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行為模式影響房地產的套型設計(2)
家庭結構不同固然對套型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在家庭結構相同的情況下,由于人們的職業,年齡、文化修養、生活情趣、受教育程度不同對套型要求也有差異。
我國城鎮家庭行為模式主要有如下3種:
工作學習型:指在事業上有所發展,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工作;在家辦公的自由職業者及重視子女教育有業余學習的家庭行為模式。
這種家庭多為知識階層和年齡為中、青年的核心家庭。他們對住房的要求并不計較起居廳的大小,也不需要單獨的會客廳,但必須有安靜的學習和工作空間,一定要有面積足夠的書房、工作室,甚至臥室面積也可以做得小一些。
生活休養型:指一般生活或娛樂休養為主要家庭,年齡多為中、老年人或處于過渡期的青年夫婦。
他們對住房要求要有供家人團聚的公共活動空間及較大的室外活動空間,起居廳可兼用餐,臥室較大可兼做起居,衛生間必須使用方便。
社交活動型:主要生活行為是會客交友,主要活動是與客人交談與娛樂。他們希望有大的活動空間和會客空間,以中年干部、文藝工作者、企業家為多數。
對住房的要求除起居廳外還應有一定面積的獨立會客廳及餐廳,廚房較大以滿足家庭宴會的需要,客用衛生間一定要單獨設置并有一定的面積及完善的功能。套內空間設置要特別注意功能分區,公私分區及對家庭成員私密性的保護。
利用“元素設計法”提高面積利用率,是一種逆思維的設計方式,它一反先確定套內建筑面積再確定房間及交通面積的常規設計思維模式,而是先確定不同功能房間的使用面積,再確定套內使用面積。
確定房間面積的依據是先安排家具及調和留出活動空間,再定出房間的大小,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戶型對應的套型模式組合定出最經濟合理的套內建筑面積。
將房間內的家具,配置看成“元素”,來組成房間這個“物品”,再將多個物品組成建筑產品——住宅,這就是“元素設計法”的內在涵義。在此涵義中,“元素”和“產品”是互為作用的:家具是房間的元素,房間是套房的元素,套房是樓棟的元素,樓棟是小區的元素。
“元素設計法”的根本優勢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建筑面積,避免了碎,不可使勉強依附于某一空間的無效面積產生,從而提高住宅的建筑系數,達到面積的最大化利用。
靈活可變的套型設計,延長住宅的功能使用周期。由于建筑結構科學的發展及施工技術的進步,使得住宅的物質老化期為100年以上;而住宅使用功能老化期僅為20年左右;住宅內的裝飾及配件的老化期僅8~10年。為充分利用建筑物的物質生命周期,必須按照居民家庭生活循環周期;家庭生命循環周期的規律解決住宅對家庭動態的適應性問題。其途徑是設計建設能夠調整用途,調整空間、調整支配權的靈活可變式住宅。實現套內可變、同層可變。從而延長住宅的功能循環周期。
按照上述途徑及方法設計的住宅再配以室內環境、住宅智能化、通用設備安裝、節電與節能等專業設計及各種人性化的細部設計,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通過優化設計,最大限度地提高住宅的性價比,使住宅產品達到適用性、舒適性、健康性、經濟性的要求。
篇2:居住行為模式影響房地產套型設計(2)
居住行為模式影響房地產的套型設計(2)
家庭結構不同固然對套型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在家庭結構相同的情況下,由于人們的職業,年齡、文化修養、生活情趣、受教育程度不同對套型要求也有差異。
我國城鎮家庭行為模式主要有如下3種:
工作學習型:指在事業上有所發展,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工作;在家辦公的自由職業者及重視子女教育有業余學習的家庭行為模式。
這種家庭多為知識階層和年齡為中、青年的核心家庭。他們對住房的要求并不計較起居廳的大小,也不需要單獨的會客廳,但必須有安靜的學習和工作空間,一定要有面積足夠的書房、工作室,甚至臥室面積也可以做得小一些。
生活休養型:指一般生活或娛樂休養為主要家庭,年齡多為中、老年人或處于過渡期的青年夫婦。
他們對住房要求要有供家人團聚的公共活動空間及較大的室外活動空間,起居廳可兼用餐,臥室較大可兼做起居,衛生間必須使用方便。
社交活動型:主要生活行為是會客交友,主要活動是與客人交談與娛樂。他們希望有大的活動空間和會客空間,以中年干部、文藝工作者、企業家為多數。
對住房的要求除起居廳外還應有一定面積的獨立會客廳及餐廳,廚房較大以滿足家庭宴會的需要,客用衛生間一定要單獨設置并有一定的面積及完善的功能。套內空間設置要特別注意功能分區,公私分區及對家庭成員私密性的保護。
利用“元素設計法”提高面積利用率,是一種逆思維的設計方式,它一反先確定套內建筑面積再確定房間及交通面積的常規設計思維模式,而是先確定不同功能房間的使用面積,再確定套內使用面積。
確定房間面積的依據是先安排家具及調和留出活動空間,再定出房間的大小,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戶型對應的套型模式組合定出最經濟合理的套內建筑面積。
將房間內的家具,配置看成“元素”,來組成房間這個“物品”,再將多個物品組成建筑產品——住宅,這就是“元素設計法”的內在涵義。在此涵義中,“元素”和“產品”是互為作用的:家具是房間的元素,房間是套房的元素,套房是樓棟的元素,樓棟是小區的元素。
“元素設計法”的根本優勢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建筑面積,避免了碎,不可使勉強依附于某一空間的無效面積產生,從而提高住宅的建筑系數,達到面積的最大化利用。
靈活可變的套型設計,延長住宅的功能使用周期。由于建筑結構科學的發展及施工技術的進步,使得住宅的物質老化期為100年以上;而住宅使用功能老化期僅為20年左右;住宅內的裝飾及配件的老化期僅8~10年。為充分利用建筑物的物質生命周期,必須按照居民家庭生活循環周期;家庭生命循環周期的規律解決住宅對家庭動態的適應性問題。其途徑是設計建設能夠調整用途,調整空間、調整支配權的靈活可變式住宅。實現套內可變、同層可變。從而延長住宅的功能循環周期。
按照上述途徑及方法設計的住宅再配以室內環境、住宅智能化、通用設備安裝、節電與節能等專業設計及各種人性化的細部設計,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通過優化設計,最大限度地提高住宅的性價比,使住宅產品達到適用性、舒適性、健康性、經濟性的要求。
篇3:企業服務傳遞系統的設計
企業服務傳遞系統的設計
1.服務傳遞系統的構成
服務傳遞系統是指服務企業將服務從后臺傳遞至前臺并提供給客戶的綜合系統,其內涵是服務企業的運作和管理過程。服務傳遞系統通常由兩部分構成:
(1)硬件要素。包括服務空間的布局、環境、服務的設施設備、專業工具等。
(2)軟件要素。包括服務流程、員工培訓、服務過程中員工的職責、授權等。
2.服務傳遞系統的設計方法
設計服務傳遞系統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工業化方法。這種方法一般應用在技術相對密集、標準化程度高、大規模的服務性行業,如餐飲、零售業、銀行、酒店、航空等。運用這種方法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是:建立明確的勞動分工,使服務人員的行為規范化、服務程序標準化;盡量運用新技術、新設備來取代個人勞動。
(2)客戶化方法。這種方法需要充分考慮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使系統為客戶提供一種非標準化的、差異化的服務。一般來說,客戶在其中的參與程度較高,所需使用的服務技術也較復雜、不規范。采用客戶化方法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是:把握客戶的需求偏好和心理特點;引導客戶在服務過程中的參與;給予現場服務人員足夠的授權以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
(3)技術核分離方法。對于某些服務行業來說,可以將其服務傳遞系統分為高接觸部分和低接觸部分,即前臺服務和后臺服務。
這種方法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是:前臺運作和后臺運作之間的銜接;與客戶接觸程度的區分和兩種方法的結合使用;新技術的利用及其導致的前后臺區分的變化。
3.設計服務傳遞系統的基本步驟
(1)確認服務過程,確定服務的輸入、流程與產出。
(2)描繪服務藍圖,劃分步驟。
(3)識別容易失誤的環節。找出服務過程中可能由于人員、設備以及其他原因容易出現失誤的環節,以便進行監測、控制和修正。
(4)建立時間標準。依據客戶所能接受的標準確定每個環節的時間標準。
(5)分析成本收益。對每一環節以及整個服務系統的成本與收益進行分析,并加以改進,以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