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資治通鑒讀后感
讀《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心得
——以一個法律人的角度
刑二庭張中一
一、所讀書籍情況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26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續資治通鑒》上與《資治通鑒》相銜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以編年體形式記載宋、遼、金、元的歷史,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仿《資治通鑒》體例編寫一部較完備的宋遼金元編年史,全書共220卷,約360萬字。編者以徐乾學《資治通鑒后編》為基礎,并從宋、遼、金、元四史、《續資治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一百多種書中取材,凡四易稿,歷二十年而成。其中北宋部分較精,元代部分較為簡略。
二、自己的閱讀經歷
以前1998在讀高中的時候開始接觸資治通鑒,便如饑似渴看了一部分,后來因學業緊張,就沒讀了。直到20**年在常德中級法院
參加工作,才重拾資治通鑒,看完了之后,便一發不可收拾。接著又讀了《續資治通鑒》,看完后感覺確實不錯。
三、從里面學到的執法方法。
作為一個法院工作人員,自己從里面的法學故事中學到了很多執法方法。
例如:王猛嚴格執法的故事,?秦王堅自河東還,以驍騎將軍鄧羌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陽內史王猛為侍中、中書令、領京兆尹。特進、光祿大夫強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橫,掠人財貨、子女,為百姓患。猛下車收德,奏未及報,已陳尸于市;堅馳使赦之,不及。與鄧羌同志,疾惡糾案,無所顧忌,數旬之間,權豪、貴戚,殺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氣,路不拾遺。堅嘆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大意是說秦王苻堅從河東回來之后,任命驍騎將軍鄧羌為御史中丞,八月,任命咸陽內史王猛為侍中、中書令、兼領京兆尹。太后之弟特進、光祿大夫強德酗酒,橫行不法,掠奪財物人口,為百姓大害。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上奏皇帝后還未得到批示,就已經將強德陳尸街市。苻堅派使者乘快馬傳旨赦免,為時已晚。王猛與鄧羌志同道合,斬除邪惡,紀正冤案,無所顧忌,幾十天時間,被處死和判刑、免官的權豪、貴戚有二十多人,震動了朝廷上下,奸猾之輩屏聲斂氣,境內路不拾遺。苻堅感嘆地說:?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執法必須嚴格,才能真正樹立法律的威信。要想讓人民群眾感嘆?天下有法?,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如今,人民群眾對法治現實普遍不滿,法律還沒有樹立起威信,一些人甚至存在特權意識,作為執法者,必須嚴格執法,才能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法治的存在。
還有李世民自我約束的故事,?高祖之入關也,隋武勇郎將馮翊黨仁弘將兵二千馀人,歸高祖于蒲坂,從平京城,尋除陜州總管,大軍東討,仁弘轉餉不絕,歷南寧、戎、廣州都督。仁弘有才略,所至著聲跡,上甚器之。然性貪,罷廣州,為人所訟,贓百馀萬,罪當死。上謂侍臣曰:?吾昨見大理五奏誅仁弘,哀其白首就戮,方晡食,遂命撤案;然為之求生理,終不可得。今欲曲法就公等乞之。?十二月,壬午朔,上復召五品已上集太極殿前,謂曰:?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今朕私黨仁弘而欲赦之,是亂其法,上負于天。欲席藁于南郊,日一進蔬食,以謝罪于天三日。?房玄齡等皆曰:?生殺之柄,人主所得專也,何至自貶責如此!?上不許,群臣頓首固請于庭,自旦至日昃,上乃降手詔,自稱:?朕有三罪:知人不明,一也;以私亂法,二也;善善未賞,惡惡未誅,三也。以公等固諫,且依來請。?于是黜仁弘為庶人,徙欽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唐太宗因自己所器重的黨仁弘貪污當死,欲加以赦免,但是認為自己以私亂法,應自我懲罰,以謝罪于天,因大臣的勸阻,沒有實行,最后下罪己詔。作為最高統治者,唐太宗對法律表現了莫大的尊重,因私赦黨仁弘而自我譴責,而現在很多領導干部以權壓法,以言代法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而且很多領導干部不會感到任何不妥。
第三個例子是主張辦案要講證據的李道裕被任命為刑部侍郎的
故事,?陜人常德玄告刑部尚書張亮養假子五百人,與術士公孫常語,云?名應圖讖?,又問術士程公穎云:?吾臂有龍鱗起,欲舉大事,可乎??上命馬周等按其事,亮辭不服。上曰:?亮有假子五百人,養此輩何為?正欲反耳!?命百官議其獄,皆言亮反,當誅。獨將作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罪不當死。?上遣長孫無忌、房玄齡就獄與亮訣曰:?法者天下之平,與公共之。公自不謹,與兇人往還,陷入于法,今將奈何!公好去。?己丑,亮與公穎俱斬西市,籍沒其家。歲余,刑部侍郎缺,上命執政妙擇其人,擬數人,皆不稱旨,既而曰:?朕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議張亮獄云‘反形未具’,此言當矣,朕雖不從,至今悔之。?遂以道裕為刑部侍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辦刑事案件要講證據。否則,我們連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還不如。
四、讀史對工作的幫助。
《資治通鑒》偏重于政治、軍事,《續資治通鑒》則偏重于政治,軍事相對少一些。前者描述歷史事件往往繪聲繪色,后者則平直一些。
通過讀史,明白了自周至元,古往今來的一些歷史事件,也激發了我讀明、清史的興趣,使我在史學上的知識有了一定的進步。
《資治通鑒》的宗旨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通過閱讀以上兩書,我想對自己的公務員生涯是有益的,一是樹立了群眾思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歷史上像漢、唐這些偉大王朝都是被農民起義摧毀的,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現在有很多*的群眾,很多人看上去都屬弱勢群體,實際上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很強的,制度設計上確實
有不合理的地方,制度不僅針對窮苦的老百姓,也針對每一個公務員,其實我也是群眾的一員,一定要跟人民大眾站在一起,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第二是樹立了國家安全的思想,居安思危,忘戰必危,北宋作為一個文化昌盛、經濟富裕的國家,在中國歷史上文明達到了很高的高度。但是因為忽視了國家安全,掌權的上層貴族腐敗無能,造成靖康之變,女真人入主中原,北宋被滅,人民涂炭,之后金元迭興,給中華文明帶來了巨大的損失?,F在的國際形勢雖然很久沒有發生大的戰爭,但是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決不能麻痹大意,輕視軍事,把中華民族的前途葬送掉,必須把國家安危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第三是有很多執法的官員值得我們學習,如東漢的強項令董宣,前秦執法不避權貴的王猛,隋文帝時?執法一心,不敢惜死?的趙綽,北宋的包拯,他們身上存在著一些閃閃發光的優點,值得我們法官學習。
?以史為鏡,可以見興替?,《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確實值得一讀。
篇二:資治通鑒讀后感
資治通鑒讀后感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讀罷此書,感受頗多?!顿Y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本書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計時術語作為全書的時間框架體系,如“閼逄攝提格之歲”之類?!伴戝獭毕喈斢跐h語“甲”,“攝提格”相當于漢語“寅”。為什么不用漢語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節語言的干支體系呢?
后來查過資料我才了解其實,我國古文獻明文記載這是天皇語言,即三皇時代的官方語言。明代著名學者萬民英所著《三命通會》云:“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淡泊無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又名“閼逄”——編者注)、旅蒙、柔兆、疆困、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于、執徐、大荒落、敦洋、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說到主要內容則可分為 1《周紀》,五卷。
2.《秦紀》,三卷:《周紀》與《秦紀》原為《通志》卷。
3.《漢紀》,六十卷。
4.《魏紀》,十卷。
5.《晉紀》,四十卷。
6.《宋紀》,十六卷。
7.《齊紀》,十卷。
8.《梁紀》,二十二卷。
9.《陳紀》,十卷。
10.《隋紀》,八卷。
11.《唐紀》,最多,凡八十一卷。
12.《后梁紀》,六卷。
13.《后唐紀》,八卷。
14.《后晉紀》,六卷。
15.《后漢紀》,四卷。
16.《后周紀》,五卷。
經過查閱資料與詢問老師朋友我了解到《資治通鑒》本身的編纂,具有很多特點或優點。首先是它取材廣博和編寫精審,所記敘的歷史是幅員超過萬里,人口超過千萬,時間長達一千多年,而全書不到三百卷,組織精密,條理清楚,詳略得宜,言簡事明,有深入淺出之妙,這是一般史書不能與之相比的。其次,司馬光的治學態度非常嚴謹,所用史料都經過仔細選擇,并將選用的過程和選定的理由,一一記載下來,編成“考異”,成為《通鑒》一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后世流傳中,人們才把它分開了,這項治學方法,因此稱為“考異法”。這都是在組織形式方面比較突出的優點
至于考異法是什么呢,我還不是很了解。仍要請教老師
實資治通鑒中很多故事是用來體現作者對迷信思想的不懈
其迷信思想,在統治者可謂根深蒂固,司馬光常常依據事實揭破其底細。如記武則天之事:“太后好祥瑞。有獻白石赤文者,執政詰其異,對曰:?以其赤心?。(李)昭德怒曰:?此石赤心,它石盡反耶!?左右皆笑?!庇郑骸疤罅曍?,使與鸚鵡共處,出示百官。傳觀未遍,貓饑,搏鸚鵡食之。太后甚慚?!保ú⒁姟短萍o》二一長壽元年)事雖細微,意義則甚為重大。又如鎮壓黃巢起義的高駢,據有揚州,為霸一方,而聽信玩弄神仙之術的呂用之,終至于城破身死?!锻ㄨb》詳記其事,不掩飾,亦不夸大,讀者自然留下深刻的印象(《唐紀》七○至七三)。此類記載不僅表明司馬光的見解正確,同時也表明其文學手法高妙。關于幾次大戰役的描寫,如昆陽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淮西之戰等,都極簡練而生動,稱為古代敘述戰爭的典型之作
當然由于當時的水平與局限我又讀了許多后續內容其中指出了不少錯誤如《史記》錯記了戰國時期各國的年代,因而將齊宣王伐燕記為湣王之事,與《孟子》、《國策》諸書的記載均不合,現在根據《竹書紀年》已經糾正了這個錯誤?!吨駮o年》是魏國的史書,因與儒家經典記載多不一致,在宋代不受人重視,以致后來逐漸失傳,現在看到的是輯錄本。司馬光雖然看到過原本的《竹書紀年》,而不知利用,于是硬將齊宣王的年代比《史記》拉后十年,避免了與《孟子》等書的矛盾,其實毫無根據,不能作為史實看待。又如著作《后漢書》的范嘩,在朝臣爭權中被殺,而誣加以叛逆的罪名,編造了很詳細的情節,《宋書》全收于《范嘩傳》中,司馬光未作分辨,也照樣采用了(《宋紀》六),到清朝,王鳴盛才辨明了當時的史實(參看《十七史商榷》卷六一)。又如東晉時期世家大族當權,陶侃為一代名臣而出身于寒門,世家出身的當權者對他多加誣蔑,《晉書》不辨真偽都收錄下來?!锻ㄨb》已多予刪汰,但亦有刪汰不盡者,如云侃“以不豫顧命為恨”(《晉紀》一六)。陶侃為地方長官,與晉明帝也無特殊關系,自然無必要參豫顧命,清王懋竑為陶侃作了正確的辨白(參看《白田草堂存稿》卷四)。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小錯而否定大的成果
《資治通鑒》是一部分量比較大的書,同時也是值得通讀的一部書。如何通讀這樣一部大書?
然而在我看來司馬光的思想中也存在聚賢他的思想,是一套嚴密的等級制度,一套金字塔型的,在他希望這等級制度是不要變動的。這從臣光曰中可以看出。但事與愿違,犯上作亂的事情層出不窮。這從根本上沖擊了儒家的體系,我不知怎么辦,但儒者有辦法。于是一個彌天大謊被創造出來,而一些正直的儒者也信以為真,一起為這個彌天大謊添枝加葉。 這個彌天大謊就是天命。
如果問我得到了什么?我會說是當時的一種君主制度與格局的思考大秦一統天下,在西周封建的基礎上立國,當時面臨著一組不可解的矛盾:以順的方法沿襲古制,則不符合新時期社會解構的需求,革新,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去突破阻礙,最大的阻礙來自于六國舊民,無論是貴族血統,還是無知愚忠,亦或地緣差異,人們不可能自然而然地立即適應一個全新的社會結構,只能強迫,強迫,就失人心。秦通過足令其喪盡民心的方式完成了由封建制到郡縣制的革新,完成了社會進化的需求,實質是為后來的大漢朝做了嫁衣裳。魏收在評論宇文泰的建國時說:“陳涉首事不終,劉季因而創業;賀拔元功夙隕,太祖籍以開基?!边@是就個人成就而言,這個道理放大到國家層面,則是漢興由秦,秦把黑臉都唱了,漢的白臉才好唱。秦法,真有后代傳言那么嚴酷嗎?只不過是作為時代矛盾的犧牲品的一個借口,大概不是為大漢的真正大一統背了黑鍋?
惠政,有個極其需要避免的要點,也是歷來君主們疑神疑鬼得最多的一個方面,那就是下面的人像司馬懿那樣,把人心都從曹家收買到司馬家了。如何避免?老實說,高高在上的位置,自然需要能力足備的人去擔當,庸主奸臣,想要不顛覆,真心難。這些事實,告訴我們兩個重要的道理,第一是黑臉不好唱,應該優先選擇白臉,沒得選除外;第二個道理是不怪敵人太狡猾,只怪自己不明智,遺憾的是大概沒有幾個蠢皇帝會認為自己蠢吧,不獨皇帝,可能包括生活中大部分的人,其中可能有我,也可能有你。
道義是個抽象的概念,不如量化成擔當。當時若不是趙無恤主動擔當,三晉的命運還真不好說,很可能會被智伯各個擊破,因為后來的晉陽反擊戰獲勝,偶然的因素不小。段規為韓康子建議的策略是等,等到有人受不了,到時候再看,任章則拋出“將欲取之,必姑與之”的觀點,聽上去有理,似乎后來的事實也可以反證他做得對,而實際上不然,因為三晉之所以能夠反敗為勝,一在于趙無恤擔當了責任,而智伯自己又粗心大意。智伯若不大意,一味慫的韓、魏,最終一定逃不過如后來六國亡于秦的結局,而六國采取的就是他“將欲取之,必姑與之”的策略,不斷用土地賄賂秦國,希望將戰火引向他人,自己坐收漁利。只可惜再沒有一個趙無恤出來擔起責任,而秦又不肯失誤。由此可知,道義其實是個必要的概念,沒有趙無恤肯擔道義,那兩家主仆,再聰明,再狡猾,也只是小聰明,被滅的命。
綜上所講資治通鑒有利有弊。以我愚見,我們可以了解上面的一些故事典籍。擴充自我,但不能一味陷于其中。
篇三:資治通鑒讀后感
《資治通鑒》讀后感
《資治通鑒》是古典史書中的一部巨著,司馬光在成書后不到兩年,就積勞成疾而逝,他用他畢生的心血凝聚而成的這樣一部浩大而精致的作品。王國的興替、人生的盛衰、風起云涌的政治、驚心動魄的戰爭、奮勇爭先的勇士、運籌帷幄的智者、精彩的史實都被司馬光描述的淋漓盡致呈現在《資治通鑒》之中。
讀史可以使人明智,以史為鑒,不要再犯前人犯過的錯誤。中國兩大史書《史記》和《資治通鑒》對比,司馬遷著《史記》是抱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胸懷;而司馬光則完全沒有“成一家之言”的“私心”,他是帶著“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和“著生民之休戚,使觀者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誡”的孤孽之心去著的《資治通鑒》。
正是因為讀《資治通鑒》,我知道了“惟賢惟德可以服人”、“茍能識人,何患無才”、“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智者避危于無形”、“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等等通俗易懂卻真的很有啟發作用的句子,在生活中為人處事的細節處處可用,也提醒我們注意明察。
例如,(劉秀接見馬援)謂援曰:“卿遨游二帝間;今見卿,使人大慚?!痹D首辭謝,因曰:“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矣?!比缤斀裎覀兊纳鐣髽I競爭激烈,堪稱“天天都是亂世”。所以企業會不惜花重金挖墻腳,人才也要看這家企業是否值得投入青春歲月,而不是盲目的隨意進入人家企業工作,選對老板才是最重要的。
又如,(楊震)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闭鹪唬骸疤熘刂?,我知子知,何為無知者!”密愧而出。再怎么機密的事情,至少當事人自己知道。更何況“隔墻有耳,槽中有人”,所以說“若要人莫知,除非己莫為?!比欢?,如果只是害怕出事而不貪污,終數消極被動,不如立身正己的清廉原則。
《資治通鑒》在古代史給皇帝看的,勸諫皇帝能鑒古知今,而當今的民主時代,百姓是社會的主角,人們依舊可以讀《資治通鑒》明察公仆的的是所在。
篇2:《誰動了我的奶酪》之讀書筆記
《誰動了我的奶酪》之讀書筆記
這本書中提到了四個小人物,嗅嗅、匆匆、哼哼和唧唧。嗅嗅和匆匆是兩只小老鼠,思維簡單,嗅覺強大。他們不會去想太多的東西,只是憑借著天性的本能去尋找奶酪。但是也就因為如此,他們的跑鞋經常掛在脖子上,以便可以隨時出發去尋找新的奶酪。
而哼哼和唧唧這兩個聰明的小矮人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正是因為他們聰明,所以在尋找到奶酪C站之前,哼哼唧唧比匆匆嗅嗅節約了很多時間,少跑了很多路。但同時,也正因為哼哼唧唧自己也覺得不同與匆匆嗅嗅而瞧不起他們。
當奶酪不見了的時候,笨笨的嗅嗅匆匆因為本能立刻出發去尋找新鮮的奶酪,因為他們原本就發現奶酪在一天天減少,總有一天會全部消失。而哼哼和唧唧卻是在發現奶酪C站之后,在這個幸福的奶酪站中迷失了,漸漸變的不知進取,只會守著固有的奶酪山坐享其成。
原來的追求代表物跑鞋和運動服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當奶酪在一天突然不見了的時候,哼哼唧唧只是在抱怨與懊惱,而不是馬上動身出發去尋找新的奶酪。日復一日,奶酪不會回來的,每天不斷的去奶酪C站尋找不見了的奶酪只會讓人更加郁悶和暴躁。而且因為沒有食物,哼哼唧唧的狀況越來越糟糕。
這就像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很幸福的時候,但是幸福不是一直停留在那里不變的,當時光故去,幸福不在的時候,我們需要馬上行動,去尋找下一個幸福的站點。
篇3:《美國人是如何培養精英的》讀書筆記
《美國人是如何培養精英的》讀書筆記
《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是薛涌美國政治筆記一系列著作中的其中一記,描述的,是美國新精英集團的崛起和社會貧富的進一步分化。中高產階級將他們在荊棘、社會和文化上的優勢轉化為他們對子女從小奠定的教育上的絕對優勢,把子女培養成下一代的社會精英,從而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就會立于不敗之地,別的階層很難與之形成有力的挑戰,而鞏固中高產階級的社會地位,造成美國社會貧富分化愈來愈嚴重,各階層之間的流動也愈來愈小。
只有終身學習,才能“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對一名教師來說尤為受用。對中國教師來說,最緊迫的任務是了解“別國的教育”,而不是簡單地排外。沒必要因害怕“全盤西化”而排斥“別國的教育”。
在《美國人是如何培養精英的》的序中提及到,美國家庭供孩子上鋼琴課的事例。家長一年花5000多美元。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上鋼琴課的孩子還是絡繹不絕。這是為什么呢?有位鋼琴老師十分得意地說:“我的學生長大后干什么的都有,都非常出色。因為學了這些以后,學什么都快?!薄 ′撉僬n實際上是塑造美國未來精英的文化品味的過程。家長希望孩子不僅有世俗的成功,而且有一個感性豐富的靈魂,既能創造生活,也能享受生活,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將來的一切競爭都是全球性的。孩子必須有全球的競爭力。創造力、想像力、領導才能、人文價值、藝術品位等綜合性素質,成為他們從小訓練孩子的根本。
美國的教育專家認為,每個孩子都具創造力,父母、老師、孩子結成三位一體對其進行引導與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將會得到大大的提高。在美國,多數孩子都是幸福的。例如以彈鋼琴為例,家長不會逼迫手指不長的孩子天天練鋼琴,而是依據孩子自身的特性為他們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特長。在中國,很多家長在孩子還不是很了解這個世界需要家長的引導時,會讓孩子去做一些孩子不喜歡,或者是不適合孩子自身發展的一些事情。獨具慧眼的家長是讓孩子做自己擅長的事,自然健康成長,不是主觀代替孩子確立發展目標,更不是貪大求全,要求孩子全能,而是真正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公平、公正的觀念在美國教育的觀念中是必須的,不可缺少的。每個孩子從小就知道隱私的重要性。在美國,由于很好的保護了每個孩子的個性,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每個孩子都是生活的昂首挺胸的,如果在我們有些地方可能就不會了。在美國,家長在孩子心中樹立的都是你只是平凡的一員,任何你想要的都得通過你的努力付出才能得到。在我們這里,有些人總想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寧愿自己苦,也要為孩子營造奢侈的環境,十多歲就開豪車,這就造就了“我爸是李剛”“藥家鑫”等。
這些事件的發生雖然不是普遍,但確實值得我們深思。我覺得,我們應該多學學美國的教育之長,放手讓孩子去鍛煉,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精神和動手能力,讓孩子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多操作與嘗試,使他們遇到挫折是能積極面對,不消極,努力解決困難。孩子長大后始終要獨立的,該來的問題始終也會呈現的,我們應該借鑒書中的教育理念,培養出一個個對生活熱情的,面對問題樂觀的,不死板,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新一代青年,。要想實現這些,她需要父母的引導,每個教育者的辛勤付出。
精英是開放社會競爭產生的,貴族是世襲的。精英集團的興起,像是一場文藝復興,以塑造完整的個人為宗旨,并不僅僅是傳授手藝。耶魯大學的學生,選歷史專業的竟達15%,高居第一。政治學和經濟學(這是純理論的經濟學,并非教你怎樣做生意)緊隨其后。明擺著,這些精英將來是要統治世界的。教育給他們的是價值觀念、社會理念、對未來的遠見、對人類命運的關懷,而不是怎樣在那里數錢。
讀了此書后,我覺得培養孩子做一個完整的人,尤其做一個有能力的人,這是今后發展生存之根本。尤其覺得我們現在的教育是在培養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一個個書呆子,還有一些靠吃自己家里的老家本的,我也很想做一個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