素

  12、白帶檢查

  13、甲狀腺功能檢查

  14、宮頸檢查

  [項目名稱]陰道一宮頸涂片細胞學檢查

  通過采取陰道或宮頸分泌物,獲得脫落細胞后進行涂片染色,再通過人工觀察或通過計算機掃描分析來檢查陰道或宮頸的細胞形態,其目的在于發現和診斷子宮頸癌、子宮頸內膜癌極其癌的前期變化,發現和診斷人乳頭瘤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發現和診斷如滴蟲性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等微生物感染,測定卵巢功能。

  [英文縮寫]C片、V片、CCI、TCT

  [參考值]正常范圍,無異常發現

  [臨床意義]

  1。發現和確診滴蟲性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等微生物感染,根據診斷對癥治療。

  2.可發現人乳頭瘤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感染。

  3.根據細胞形態發生輕度異常變化,建議定期復查。發現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或非典型腺性上皮細胞,其來源和性質無法確定時,建議做進一步檢查。

  4.發現細胞形態出現中度到重度形態異常,建議做陰道鏡檢查。

  5.發現原位癌或癌。

  6.測定卵巢功能水平,用數字表示各層細胞所占百分比的多少。根據不同的臨床情況和年齡的不同、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由臨床醫師判斷是否處于正常范圍。

  [要求]做此項檢查應該避開月經周期。

篇2:醫院醫技管理制度--檢驗報告簽發審核制度

  第五醫院醫技管理制度--檢驗報告簽發審核制度

  1、根據室內質量控制血清測定結果判定是否發出報告。

  2、認真核對檢驗結果,填寫檢驗報告單,作好登記,由操作人員、審核人員手工簽全名后發出報告。

  3、檢驗結果與臨床不符或可疑時,應主動與臨床科室取得聯系,重新檢查。發現檢驗項目以外的陽性結果應主動報告。

  4、特殊、罕見的陽性結果應有兩位工作人員過目(急診除外),取得一致意見后在報告。

  5、填寫檢驗報告單要求內容完整、字跡清楚、文字敘述準確易懂。

  6、檢驗報告單必須消毒后發出。

  7、發出院外的報告應由科主任審簽。

篇3:第五醫院檢驗危急值報告管理制度

  第五醫院檢驗"危急值"報告管理制度

  為加強檢驗"危急值"報告的管理,保證"危急值"及時報告臨床,以便臨床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保證病人的醫療安全,杜絕病人意外發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危急值"的報告:

  重點對象是各科室的危急重癥患者。

  1、凡"危急值"項目達到規定的危急值時,經復查和審檢后,檢驗人員立即采用電話通知相關臨床科室,并做好詳細記錄。

  2、記錄內容包括:電話通知時間、科室、病人姓名、住院號、檢驗項目、檢驗結果、電話接聽人姓名。

  3、檢驗報告人的電話,如果5分鐘內相關臨床科室無人應答,可打電話到相關臨床科室主任或護士長,科室主任或護士長通過有關渠道通知相關醫師護士回檢驗報告人電話。

  二、"危急值"的接受

  1、臨床科室要建立"危急值"電話記錄本,統一放置電話旁,方便記錄,接聽"危急值"電話必須是本院職工,不能是實習或進修人員。

  2、接聽"危急值"電話時,必須復述檢驗結果,核對無誤后按下列內容作好完整記錄:電話通知時間、科室、病人姓名、住院號、檢驗項目、檢驗結果、電話報告人姓名。

  3、護士接受"危急值"后應立即向醫生報告,經管醫生或值班醫生應立即在10分鐘內報告上級醫生或科室主任并對病人采取相應的診療措施。

  4、經管醫生需6小時內在病程記錄中記錄收到的"危急值"檢驗報告結果和診療措施。

  5、臨床醫生和護士在接到"危急值"后,如果認為該結果與患者的臨床病情不相符或標本的采集有問題,應重新留取標本送檢進行復查。

  三、"危急值"報告項目的質量控制規定

  分析前質量控制是決定檢測結果"真實準確"的前提。任一環節的疏漏和不規范均可導致檢驗結果的誤差,為保證檢驗結果真實可靠和有效,針對分析前階段可能影響檢測的各個環節采取如下措施:

  1、臨床醫師應根據病人病情,從循證醫學角度掌握急診檢驗項目指針,選擇最直接、最合理、最有效、最經濟的檢驗項目提出申請,申請單填寫必須字跡清楚,信息詳細,否則退回重寫。

  2、標本采集:護理人員根據醫生醫囑正確采集標本,貼好標簽,標簽要求字跡清楚、工整且不易脫落,做好記錄后由護理人員或護工立即送檢。

  3、抗凝劑的正確使用

 ?。?)血常規檢測:使用EDTA-K2抗凝管,采集血標本2ml,充分緩和均勻,避免溶血和凝塊形成。

 ?。?)凝血檢測:正確采集靜脈血1.8ml,加入含32%枸櫞酸鈉0.2ml的試管,充分緩和混勻,避免溶血和凝塊形成。

 ?。?)血鉀等其它生化檢測,一律使用肝素抗凝管,采集靜脈血2-3ml,混勻,避免溶血。

 ?。?)血氣分析:用肝素濕潤注射器,正確采集動脈血2ml,立即密封,充分混勻后立即送檢。

  4、標本的接受和處理,檢驗科收到標本后,做好記錄,立即處理。

  四、"危急值"項目

  試驗名稱項目 危急值范圍 備注

  1、全血細胞分析: 白細胞計數 <1.0×109;>30×109/L/L

  全血 血紅蛋白 <50g/L(血液病<45g/L)

  全血 血小板計數 <30×109/L 全血

  2、凝血檢驗: PT >30秒 血漿 APTT >80秒 血漿

  3、生化檢驗: 鉀 <2.5mmol/L;>6.5mmol/L 血清 鈉 <120mmol/L;>160mmol/L 血清 鈣 <1.5mmol/L;>4mmol/L  血清 葡萄糖 <2.5mmol/L;>20mmol/L 血清 血清淀粉酶 >500u/L 血清 谷丙轉氨酶 >1000u/L 血清 肌酐 >530umol/(慢性腎衰>900u/L) 血清

  4、血氣分析:  PH  >7.55;<7.20 動脈血 PCO2 >70mmHg;<20mmHg 動脈血 PO2

  <45mmHg 動脈血 HCO3 >35mmol/L;<10mmol/L 動脈血 氧飽和度 <75%  動脈血

相關文章

97精品久久久久|ZZIJZZIJ日本成熟少妇|嫩草一级337p无码专区|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