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班級,熱愛集體”德育主題班會教案(3)
【活動背景】
學校是個大集體,班級是個小集體,為集體著想,就能匯成巨大的力量。一個人的成才,一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集體。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是關心集體,熱愛班級的?,F在的班級就像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如果一個學生熱愛自己的班級,處處為自己的班級著想,那么以后他必定是一個處處想著集體,想著人民,能為國家貢獻一切力量的人。經過一個多月的相處,同學們已經熟識,借此召開主題班會,增強班級凝聚力。
【活動目的】
通過幾則故事,讓學生們認識到團結的意義,從而更加地關心班級、熱愛集體。
【準備過程】
學生上網或查閱書籍,搜集合適的故事。
【具體活動過程】
時間 20**年11月9日
地點 高一(13)教室
形式 學生講故事
主持人 z
參加人員 高一(13)班全體學生
‘故事一’大禹治水
舜帝的時候,洪水泛濫成災,百姓苦不堪言,舜命大禹率領20多萬群眾去治水。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在痛苦地呼喊,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就這樣夜以繼日,不辭勞苦,歷時十三年,終于制服了洪水。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大禹為了解除人民的疾苦,舍小家,為大家,這正是熱愛集體的具體體現。關心、熱愛集體就要時時刻刻為集體著想,作為學生就應該做到:嚴格遵守學校、班級的各項規章制度,不做有損班級、學校名譽的事情...
‘故事二’將相和睦
戰國時候,趙王因藺相如“完璧歸趙”,封他為“上卿”,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吩咐手下以后碰著廉頗要主動避讓,手下的人不理解地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這么下去,我們可受不了!”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大伙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碧A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如果我們兩人互相爭斗,兩敗俱傷,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藺相如的這番話,后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只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請罪。兩人從此成為朋友,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
同學們,藺相如的寬容、大度值得我們學習,而廉頗的以國家利益為重,知錯就改的品質更值得我們欽佩。在日常生活中,同學之間也經常產生小摩擦,影響班級的團結,在處理時,我們也要像廉頗、藺相如那樣以集體利益為重,善于寬容,敢于承認錯誤,改正錯誤。
‘故事三’昭君出塞
西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親自到長安,要求和親。宮中有個宮女叫王嬙(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愿到匈奴去和親,漢元帝就答應了。于是,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從此以后,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于去世后,昭君又遵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
同學們,昭君出塞換來了漢與匈奴的友誼,維護了國家的安定。這種從大局出發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顧全大局,為集體、為國家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
‘故事四’一箭易斷,十箭難折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國王,他有十個兒子,這十個兒子平時因爭權奪利,相互間勾心斗角,擾得整個皇宮不得安寧。一天,老國王得了重病,他自己也知道快要不行了。于是就把十個兒子都叫到身旁,拿出十支箭來,讓十個兒子每人折一支,十個兒子輕輕一折,就將箭折斷了。然后老國王又拿出十支箭,并把這十支箭緊緊地捆扎在一起,讓十個兒子折,可十個兒子用盡力氣,誰也折不斷。這時十個兒子都明白了老國王這樣做的目的。聽到這里,你們也明白了嗎?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告訴我們集體力量大。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已經有過許多這方面的體驗:許多許多的石頭堆積起來可以變成一座巨大的高山;許多許多的磚頭壘筑起來,可以砌成萬里長城。螞蟻雖小,但許多螞蟻團結在一起,能拖動一根很大的骨頭;一個人的力量雖小,但許多微弱的力量匯合在一起,就能排山倒海,戰勝一切!
大家都知道:新中國的建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全國人民一條心;抗洪搶險的勝利,靠的是軍民齊心協力;SARS病毒的戰勝,靠的是白衣天使和團結一致的全國各族人民;我們班能拿到流動紅旗,靠的也是大家的共同努力!
雷鋒叔叔曾說過: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能永不干涸。是??!一個人就像一滴水一樣,如果離開了集體這個大海,就將一事無成。人,總得在集體中生活,誰都希望在集體中能得到關心愛護,獲取勇氣和力量。然而這一切從何而來呢?這一切來自于我們每個人的奉獻。只有獻出一份愛,才能得到一片情。只有大家都熱愛集體、關心集體、服從集體,維護并集體的利益和榮譽,我們的集體才會充滿陽光,才會更有力量!
同學們,讓我們都來熱愛我們的集體,關心我們的集體。人人都為維護集體的利益,增進集體的榮譽,做出一份貢獻吧.
【班主任發言,總結行為導航】
愛集體,塑美德,集體事情記心窩。
想集體,勤做事,集體群中看自己。
護集體,惜榮譽,集體生活多參與。
集體榮,我也榮,同心協力要牢記。
【活動小結】
通過這個主題班會的召開,全班同學認識到集體的作用,各自增強了班級榮譽感,為同學之間的和睦相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大家也明白了高一(13)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大家要相親相愛,不管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大家都要互相幫助。
【口號】心中有集體,進步靠自己.
篇2:德育教育主題班會
德育教育主題班會
通過對以前老師的詢問,結合上周兩天的觀察,發現了本班存在的最大問題,也是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雖然已進入初三,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紀律渙散,課堂各種姿勢。但也看到了這個班級的閃光點:心靈手巧,一點就通。同時,我通過學生問卷調查也了解了學生的心理:他們渴望有一個團結友愛、積極向上、文明優秀的班集體。
結合以上特點,我參考網絡內容擬寫了一首算是打油詩的《班級德育歌》,雖不高端大氣上檔次,但簡潔易記,也絕對是對癥下藥。內容如下:
容:穿戴樸素又大方,不攀不比不奇異。
言:講話文明有禮貌,見面主動問聲好。
行:坐立行勢要有禮,靜若處子動如兔。
課:專聽善記勤思考,發言討論要積極。
外:保持安靜勤讀書,預習復習做作業。
衛:勤洗勤換勤打掃,及時徹底并保持。
班會上,我首先對他們進行了一番動員,我說:“一個人無論優秀與否,他都渴望優秀,他都渴望自己所在的集體優秀,就像你們在問卷所寫的那樣——
“我理想中的班級時上課氣氛活躍,課前“入室即靜”,同學相處和睦。”
“做什么事都能比別人好,成為其他班級的榜樣,班干部盡職盡責......”
“看到垃圾隨時撿起,不是各掃門前雪,而是互幫互助,團結友愛,公正公平......”
老師看到這些,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我們班級的明天。”
我肯定了他們對優秀的渴望,激發了他們追求卓越的動力,接著提出要求:“只是,僅有追求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付諸行動,那樣目標才有實現的可能,對嗎?那么,就讓我們首先從自己的儀容儀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開始改變吧——”
(出示學習內容,朗讀學習)
其實,這些內容用兩個詞語就可以概括,即“懂禮”“守紀”,“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紀”是學生必須遵守的制度,懂禮、守紀,不僅可以成為一名文明的中學生,更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
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夠創造一個優秀的集體,能夠重回當初的“巔峰”。
篇3:德育主題班會發言稿-樹道德標桿做謙謙君子
德育主題班會發言稿:樹道德標桿做謙謙君子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來彌補。”什么是道德呢?首先就是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在我認為,道德就是愛國愛民、團結互助、勤奮節儉、努力上進、遵紀守法、潔身自好、文明禮貌、自尊自強。
悠悠華夏,百家爭鳴,道德為大,道德為首。崇尚道德,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融4歲便懂謙禮之道。楊時程門立雪的尊師之舉,至今影響著莘莘學子。在淚水中仍然堅持的支教大學生徐本禹,用愛的火把照高了貴州邊村的未來,他們是普通人,我們也是普通人,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向他們學習呢?
大家是否還記得這樣一篇報道:“一位清華大學的學生,為了一個愚蠢的想法,殘忍地將一瓶高濃度的硫酸潑向黑熊。”聽到這篇報道后,我的心在顫抖,在滴血!我似乎聽到了一聲聲嘶心裂肺的慘叫,我似乎看到了黑熊的面孔,那殘存的一只眼睛,無助地,黯然地望著一切,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竟然會有如此荒謬的行為,這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社會在發展,知識在爆炸,而部分人的道德觀念卻極其淡薄,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在掌握科學文化的同時,提高自身道德修養顯得尤為重要。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從自我開始,自覺地做道德建設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捍衛者!要努力去達到道德的最高境界。樹道德標桿,做謙謙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