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問題匯總
1、梁柱節點箍筋施工問題
在實際施工中,梁柱節點區鋼筋密集,構造復雜,特別是處于結構中間部位的柱子,梁柱鋼筋縱橫交錯,梁的縱向受力鋼筋要放在柱縱向鋼筋內部,呈井子形交叉,這樣柱子的箍筋綁扎就很不方便。在框架結構施工中,施工單位普遍采取先安裝梁板模板,再綁扎安裝梁鋼筋,待梁鋼筋安裝結束,然后整體沉梁,那么節點區箍筋就無法綁扎,致使梁柱節點區出現不放、少放或者即使放也是雜亂的擠在一起,這樣就會給節點區質量留下安全隱患。
由于意識到這個問題對工程質量的影響,有些施工單位施工人員就采取用兩個開口箍筋對向拼合的方法,然而這種做法顯然是不符合規范規定的。根據規范的規定,為保證箍筋對混凝土核心區起到約束作用,箍筋要封閉、末端要有彎鉤。還有的做法就是在沉梁之前就把柱箍筋綁扎好,然后和梁一起下落,由于箍筋與柱縱筋摩擦且下落不平衡,使得箍筋不能下落出現施工人員強力往下打的現象,不但把箍筋打得變形,而且也不能使得箍筋到位。這樣做的結果是箍筋沒有得到封閉綁扎且雜亂變形,間距更不會滿足規范要求。以上兩種方法都不能解決節點核心區箍筋施工的問題。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鋼筋下料加工的時候,就考慮增加若干根與箍筋同級別的短鋼筋;具體長度根據節點區箍筋高度確定,箍筋開口處先焊接好,然后把柱箍筋按照設計間距用短鋼筋焊接,可以在箍筋每邊或兩邊相對焊接即可,加工成上下開口四周封閉的整體骨架。
第二,在安裝梁鋼筋之前,把整體骨架套入柱縱筋并用墊木擱置在樓板模板面上,然后穿梁縱向鋼筋并綁扎,待梁鋼筋安裝完沉梁時,節點區骨架就與梁整體下落,且不會出現變形、開口的問題。這種方法可保證節點區箍筋的間距與數量,實施效果很好,使得節點區箍筋能夠滿足規范要求。
2、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同的問題
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設計時,根據設計原則,為保證“強柱弱梁”強節點的要求,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通常會比梁板高,而且隨著建筑物高度的增加,兩者的差距會更大。然而這樣的話,就會給實際施工帶來很*煩。在框架結構施工中,比較普遍的做法是柱和梁板混凝土分兩批集中澆筑,即節點區采取和梁板結構混凝土相同強度等級澆筑。如果單獨澆筑節點區,會存在因供應量少和與梁板分隔困難的問題,若同柱一起澆筑,會因節點區混凝土施工縫留置出現違背規范規定的問題,如與梁板同時澆筑存在節點“夾層”,存在質量隱患。
根據文獻規定,梁柱混凝土強度等級相差不宜大于5MPa,如果超過時,梁柱節點區施工時應作專門處理,使節點區混凝土強度等級與柱相同。特別強調節點核心區的混凝土強度等級要與柱相同,不能與梁板混凝土強度等級相同;而文獻規定,當柱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高于梁板的設計強度時,應該對梁柱節點核心區混凝土強度等級采取有效措施,保證節點混凝土的強度。兩個規范都在保證強節點的設計原則。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
為了方便施工,可以直接在梁端(柱邊)設置垂直交界面,采用快易收口網,可避免在板內設置交界面,使施工難度降低;但為防止交界面出現施工冷縫,建議施工時節點區混凝土采用塔吊用漏斗澆筑,梁板混凝土則采用泵送,同時澆筑嘲。
要保證核心區混凝土的強度,具體做法是在節點處增加縱向鋼筋,設置型鋼或矩形芯柱及增加箍筋予以補強。這種方法施工方便,質量容易保證,易被施工單位接受,但節點區軸壓比增大,延性減小。
3、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問題
保護層厚度的規定是為滿足結構構件的耐久性要求和對受力鋼筋有效錨固的要求。保護層厚度大小,無法滿足上述要求,太大則構件表面易開裂。施工時須嚴格按規范和設計要求保證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但實際施工時很難做到。高層建筑中。由于柱箍筋直徑較大,間距較密,肢數較多,加工難度較大。安裝時內外箍筋很難做到完全重疊,只能部分外突部分內凹,外突箍筋使模板無法安裝,為此施工單位總是有意識地將箍筋做小一點以便安裝模板。但會造成柱縱筋保護層偏大,解決該問題有賴于提高現場加工精度。
在框架結構施工中,由于樓面標高是一致的。雙向框架梁同時穿越柱節點時,必然造成一側框架梁面筋保護層厚度偏大(往往會超過40mm)。井宇架梁節點也有同樣問題,這些問題無法避免。但需注意:一是梁箍筋的下料問題.由于一向框架梁面筋需從另一向框架梁面筋底下穿過。若該向框架梁端箍按原尺寸下料,面筋無法直接綁扎到箍筋上,對梁骨架受力不利,因此梁端箍筋下料時高度可減小2-3cm(僅一向框架梁端需要);二是施工時以哪一向為主,保護層厚度增大,截面有效高度變小,正截面受彎承能力減小(約5%),設計時是否考慮這種影響,另一方面構件表面容易開裂,《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第9.2.4條規定:當梁、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大于40mm時,應對保護層采取有效的防裂構造措施;對此須在設計時就明確以哪一向為大,并對保護層厚度偏大的一向梁端加鋪一層鋼絲網以防表面開裂。
4、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冬期施工的問題
冬期施工首先要編制冬期施工技術措施與方案。編制冬施技術措施與方案一定要結合實際統籌兼顧,做到科學合理,全面、具體、適用,確保冬施質量。做好室外氣溫與周圍環境溫度測量,以便及時掌握冬施的開始時間。在施工現場有代表性的位置設置測溫點,定時定點每晝夜測溫不少于4次,求出平均溫度并做好統計與記錄。
量混凝土出罐、人模溫度。每一工作班不少于4次?;炷琉B護溫度應符合下列要求:應在易于散熱的部位設置測溫孔(孔深宜為10cm~15cm,也可為墻厚的1/2或板厚的1/2),全部測溫孔均應編號,并繪制測溫孔布置圖;測量混凝土溫度時,溫度計應采取措施與外界氣溫隔離,溫度計留置在測溫孔內的時間不應少于3min,在達到臨界強度以前每2h測量一次,以后每6h測量一次,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凍。
從施工實踐來看,混凝土工程冬期施工一般宜優先選用綜合蓄熱法,其施工簡單,經濟合理且易于保證質量。綜合蓄熱法即根據室外及周圍環境溫度摻加早強防凍劑,同時對混凝土及時進行保溫覆蓋,充分利用預加熱量和混凝土在硬化過程中放出的水化熱,防止熱量過快損失,減緩混凝土的冷卻速度,使混凝土在正常溫度條件下達到預定的設計強度。在城市小區群體工程建設中,由于受現場場地條件限制以及文明施工和減少環境污染等方面考慮通常都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所以,在冬期施工混凝土的配制方面主要由商品混凝土廠家來具體控制。施工現場主要是控制混凝土拌合物出機溫度不宜低于10℃,入模溫度不得低于5℃。
冬期施工混凝土的養護嚴禁澆水且混凝土外露表面必須及時覆蓋,覆蓋層的厚度應根據熱工計算確定?;炷恋某跗陴B護溫度不得低于防凍劑的規定溫度,達不到規定溫度時應立即采取保溫措施。
篇2:乳膠漆常見施工問題其產生原因
乳膠漆的常見施工問題及其產生原因
1、涂刷乳膠漆后墻面發花的原因?
1)漏底發花:乳膠漆施工過程中由于涂刷不均勻造成發花;
2)泛堿發花:基層處理過程中使用的膩子堿性過高,破壞了乳膠漆的成分導致發花;
3)水跡發花:基層含水量過高,干燥程度不同,導致被涂刷表面有發花的現象;
4)使用劣質的滾筒施工。
2、涂刷乳膠漆后墻面泛黃是什么原因?
在通風條件較差的條件下,稀釋劑中的二甲苯成分與乳膠漆中的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導致墻面泛黃。
3、涂刷乳膠漆后墻面起粉是什么原因?
1)過度稀釋,破壞乳膠漆的分子結構易造成粉化;
2)基層含水率過高;
3)墻體堿性過高。
4、涂刷乳膠漆后墻面開裂是什么原因?
1)墻體本身存在結構性的裂紋,導致表層乳膠漆開裂;
2)基層的膩子出現裂紋,導致表層乳膠漆開裂;
3)施工時,氣溫過高,乳膠漆涂刷過厚,易形成乳膠漆表里干燥速度不同,導致乳膠漆開裂。
5、涂刷乳膠漆后墻面出現霉點是什么原因?如何判別是霉點?
1)表面發霉:主要原因是通風不佳,濕度較高。乳膠漆表面存在的有機物易滋生霉點;
2)基層發霉:由于基層的膩子處理不當,殘存有有機物,并在沒有干燥完成的情況下施工,導致基層出現霉點并滋生到乳膠漆表面;
3)霉點一般為咖啡色,如是基層發霉,低部為黑色,一直滲入膩子中;
4)溫度、濕度、有機物是霉點出現的必要條件,三者缺一不可,也可理解為,只要抑制其中一項即能達到防霉的目的。
6、涂刷乳膠漆后墻面有塊狀剝落是什么原因?
1)基層的膩子過于松散;
2)乳膠漆涂刷太厚,易造成漆膜起塊并剝落(大多出現在邊角處)。
7、涂刷乳膠漆后墻面可以撕皮是什么原因?
1)基層的膩子過于松散,強度硬度不夠,導致附著力不夠,易造成漆膜撕皮;
2)批嵌膩子加水過量,造成膩子表面粉化,表層乳膠漆易撕皮剝落;
3)可以使用加入50%水的801建筑用膠水涂刷墻面,起到加固墻面的作用。
8、涂刷乳膠漆后墻面起皺是什么原因?
墻體含有過量水分,水分的移動或蒸發形成的氣體容易形成皺紋。
9、涂料施工所要求的環境條件和基層要求是什么?如何正確認識環境要求?
1)無油脂、塵污和松散物質,需充分干燥(含水率〈10%〉);
2)墻面使用中性或弱堿性基層批刮材料;
3)避免在雨天或相對濕度大于80%及基層溫度低于10℃時施工;
10、涂刷乳膠漆后墻面造成視覺色差是什么原因,及其表現方式?
1)乳膠漆光澤度的不同可能造成視覺色差;
2)墻面的干燥程度不同,干、濕程度不同易造成視覺色差;
3)光線強度及周邊色彩不同易造成視覺色差;
4)基層不夠平整,易造成視覺色差。
11、墻面涂料耐擦洗性國家標準是什么?銷售中各種品牌如何宣傳耐擦性?如果正確引導用戶?
國標合格品耐擦洗200次以上,一等品500次以上,優等品1000次以上。
12、怎樣在老墻面上涂刷乳膠漆?處理不當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如何處理?
1)老墻面必須做必要的的清理方可涂刷乳膠漆。清理墻面的老漆膜,用砂紙打磨墻面,清理墻面的油脂、浮塵及污物;
2)不能在老墻面乳膠漆表面批嵌膩子;
3)如何處理老墻面:1、直接打磨清理后直接涂刷,可不用底涂;2、把老墻面徹底處理后,重新施工。
13、怎樣對已上漆的墻面作局部修補?
1)對于已上漆墻面的修補相對而言很難達到理想效果,所以對于已上漆墻面的修補
最好是整塊的墻面,或盡可能選擇較大的面積進行修補,這樣可以盡量避免色差;
2)盡可能在施工過程中完成,減少修補的可能。
14、乳膠漆用刷、滾、噴,哪種方法好?各品牌涂料為何推薦不同的方法?如何向用戶理性介紹?
刷涂手感較粗糙,有明顯的紋理效果,用料較節省,傳統施工工藝,非常簡單,易修補,施工進度慢
滾涂手感較平整,有一定質感,用料節省,傳統施工工藝,比較簡單,易修補,施工進度快
噴涂手感非常平整光滑,用料浪費,現代化施工工藝,需專業人員施工,修補困難,且對于多種顏色施工困難,對非涂刷部位的保護困難,施工進度非???。
各品牌涂料是根據涂料本身的特性及客戶所要求達到的效果推薦使用的。
篇3:外墻保溫施工問題
外墻保溫施工問題
外墻外保溫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保溫層脫落,抹面層開裂,滲漏,室內結露,外墻保溫有板痕墻面不平。
主要原因:
保溫層脫落:1.基層墻體有浮灰油污;2.基層墻體強度不夠;3.粘結砂漿強度不夠;4.板材強度不夠;5.粘接面積不足。
抹面層開裂:1.抹面砂漿壓折比不符合要求;2.抹面砂漿厚度不足;3.網格布不耐堿或網格布質量不足;4.網格布搭接不符合要求;5.板材應力太大,翹曲變形引起。
滲漏:1.抹面層開裂;2.門窗洞口節點處理不周密;3.穿墻管件在保溫層處防水不嚴。
室內結露:1.節點設計不合理;2.冷熱橋形成。
墻面不平有板痕:1.抹面砂漿厚度不足;2.基層墻體不平,未找平;3.粘貼板材時粘接砂漿厚度控制不均勻;4.保溫板未打磨就進行抹面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