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成本法應用模式
作業成本法是適應現代高科技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一般來說,具備下列特征的企業將從作業成本法的采用中更多獲益:其一,高額的間接計入費用;其二,產品種類繁多;其三,各產品需要的技術服務的程度不同;其四,各次生產運行數量相差很大且生產準備成本昂貴;其五,隨時間推移作業變化很大,但會計系統變化較小;其六,有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作業成本法與適時制生產系統配合使用,可實現技術、管理和經濟的統一,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是,作業成本法作為先進成本計算方法、先進管理方法與先進管理思想相統一的綜合管理體系,其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靈活性,并不絕對為環境條件所限制。普通企業可以應用作業成本法的先進管理思想改善企業管理,還可根據實際需要部分應用作業成本法作為一種輔助手段。
3.1作業成本系統的設計
1、框架設計
框架設計階段的任務是明確作業成本系統的特征,為此必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現有會計信息系統的特點如何,能否提供作業成本法所需的原始信息?若不能,是改進現有會計信息系統還是作業成本信息獨成體系?
(2)要求相對準確還是高度精確的成本信息?
(3)初始設計復雜化還是初始設計簡易化,應用過程中逐漸完善?
2.作業成本系統的設計
作業成本系統的設計需要企業內部各方面的協同努力,因此在設計開發作業成本系統之前,必須使企業組織內部對作業成本系統有相當程度的理解和認同,明確作業成本系統的兩個基本目的:(1)計算成本;(2)為日常成本控制和企業的持續改進提供信息支持??梢哉f,作業成本系統的設計是成本分配觀和過程分析觀的綜合。此后,作業成本系統的設計可以按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分析和確定生產經營過程消耗的資源
分析生產經營過程消耗的資源可以從賬目和預算科目入手,根據企業的業務特點將賬目和預算科目進行組合或分解,從而將消耗的資源重新分類。
第二步,作業的認定與整合
由于企業的原有部門往往已將同類或相關的作業歸并在一起,作業的認定可以從組織框圖開始,細分并描述原有各部門所包含的作業。這--階段中一種有用的方法是詢問部門經理或車間主任使用每個部門工作人員的目的。當所有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被充分分析后,可以肯定列示的作業是完整無缺了。在作業認定的同時,可以發現并消除一些不增值作業。
作業認定完成后,根據管理上的要求,打破部門界限,對同質的作業進行作業整合。整合時應注意的問題有:
(1)作業整合應粗細得當,以保證成本控制和各種作業成本信息的分類組合,如:按產品、按顧客的組合;
(2)整合在一起的作業不但要有同質性,而且要屬于同一層次;
(3)關注作業在成本上的重要性,將重要的作業單獨列示,次要的作業合并列示。
第三步,作業鏈的描述
根據過程分析觀,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就是一系列作業由此及彼,由內及外推移而形成的作業鏈。作業鏈的描述可以以業務為導向,跟蹤資源耗費向已認定作業的轉移,描述作業與作業以及作業與產品的聯系,如下圖所示:
作業鏈描述旨在明確作業間的鏈接關系,,著眼于成本發生的前因后果,為成本控制和作業鏈重新構建服務。作業鏈的描述過程中會發生作業鏈中斷現象,這往往是由不增值作業造成的,如圖中的作業H就是不增值作業,盡可能避免或消除不增值作業是改進管理的方向。作業鏈的描述過程也是現有作業鏈的修正過程。作業鏈的描述重在為作業管理服務,同時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作業成本計算提供了輔助性思路。
第四步,成本動因的選擇
成本動因的選擇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根據作業對資源的消耗,選擇資源動因;二是根據產品對作業的消耗,選擇作業動因。作業鏈的描述為成本動因的選擇提供了依據和思路。確定成本動因時應注意的問題是:
(1)與作業對資源、產品對作業的實際消耗密切相關;
(2)盡可能在保證上述相關性的前提下,選擇易于計量或有現成計量記錄的成本動因;
(3)有助于控制成本和激勵業績的改進;
第五步,設置作業成本庫,建立作業成本計算的兩階段分配體系
設置作業成本庫要考慮作業鏈所描述的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特點,并特別注重作業成本庫的同質性,注重對成本動因的選擇,否則會導致成本分配的扭曲。這一步驟的工作要以成本效益原則為指導。
企業設計并推行作業成本法時,應注意以下三點:
1.認識作業成本法的本質與現行成本計算、管理方法的差異,設計作業成本系統妻從企業自身的特點和獨特需要出發。
2.認識到作業成本法也存在局限性,主要是作業的確認和成本動因的選擇并不總是客觀的和可驗證的,因此它不是能滿足所有成本信息需要的面面俱到的系統。
3.作業成本系統設計完成后,仍需進行有效的監督與管理,并在實施中不斷改進完善,否則將前功盡棄。
3.2作業成本法的靈活應用
1、應用作業管理思想。企業應適應買方市場的環境特點,深入開展增值性分析、因果聯系分析,關注增值性及成本與產品服務、顧客的因果聯系,以高質量、低成本、適銷對路的產品保證企業的生存和持續發展。
2.應用過程分析思想。企業應著眼于成本發生的前因后果與整體最優化,一方面重視產品開發和設計的管理,關注新產品的開發,不斷改進產品設計和工藝設計,使資源配置更為合理、有效;另一方面關注銷售、售后服務等非生產環節發生的作業成本。
3.傳統成本法下,產量高、復雜程度低的產品成本往往高于其實際發生成本;產量低、復雜程度高的產品成本往往低于其實際發生成本。根據這一結論,對那些產品規格特殊且無明顯市價規則、價格彈性也很低的產品,企業可以適當提高售價,賺取高額利潤;對那些產量高、復雜程度低、市場競爭激烈的產品,企業可以適當降低售價,擴大市場占有率,賺取較高利潤。
4.企業參照市場、行業、競爭對手等相關信息發現傳統成本法提供的產品成本信息不夠準確,影響到企業決策的正確性時,可以部分地采用作業成本法重新計算產品成本。
例如,企業產量較高的某類產品的定價如果出乎意料地高于市場價格或競爭對手的同類產品價格,則有可能是傳統成本計算高估了產量高、復雜程度低的產品成本。
又如,兩類產品的工藝復雜程度相差很大,但會計資料卻顯示二者的產品成本相近,這也可能是傳統成本計算低估了工藝復雜、產量低的產品成本;高估了工藝簡單、產量高的產品成本所致。
5.企業可根據導致成本發生的不同作業,采用多個分配標準分配間接成本,提供相對準確的成本信息,而不再局限于直接人I或機器工時標準。
6.對于相對重要或者管理難度大的部門,企業可以局部使用作業成本法,立足于作業層次進行管理,充分利用非財務信息,結合財務信息進行業績評價與考核。
7.受環境變化影響較大的企業,可以對其生產經營過程進行經常性的作業分析和過程分析,進行作業鏈、價值鏈管理,在變化的環境中實現局部或整體的優化組合。
篇2:房地產估價成本法中土地取得費
根據有關國家法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依法使用的土地包括國家所有的土地和國家征用的原屬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實際上就是根據兩種不同的取得發生不同的取得費用。
一、對于征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因為發生了土地所有權的轉移,即由農民集體所有轉為國家所有,必然要對原所有權人進行補償。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征用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償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征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費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征用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償費的標準規定”;“征用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交納新菜地開發基金”。從征地行為的實質看,它是國家依法采取的強制性手段,其實質是對原所有人未來收益的補償,是地租資本化的另一種表現,亦即土地取得費,可稱之為原地租的資本化。
二、對于使用國家土地,使用人要支付土地出讓金。這份費用實質上包含了征地費,因為現在的國有土地,可能是在過去某個時期由國家委托某個單位征用的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當時也是支付了征地費的。即使一開始就是國有土地,對土地使用人而言,它與通過征用得到的土地并無任何區別,只不過將“征地費”支付給國家而不是支付給農民集體而已。這種情況下的土地取得費,不僅僅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費用,從實質上而言,它是土地使用權的購買價格──是對原使用人投資的一種補償,這種補償可以包括原使用人支付的土地取得費土地開發費等,如批準土地熟地價格。
總之,在實際估價中,在求取土地取得費時,應根據土地的用途、性質(內銷或外銷),按照國家或各地的標準進行計價。
篇3: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1.1作業成本計算
作業成本法最初作為一種正確分配制造費用、計算產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在資源和產品之間引入一個中介--作業,基本原則是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生產導致作業的發生,作業導致成本的發生。
根據這一原則,作業成本計算按如下兩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確認作業、主要作業、作業中心,按同質作業設置作業成本庫;以資源動因為基礎將間接費用分配到作業成本庫;
作業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為主體,消耗了一定資源的特定范圍內的工作,是構成產品生產、服務程序的組成部分。實際工作中可能出現的作業類型一般有:起動準備、購貨訂單、材料采購、物料處理、設備維修、質量控制、生產計劃、工程處理、動力消耗、
存貨移動、裝運發貨、管理協調等。
作業引發資源的耗用,而資源動因是作業消耗資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間接費用應當根據資源動因歸集到代表不同作業的作業成本庫中。
由于生產經營的范圍擴大、復雜性提高,構成產品生產、服務程序的作業也大量增加,為每項作業單獨設置成本庫往往并不可行。于是,將有共同資源動因的作業確認為同質作業,將同質作業引發的成本歸集到同質作業成本庫中以合并分配。按同質作業成本庫歸集間接費用不但提高了作業成本計算的可操作性,而且減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業動因為基礎將作業成本庫的成本分配到最終產品。
產品消耗作業,產品的產量、生產批次及種類等決定作業的耗用量,作業動因是各項作業被最終產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例如,起動準備作業的作業動因是起動準備次數,質量檢驗作業的成本動因是檢驗小時。明確了作業動因,就可以將歸集在各個作業成本庫中的間費用按各最終產品消耗的作業動因量的比例進行分配,計算出產品的各項作業成本,進而確定最終產品的成本。
成本計算程序如下圖所示:
綜上所述,作業成本法區別于傳統成本計算法的主要特點是:
其一,以作業為基本的成本計算對象,并將其作為匯總其他成本(如:產品成本、責任中心成本)的基石;
其二,注重間接計入費用的歸集與分配,設置多樣化作業成本庫,并采用多樣化成本動因作為成本分配標準,使成本歸集明細化,從而提高成本的可歸屬性;
其三,關注成本發生的前因后果。
產品的技術層次、項目種類、復雜程度不同,其耗用的間接費用也不同,但傳統成本計算法認為所有產品都根據其產量均衡地消耗企業的所有費用。因此,在傳統成本法下,產量高、復雜程度低的產品的成本往往高于其實際發生成本;產量低、復雜程度高的產品的成本往往低于其實際發生成本。
作業成本計算以作業為聯系資源和產品的中介,以多樣化成本動因為依據,將資源追蹤到作業,將作業成本追蹤到產品,提供了適應現代制造環境的相對準確的成本信息。作業成本計算以財務為導向,從分類賬中獲得主要成本(如,間接費用)項目,進而將成本
追蹤到作業成本庫,再將作業成本庫的成本分配到各產品,側重于對歷史成本費用進行分析,是成本分配觀的體現。
1.2作業管理
成本分配觀的認識使成本計算的正確性得以提高,而要有效地控制成本的發生并降低成本就必須立足于過程分析觀來進一步認識成本與作業的關系。過程分析觀以業務為導向,從實物流動及其與數量化、非財務的產品與勞務的關系的層面來分析生產經營過程。具體而言,首先要確定實物的消耗量;其次是確定生產經營過程消耗了何種資源。耗用資源就會發生成本,一旦明確了消耗形態,就可以直接追蹤資源耗用作業的全過程,從根源上對成本進行控制,支持生產經營過程的持續改善。過程分析觀承認多層次作業,既強調在一個過程中作業的相對獨立性,又強調作業的鏈接關系。在過程分析的基礎上,作業管理得以實現。
作業管理就是將企業看作由顧客需求驅動的系列作業組合而成的作業集合體,在管理中努力提高增加顧客價值的作業的效率,消除遏制不增加顧客價值的作業,實現企業生產經營的持續改善。不增加顧客價值的作業以及增加顧客價值但無效率的作業稱為不增值作業, 由不增值作業引發的成本稱為不增值作業成本。作業管理一般包括確認作業、作業鏈和成本動因分析、業績評價以及報告不增值作業成本四個步驟,主要采用如下方法降低成本:
(1)作業消除
作業消除就是消除不增值的作業。即先確定不增值的作業,進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例如將原材料從集中保管的倉庫搬運到生產部門,將某部門生產的零件搬運到下一個生產部門都是不增值作業。如果條件許可,將原料供應商的交貨方式改變為直接送達原料使用部門,將功能性的工廠布局轉變為單元制造式布置,就可以縮短運輸距離,削減甚至消除不增值的作業。
(2)作業選擇
作業選擇就是盡可能列舉各項可行的作業并從中選擇最佳的作業。不同的策略經常產生不同的作業,例如不同的產品銷售策略會產生不同的銷售作業,而作業引發成本,因此不同的產品銷售策略,引發不同的作業及成本。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選擇作業成本最低的銷售策略,可以降低成本。
(3)作業減低
作業減低就是改善必要作業的效率或者改善在短期內無法消除的不增值的作業,例如減少整備次數,就可以改善整備作業及其成本。世界著名機車制造商Hardley-Davidson,就通過作業減低方式減少了75%的機器整備作業,從而降低了成本。
(4)作業分享
作業分享就是利用規模經濟效應提高必要作業的效率,即增加成本動因的數量但不增加作業成本,這樣可以減低單位作業成本及分攤于產品的成本。例如新產品在設計時如果考慮到充分利用現有其他產品使用的零件,就可以免除新產品零件的設計作業,從而降低新產品的生產成本。
可以說,發展至今,作業成本法已成為以作業為核心、成本分配觀和過程分析觀二維導向、作業成本計算與作業管理相結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如下圖所示:
成本分配觀
成本分配觀導向下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分析各種決策,過程分析觀導向下提供的信息反映作業過程的動態關系,為從根源上控制成本、評價業績、持續改善生產經營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