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以來,城市的內容和形式發生巨大的變化,帶來了物質文明的空前繁榮,使城市的資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加強了城市的集聚力與輻射范圍,構建了整潔有序的城市物質環境,同時也提供了完備的城市市政服務設施,極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加速了城市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復雜的矛盾,引起“城市病”在世界范圍的流行。住房短缺,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使人們逐漸認識到物質文明不是改善城市環境的根本手段,相反會加劇城市的環境惡化。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城市面臨著早期工業化國家的環境污染和急劇膨脹的人口包袱雙重危機,環境和發展之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尖銳矛盾。
人們懷念過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自然的共生關系,向往回歸自然,遠離城市的喧囂。但是社會發展到現在,人們已經離不開城市。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集中體現,也是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是國家經濟的增長點。城市建設的本身不可能自發地朝著可持續的方向健康有序地發展,只有借助外部力量指引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人居環境。這外部力量是一種思想、一種共識,它既要符合城市發展的實際需要,又要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的心理要求。既然擯棄城市,回歸自然不可能,為什么我們不能將自然引入城市,使城市自然化、生態化。國際上將這種自然化、生態化的城市稱為“生態城市”。
1 生態城市的淵源
“生態城市”是在城市生態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人居環境模式,由前蘇聯城市生態學家1981年首次提出的,雖然是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學說,生態城市的歷史淵源卻很久遠。早在 3000 年前,中國人就已形成了一套人類生態理念體系,“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而在古代歐洲城鎮和美國西南部的印第安人村落也能看到生態城市的雛形。
18世紀末到19世紀,工業革命給城市帶來的人口擁擠、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等弊端日益暴露出來。人們要求與大自然融和、恢復良好生態環境的愿望日益強烈,如傅立葉的“法郎基”歐文的“新協和村”、霍華德的“明日的田園城”等無不體現了這一美好愿望。限于當時的條件,這些愿望沒有得到很好實施。后來人們又提出許多理論,如意大利嘎涅的“工業城”、法國柯布西埃的“光明城”、英國恩維的“臥城”(或衛星城)、賴特的“廣畝城”等,其基本思想都體現了生態規劃的原則,實現城市的生態良性循環。而真正進行有意識、有組織地系統性的研究始于近代20世紀20~30年代芝加哥學派的城市社會學的研究,復興于 60~70年代的環境和資源危機引起的系統生態學的研究,繁榮于 80~90年代全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在1981年前蘇聯科學家由此衍生出“生態城市”的概念,提出“生態城市”的理想居住模式。生態城市建設則開始真正走向其實施階段。
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徘徊和停滯之后,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緊跟國際發展的趨勢,自80年代初以來得到了迅猛復興和發展,至1990年己經形成了一套以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為指導的建設理論與方法體系。我國的不少城市已提出要建設生態城市的設想,并積極采取步驟加以實施。如長沙提出要建設生態經濟市,江西提出要建設生態經濟區,云南提出要建綠色經濟省,上海、大連、株洲等要建設生態城市。生態城市建設的發展已成為當今中國城市發展的主流,并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2 生態城市的含義
簡單地說,生態城市的含義就是指生態上健康的城市。它是技術和自然地充分融合,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這里的“生態”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協調,二是人與社會環境的相互協調。換句話說,就是指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即高效、和諧的人類棲地。從目前的認識水平和建設生態城市的需要出發,可以將生態城市的含義作如下理解:(1)從生態哲學角度看,生態城市的實質是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生態城市的價值取向所在。且只有人的社會關系和生態意識達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實現;(2)從生態經濟學角度看,生態城市的經濟重在質的發展,而不僅僅是量的增長;(3)從生態社會學角度看,生態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將生態化;(4)從城市生態學角度看,生態城市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結構合理、功能穩定,達到動態平衡狀態;(5)從城市規劃學角度看,生態城市的空間結構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建筑廣泛應用,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融合,城市景觀成為城市文化的空間構成與表現;(6)從地理空間角度看,生態城市是一城市化區域、城鄉復合體,城與鄉融合、互為一體,這里城與鄉只是分工上的不同,與傳統城市和鄉村對立的二元經濟模式有本質區別。
上述幾方面不是孤立的,它們共同構成了生態城市的“神”和“形”。因此,在“生態城市”中的“生態”的概念并不等同于自然界中“生態”的概念。城市的生態系統不僅要遵守自然界的“道理”,還要遵從人類經濟活動和城市運行活動的“事理”和人類社會行為和心理行為的“情理”正是“道理”(即自然規律,如天文地理等)、“事理”(即對人類活動的合理規劃管理,如政事農事等)、“情理”(即社會行為的準則,如倫理法則等),三者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控制著城市的物流、能流、信息流自我調節的生態平衡系統。
&n
bsp;3 建立生態城市的方法首先,應讓人們從思想上認識到創建生態城市的重要性。任何一個人都應該為建立生態城市盡責、盡力,這是一種自覺參與的?,敻覃愄卣f:“千萬不要懷疑一小群深思熟慮、富有責任的市民可以改變世界,事實上,這樣的事一直在發生?!薄靶切侵?可以燎原”,市民的參與將會改變一切。
其次,如果沒有強大的執行力量去貫徹所制定的有關政策措施,是無法保證生態城市建設的進行,美好的藍圖將永遠是鏡中花、水中月,遙不可及。生態城市的建設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如工業、能源、交通、建筑、綠化、通訊、文教、環保、醫療、宣傳等。要將這些方面都納入生態城市建設的軌道上來,沒有一個專門負責生態城市建設的統一的職能部門是不行的。該部門應以市長或副市長為負責人,主要負責生態城市建設的規劃、決策、組織、協調和監督,同時也作為生態城市建設的宣傳、咨詢、交流和推廣中心。
再次&要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實現宏觀調控。在此之前,首先要組建一支專門負責蘇州生態城市建設的科研隊伍,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內容包括:進行城市發展的區域分析;調查和研究與城市有密切聯系的區域范圍內的資源利用與分配,經濟條件的變化發展;對生產力布局和城鎮間分工合理化的客觀要求,尋找確定城市的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的科學依據。這些涉及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建筑學、城市規劃學等領域,需要各學科專家之間相互交流,互為補充,構建出和諧、高效的城市生態關系,為城市的定位、城市的土地合理利用制定科學的策略。
在具體操作層面上,應以城市人類與城市環境的關系為研究對象,進行城市生態調查,了解城市的生態特征、生態過程、生態問題和生態趨勢,認識城市環境的生態潛力和制約因素,以及城市中人類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對城市“生態和諧度”作出正確合理的評價。根據此綜合評價進行區域整體生態規劃,確定城市的人口、土地、資源、環境的合理標準,確定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綠化、生態交通、生態建筑、生態能源、生態文化、生態社區建設的理論和方法,等等,實現城市鄉村化、園林化。
人類來自于自然,協調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當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應根據城市的規劃理性地進行宏觀調控,運用生態學原理改造人居環境。譬如,保護或修復溪流、江河、岸線、濕地及泉水;建立城市果園、溫室、屋頂花園,將鄉村引入城市,讓農業地區發展成為城市的大門;給予自然生物若干片環繞城市的自然棲息地(綠帶而非郊區),或者城市內的自然生物棲息地(在公園內或沿著修復的小溪和濱水岸線),確保自然生物與城市的共生。
同時,人類又具有社會性,在城市建設中也不應忽視鄰近區域或是相互關聯區域的建設,包括保護中等密度的鄰里建設并使其中心更具活力;收縮低密度的鄰里區域,把開發集中在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若干郊區中心,停止遠離郊區中心的開發等等。同時,高層建筑、高密度的商業區固然有其負面影響,但是適當的高度和密度,可以節約大量土地,有利于節能、無污染或低污染的步行、自行車或公交出行方式的推廣。另外,建造多層次的溫室、屋頂花園、步行林蔭路、設置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和令人愉悅的公共設施,將各種生物要素伸入和穿過城市,使得城市景觀充滿自然之趣,以滿足人們視覺上和心理上的需求。
第四,以城市規劃為依據,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措施和方法,即建立法律條令保證生態城市的順利進行。建立適應生態城市建設的法規綜合體系,使生態城市的建設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證其戰略、政策和措施順利實施的有效途徑,這樣生態城市建設得到法律保證,有法可依,對不符合生態城市建設的行為就可采取必要的行政、經濟甚至法律手段,保證計劃的順利實施。
4 結語
生態城市是一種以和平為功能的建設觀。建立生態城市不僅僅涉及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改造和建設,還涉及到人們的觀念、意識、倫理和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各學科各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綜合分析、系統進行。目前,人類不僅要和自然作斗爭,也要和自身作斗爭,而生態城市將結束這場自我毀滅的戰爭,結束和自然為敵的狀態,創造一個舒適、寧靜的人類居住環境。
篇2:仙景社區人居環境整治上半年工作小結
仙景社區20**人居環境整治上半年工作小結
今年上半來,社區新農村建設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區政符、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關于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會議精神,認真組織實施《社區人居環境整治方案》堅持以***統領社區環境整治工作,小結如下:
1、加強宣傳發動,充分利用廣播、標語、會議、墻報等有效宣傳工具進行宣傳,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引導社區群眾樹立“社區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意識,實現社區居民自治管理、自我監督,共創美好家園。
2、建立健全環境衛生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環境衛生管理制度:《社區居民環境衛生公約》、《社區文明衛生公約》、《社區環衛組工作職責》、《保潔人員崗位職責》、《社區垃圾清掃、轉運管理制度》、《社區主干道保潔及垃圾收集標準》、《公廁管理制度》、《公廁、垃圾屋消毒工作制度》等。推行“垃圾袋裝化”及“家禽家畜圈養”、“門前三包”宣傳活動,加強監督和管理,提高社區環境衛生水平。
3、建立一支4人專職環衛隊伍,購置環衛設施,對社區環境實行全日保潔,做到垃圾日產日清,對三個三化公廁實行專人保潔、專人消毒,對衛生保潔員實行制度化、規范化管理,確保衛生工作落到實處。
4、針對群眾反映的社區通往江濱南路道路問題,投資46萬元,建設由繁榮路至江濱南路公路一期工程,道路硬化3500平方米。新建50公分排水排污暗涵460米,對公路二期工程土路進行整治填平,方便社區群眾進出江濱南路。
5、投資5萬元,清理衛生死角,淤積2處350平方,拆除禽畜舍2座,填理旱廁20個,整理出土地200㎡,對社區原有道路進行改造,道路硬化140㎡,新建排水排污暗涵70米。
6、投資7萬元,建設仙景東路邊免費停車場,進一步緩解社區停車難問題,社區人居環境也得到進一步優化。
今年來,我們在人居環境建設方面雖然取得較好成績,但距上級黨委政府、群眾的要求尚有差距,我們將繼續發揚成績,改進不足,為全面完成社區人居環境改造工作任務創造更好的成績。
篇3:仙景社區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總結
仙景社區20**年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總結
20**年,社區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區政符、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關于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會議精神,認真組織實施《社區人居環境整治方案》堅持以***統領社區環境整治工作,總結如下:
一、指導思想
社區人民環境整治工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學習實踐活動與經常性的深入貫徹落實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深化對***的理解和把握,落實“三化三轉變”目標努力實現,不斷完善和落實學習實踐活動中制定的各項制度措施,不斷鞏固和擴大學習實踐活動的成果,不斷提高思想緊緊圍繞群眾隊伍穩定這條主線,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社區城市化進程,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二、強化學習宣傳,提高思想認識,制定措施。
為提高人民群眾對人居環境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的認識,加強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廣播、標語、會議、墻報等有效宣傳工具進行宣傳,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引導社區群眾樹立“社區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意識,實現社區居民自治管理、自我監督,共創美好家園。
三、建立健全環境衛生管理制度。
制定和完善環境衛生管理制度《社區居民環境衛生公約》、《社區文明衛生公約》、《社區環衛組工作職責》、《保潔人員崗位職責》、《社區垃圾清掃、轉運管理制度》、《社區主干道保潔及垃圾收集標準》、《公廁管理制度》、《公廁、垃圾屋消毒工作制度》等。推行“垃圾袋裝化”及“家禽家畜圈養”、“門前三包”宣傳活動,加強監督和管理,提高社區環境衛生水平。
建立一支4人專職環衛隊伍,新購環衛車輛5輛和環衛設施,對社區環境實行全日保潔,做到垃圾日產日清,對三個三化公廁實行專人保潔、專人消毒,對衛生保潔員實行制度化、規范化管理,確保衛生工作落到實處。
清理衛生死角350平方米,拆除禽畜舍200平方米,填埋旱廁13座。
建設社區通往江濱南路主干道一期工程,由繁榮路至舊防洪堤邊,全長350米寬約10米。建設排水排污主暗涵直徑70公分水泥管350米,直徑30公分水泥管150米,道路硬化約3500平方米。第二期工程,對舊防洪堤到江濱南路進行土路整修、填平,方便社區居民進出江濱路。
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帶領社區的居民動起手來,為建設好自己的家園都出一份力。我們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我們身邊的環境才能逐步的改變,我們居住的大環境也能隨著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