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產權制度是中國百貨零售業難解之痛

7347

麥肯錫所說“在未來3年至5年里中國零售業60%的市場將由3家至5家世界級零售業巨頭控制”的局面??鐕闶奂瘓F在中國有自己發展的難處,本土企業也有自己成長的優勢,情況果真如此嗎?

沃爾瑪在中國已經開了十幾家店,前期又進入北京市場;與此同時,中國的百貨零售企業如上海一百、華聯、農工商、北京西單商場集團、深圳萬佳也在競爭與學習中快速地成長。中國零售業剛剛對外開放,現階段感到外國競爭者似乎不如原來想象得那么可怕,不過,目前仍然處于保護期,真正的較量還沒有開始。

產權制度——中國百貨零售業難解之痛

建國后,中國的商業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49年至1957年的商業建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1958年至1978年的計劃經濟階段;第三個階段是1979年gg開放至今。而第三個階段則是中國商業流通領域發生變革最大的時期,商業作為一個敏感的行業開始在社會經濟流通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是一次重大的飛躍。接著,當商店越開越多,簡單層面的競爭轉化為商業資本的競爭,這就是目前國內商業企業難以跨越的“龍門”。20**年,國內的媒體和經濟界已談到商業資本問題,甚至有人稱商業資本正在回到“貴族的殿堂”。實際上,商業資本在國內始終處于尷尬、稀缺的狀態,而商業資本的運作也存在著諸多障礙。

中國入世后,商業企業、大型零售企業對外開放的程度仍然比較有限,這一領域的合資是有條件的,須嚴格審批,盡管通過種種變通的方式建立了許多合資零售企業,但比例仍然很小。根據我國與世貿組織有關成員國達成的協議,入世后我國零售服務方面將做出部分讓步。

中國有條件地、謹慎地逐步開放商業零售領域,原因是國內的商業企業在觀念、經營模式、經營理念上很難在短期內與外國同行競爭。中國在未來的幾年里,百貨零售業相對平和的競爭狀態將被打破。一方面,那些已經在中國站住腳的跨國零售集團本土化的進程將逐步加快,它們不僅了解中國的消費者,也培養了本土的管理人員;另一方面,企業發展的外部限制將逐步放開,一些跨國零售集團將成為真正可以“四處奔跑的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零售企業與跨國零售集團的競爭在方式、手段、心態等方面都要發生變化。今天,我們需要以新的視角來看待中國百貨零售業的發展。

中國的零售企業最應該關注的是什么?是競爭對手、顧客、經營策略、管理技術和方法,還是企業理念?中國百貨零售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是產權制度改革問題。產權制度是問題的根源,它的位置似牽一發而動全身。

目前,中國大部分百貨零售企業,特別是大中型百貨企業的資產為國家所有,產權制度改革不到位,企業運行機制、經營機制、管理機制就很難跳出原有的框框,企業競爭力很難提高,實現傳統百貨業向現代百貨業的轉變也將困難重重。

現階段國有百貨零售企業產權制度上的弊病主要是所有者的代表人“缺位”問題,以改制后的股份制企業為例,董事長或總經理作為法人代表,從形式上看是代表國家、代表企業所有者,但他們并不握有與自己利益密切相關的股份,這勢必影響到他們承擔經營風險和管理責任的積極性。只有建立起嚴格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傳統百貨零售企業的管理和運行機制才能根本性地得以改造。

上海的一些資深管理咨詢顧問團認為,目前國內商業企業對市場的研究很淺,仍處于啟蒙極端,遠遠不如工業企業。工業企業被競爭所迫,產品質量已不可同日而語,提升非???并在市場上煉就了一身本領。但商業企業在一些地方仍具有壟斷性,尚未有國外企業的激烈競爭態勢。一些企業對商品的研究很淺,今天賣電腦、軟件,明天買鍋碗瓢盆,既缺乏專業人才,又無法宣揚商品的賣點,無法整合企業的優勢,更談不上整體的經營定位或營銷策略。但這并不是國內大型百貨零售企業的普遍缺陷,有些企業的中高層經理人都很懂得用心經營商品和熱忱對待顧客,他們了解現代營銷、人力資源、成本控制等企業管理的要素,他們對國際零售業的發展狀況也了如指掌。但是,即使是經過改制上市的上海一百和西單商場,都未能解決一個根本性的問題:誰真正為企業負責?

由于所有者缺位,產權殘缺(即資產的收益權與控制權脫離),經營者對企業的利益沒有切膚之感,或者裹足于既得利益不思進取、行為短期化,缺乏發展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動力,導致企業對前所未有的市場競爭、市場變化反應十分遲鈍。

產權問題背后的多米諾骨牌

中國百貨零售業在與跨國零售集團競爭中的弱勢,主要體現在商業資本問題上。國內的百貨零售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很少有商業資本注入,幾乎都是招商行為。缺乏商業資本的后果是:商店喪失了作為商業流通主體的資格。這是中國現階段商業與外國現代商業模式的主要差別。無疑,商業資本是中國零售業發生質變或實現第二次飛躍的動因。

商品流通是實現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剩余價值的過程,離開流通,所有社會經濟生活的參與者都無法按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來運轉??梢哉f商業資本是市場經濟發展和體制轉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動力,更是市場經濟鏈中的重要一環。然而,在中國二十多年的gg開放過程中,商業資本卻在弱化。中國的改革起步于放開價格,是從流通領域、從活躍商業開始的。然而,過去20年的經濟增長卻主要依靠生產領域的擴張實現

,比如鋼鐵產量的大幅增長、特區經濟和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鄉鎮企業的崛起,商業資本被擠到了邊緣地帶。在商業資本弱化的情況下,許多大企業被迫自辦流通,從批發一直到消費者,商家往往只被看成廠家的銷售部門。在城市里,大型商廈雖然越來越多,但真正有實力的大商家、大型商業資本卻很少,許多商家以“一業(指百貨零售業)為主、多業為輔”做借口,抽逃資金,轉向房地產、物業管理、柜臺出租、高科技等行業。中國國有商業企業的資本金過去大多是國家撥款,再加上銀行貸款;而資本轉向快的一個原因是,國有資產不屬于個人,經營者不必為之負責,很多人抱有僥幸心理,縮小或最終放棄微利的零售業,轉移到別的陣地,成,則名垂青史;敗,有國家負責。這種產權弊端將帶來一系列多米諾骨牌效應。

采購環節是零售企業的核心問題,它與企業的流通模式、經營模式有著重要關系。商店的整體策略體現在不同方面,諸如品牌策略、產品策略、服務策略等,而這一切都要靠一個核心來體現,那就是賣什么東西。因此,零售企業需要一批采購人才,他們要善于了解市場信息,把握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定位,使企業的整體策略最終得以體現。而商業資本將最直接地沖擊采購模式。如國美電器的商業行為和表現效果都初步顯現了商業資本的作用,國美的采購體現了三個現代商業的概念:有批量的商業采購;有注入資本的意愿;有價格競爭的意識。供應商總是希望與有批量、有規律、有穩定進貨渠道的零售商打交道。從工業環節講,也實現了貨幣資金的回流。中國的零售業已經到了急需商業資本注入的階段,以使工業資本置換出來,重新投入開發和生產,最終實現金融資本、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良性循環。中國零售業接納商業資本這一步已經邁出,但只是微不足道的民間資本和企業積累資本。而在這些資本金中,企業自有資本又是國家資本,與真正概念上的商業資本仍有差距。而且商業資本的運作缺乏市場環境和社會氛圍,更缺乏金融界的支持,銀行還在一旁袖手旁觀,不敢貿然進入。

采購風險——誰來承擔零售業

中國的百貨零售企業很少自己進貨,除了與企業缺乏對商品和市場的研究有關,更大、更隱性的問題則是風險問題。零售企業想要規避采購風險,因為只要付錢就有資金風險。商家在采購過程中常規的規避風險的方法是:你先發貨,我再付錢。供應商為了規避風險,也會說:你先付錢,我再發貨。這就成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執。除此之外,對零售企業來說,進貨后仍存在質量風險,是否適銷也存在著風險。進行采購的零售商和供應商在竭力轉移各自風險的時候,很難形成互動的、共榮共贏的關系。同時,對零售商而言,供應商和顧客一樣,是流通的兩大要素,都是寶貴的資源。如何利用供應商的資源為自己的經營服務,除了占有資金、具備商業信用以外,最大的條件即是對國有商業企業進行改制。

一名在國有百貨企業中負責采購的經理對筆者說:“在計劃經濟時期,商店的采購資本是由國家調撥的。今天的采購要靠市場來調整,采購者要承擔市場風險,但國有企業的體制究竟能容忍多少風險?!你若在采購中主動付款給供應商,別人會懷疑你吃了回扣,會問你:‘別人都有帳期,你為何買斷?’我做采購主管,如果我不付錢給供應商,大不了朋友之間翻臉,但總比被自己的企業懷疑要強,不會涉及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绷硪粋€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是,上海某著名商業企業的集團辦公室會議需要通過討論來決定明天進什么貨,該公司的職工說:“這有什么不對嗎?省得別人挑三揀四:這個東西好,你為什么不多進一些,是不是沒拿到回扣?那個東西不好,你為什么進那么多,是不是拿了回扣?進貨由集團辦公室會議來決定,風險是大家的?!逼鋵?這樣的結果是誰也不用承擔風險。商業資本不去承擔流通過程中的風險,而由產業資本代替承擔,這是一種極為不合理的狀況。這種狀況顯然是中國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缺陷,也是我國目前面臨的一些重大經濟難題的一個深層次原因。產權制度的缺陷已成為影響個人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的最大障礙。

目前,中國的百貨零售企業承受著挾國際大資本之威、具備全新經營理念、經營方式、經營技術的跨國零售集團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同時還要面對國內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的種種挑戰。它們的尷尬更多地來自于在進行業務領域重組、業態重組、規模重組和產權重組時最強勁的阻礙——體制制約。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服群說:“入世后,中國要給予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但我們自己的國企卻并未平等地與之競爭。上海一百有6000名員工,從企業內部管理和市場競爭來看,需要減員1/3。但我們卻不能那么做,因為國有企業還承擔著較大的社會責任”。中國的企業有很強的可塑性,許多在面對市場風云變幻和外國強手競爭時,表現出了優秀的學習能力和自我否定能力。在下一輪的較量中,它們更需要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

篇2:產權制度是中國百貨零售業難解之痛

麥肯錫所說“在未來3年至5年里中國零售業60%的市場將由3家至5家世界級零售業巨頭控制”的局面??鐕闶奂瘓F在中國有自己發展的難處,本土企業也有自己成長的優勢,情況果真如此嗎?

沃爾瑪在中國已經開了十幾家店,前期又進入北京市場;與此同時,中國的百貨零售企業如上海一百、華聯、農工商、北京西單商場集團、深圳萬佳也在競爭與學習中快速地成長。中國零售業剛剛對外開放,現階段感到外國競爭者似乎不如原來想象得那么可怕,不過,目前仍然處于保護期,真正的較量還沒有開始。

產權制度——中國百貨零售業難解之痛

建國后,中國的商業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49年至1957年的商業建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1958年至1978年的計劃經濟階段;第三個階段是1979年gg開放至今。而第三個階段則是中國商業流通領域發生變革最大的時期,商業作為一個敏感的行業開始在社會經濟流通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是一次重大的飛躍。接著,當商店越開越多,簡單層面的競爭轉化為商業資本的競爭,這就是目前國內商業企業難以跨越的“龍門”。20**年,國內的媒體和經濟界已談到商業資本問題,甚至有人稱商業資本正在回到“貴族的殿堂”。實際上,商業資本在國內始終處于尷尬、稀缺的狀態,而商業資本的運作也存在著諸多障礙。

中國入世后,商業企業、大型零售企業對外開放的程度仍然比較有限,這一領域的合資是有條件的,須嚴格審批,盡管通過種種變通的方式建立了許多合資零售企業,但比例仍然很小。根據我國與世貿組織有關成員國達成的協議,入世后我國零售服務方面將做出部分讓步。

中國有條件地、謹慎地逐步開放商業零售領域,原因是國內的商業企業在觀念、經營模式、經營理念上很難在短期內與外國同行競爭。中國在未來的幾年里,百貨零售業相對平和的競爭狀態將被打破。一方面,那些已經在中國站住腳的跨國零售集團本土化的進程將逐步加快,它們不僅了解中國的消費者,也培養了本土的管理人員;另一方面,企業發展的外部限制將逐步放開,一些跨國零售集團將成為真正可以“四處奔跑的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零售企業與跨國零售集團的競爭在方式、手段、心態等方面都要發生變化。今天,我們需要以新的視角來看待中國百貨零售業的發展。

中國的零售企業最應該關注的是什么?是競爭對手、顧客、經營策略、管理技術和方法,還是企業理念?中國百貨零售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是產權制度改革問題。產權制度是問題的根源,它的位置似牽一發而動全身。

目前,中國大部分百貨零售企業,特別是大中型百貨企業的資產為國家所有,產權制度改革不到位,企業運行機制、經營機制、管理機制就很難跳出原有的框框,企業競爭力很難提高,實現傳統百貨業向現代百貨業的轉變也將困難重重。

現階段國有百貨零售企業產權制度上的弊病主要是所有者的代表人“缺位”問題,以改制后的股份制企業為例,董事長或總經理作為法人代表,從形式上看是代表國家、代表企業所有者,但他們并不握有與自己利益密切相關的股份,這勢必影響到他們承擔經營風險和管理責任的積極性。只有建立起嚴格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傳統百貨零售企業的管理和運行機制才能根本性地得以改造。

上海的一些資深管理咨詢顧問團認為,目前國內商業企業對市場的研究很淺,仍處于啟蒙極端,遠遠不如工業企業。工業企業被競爭所迫,產品質量已不可同日而語,提升非???并在市場上煉就了一身本領。但商業企業在一些地方仍具有壟斷性,尚未有國外企業的激烈競爭態勢。一些企業對商品的研究很淺,今天賣電腦、軟件,明天買鍋碗瓢盆,既缺乏專業人才,又無法宣揚商品的賣點,無法整合企業的優勢,更談不上整體的經營定位或營銷策略。但這并不是國內大型百貨零售企業的普遍缺陷,有些企業的中高層經理人都很懂得用心經營商品和熱忱對待顧客,他們了解現代營銷、人力資源、成本控制等企業管理的要素,他們對國際零售業的發展狀況也了如指掌。但是,即使是經過改制上市的上海一百和西單商場,都未能解決一個根本性的問題:誰真正為企業負責?

由于所有者缺位,產權殘缺(即資產的收益權與控制權脫離),經營者對企業的利益沒有切膚之感,或者裹足于既得利益不思進取、行為短期化,缺乏發展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動力,導致企業對前所未有的市場競爭、市場變化反應十分遲鈍。

產權問題背后的多米諾骨牌

中國百貨零售業在與跨國零售集團競爭中的弱勢,主要體現在商業資本問題上。國內的百貨零售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很少有商業資本注入,幾乎都是招商行為。缺乏商業資本的后果是:商店喪失了作為商業流通主體的資格。這是中國現階段商業與外國現代商業模式的主要差別。無疑,商業資本是中國零售業發生質變或實現第二次飛躍的動因。

商品流通是實現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剩余價值的過程,離開流通,所有社會經濟生活的參與者都無法按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來運轉??梢哉f商業資本是市場經濟發展和體制轉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動力,更是市場經濟鏈中的重要一環。然而,在中國二十多年的gg開放過程中,商業資本卻在弱化。中國的改革起步于放開價格,是從流通領域、從活躍商業開始的。然而,過去20年的經濟增長卻主要依靠生產領域的擴張實現

,比如鋼鐵產量的大幅增長、特區經濟和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鄉鎮企業的崛起,商業資本被擠到了邊緣地帶。在商業資本弱化的情況下,許多大企業被迫自辦流通,從批發一直到消費者,商家往往只被看成廠家的銷售部門。在城市里,大型商廈雖然越來越多,但真正有實力的大商家、大型商業資本卻很少,許多商家以“一業(指百貨零售業)為主、多業為輔”做借口,抽逃資金,轉向房地產、物業管理、柜臺出租、高科技等行業。中國國有商業企業的資本金過去大多是國家撥款,再加上銀行貸款;而資本轉向快的一個原因是,國有資產不屬于個人,經營者不必為之負責,很多人抱有僥幸心理,縮小或最終放棄微利的零售業,轉移到別的陣地,成,則名垂青史;敗,有國家負責。這種產權弊端將帶來一系列多米諾骨牌效應。

采購環節是零售企業的核心問題,它與企業的流通模式、經營模式有著重要關系。商店的整體策略體現在不同方面,諸如品牌策略、產品策略、服務策略等,而這一切都要靠一個核心來體現,那就是賣什么東西。因此,零售企業需要一批采購人才,他們要善于了解市場信息,把握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定位,使企業的整體策略最終得以體現。而商業資本將最直接地沖擊采購模式。如國美電器的商業行為和表現效果都初步顯現了商業資本的作用,國美的采購體現了三個現代商業的概念:有批量的商業采購;有注入資本的意愿;有價格競爭的意識。供應商總是希望與有批量、有規律、有穩定進貨渠道的零售商打交道。從工業環節講,也實現了貨幣資金的回流。中國的零售業已經到了急需商業資本注入的階段,以使工業資本置換出來,重新投入開發和生產,最終實現金融資本、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良性循環。中國零售業接納商業資本這一步已經邁出,但只是微不足道的民間資本和企業積累資本。而在這些資本金中,企業自有資本又是國家資本,與真正概念上的商業資本仍有差距。而且商業資本的運作缺乏市場環境和社會氛圍,更缺乏金融界的支持,銀行還在一旁袖手旁觀,不敢貿然進入。

采購風險——誰來承擔零售業

中國的百貨零售企業很少自己進貨,除了與企業缺乏對商品和市場的研究有關,更大、更隱性的問題則是風險問題。零售企業想要規避采購風險,因為只要付錢就有資金風險。商家在采購過程中常規的規避風險的方法是:你先發貨,我再付錢。供應商為了規避風險,也會說:你先付錢,我再發貨。這就成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執。除此之外,對零售企業來說,進貨后仍存在質量風險,是否適銷也存在著風險。進行采購的零售商和供應商在竭力轉移各自風險的時候,很難形成互動的、共榮共贏的關系。同時,對零售商而言,供應商和顧客一樣,是流通的兩大要素,都是寶貴的資源。如何利用供應商的資源為自己的經營服務,除了占有資金、具備商業信用以外,最大的條件即是對國有商業企業進行改制。

一名在國有百貨企業中負責采購的經理對筆者說:“在計劃經濟時期,商店的采購資本是由國家調撥的。今天的采購要靠市場來調整,采購者要承擔市場風險,但國有企業的體制究竟能容忍多少風險?!你若在采購中主動付款給供應商,別人會懷疑你吃了回扣,會問你:‘別人都有帳期,你為何買斷?’我做采購主管,如果我不付錢給供應商,大不了朋友之間翻臉,但總比被自己的企業懷疑要強,不會涉及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绷硪粋€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是,上海某著名商業企業的集團辦公室會議需要通過討論來決定明天進什么貨,該公司的職工說:“這有什么不對嗎?省得別人挑三揀四:這個東西好,你為什么不多進一些,是不是沒拿到回扣?那個東西不好,你為什么進那么多,是不是拿了回扣?進貨由集團辦公室會議來決定,風險是大家的?!逼鋵?這樣的結果是誰也不用承擔風險。商業資本不去承擔流通過程中的風險,而由產業資本代替承擔,這是一種極為不合理的狀況。這種狀況顯然是中國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缺陷,也是我國目前面臨的一些重大經濟難題的一個深層次原因。產權制度的缺陷已成為影響個人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的最大障礙。

目前,中國的百貨零售企業承受著挾國際大資本之威、具備全新經營理念、經營方式、經營技術的跨國零售集團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同時還要面對國內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的種種挑戰。它們的尷尬更多地來自于在進行業務領域重組、業態重組、規模重組和產權重組時最強勁的阻礙——體制制約。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服群說:“入世后,中國要給予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但我們自己的國企卻并未平等地與之競爭。上海一百有6000名員工,從企業內部管理和市場競爭來看,需要減員1/3。但我們卻不能那么做,因為國有企業還承擔著較大的社會責任”。中國的企業有很強的可塑性,許多在面對市場風云變幻和外國強手競爭時,表現出了優秀的學習能力和自我否定能力。在下一輪的較量中,它們更需要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

篇3:零售業態9大分類

  零售業態9大分類

  中國零售業態按零售店的結構特點分類,根據其經營方式、商品結構、服務功能,以及選址、商圈、規模、店堂設施和目標顧客等結構特點,分為百貨店、大型綜合商場、超級市場、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購物中心、家居中心、倉儲商店等九種零售業態。

  1.百貨店業態結構特點

  (1)采取柜臺銷售與自選(開架)銷售相結合方式。

  (2)商品結構為種類齊全、少批量、高毛利,以經營男、女、兒童服裝、服飾、衣料、家庭用品為主。

  (3)采取定價銷售,可以退貨,有導購、餐飲、娛樂場所等服務項目和設施,服務功能齊全。

  (4)選址在城市繁華區、交通要道。

  (5)商圈范圍大,一般以流動人口為主要銷售對象。

  (6)商店規模大,在5000平方米以上

  (7)商店設施豪華,店堂典雅、明快。

  (8)目標顧客為中高檔消費者和追求時尚的年輕人。

  2.超級市場業態結構特點

  (1)采取自選銷售方式,出入口分設,結算在出口處的收銀機處統一進行。

  (2)商品構成以購買頻率高的商品為主,經營的商品應以肉類、禽蛋、水果、水產品、冷凍食品、副食調料、糧油及其制品、奶及奶制品、熟食品以及日用必需品為主。營業時間每天在11H左右,可采取連鎖經營方式,有一定的停車場地。

  (3)選址在居民區、交通要道、商業區。

  (4)商圈范圍較窄,以居民為主要銷售對象。

  (5)商店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

  (6)目標顧客以居民為主。

  3.大型綜合超市

  (1)采取自選銷售方式和連鎖經營方式

  (2)商品構成為衣、食、用品齊全,重視本企業的品牌開發。

  (3)設有與商店營業面積相適應的停車場。

  (4)目標顧客為購物頻率高的居民。

  (5)商圈范圍較大。

  (6)商店營業面積一般在2500平方米以上。

  (7)選址在城鄉結合部、住宅區、交通要道。

  4.便利店業態結構特點

  (1)以開架自選為主,結算在進口(或出口)處的收銀機處統一進行,可采取連鎖經營方式。

  (2)商品結構特點明顯,有即時消費性、小容量、應急性等。

  (3)營業時間長,一般在16h以上,甚至24h,終年無休日。

  (4)選址在居民住宅區、主干線公路邊以及車站、醫院、娛樂場所、機關、團體、企事業所在地。

  (5)商圈范圍窄小,一般設定在居民徒步購物5-7min到達的范圍內。

  (6)商店營業面積在100平方米左右,營業面積利用率高。

  (7)店堂明快、清潔、貨架豐滿。

  (8)目標顧客主要為居民、單身者、年輕人。80%的顧客為有目的的購買。

  (9)經營實行信息系統化,開展單品管理。

  (10)便利店的商品價格略高于一般零售業態的商品價格。

  5.專業店業態結構特點

  (1)采取定價銷售和開架面售,亦可開展連鎖經營。

  (2)商品結構體現專業性、深度性、品種豐富,可供選擇余地大,以某類商品為主,經營的商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一般為高利潤。

  (3)從業人員需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可以退貨。

  (4)選址多樣化,多數店設在繁華商業區、商店街或百貨店、購物中心內。

  商圈范圍不定。

  (5)營業面積根據主營商品特點而定。

  (6)目標市場多為流動顧客。主要滿足消費者對某類商品的選擇性需求。

  6.大型專業店

  (1)采取自選銷售和開架面售相結合方式

  (2)以銷售某一大類或幾個大類商品為主,品種齊全,選擇余地大

  (3)選址地區中心、城郊結合部、交通要道和符合城市規劃的大型居住區附近

  (4)經營服務輻射半徑5公里以上,目標顧客以有目的選擇某類商品的流動顧客為主

  (5)營業面積在3000平方米以上

  (6)設不低于營業面積50%的停車場,提供相關技術和服務

  7.專賣店業態結構特點

  (1)采取定價銷售和開架面售,亦可開展連鎖經營。

  (2)商品結構以企業品牌為主,銷售體現量少、質優、高毛利。

  (3)注重品牌聲譽、從業人員必須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并提供專業性知識服務。

  (4)選址在繁華商業區、商店街或百貨店、購物中心內。

  (5)商圈范圍不定。

  (6)營業面積根據經營商品的特點而定。

  (7)目標顧客以中青年為主。商店的陳列、照明、包裝、廣告講究。

  8.購物中心業態結構特點

  (1)由發起者有計劃地開設,實行商業型公司管理,中心內設商店管理委員會,開展廣告宣傳等共同活動,實行統一管理。

  (2)內部結構由百貨店或超級市場作為核心店,以及各類專業店、專賣店等零售業態和餐飲、娛樂設施構成。

  (3)服務功能齊全,集零售、餐飲、娛樂為一體。根據銷售面積,設相應規模的停車場。

  (4)選址為中心商業區或城鄉結合部的交通要道。

  (5)商圈根據不同經營規模、經營商品而定。

  (6)設施豪華、店堂典雅、寬敞明亮,實行賣場租賃制。

  (7)目標顧客,以流動顧客為主。

  (8)根據選址和商圈不同,購物中心可分為近鄰型、社區型、區域型、超區域型種類。

  9.倉儲商店業態結構特點

  (1)選址在公路邊、交通要道和利用閑置設施。

  (2)主要的商圈人口為5-7萬人。

  (3)商店營業面積大,一般在4000m’以上。部分商品部門采取租賃制,把無店名的專業連鎖賣場和供應商引進店內經營。

  (4)商品構成以新開發上市的商品為主力商品,自有品牌占相當部分,主要是面向廣大的工薪階層服務。

  (5)作為價格策略,每天都以較低價格銷售全部商品。

  (6)作為商品策略,經營同其他零售業態能進行價格比較的、知名度、普及率都較高的商標商品或價格一般被眾所周知的商品。

  (7)商店設施簡單化。

  (8)將超市開發的銷售技術和管理理論、倉儲

商店的價格影響力、大型綜合超市商品供應計劃的方法及選址理論等融為一體,靈活運用。

  (9)可實行連鎖經營。

  (10)設有一定規模的停車場。

相關文章

97精品久久久久|ZZIJZZIJ日本成熟少妇|嫩草一级337p无码专区|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