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讀書筆記
田紀云
由于所處的社會、經濟、政治等環境以及公眾需求的的不斷變化,科技、通訊的不斷發展,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沖突的出現,政府時時刻刻都面臨著調整和變革的需求,各國政府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對這種需求做出了回應,這種回應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政府改革。政府的改革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只要政府存在,這一過程就不會停止。由于公眾的生活和政府密不可分,公眾對政府是密切關注的,學者和實際工作者也時時在尋求政府更好地治理方式?,F實的復雜性使得這種尋找與探索不是階段性的,而是一項復雜艱巨的長久性,甚至可以說是永久性任務。
盡管變革在政府部門中是司空見慣的經歷,但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行政改革卻極為特殊,不僅改革幅度擴大,而且變革的基本性質也被重新考慮?;蛟S是由于變革無處不在及其基本性質使然,最近幾十年所推行的行政改革在理論上難以達成共識。盡管在倡導“政府再造”的口號下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改革思潮,并被其提倡者用于同一改革方案的組成部分加以推行,但是這些改革思潮及理念之間固有的矛盾往往難以協調。因此,基于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的原因,了解支撐行政改革的相關理念就變得尤為重要,好的改革必須是協調的,或者其中的不協調可以進行適當的調適。因此,基于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原因,了解支持行政改革的相關理念就變得尤為重要。蓋伊˙彼得斯的《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這本書第一次系統評價了席卷全球的行政改革運動,并把各國政府的改革嘗試和各種理念的觀點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被譽為對眼花繚亂的全球治理變革進行綜合分析的杰出著作。
在本書中,蓋伊˙彼得斯主要運用了比較分析的研究方法。他總結了傳統政府治理的六項主要特征:政治中立的公務員制度、層級制和規則、永久性和穩定性、制度化的公務員制度、內部管制和平等。針對傳統的政府治理模式,為了提高效益、效率和效能,無論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是欠發達國家,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彼得斯對這些改革進行綜合歸納后,將其分為市場式政府、參與式政府、彈性化政府和解制式政府四種改革模式,進而認為這四種模式是改善當代政府治理的主要方法。這四種政府治理模式各有不同的理論基礎,適用于不同的政府體制。對每種模式,作者都從問題、結構、管理、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市場式政府強調政府管理市場化,參與式政府強調對政府管理有更多的參與,彈性化政府認為政府需要更多的靈活性,解制式政府則提出減少政府內部規則。
這四種理念是作者對當今世界政府改革模式的總結與概括,但同時這些理念也反過來影響和指導著各國正在進行的改革實踐。
市場式政府
參與式政府
彈性化政府
解制式政府
主要的診斷
壟斷
層級節制
永久性
內部管制
結構
分權
扁平組織
虛擬組織
沒有特別的建議
管理
按勞取酬;運用其他私人部門的管理技術
全面質量管理;團隊
管理臨時員工
更多的管理自由
決策
內部市場;市場刺激
協商;談判
試驗
企業型政府
公共利益
低成本
參與;協商
低成本
創造力;能動性
市場式政府
市場模式的基本觀點是,當前有關政府改革的時代思潮是利用市場并接受這樣的假定,即私人部門的管理方法(無論是什么樣的管理方法)幾乎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優越于傳統的公共部門的管理方法。在人們看來,傳統的官僚制行政模式存在諸多問題,而市場模式被假定為能夠解決公共行政中存在的問題。事實上并不存在一個單一的市場模式,它只是一種對自由競爭優越性以及對一個理想化的交換與激勵模式的基本看法(king,1987)。應用市場的方式來改革政府的基本理論依據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市場效率、官僚壟斷、一般管理。
關于組織結構。市場模式的倡導者們設想,傳統公共部門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它依賴龐大、壟斷的部門,而這些部門對外界環境不能做出有效反應。解決公共組織在結構方面所存在的問題的方法應該是清楚而明確的。改革的一項主要原則是分散決策和政策執行的權力。打破大政府壟斷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利用私人組織或者半私人組織來提供公共服務。權力分散也可以通過將大的部門分解成若干小的機構或通過將職權下放給較低層的政府機關等方法來實現。
關于管理。由于公共部門的職員被認為與私人部門的職員一樣,因此其他的管理方式完全可以應用于政府部門。較為典型的做法包括政府人事管理領域已經開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同時,公共部門也正在進行著財政管理的改革,提倡購買者與提供者分開,并建立內部市場。在公共物品和服務的提供上,“市場檢驗”或者說“簽約外包”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采用,政府的工作已經引入私人力量和競爭。
關于公共政策制定。在市場式治理模式與官僚體制的作用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矛盾。一方面,市場模式提倡將官僚體制的職能分散給多個企業型的機關,這些機關被授權獨立自主地制定政策。另一方面,提倡市場模式的實際工作者期望這些擁有半自主權的組織遵守上級部門制定的政策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命令。但對于政府中的很多人而言,被迫遵守通行的政策信條實際上就是試圖使公務員制度和政策制定政治化,這一矛盾難以調節。
關于公共利益。有關公共利益的第一個方面的內容是應該根據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成本是否低廉來評價政府。其次,政府應該對市場信號做出反應。再次,公民應該被看成是消費者和納稅人。公共利益除了可以影響政策制定,還能夠有助于公民在市場中更自由的選擇所需要的公共服務。
參與式政府
參與式政府的基本假設是,大量有能力、有才華的低級員工不能得到很好的使用,而且員工和顧客與公共部門所提供的產品及服務關系最為密切,對于相關的計劃他們認識較深、掌握的信息也較多。這種方法進一步假設,那些被埋沒的思想和才華如果能有效使用,政府將會表現的更好。因此,市政府更好發揮功能的方法就是鼓勵那些一向被排除在決策范圍外的政府組織成員參與到決策和管理中來。參與式政府意在強化組織內員工的參與意識并在公共組織中創造一種更強烈的參與氣氛。公共組織中的基層官員是整個組織有效運作的核心;作為一個普通的現實存在的群體,基層官員的作用需要得到承認。參與模式也關心公民的參與和國家與社會間的關系。
關于組織結構。參與式模式更注重過程發生中的程序而不是結構。就某一層次來說,如果員工與服務對象都能參與決策,也就可以不需要正式的組織了。結構改革可以使參與更為便捷,因此,參與式政府認為公共組織的結構應該更為扁平,且應縮減高低之間的層級。公眾一方面希望政府更具靈活性、回應性,同時希望政府更遵紀守法、服從規則,二者之間存在矛盾。
關于管理。參與式治理方法對公共部門的管理具有重要意義。政府組織的低級員工和服務對象能否直接參與管理決策對其能否良好運轉具有重要意義。參與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明確的把社會利益融入治理之中。
對于政策制定來講,參與式管理方法更傾向于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該方法偏好于分權化的決策,組織的低級員工對政策制定會有相當的(但不是決定性的)影響力,組織本身在做出與其休戚相關的決策時,也更具有控制力。參與管理方法認為,官僚機構中的低級員工對政策必然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關于公共利益。參與式國家的倡導者設想,公共利益可以通過鼓勵員工、顧客和公民對政策和管理決策進行最大限度的參與來體現。這種參與至少可以通過四種機制來實現。第一,如果公民和員工認為政府服務不佳或制度運作不當,他們有權申訴。第二,通過增強員工獨立決策和影響組織政策方向的能力來實現的。第三,公共決策應該讓胡政策影響力的公眾通過對話過程來做出。第四種參與機制,有賴于公民本身能夠投入政策選擇及提供服務的過程。
彈性化政府
就基本層面而言,彈性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應變能力,能夠有效回應新的挑戰。彈性化是指政府及其機構有能力根據環境的變化制定相應的政策,而不是用固定的方式回應新的挑戰。彈性方法的基本設想是在政府內部采用可選擇性的結構機制,以取代那些自認為擁有政策領域永久權利的傳統部門和機構。因此,該方法主張不斷撤銷現有組織,企圖建立“摧毀組織”的原則。
關于穩定性和永久性。公共組織以及私人組織的穩定性和永久性也有其優點。歷史悠久的組織可以引導政策沿著積極的道路前進。穩定性的消極特性認為,公務員習慣安定的生活,而且偏好終身任用制度。穩定性也是組織記憶的重要來源。組織記憶既是先前學習的寶庫,也是未來學習的潛在障礙。雖然政府永久性有其吸引力,但是在彈性治理視角看來,恒久不變的組織結構會成為有效治理的障礙?,F代政府組織已經開始向非永久性一面轉變。
關于組織結構。彈性方法的基本設想是在政府內部采用可選擇性的結構機制,以取代那些自認為擁有政策領域永久權利的傳統部門和機構。該方法強調彈性,主張不斷撤銷現有組織,這樣可以避免僵化造成的困擾,使政府擁有較大的彈性,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和經濟情況作出反應。
關于管理。臨時性的組織具有明顯的管理意義。彈性化的人事管理可以使政府快速而有效地對所面臨的危機或迅速增加的服務需求做出反應。但是,采用這種形式,公務員對政府的承諾會下降,而且威脅到公共服務的價值和質量。公共部門的臨時性和兼職性工作越多,越會削弱員工的工作責任感和追求卓越的動機。
關于政策制定。臨時性治理方法較少涉及到公共部門在制定公共政策時所起的作用。政府組織的脆弱性會減弱政府權力的傳統來源并降低對現行政策的承諾。
對于公共利益,因為雇用較多的臨時員工可以降低政府的成本,而組織因為永久性程度的降低,也可以避免大型計劃浪費經費。公眾會因政府的創新和較少的僵化而受惠。彈性化政府有關公共利益的另一方面的意義是,政策的連貫性雖是一件好事,但是要確定協調和連貫性的優先順序卻很困難。彈性化需要有超級結構來監督這些組織。治理通常和絕對權力有關,而與彈性化計劃和政策無關。
解制型政府
解制型政府又稱非管制政府模式。有關解制型模式的基本基本設想為,如果取消一些限制和制約,政府機構就可以將目前的工作處理得更有效率,而且還可能從事新的創造性工作,以促進社會整體利益。它的基本涵義是指通過取消公共部門過多的規章制度,取消過程取向的控制機制,相信并依靠公務員的責任心、潛力和創造力,來提高政府的行動水平,讓政府更具有創新性和效率。解制模式認為公務員大都是由具有奉獻精神和有才干的人所組成的,他們愿意為公眾提供盡可能好的服務。因而,如果能夠放棄一些假定存在的控制措施,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保留了許多事后控制措施,但系統仍可能運行良好。
關于政府層級。中央政府在解制改革上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地方各級政府的解制仍處于大力的宣傳階段,美國各級政府已經越來越多的進行解制改革。
關于解制與錯誤。有關公共部門解制的觀點普遍認為,如果解制模式是由政府自己選擇的,那么就必須接受可能出現的一些錯誤。第二種觀點是,有些政策制定的目的在于減少某些錯誤,但卻允許其他錯誤的出現。
關于組織結構。在解制過程中,有關結構方面的意義不多,結構遠不如用來控制公共組織及其成員的法規和程序那么重要。其原因可能在于傳統的層級結構可以接受。解制模式的倡導者認為,官僚結構是可以接受的,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可取的。其原因在于,解制將有助于廢除內部人事控制的許多其他機制。其次,解制的部分原因是為了發揮管理者的創造能力。但解制模式并不強調集中化的控制結構,相反,它允許單個的組織制定并執行自己的目標。對于政策制定,解制模式認為,應該賦予官僚組織更強的決策角色。
關于管理。解制模式的管理含義包括兩個截然不同的方面。一方面,解制模式的倡導者認為,傳統的政府結構和管理管理形式并不像一些評論你家說的那么糟糕。另一方面,也即管制模式的另一個管理含義,與參與模式非常相似,解除管制促使更多基層員工參與決策和管理。
關于政策制定。解制模式有關政策制定的含義比其他方面的含義更為清晰,這個模式主要關心的便是作出決策與執行法律的程序。解制模式認為,應該賦予官僚組織更強的決策角色。其邏輯思路在于,既然這些組織是思想和專業知識的總匯之處,那么就應該允許他們擁有更多的決策權。但是并不意味著倡導者認為應該取消政治集團的政策制定權。
關于預算。解制型政府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預算和公共資金的分配。解制模式就其本質來講,是用其他的控制形式來代替法令規章式的控制。解制模式設想,公共利益可以通過一個更積極的、束縛較少的政府來實現。關于協調,解制同樣會使協調難度加大。
關于公共利益。解制模式就其本身來說,是用其他的控制形式來代替法令規章式的控制,而后者通常是公共部門用來建立責任制的方法。解制模式設想,公共利益可以通過一個更積極、束縛較少的政府來實現。
關于政府與社會。解制模式設想,一個更積極活躍且有干預性的公共部門,能使公共利益得到更好的體現。這一模式也認為,對現代社會來說,集體行為應該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而非問題本身的一部分。解制模式認為,社會面臨的許多問題只有通過集體行動才能解決。
結論
背景的重要性。改革至少代表了當代兩種關于政府和公共事務的重要的、相互矛盾的思考方式。市場已經成為了所有企圖改革政府的人士的口號。英美語系國家會成為改革的中心:英美語系國家是提倡自由企業和市場制度的發源地。政府(至少在美國和加拿大)經常受到私人管理顧問以及其他改革倡導者的影響。此外,英美語系民主國家的政府也比其他一些國家更需要不同類型的改革模式的相互配合。最后,由于憲法或政治理論并沒有規定公務員制度的特殊作用(而在大多數歐洲大陸國家可能有此規定),因此在公務員制度中采用私人部門的管理方法就不那么急切。
普遍性的問題和不尋常的解決方案。以下所提到的三個一般性的問題與我們所討論的每一個模式都有關聯,這三個問題是:協調、發現錯誤與改正錯誤、公務員制度的命運。
協調。市場式改革方法所固有的一種觀點認為,應用市場原則來為因政策協調不夠而導致的效率損失進行辯護時會提高效率。參與模式認為協調是由下而上而非由上而下進行的。彈性模式對協調問題也有自己的觀點。主張解制的人則認為,當法令規章需要協調時,就意味著這些法令規章已經失去了作用。問題在于,如何取代這些法令規章,解制方法并未提供多少指導。
發現錯誤和改正錯誤。不論是政府是私人部門的組織,錯誤均在所難免,因此在任何時間都有很多的決策和很多的人試圖矯正錯誤。市場模式所提供的答案最為清楚簡易,但也許也最缺乏效果。市場模式認為,市場可以處理這些問題。參與模式則強調公民主動參與政治和行政過程的意愿。彈性模式認為,錯誤在所難免,但錯誤一旦制度化,就會成為大患,而且也會變成政策問題中永遠待解的一部分。解制模式認為,擺脫公共部門中大量的不必要的和反生產力的管制,是矯正錯誤及提高公共部門能力的手段。
對市場模式來說,公務員制度并不以服務為宗旨,公務員是一群假公濟私、自私自利的人,公務員制度是政府發展的頭號大敵。參與模式認為傳統公務員制度只是一個層級節制體系,因而在組織之內強調更多的平等。彈性模式認為公務員制度是良好治理的障礙,但公務員制度所提供的職業保障仍有利于公共組織實行更多的自身變革。解制式改革主張廢除公共部門人事管理中存在的許多法律結構和控制結構。
改革的四種模式除了提出政府所存在的無數共同問題之外,也提出了有關政府和治理的意識形態概念。其中至少有兩個模式(市場模式和參與模式)所提出的改革方法與更寬泛的理論和意識形態概念密切有關。另外兩種改革方法在治理問題上則傾向于提出廣泛性的解決之道,而不是針對特定問題提出特定的答案。雖然每一種模式的支持者都認為他們的獨門功夫可以治療公共部門所有的惡疾,但同時也認識到政府特有的缺點非常普遍。
對治理問題及其前景,作者認為應該有更獨特的和更權變的觀點。不同的改革者使用的是同樣的術語,但說明的卻是不同的事情。雖然每個人都有權選擇使用自己的術語,但當同一術語被用來表示解決同一問題的不同方式時,就會產生混亂。例如,“消費主義”和“選擇”是市場方法和參與方法的主要概念。它們都有強化公民在政策過程中的角色的意思,但是兩種方法為實現目標所采取的手段卻不一樣,選擇“為例,它可以是指在一個提供服務的準市場中個人選擇的權力,也可以是指參與政治過程以進行集體選擇的權力。
探討矛盾。許多矛盾已超越了語義學的范疇,因為其所涉及的根本差異是在“政府錯在何處”以及“應該如何處理”等方面。當討論的方向是在問題的認定以及干預的范圍時,不同概念之間的不一致就很明顯。市場方法和參與方法的倡導者對世界以及這個世界存在的問題就有不同的認識,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已越來越明顯。在理念被轉化成促使政策有效運作的計劃和機制之前,由于理論探討對政府沒有太多實質性的影響,因此兩者間的矛盾可能并不重要。
這四種模式都對問題進行了診斷,并提出了解決方法。任何一個模式要想獲得成功,都必須謹慎地考慮所采用的策略和戰術。這些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對如何介入都有自己的辦法,它們傾向于贊同(或實際上是設想)利用政治的力量去迫使變革或鼓勵變革。
作者寫本書的目的并不在于強迫人們在這些治理模式中間做出選擇,而是為了幫助政府做出更好的選擇,這四種政府改革模式不是必須選擇,甚至僅僅是啟迪和借鑒。就某種程度來講,這些模式(尤其是市場模式)在現實世界中都已經在實施,它們不只有其意識形態上的理由,而且對相關的優點也經過徹底且不偏不倚的考慮。值得注意的是,各種模式并不是僅在一國或者某一層級的政府實行,某一個國家也不是僅僅采取了一種改革的措施,四種模式的總結是對理論的梳理,而非對現實的簡單描述,不存在完全符合。每一種模式都各有其長處,但社會和政府也都會為之付出一定的代價。因此,相關國家在對相關理論進行借鑒時需要立足本國實際,注重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等現實條件,并對相關理論進行符合本國實際的調整,避免出現理論的水土不服,以取得理想的改革結果。
篇2:《誰動了我的奶酪》之讀書筆記
《誰動了我的奶酪》之讀書筆記
這本書中提到了四個小人物,嗅嗅、匆匆、哼哼和唧唧。嗅嗅和匆匆是兩只小老鼠,思維簡單,嗅覺強大。他們不會去想太多的東西,只是憑借著天性的本能去尋找奶酪。但是也就因為如此,他們的跑鞋經常掛在脖子上,以便可以隨時出發去尋找新的奶酪。
而哼哼和唧唧這兩個聰明的小矮人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正是因為他們聰明,所以在尋找到奶酪C站之前,哼哼唧唧比匆匆嗅嗅節約了很多時間,少跑了很多路。但同時,也正因為哼哼唧唧自己也覺得不同與匆匆嗅嗅而瞧不起他們。
當奶酪不見了的時候,笨笨的嗅嗅匆匆因為本能立刻出發去尋找新鮮的奶酪,因為他們原本就發現奶酪在一天天減少,總有一天會全部消失。而哼哼和唧唧卻是在發現奶酪C站之后,在這個幸福的奶酪站中迷失了,漸漸變的不知進取,只會守著固有的奶酪山坐享其成。
原來的追求代表物跑鞋和運動服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當奶酪在一天突然不見了的時候,哼哼唧唧只是在抱怨與懊惱,而不是馬上動身出發去尋找新的奶酪。日復一日,奶酪不會回來的,每天不斷的去奶酪C站尋找不見了的奶酪只會讓人更加郁悶和暴躁。而且因為沒有食物,哼哼唧唧的狀況越來越糟糕。
這就像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很幸福的時候,但是幸福不是一直停留在那里不變的,當時光故去,幸福不在的時候,我們需要馬上行動,去尋找下一個幸福的站點。
篇3:《美國人是如何培養精英的》讀書筆記
《美國人是如何培養精英的》讀書筆記
《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是薛涌美國政治筆記一系列著作中的其中一記,描述的,是美國新精英集團的崛起和社會貧富的進一步分化。中高產階級將他們在荊棘、社會和文化上的優勢轉化為他們對子女從小奠定的教育上的絕對優勢,把子女培養成下一代的社會精英,從而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就會立于不敗之地,別的階層很難與之形成有力的挑戰,而鞏固中高產階級的社會地位,造成美國社會貧富分化愈來愈嚴重,各階層之間的流動也愈來愈小。
只有終身學習,才能“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對一名教師來說尤為受用。對中國教師來說,最緊迫的任務是了解“別國的教育”,而不是簡單地排外。沒必要因害怕“全盤西化”而排斥“別國的教育”。
在《美國人是如何培養精英的》的序中提及到,美國家庭供孩子上鋼琴課的事例。家長一年花5000多美元。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上鋼琴課的孩子還是絡繹不絕。這是為什么呢?有位鋼琴老師十分得意地說:“我的學生長大后干什么的都有,都非常出色。因為學了這些以后,學什么都快?!薄 ′撉僬n實際上是塑造美國未來精英的文化品味的過程。家長希望孩子不僅有世俗的成功,而且有一個感性豐富的靈魂,既能創造生活,也能享受生活,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將來的一切競爭都是全球性的。孩子必須有全球的競爭力。創造力、想像力、領導才能、人文價值、藝術品位等綜合性素質,成為他們從小訓練孩子的根本。
美國的教育專家認為,每個孩子都具創造力,父母、老師、孩子結成三位一體對其進行引導與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將會得到大大的提高。在美國,多數孩子都是幸福的。例如以彈鋼琴為例,家長不會逼迫手指不長的孩子天天練鋼琴,而是依據孩子自身的特性為他們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特長。在中國,很多家長在孩子還不是很了解這個世界需要家長的引導時,會讓孩子去做一些孩子不喜歡,或者是不適合孩子自身發展的一些事情。獨具慧眼的家長是讓孩子做自己擅長的事,自然健康成長,不是主觀代替孩子確立發展目標,更不是貪大求全,要求孩子全能,而是真正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公平、公正的觀念在美國教育的觀念中是必須的,不可缺少的。每個孩子從小就知道隱私的重要性。在美國,由于很好的保護了每個孩子的個性,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每個孩子都是生活的昂首挺胸的,如果在我們有些地方可能就不會了。在美國,家長在孩子心中樹立的都是你只是平凡的一員,任何你想要的都得通過你的努力付出才能得到。在我們這里,有些人總想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寧愿自己苦,也要為孩子營造奢侈的環境,十多歲就開豪車,這就造就了“我爸是李剛”“藥家鑫”等。
這些事件的發生雖然不是普遍,但確實值得我們深思。我覺得,我們應該多學學美國的教育之長,放手讓孩子去鍛煉,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精神和動手能力,讓孩子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多操作與嘗試,使他們遇到挫折是能積極面對,不消極,努力解決困難。孩子長大后始終要獨立的,該來的問題始終也會呈現的,我們應該借鑒書中的教育理念,培養出一個個對生活熱情的,面對問題樂觀的,不死板,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新一代青年,。要想實現這些,她需要父母的引導,每個教育者的辛勤付出。
精英是開放社會競爭產生的,貴族是世襲的。精英集團的興起,像是一場文藝復興,以塑造完整的個人為宗旨,并不僅僅是傳授手藝。耶魯大學的學生,選歷史專業的竟達15%,高居第一。政治學和經濟學(這是純理論的經濟學,并非教你怎樣做生意)緊隨其后。明擺著,這些精英將來是要統治世界的。教育給他們的是價值觀念、社會理念、對未來的遠見、對人類命運的關懷,而不是怎樣在那里數錢。
讀了此書后,我覺得培養孩子做一個完整的人,尤其做一個有能力的人,這是今后發展生存之根本。尤其覺得我們現在的教育是在培養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一個個書呆子,還有一些靠吃自己家里的老家本的,我也很想做一個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