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區居民先進事跡:鄰居里的“活雷鋒”
她,堅持每天義務打掃街道,幾年來風雨無阻;她,樂于助人,看到別人有困難總要上前幫助;她,心系災區,工資不多卻先后多次捐款;她,就是聯合企業黨支部的一名普通老黨員,人稱社區“活雷鋒”的丁z同志。
“社區是我家,文明靠大家”,是丁z常掛在嘴上的話,為此,她義務當起了居民區的保潔員,從20**年起,不論嚴寒酷暑,每天清晨她都拿著一把大掃帚從南至北把路側打掃得干干凈凈。夏天,下大暴雨時,排水溝被雜物堵塞。每次,不管垃圾有多臟,雜物有多臭,她都及時清除陰溝里的雜物。袖子沾滿了臭泥,汗水濕透了衣服,直到看到通水,她才離開。
在丁z的眼里,近鄰就親人,誰家有個急事,急需用錢,她都二話不說的拿出積蓄,也不催著要,到現在還有5萬多元在外面。鄰居80多歲的劉奶奶年老體弱,行動不便,兒女又不在身邊。丁z主動幫她買東西。每次購物前,都要先詳細了解老人需要購買什么,然后再找既便宜又實惠的商店給老人買回最滿意的物品。
不管是炎炎夏日還是寒風凜冽,只要老人需要購買生活用品,她就義不容辭的去。讓老人十分感動,經常說:“她不是我們的女兒,勝似我們的女兒??!” 作為一名退休職工丁z一直默默堅持為居民辦實事做好事,她說:“如今,雖然感覺忙碌了點,但很充實,就是感覺一個人力量太小,所做的事有限,生活中需要幫助的人還有很多,我會一直堅持下去?!?/P>
篇2:大愛傳承默守感恩社區居民先進事跡
大愛傳承默守感恩社區居民先進事跡
張z,女,1993年畢業于佳木斯輕工學院,47歲,林業局不在崗職工。她身材瘦小,弱不禁風,一個人承載著諸多磨難,但堅毅、責任和執著的性格和理念,讓她成為一個破解人性能量和善惡的踐行者,使她成為在家主事是頂梁柱、在外處事有擔當的女人,讓人不禁點贊。
一、破碎家庭從零開始
寫材料采訪她的時候,她謙遜地說自己就是一位普通婦女,她把自己身上的閃光點當成一個能夠稱之為人的本來屬性。張z是從15作業站嫁到場直的,由于沒有工作和收入,為了維持生計,20**年夫妻倆借款2萬元利用一汪廢棄沙坑養魚,結果因漏水缺氧第二年魚全部死光,無奈,小夫妻決定回填沙坑種大棚蔬菜。這是個先期投資大的行當,朋友知道后主動與他們“五聯?!辟J款5萬元,朋友又為其擔保借款5萬元,在朋友的幫助下,當10萬元生產資金到位、夫妻倆正要大干一場的檔口,丈夫卻因事故去世,不幸降臨到這個家庭,更降臨到這個瘦弱無助的小女子身上。
面對支離破碎的建大棚場地,注視著還沒回填完的沙坑,心里想著那10萬元借款,張z潸然淚下;想想孩子要撫養,老人要贍養,欠賬要還清,身高只有一米五五的張z只有橫下一條心,拿起工具開始她一個人的另樣征程。見此情景,原來丈夫在5家店鋪佘來的水泥、木料、竹坯子等材料,店主們也都表示將來有錢就還,沒錢就不用還了,但她還是堅持一定要還的。
二、肩負責任弱能頂天
張z意識到,不管多么大的困難,對她來說就是一種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就是這種責任的無形力量在支撐著她。春天,乍暖還寒,上年丈夫拉來的回填土還沒化透,她就一鎬一鎬地刨,一鍬一鍬地攤平,手掌磨出了血泡,破了疼痛難忍,血水、汗水和淚水交織在一起,沒有阻止她踐行責任的心思。建造塑料大棚時,一架人力三輪車是她惟一的運輸工具,買來的木桿、鋼管、塑料布等是她一車一車用腳踏回來的,路上累了,就停下來歇一歇擦把汗。建棚高處一個人實在干不了了, 她就把娘家媽接來,在鄰里的幫助下,直到秋天,8個塑料大棚、一個陽光溫室、一個燃煤溫室終于建成了。張z看著這一片整齊排序,規模適中,閃爍著銀光的棚室,如同點燃她內心的希望溫床。
張z沒有種過棚菜,沒有經驗,沒有電腦,她就買來書籍學習,為了加強感性認識和節約資金,她就就近到鳳翔鎮大棚學藝,得知她的經歷,同行們把自己知道的經驗都一股腦的告訴了她。在這期間,她又與鶴崗一菜籽經銷處建立了聯系,經理了解到張z的情況后非常同情,每次有新上市的、適合當地積溫帶的品種,總是主動打電話推薦給她,使她的蔬菜總是比別人早十天上市,盡快得到效益。由于她處事好學、謙遜、真誠,很快掌握了棚菜種www.zonexcapitaltr.com植管理知識,從外行變成內行,掌握了大頭菜、白菜、芹菜、豆角是低溫菜,茄子、辣椒、西紅柿是高溫菜,使其能準確把控棚內溫度。
種棚菜是個辛苦活,每天早晨兩點她就進棚在朦朧中澆水、松土、上肥,天大亮時又冒著30多度的高溫煎烤打叉、授粉,長時間的操勞和大鵬內的高溫高濕,使她過早地蒼老,滄桑的皺紋爬滿眼角,原本細嫩的雙手已變得骨節增大變形。但這時,她的臉還是情不自禁地掛滿笑容,因為每年可有3萬元的收入;因為外帳在娘家人的幫助下已全部還上;因為她的腳踏三輪也換成了摩托三輪;因為兒子已是初四中學生了,品學兼優;因為社會上曾有那么多好心人在幫助她。
三、大愛傳承默守感恩
有一種責任叫付出,有一種感恩叫回報。今天張z在事業上有了成就,離不開好心人的幫助,她要用自己的方式回報這個社會,去堅守一個擔當。
張z的棚地原本是廢棄的沙坑填起來的,沒有繳納土地占用費,經濟好轉后她主動向土地科繳費,工作人員說“回填造地原本是給你一定的補貼的,占用費就抵消了吧!”她有弟妹四人,是他們手足情深,幫助她還清了外賬,現在她經濟條件好轉了,搶著將老母親接來贍養,替弟妹們承擔了責任。溫室大棚是季節活,忙時需雇一個幫手,但她選的幫手不是身強力壯的勞力,而是一位年老無收入的婦女,她說:我曾經是弱勢群體,我知道他們的難處。在她溫室大棚邊有幾家鄰居,常年共同走著一條簡易路,雨天泥濘難行,她說她有車,她負責修,她用三輪摩托一車車拉爐灰渣子,買沙子、雇人挖邊溝,一個春天下來,花去6000元墊出一條平坦的路,讓鄰居們出行方便。她有個經營木材加工的鄰居,丈夫在世時在他那里佘來木料,丈夫去世后鄰居始終沒有催要料款,去年鄰居材料場面積不夠用,她就主動把自己存放農具、生產資料的場地讓給鄰居一部分,使鄰居的生產順利進行。上初四的兒子懂事節儉,品學兼優,他是張z的依托,為了避免讓兒子受氣,她謝絕了許多媒人至今未嫁。
一顆沙粒雖小,但也有耀斑。張z雖然是一位無名無位普通婦女,但她用她的淳樸改變了命運,用她的堅韌撐起一片天,用她的責任贏得人們的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