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德國城市化啟示思考

5024

德國是世界上高度城市化的國家之一,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位居歐洲首位,在國際上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為第三大經濟強國和美國之后第二大貿易國。德國城市發展遵循一條規則:既要考慮市場競爭的原則,也要顧及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聯邦、州和地方鄉鎮三級共同承擔城鎮建設發展的任務,其主要特點是:統一籌劃,協調發展。通過仔細考察德國城市發展的歷史,認真吸取其城市化過程的經驗教訓,對加快推進我省的城市化進程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德國城市化及城市現代化的特點

城市化的速度快,城市化的水平高。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城市化的前提和保證。德國實現城市化所用的時間少于法、美等國,與英、法、美相比,德國工業革命起步較晚,城市化啟動較遲。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到1910年德國基本實現城市化。法國和美國分別到了1931年和1920年才基本實現城市化。到1996年,德國城市化水平已達94.6%。
德國的中小城市多,分布比較均勻,人口過于集中的大城市少。德國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中小城市,小城鎮星羅棋布在全德各地,城市化的過程中,各類城市協調發展,布局較為合理。雖然德國也出現了一些大城市,但是無畸形發展現象。

德國注重協調發展。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城市的發展與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的變化緊密相聯。在德國既沒有過度擁擠、高樓林立的市中心,也沒有破舊不堪的農村地區。德國的城市布局相對合理,城市化進程中大中小城市并行發展,大城市為龍頭,但不顯得過分突出,小城鎮遍地開花,遍布全國各地。
良好的區域交通,通訊,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網絡為城市均衡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在幾千人口的小鎮,各項市政設施的水平基本一樣,幾無差異。加之方便的購物餐飲等生活配套條件,接近大自然的生活環境,使小城鎮擁有大城市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德國的城市管理水平比較高。規劃,特色保護,公交等別具特色。德國在城鄉建設上一方面嚴格管理土地、環境等重要問題,一方面又大量放權給地方,充分發揮地方上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只要在規劃法規的框架內,各級政府自己決定建設管理事項。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德國各地始終注意對歷史文化和古老建筑的保護,注重城市特色的營造。同時十分注重城市和城際的公共交通建設。

德國城鄉建設經驗對我們的啟示

對城市化的重新認識:農民進城只是城市化的一種表象。城市化的實質在于現代化,即在于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現代化,而不僅僅是人口在地域空間單純的移動問題,也不僅僅是居住區向城市的匯集,更重要的是鄉村傳統封閉的文化向城市現代化開放文化的轉變和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的存在方式和運行方式發展。德國城市化過程既有大量農業人口向城市集聚的過程,也有很多就地轉化的城市化過程。由于擁有十分發達的公路交通網絡和便捷的城鄉公交系統,許多人居住、生活在小城鎮,而工作在其他地方,因而形成“分散化的集中型”的城市布局,大大減少了人口大量轉移和高度集聚對中心城市形成的壓力。生產方式的變化帶來生活方式的轉變:目前,居住在小城鎮中的居民與大城市的生活無異,同樣,生活在小鎮上的農民與居民并無二至。一位教授課堂上說:當時他出生的小鎮,以前大部分是農民,而現在1000戶居民中,只有4戶是農民。在施瓦本哈爾縣的一個農業合作社中,其農家的生活已與城市居民一樣,生產方式也轉變為大生產的農業化。

堅持加快經濟發展不動搖。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城市化的規模和速度,必須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經濟不發展,就談不上城市化的發展。在城市建設起步階段,應當選擇投資少、見效快,當地具有資源優勢、市場前景好的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發展,為城市發展積累資金,然后才有市容市貌的改造,不應把有限的資金都用來裝點門面。通過行政可以促進和引導城市化,但是單靠行政手段是無法實現城市化的,而且行政推動的城市化,問題將會很多。
堅持協調發展。江蘇省實施三大都市圈的戰略,以中心城市為龍頭,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發展群帶,以中心城市帶動一片地區的城市化,既發揮出城市群落的整體優勢,又可以避免個別城市畸形發展。

大中小城市均衡協調發展。根據江蘇省人多地少,村鎮密集的特點,城市化應走相對集中,同時避免城市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以中心城市為依托,建構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合理體系,避免“城市病”的出現,使城市與自然和諧共處。同時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經濟文化輻射與集聚效應,形成雁陣式的發展。
根據江蘇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江蘇省土地緊缺的現狀。我們的城市規模不宜像德國那樣過小,以免造成土地浪費和城市設施建設的不經濟。
注重省情,正確選擇城市化的道路。德國城市化走了一條自己的道路,江蘇的城市化照搬別人的經驗是走不通的。江蘇應該結合自身的特點,走自己的城市化道路。

根據蘇南蘇北不同的歷史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要因地制宜的發展各地城市。在蘇南這樣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可以學習德國的經驗,注重發展中小城市,加強城市之間的交通網絡建設,使數量眾多,相距不遠的小城鎮構成聯系緊密,相互促進的城

市群落,建構城鄉一體的城鎮體系。在蘇北地區,城市化水平較低,人口相對分散,城市密度偏低,經濟相對落后。要重點發展大中城市,積聚人氣,形成中心城市,強化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走相對大城市化的戰略。
堅持可持續發展。要特別注重城市的均衡協調發展,注重城市中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關注發達國家在城建方面走過的彎路,早做預案。注重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在城市大發展,大建設的今天,要特別注意加強,防止一味追求發展而破壞不可再生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注重城市環境保護工作,實現優良的生存環境。實行公交優先戰略。在大建城市交通的今天,注重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特別要多考察城市軌道交通,除了地鐵和輕軌外,可以考慮建設城市有軌電車系統。不要輕易否定自行車的作用,作為綠色交通自行車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有益補充。

注重科學發展,打破“諸侯規劃”。人們常常習慣于在自己行政區劃范圍內規劃自身的發展,局限于自給自足地解決問題。行政區劃的影響,無形中會形成一些貿易上的壁壘、生產的壁壘,對地區經濟的發展形成一個重要的體制上的障礙,結果導致無序發展、重復建設、盲目競爭等問題??茖W發展就是要淡化行政區劃的概念,強化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城市之間的橫向聯系,以社會,經濟,環境的均衡發展為追求目標。不要過多計較肥水流了外人田,或是別人有的我也要有,而是更多地看到自身是否得到發展,是否達到雙贏。

區分規劃的層次,注重規劃的政策性與靈活性的統一。學習德國的經驗,明確不同層級的規劃控制內容。在規劃中首先明確哪些是不可動的,那些是可以建設的。對不可動的,要嚴格控制,而該放開的就要允許其充分的自由度。
加強市民對城市規劃建設的參與。區分好市民參與與重大戰略決策的范疇。在戰略上的城市總體規劃,應該由決策者,專業部門,專家學者來制定。對于貼近老百姓的詳細規劃,要注重充分聽取駐地群眾的意見,充分讓群眾參與其中,讓群眾參與規劃,參與監督,參與管理。

農工一體化。逐步縮小城市居民與農民在各項待遇上的差距,逐步降低農民進入城市的門檻,使每年進城打工的農民逐步居住在城市,轉化為城市居民。因此,在農民子女上學,居住,社會保障等方面需要逐步出臺一些政策,解決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的問題。促進農民土地的流轉,使放棄土地的農民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加強農民的職業教育,促進其生產方式的轉化。
為了解決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的問題,可以考慮一些政策。例如允許公民自己在市民與農民兩種身份之間做出選擇。一個農民在城市有固定住所并連續居住滿6個月,就應在放棄農民身份及其相應權利的前提下,有權獲得市民身份及其相應權利。為了適當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可以根據城市的不同規模,將獲得市民身份的居住期限延長至1-3年不等。
總結德國的經驗教訓,避免德國的負面情況。要注意在學習德國注重公平觀,均衡觀,民主觀的同時,要警惕在現階段過度強調民主和公平而陷入效率低下,成本上升的泥潭。德國目前在這方面也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例如德國的一個拆遷項目用去15年的時間。德國自己也在檢討過去在建設上為強調公平而造成投資過散,效益不高。對項目的意見不能統一,久議不決,延誤時間。

江蘇省人口為7127萬人,土地10萬平方公里。江蘇地少人多,面積不到德國的1/3,人口只比德國少1千萬人,人地矛盾大。20**年底城鎮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42.9%。蘇南地區達到57.8%,而蘇北地區只達到33.8%??傮w上,江蘇省處于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但是我省城市化水平地區差別很大。蘇南地區基本達到發達國家50-60年代水平,而蘇北地區則低于1970年世界平均水平約3個百分點。我省城市化、城市現代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以及省內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決定了我們決不能照搬國外的經驗。我們的發展必須依據中國的國情,江蘇的省情,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總結他國的教訓,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使我們的發展更加順暢,更加穩健,更加迅速。

篇2:德國城市化啟示思考

德國是世界上高度城市化的國家之一,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位居歐洲首位,在國際上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為第三大經濟強國和美國之后第二大貿易國。德國城市發展遵循一條規則:既要考慮市場競爭的原則,也要顧及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聯邦、州和地方鄉鎮三級共同承擔城鎮建設發展的任務,其主要特點是:統一籌劃,協調發展。通過仔細考察德國城市發展的歷史,認真吸取其城市化過程的經驗教訓,對加快推進我省的城市化進程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德國城市化及城市現代化的特點

城市化的速度快,城市化的水平高。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城市化的前提和保證。德國實現城市化所用的時間少于法、美等國,與英、法、美相比,德國工業革命起步較晚,城市化啟動較遲。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到1910年德國基本實現城市化。法國和美國分別到了1931年和1920年才基本實現城市化。到1996年,德國城市化水平已達94.6%。
德國的中小城市多,分布比較均勻,人口過于集中的大城市少。德國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中小城市,小城鎮星羅棋布在全德各地,城市化的過程中,各類城市協調發展,布局較為合理。雖然德國也出現了一些大城市,但是無畸形發展現象。

德國注重協調發展。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城市的發展與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的變化緊密相聯。在德國既沒有過度擁擠、高樓林立的市中心,也沒有破舊不堪的農村地區。德國的城市布局相對合理,城市化進程中大中小城市并行發展,大城市為龍頭,但不顯得過分突出,小城鎮遍地開花,遍布全國各地。
良好的區域交通,通訊,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網絡為城市均衡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在幾千人口的小鎮,各項市政設施的水平基本一樣,幾無差異。加之方便的購物餐飲等生活配套條件,接近大自然的生活環境,使小城鎮擁有大城市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德國的城市管理水平比較高。規劃,特色保護,公交等別具特色。德國在城鄉建設上一方面嚴格管理土地、環境等重要問題,一方面又大量放權給地方,充分發揮地方上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只要在規劃法規的框架內,各級政府自己決定建設管理事項。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德國各地始終注意對歷史文化和古老建筑的保護,注重城市特色的營造。同時十分注重城市和城際的公共交通建設。

德國城鄉建設經驗對我們的啟示

對城市化的重新認識:農民進城只是城市化的一種表象。城市化的實質在于現代化,即在于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現代化,而不僅僅是人口在地域空間單純的移動問題,也不僅僅是居住區向城市的匯集,更重要的是鄉村傳統封閉的文化向城市現代化開放文化的轉變和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的存在方式和運行方式發展。德國城市化過程既有大量農業人口向城市集聚的過程,也有很多就地轉化的城市化過程。由于擁有十分發達的公路交通網絡和便捷的城鄉公交系統,許多人居住、生活在小城鎮,而工作在其他地方,因而形成“分散化的集中型”的城市布局,大大減少了人口大量轉移和高度集聚對中心城市形成的壓力。生產方式的變化帶來生活方式的轉變:目前,居住在小城鎮中的居民與大城市的生活無異,同樣,生活在小鎮上的農民與居民并無二至。一位教授課堂上說:當時他出生的小鎮,以前大部分是農民,而現在1000戶居民中,只有4戶是農民。在施瓦本哈爾縣的一個農業合作社中,其農家的生活已與城市居民一樣,生產方式也轉變為大生產的農業化。

堅持加快經濟發展不動搖。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城市化的規模和速度,必須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經濟不發展,就談不上城市化的發展。在城市建設起步階段,應當選擇投資少、見效快,當地具有資源優勢、市場前景好的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發展,為城市發展積累資金,然后才有市容市貌的改造,不應把有限的資金都用來裝點門面。通過行政可以促進和引導城市化,但是單靠行政手段是無法實現城市化的,而且行政推動的城市化,問題將會很多。
堅持協調發展。江蘇省實施三大都市圈的戰略,以中心城市為龍頭,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發展群帶,以中心城市帶動一片地區的城市化,既發揮出城市群落的整體優勢,又可以避免個別城市畸形發展。

大中小城市均衡協調發展。根據江蘇省人多地少,村鎮密集的特點,城市化應走相對集中,同時避免城市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以中心城市為依托,建構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合理體系,避免“城市病”的出現,使城市與自然和諧共處。同時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經濟文化輻射與集聚效應,形成雁陣式的發展。
根據江蘇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江蘇省土地緊缺的現狀。我們的城市規模不宜像德國那樣過小,以免造成土地浪費和城市設施建設的不經濟。
注重省情,正確選擇城市化的道路。德國城市化走了一條自己的道路,江蘇的城市化照搬別人的經驗是走不通的。江蘇應該結合自身的特點,走自己的城市化道路。

根據蘇南蘇北不同的歷史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要因地制宜的發展各地城市。在蘇南這樣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可以學習德國的經驗,注重發展中小城市,加強城市之間的交通網絡建設,使數量眾多,相距不遠的小城鎮構成聯系緊密,相互促進的城

市群落,建構城鄉一體的城鎮體系。在蘇北地區,城市化水平較低,人口相對分散,城市密度偏低,經濟相對落后。要重點發展大中城市,積聚人氣,形成中心城市,強化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走相對大城市化的戰略。
堅持可持續發展。要特別注重城市的均衡協調發展,注重城市中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關注發達國家在城建方面走過的彎路,早做預案。注重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在城市大發展,大建設的今天,要特別注意加強,防止一味追求發展而破壞不可再生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注重城市環境保護工作,實現優良的生存環境。實行公交優先戰略。在大建城市交通的今天,注重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特別要多考察城市軌道交通,除了地鐵和輕軌外,可以考慮建設城市有軌電車系統。不要輕易否定自行車的作用,作為綠色交通自行車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有益補充。

注重科學發展,打破“諸侯規劃”。人們常常習慣于在自己行政區劃范圍內規劃自身的發展,局限于自給自足地解決問題。行政區劃的影響,無形中會形成一些貿易上的壁壘、生產的壁壘,對地區經濟的發展形成一個重要的體制上的障礙,結果導致無序發展、重復建設、盲目競爭等問題??茖W發展就是要淡化行政區劃的概念,強化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城市之間的橫向聯系,以社會,經濟,環境的均衡發展為追求目標。不要過多計較肥水流了外人田,或是別人有的我也要有,而是更多地看到自身是否得到發展,是否達到雙贏。

區分規劃的層次,注重規劃的政策性與靈活性的統一。學習德國的經驗,明確不同層級的規劃控制內容。在規劃中首先明確哪些是不可動的,那些是可以建設的。對不可動的,要嚴格控制,而該放開的就要允許其充分的自由度。
加強市民對城市規劃建設的參與。區分好市民參與與重大戰略決策的范疇。在戰略上的城市總體規劃,應該由決策者,專業部門,專家學者來制定。對于貼近老百姓的詳細規劃,要注重充分聽取駐地群眾的意見,充分讓群眾參與其中,讓群眾參與規劃,參與監督,參與管理。

農工一體化。逐步縮小城市居民與農民在各項待遇上的差距,逐步降低農民進入城市的門檻,使每年進城打工的農民逐步居住在城市,轉化為城市居民。因此,在農民子女上學,居住,社會保障等方面需要逐步出臺一些政策,解決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的問題。促進農民土地的流轉,使放棄土地的農民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加強農民的職業教育,促進其生產方式的轉化。
為了解決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的問題,可以考慮一些政策。例如允許公民自己在市民與農民兩種身份之間做出選擇。一個農民在城市有固定住所并連續居住滿6個月,就應在放棄農民身份及其相應權利的前提下,有權獲得市民身份及其相應權利。為了適當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可以根據城市的不同規模,將獲得市民身份的居住期限延長至1-3年不等。
總結德國的經驗教訓,避免德國的負面情況。要注意在學習德國注重公平觀,均衡觀,民主觀的同時,要警惕在現階段過度強調民主和公平而陷入效率低下,成本上升的泥潭。德國目前在這方面也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例如德國的一個拆遷項目用去15年的時間。德國自己也在檢討過去在建設上為強調公平而造成投資過散,效益不高。對項目的意見不能統一,久議不決,延誤時間。

江蘇省人口為7127萬人,土地10萬平方公里。江蘇地少人多,面積不到德國的1/3,人口只比德國少1千萬人,人地矛盾大。20**年底城鎮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42.9%。蘇南地區達到57.8%,而蘇北地區只達到33.8%??傮w上,江蘇省處于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但是我省城市化水平地區差別很大。蘇南地區基本達到發達國家50-60年代水平,而蘇北地區則低于1970年世界平均水平約3個百分點。我省城市化、城市現代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以及省內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決定了我們決不能照搬國外的經驗。我們的發展必須依據中國的國情,江蘇的省情,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總結他國的教訓,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使我們的發展更加順暢,更加穩健,更加迅速。

篇3:物業零星維修中關于人工費計算的公式和思考

  本人從事物業公司、管理處領導層面上的工作;同時從20**年至今擔任當地業委會負責人的事務。這種雙重身份的工作,使我對物業管理中零星維修人工費的計算有種特別的感受:每天在業主利益和物業公司生存之間平衡,尋找一個讓各方面都認可、合情、合理、合法的“人工費計算方法”,這就是本文的出發點。

  一、零星維修是物業公司具有:小維修、大形象的廣告效應

  大家知道“收費、服務、維修”是物業管理的三大基本任務。而維修結束后收費是件必做的工作。收費無非是二條渠道:共用設備、設施維修費用通過程序由專項維修資金支付;專有部位是指“在構造上及利用上具有獨立性,由單個業主獨立使用、處分的物業部位,”這類零星維修費用應由業主承擔。這是公認的做法。但也引發了今天:“專有部份的維修人工費如何公平計算”的討論,通俗講:物業修完業主自用部位后,每小時應付人工費多少錢的探討。

  查閱所有積累的文件資料,有關的僅一份滬價房(1996)219號關于修繕人工費標準的通知,其原文是:“修繕人工費:從每小時5元調整為5.75元。具體項目工時按《房屋修理工程預算定額》規定,定額工時在1小時之內的,按1小時計收,超過1小時的,按實計收,收費金額尾數四舍五入,保留至元。”短短幾行字,至今用了十六年。十六年來,各種計費元素發生了極大變化,在實施過程中難免變了樣:(1)標準不一混亂收費;(2)收費少,人員叫不應,質量返修多;收費多了點,增加了物業負面聲譽。殊不知,這類零星維修每次金額不大,但覆蓋每家;每次收費結果滿意不滿意,比物業公司任何宣傳都直接,起到真正的小維修、大廣告的效應。如果哪個物業公司要提高自己的企業形象,這個維修過程確實是個活生生的廣告;是個化小本、得大益的宣傳。但絕不能走極端--免費修理。而是堅持合理、規范收費,這是個原則問題。說起原則,還有兩個原則要堅持:(1)不為取悅業主而無證去登高修工空調、無證去電焊等冒險操作;(2)維修過程中注意三環節:填好報修工作單、報出價格規范有據、確認修畢后再付費。只有這樣,物業公司才能創出好聲譽。

  二、零星維修人工費計算公式和說明

  20**年以來.,上海市普遍采用《上海市住宅物業服務分等收費管理暫行辦法》,根據這辦法,在第五項共用部位、共用設備維修服務中,每月每平方米有一筆運行、維修、保養費,相比之下零星維修是筆小賬。是物業管理收費中的補充部分。若有這種心態,那下面的事好理解了。

  本人在與許多物業同行交流中,大家贊同此公式,即:零星維修每小時人工費:上海市最低月工資1450元÷月平均出勤日20.75天÷每天有效工時7小時=9.982元≈10元

  說明:

  1、為何選維修工月工資為1450元?因為這是上海市公認最低工資,無須考證,充分體現物業讓利和誠信。若添加上各種費用以提高月工資不是不可行,而是利少卻費口舌。當然也可以根據維修工實際工資和業主接受程度調整。這要把握一個度,過了是自毀形象。

  2、月平均出勤日20.75天是國家公布的:來源是(全年天數-雙休日天數-國定假天數)÷12個月=(365-104-12)÷12=20.75天

  3、每天工作時間為8小時,除去準備工作、生理需要等實際情況,有效工時按每天7小時計較合理。

  4、若連續工作超時加班,按規定按加班倍率合理結算。

  5、專有部位特殊和價高的維修材料盡可能請業主自購;若受業主委托代購,憑據實報實銷,采購時間雙方協商確定。并在質量回訪中作核實。

  此公式是把幾個主要制約條件組成的一個參考公式。比如月工資可根據本小區檔次、工種以及業主接受程度作調整:也可據每年最低工資調整后填入公式,計算出當年的維修新工時價格??傊?,這是我和許多同行的一種思考,供大家工作中作參考。

相關文章

97精品久久久久|ZZIJZZIJ日本成熟少妇|嫩草一级337p无码专区|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