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萬科地下車庫設計優化措施
地下車庫由于結構復雜,一旦設計存在失誤,返工量和更改難度均較大,所造成的無效成本數額也巨大,因此,有必要對此類問題進行系統總結。本文提煉了萬科、中海在地產車庫設計優化方面的關鍵措施,以供同行小伙伴們參考。
1.地下車庫平面布置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可能設計成半地下室形式,且地下停車庫宜集中布置。半地下車庫盡量減小地下部分埋深,并利用頂板上部綠化覆土荷載,減少或不采用抗拔樁,節省地下工程量;全地下車庫設計時,應盡量綜合利用水浮力和上部荷載取值的平衡,減少樁基礎抗浮,并控制綠化種植、綜合管線埋設要求的最小覆土厚度,減少地庫埋深。
2.地下車庫適應的柱網尺寸
考慮停車效率與工程成本、車型適應范圍,綜合性最優柱網8.1m*8.1m,建議高檔項目采用;經濟柱網 7.8m*8.1m,為節省成本,建議大部分項目采用此種尺寸,同時另設10%大型尺寸停車位,解決大型車停車問題。
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可以采用短跨小柱距的結構方案,尤其是杭州、寧波等對停車位尺寸要求高的城市,雖然理論上停車效率較 7.8m*8.1m 方案,單車面積上升 1.5平米左右,立柱數量增加近50%,但立柱對總成本影響甚微,且優點是層高可以降低200~300。在地質情況復雜、水位較高且基坑維護條件較差的項目中,可以節省相當的開挖量和基坑支護費用,成本節約顯著。但此柱網選用,須經過結合具體地庫方案的經濟性比較后采用。
3.地下車庫面積優化設計
集中地庫面積優化設計方法:
(1)使用效率最高的高效停車單元進行組合設計。高效單元是經設計研究優化的車道面積最小、停車效率最高、面積是 4000平方米(一個消防分區)的設計模數單元;方案規劃設計階段,增加地庫適應性方案比較,使用地庫停車標準,進行地庫概念方案設計,調整住宅樓棟間距避免出現車輛單排布置、被動利用塔樓地下空間、支護間距預留不夠等等問題。
(2)停車庫端頭優化停車布置設計:近端式停車布置,在近端的兩跨比循環式布置可多停車 7
輛,因此,在滿足規范 50 輛停車分組及防火間距要求的情況下,應盡量采用盡端式布置。
(3)規整地庫外輪廓,減少無效建筑面積。
(4)充分利用地庫角部空間,布置機房及豎向交通口。
(5)在滿足分組(50 輛)布置停車的情況下,盡量減少豎向通道 數量;魚骨狀排列為最經濟布置方式。
5.車道寬度
(1)普通直線車道: 單行車道寬度4米為宜,如考慮停車,車道最小寬度為5.5米;雙行車道寬度6米,停車方式為垂直式后退停車;
(2)車庫出入口寬度:單行車道寬度為4米,雙行車道寬6米;
(3)直線坡道:一般單車道寬4米;防火疏散用單車道4米;雙行車道寬6米,防火疏散用雙車道7米;
(4)曲線坡道:一般單車道寬4米,雙行車道寬7米。
6.車庫出入口設計
(1)車庫出入口寬度,國家規定最小寬度為單行車道3.5米,雙行車道6米,萬科項目設計常用數據,單行車道4米,雙行車道寬6米。
(2)車庫出入口數量,停車數量≤50輛,設置一個單車道出入口;51~100輛的地下車庫或51~150輛的地上車庫(含半地下車庫),一個雙車道出入口,或者兩個單車道出口;>100輛的地下車庫,兩個單車道出口。
7.轉彎半徑設計
車庫汽車環行道的最小內徑:一般取3.9~4.2米即可。
8.車庫坡道設計
在計算坡道坡度時,一定預選考慮緩坡要求。
直線坡道:單行道為4米,雙行道寬為6米,防火疏散用雙車道寬7米
曲線坡道:一般單車道寬4米,防火疏散用雙車道寬7米。
一般坡道的結構參數
9.停車效率控制指標
注:車位平均面積計算標準為地下總建筑面積除以總停車數
10.車庫樓面的基本設計
(1)基本結構參數
普通停車庫的樓面活荷載取值為4KN/㎡,板厚取值為h=110~120,在合理跨度的情況下,配筋基本采用構造配筋??蚣芰焊咭话悴捎?/10~1/12足夠,次梁采用1/12~1/14的跨度。
(2)面層和找坡
普通停車庫的面層和找坡應一起考慮,對于雙面停車的車庫樓面,一般采用1%上下都斜的同厚度結構找坡。面層做法最多為50,面層中需配Φ4@150*150~200*200的鋼絲網片,提高面層的耐磨性和抗開裂。
11.地下車庫埋深及標高控制
小高層、高層住宅地下室埋深一般為地上建筑高度的1/15~1/30,約 3.3 至 4.0 米;半地下車庫埋深一般在 1.5 至 2.0 米;全地下車庫埋深因考慮綠化種植、管線綜合及場地設計,一般在 4.2 米至 5.0 米。地庫埋深深度應盡量減小,以控制地下水浮力并減小開挖量;高層地下室埋深與地 下車庫埋深應進行協調,綜合計算高層結構增加成本和基坑支護節省成本之間關系,達到最佳經濟性。
12.地庫主體結構含鋼量指標
13.地庫主體結構混凝土量指標
復式機械地下單層車庫混凝土用量分布
自走式地下雙層車庫混凝土用量分布
14.地下室頂板
(1)頂板厚度:頂板厚度和頂板所處的位置、頂板的覆土、跨度等有關。
(2)頂板梁高:根據頂板的覆土、是否做人防而定,可大概估算:
注:為降低層高,也可考慮采用寬扁梁,但會增加一些造價。一般不采用將大部分頂板梁上翻形成"水池",如確實要上泛,上泛高度至少≥300,并應在梁上合適位置預留Φ50的過水洞,洞底標高同板面。
(3)頂板排水找坡:對于雙面停車的車庫頂面,一般采用≥2%的上下都斜的同厚度結構找坡。面層做法詳景觀設計要求。
15.基坑支護成本控制
基坑支護的大原則是根據基坑開挖深度、地質情況、周圍環境采取合適的支護形式保證基坑安全。根據基坑形狀,從支護形式角度看,狹長基坑使用內支撐較好;方形或圓形基坑采用外支撐較好; 從基坑面積大小角度看, 基坑面積超過 4000 平米,采用逆作法或外支撐比內支撐,便于施工并節省成本;從深基坑角度,用連續墻較安全,逆作法比大開挖安全;周圍有重要建筑物或地下管線,對變形要求嚴格的,采用逆作法較好。
16.地庫排水優化設計
地庫排水設計主要有明溝和地漏排水兩種:
埋深較淺的半地下車庫,地下水位較低的條件下,可以采用地漏排水方式,優點是可以節省 200 厚左右墊層高度。缺點是地漏內衛生問題,容易造成異味散發、蟲、鼠害等,且因全部水平管線均在底板下,清理疏通和維修均較困難。明溝式排水方式一般采用車庫底板上做 200~300 厚墊層,墊層厚度主要由明溝長度決定。優點是明溝構造簡單,清理維修方便,無蟲、鼠害,無車庫內異味等衛生問題。明溝設計布置,盡量沿停車位后部墻邊或兩排車之間進行。 在華東區條件較好的項目外, 應盡量采用明溝排水方式,地面找坡控制在 0.1%;排水溝坡度控制在 0.3~0.4%;
17.地庫底板成本優化方法
優化排水明溝布置方案,減少集水井數量。據統計現有項目,每百平方米地庫面積集水井數量差別在一倍以上,合理數量應在 0.15 左右。
優化結構設計方案,減少后澆帶長度。
選擇合理適當的柱網尺寸,以減少防水板厚度。
18.地庫排風優化設計
地下車庫采用通風采光窗或庭院設計,通過自然補風,可以減少或取消機械補風系統設置,并可進一步減小機房面積。一般通風面積為地庫地面面積的 1%,或每個防火分區40㎡。自然補風設計結合誘導風機系統,可最大限度地減少成本投入和維護費用。
19.地下車庫室內排管優化設計控制
(1)排管設計以盡量避免或減少管線交叉為原則,且所有主管線盡可能集中在地庫公共區域內排布,以方便維修。
(2)風管應盡可能按直線布置,減少轉彎和分流,以減小風管尺寸。
(3)采用標準長度的直線管段,將各種變徑管和接頭的數量減至最少;只要安裝空間范圍允許,建議采用螺旋圓風管。
(4)建議低成本項目,采用鍍鋅鐵管穿線,明裝強、弱電管線。投入成本最低且便于檢修和維護。
(5)為節省成本,明溝式排水可僅在行人道、車行道寬度位置設置蓋板;注意行車道上的明溝蓋板構造設計,避免長時間汽車碾壓破壞。
(6)底板柔性防水層,按照慣例施工時可予以取消(設計施工圖不允許),每平米可節約成本30~40 元。
篇2:結構設計優化作業指導書
結構設計優化作業指導書
1.作業目的
結構設計是工程設計中降本潛力最大的一個環節,目前在設計單位還沒有全面推行限額設計的情況下,開發單位只能依靠限定技術指標,要求多方案比較和專家評審等的辦法,促進設計單位精心設計,使結構設計在保證安全和耐久使用的前提下,達到最經濟合理的效果。設計優化工作可以推廣應用到規劃,建筑,環境,設備,施工技術措施等的設計管理環節上。
2.主管崗位 總工程師:指導結構設計的優化工作,并對其合理性和經濟性負責。
主辦崗位 土建設計管理:收集資料,組織研討會的會務工作,督辦設計的優化修改。
3.緊前工作條件
擴初設計的建筑和配套評審已通過。尚未進入施工圖設計階段。
4.作業描述:
4.1在簽訂設計委托合同時,應將擴初設計或施工圖設計質量要求單列成合同條款,如:基礎以上的結構設計中,混凝土單方折算厚度和鋼材的單方耗用量,必須滿足在限額以下的要求;樁基礎必須有2~3套方案的技術經濟指標的比較;結構計算必須采用至少兩種計算機程序的相互校核;必須承諾向甲方公開計算假定條件和計算機輸入輸出的數據等。
4.2召開結構設計優化研討會
4.2.1會前的準備工作
設計單位完成多方案的計算比較,并已形成傾向性意見;本公司內部的技術主管如總工程師已組織內部智囊團進行研究,掌握了主要的研討議題,并收集了相近類型建筑的有關資料,做到了心中有底;聘請公司外的結構專家3~4名已通知落實,確保能準時參加。
4.2.2研討會出席對象
本公司人員:總工程師,土建設計管理,承擔過類似工程建設的項目經理或現場土建工程師。并指定專人做好記錄和負責編制會議紀要。
本項目設計單位人員:室主任,項目設計總負責人,結構工種負責人,結構設計人。
外聘專家:3~4名。
4.2.3會議主持人
本公司組織的研討會由總工程師主持。為使專家意見更具權威性,也可委托房地局科技委,市建委科技委或市科委等科技協會組織,會議由專家推選的組長主持。
4.2.4研討議程
4.2.4.1由設計單位介紹結構的體系,計算假定條件,輸入數據的依據,多方案比較的結果,傾向性的意見。
4.2.4.2專家詢問,由設計單位補充解答和解釋。
4.2.4.3主持人組織研討。不要先在枝節小問題上過多討論,應首先判斷結構體系是否適用,支承構件的分布是否合理,建筑重心和結構形心偏位程度,自振頻率,最大水平位移,沉降量計算值等是否符合規范,有沒有優化的可能;其次檢查荷載和構件截面尺寸等輸入數據是否過于保守,各種構件的強度,剛度和安全度是否勻稱,構件的位置尺寸體量是否影響使用的舒適性和視覺效果,有沒有優化的可能。主持人要營造自由寬松的研討氣氛,不要停留在品頭論足上,要啟發大家提出改進和優化的具體辦法來,倡導設計單位對不同意見進行辯論,直到大家的看法趨于統一。
4.2.4.4主持人匯總,宣讀會議紀要,收齊外聘專家的書面意見,并最遲于第二天把會議紀要,甲方聲明和專家意見一并交設計單位簽收。其中甲方聲明的主要內容是要求設計單位必須按會議紀要的決議進行結構施工圖設計,專家意見中如有與會議紀要決議不一致的,除涉及國家強制性規定外,可僅作參考。
4.2.5對于重大的或特別復雜的工程,結構設計優化的研討會可以在總體協調下不為例分階段地多次舉行。如樁基,地面以下結構,地面以上結構,屋頂結構等分別專題研討,針對專題如一次研討不夠,還可以另行組織??傊?,在結構優化上化再大的功夫也不為過。在這里面不僅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的潛力,也能夠充分體現出工程技術人員一絲不茍的職業道德和追求。
篇3:建筑設計優化作業指導書
建筑設計優化作業指導書
1.作業目的
中標方案既已中標,自有其高人一籌的亮點,作為建設單位應該尊重設計師的設計成果,不要大刀闊斧地隨意修改,避免將原創概念抹殺詒盡,除非設計師主動請纓更有高招。但中標方案也并非完美無暇,總有拾遺補缺的優化和細化的可能,要求總建筑師和本主辦崗位多方聽取意見,在眾說紛紜,七嘴八舌中提煉精華,環繞設計任務書中明確的理念目標,和設計師平等地研究探討,把建筑方案設計到滿意為止。
2.主管崗位總建筑師:主持專家評議會議,必要時與設計師討論交換意見,決定修改方案的取舍。
主辦崗位土建設計管理:收集匯總各種優化建議,在總建筑師的指示下和設計師聯絡,完善建筑設計方案。
3.規劃設計優化
3.1作業依據
規劃設計的中標方案,評標組專家建議。
3.2緊前工作條件
規劃建筑設計方案招標結束,規劃審批之前。
3.3重點是路網和建筑相互關系的精細調整:
3.3.1規劃設計中道路布局是龍頭,區內主干道不宜靠近建筑,沿途應有景觀布置;彎曲的主干道不僅有利于景觀的變化,而且也便于限制車速;建筑物的出入口應通過次級道路與主干道連接;住宅前后的三級道路應創造條件設計成盡端形式;形成私密到半私密半開放到開放三種層次的環境氛圍;道路的規劃還須注意轉彎半徑、路口的視線遮擋、車燈和噪聲干擾、人車交叉穿越等細部的設計。
3.3.2要使建筑融入環境,環境設計必須提早加入。為給環境設計的創新提供空間條件,在不違反規劃技術規定的前提下,容許建筑和道路的位置稍作改動,使二者兼顧。
3.3.3以鳥瞰的俯視眼光去審視規劃圖或規劃模型,往往容易忽略人性化方面的缺陷。只有降低視點高度,象行路人或乘車人一樣地走近或走進規劃模型,甚至登上陽臺,身臨其境一樣地環顧四周,才能感覺視線是否遮擋,視野是否開闊,氣流是否暢通,是否有壓抑的感覺。特別是板式建筑群。從俯視的視角去看,各列建筑前后錯位,蜿蜒曲折,活潑流暢,但以行人平視的視角去看,則可能變成高山峽谷,重嵐疊障。
3.3.4過分強調人車分流,往往違反了便捷的原則,減少了綠化的共享程度,結果事與愿違,反而人車混雜。
3.3.5建設和維護城市綠地是政府的職能,房產開發企業沒必要不惜緊縮建筑的間距和占地,在小區內部開辟大型綠地和人工水景,使小區居民長期承擔很高的維護費用。盡管景觀很秀麗,但利用率不高,缺乏公眾的共享和參與,這是對土地這種寶貴的社會資源的浪費。
4.房型設計優化
4.1作業依據
已通過審批的規劃設計方案。`
4.2緊前工作條件
從規劃方案審批通過起,直至施工圖設計開始之前。其中擴初方案審批之前,主要是對房型的舍取,軸線的調整,擴初審批之后,主要對細部尺度的調整。
4.3優化的重點是更加突顯人性化:
4.3.1按照客戶定位,掌握舒適型和緊湊型的區別,逐戶審視面積標準和功能標準。
4.3.2就算是特定的客戶群體,其職業、生活習慣、人員結構也有所不同,所以房型的布局一定要有變化,品種必須多樣。
4.3.3每個房間的長寬尺度既要滿足功能需要,也要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原理。特別是廁所、廚房和次臥室等小面積的房間更要精心布置,協調好門、窗、墻、家具、設備的相互關系。
4.3.4把最需要陽光的房間布置在南側,不少家庭認為單身老人和兒童的次臥室比客廳和書房更需要陽光。
4.3.5敞開無必要封閉的空間,審視每扇門和窗的位置,有時只需稍作改動,室內通風立刻得到改善。
4.3.6審視每垛內墻,可取消的盡量取消,可減薄的一定減薄,可改成輕質的一定改成輕質。
4.3.7注意避讓不便取消的柱和梁。
4.3.8室內管道井應盡量利用死角和暗角,不能為了縮短水平管距而擠占顯要位置。
4.3.9難以修改的房型要舍得放棄,推倒重來比勉強修改效果更好。
5.立面造型優化
5.1作業依據
規劃方案,擴初方案和建筑施工圖。
5.2緊前工作條件
規劃方案審批通過后可一直延續到結構封頂。其中,擴初方案審批之前,側重于立面方案的比較,擴初方案審批通過之后,側重于立面用料,質感和色彩搭配等的方案比較。
5.3優化的重點是更加突顯個性化:
5.3.1傳統的協調觀只是讓新的建筑被動地迎合和融合到現有的周圍環境里去,這長期以來束膊了設計師的創新意識。應該倡導一種主動的協調觀念,那就是讓現有環境和新建建筑相互烘托和陪襯,既可以有似曾相識的回味無窮,也可以有標新立異的強烈對比。只是在特定的環境下選擇哪種感覺更適宜而已。
5.3.2高層建筑的屋頂是立面造型的點睛之筆,也是最顯個性之處。上海地區的建筑屋頂從最早的鴨頭頸到道士帽,從鉛筆頭到一柱擎天,從轉*到蒼蠅拍,大家生搬硬套,跟風逐流,以至舉目皆類同,缺乏創新,更何談個性。
5.3.3清一色的板式建筑不僅使戶型品種單調,缺乏選擇余地,而且外觀造型也是大同小異,個性特征難以體現。
5.3.4減少甚至取消如屋頂飄板等華而不實的非功能性裝飾,但遮陽板,空調架,花盆架等有實際功能的外墻附件應該有細部的裝飾設計。
5.3.5注意外窗與墻面的尺度比例,在滿足自然通風的前提下減少開啟窗扇的面積,以降低能源損失。
5.3.6精心布置用于墻面綠化的附屬構件
,當建筑投入使用后會使立面質感和色感產生畫龍點睛的意外效果。
5.3.7不同的陽臺形狀和布列會使立面產生不同陰影的效果。陽臺欄板和扶手的用料最能調節建筑立面的虛實搭配。
5.3.8仔細研究空調外機的位置,既要就近,又要相對隱蔽,還要便于客戶自行安裝和檢修。拖接的冷媒供徊管應嵌入統一安裝的墻面管線槽內,或在墻內預埋套管內穿接。
5.3.9外墻采取保溫構造后要注意所有墻面附屬構配件安裝的節點設計是否牢固和可靠。
5.3.10把握外墻裝飾材料的質感和色彩關鍵在于搭配巧妙,并非價格貴的一定好。利用電腦技術做多方案比較,一定會有滿意的效果。
5.3.11廣開思路,多請幾位建筑師創作立面方案;廣開言路,多請幾位不同年齡層次的專家審視評判。在這方面多花些時間和費用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