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表達》教學設計方案
教材版本: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第二冊
課件名稱:《基因的表達》
教學目的
1.了解染色體、DNA和基因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基因的本質。
2.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和原理。
3.了解基因控制性狀的原理。
教學重點
1.染色體、DNA和基因三者之間的關系和基因的本質。
2.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和原理。
教學難點
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和原理。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基因對性狀的控制向學生介紹目前國際通力合作的重大研究課題——人類基因組研究及意義,并通過我國參與1%ljh13.e*e的基因測序滲透,對學生進行自信,自尊,自立熱愛生物學及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用具
《基因的表達》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教師講述、啟發與學生討論探索相結合。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讓學生觀察自己身體的一些特征
出現:問題
?、傺劬κ菃窝燮み€是雙眼皮的?
?、诙溆袥]有耳垂?
?、凵斐錾囝^,試試舌的兩側能不能向中間卷起
?、艽竽粗改懿荒芟虮硞葟澢?/p>
想一想,在上次特征中你與父親相同的有哪些?與母親相同的有哪些?有沒有與父母雙方都不相同的?
講述:大家剛才觀察的自身特征是性狀,性狀是指生物體的形態特征或生理特性。這些性狀有的與父親相同,有的與母親相同。
提問:子女的性狀為什么會像父母呢?
(回答:是由于遺傳來的)
討論:遺傳是通過遺傳物質來實現的,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子女像父母從本質上說,就是兒女獲得了父母復制的一份DNA的緣故。也就是說DNA分子可以控制性狀。DNA是如何控制性狀呢?現代遺傳學認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每個DNA有很多個基因,這些基因分別控制不同的性狀?;蛉绾慰刂菩誀?,這要通過基因的表達,引出課題。
提問:什么是基因呢?
講述:現代遺傳學認為,基因是決定生物性狀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講述:剛才觀察了眼睛,有單眼皮和雙眼皮類型。
提問:人的頭發一般都是直的,還有其它類型呢?
(回答:有卷的)
講述:單眼皮性狀是由單眼皮基因控制的,直發性狀是直發基因控制的,還有胰島素是胰島素基因控制合成的。
講述:基因是一種物質,具有一定的結構,是相對獨立的,蘊含了特定的遺傳信息,可以切割,拼接到其它生物上得到相應的性狀。
舉例:將人的胰島素基因剪切,拼接到大腸桿菌中,讓大腸桿菌生產人的胰島素,用來治療糖尿病。
啟發:基因能夠決定性狀,最主要是基因攜帶了遺傳信息,不同的脫氧核苷酸(或堿基)有排列順序就代表了遺傳信息。
講述: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發展,特別是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才知道了基因的化學本質。最新資料顯示,99%的DNA片段無遺傳效應,具有遺傳效應的片段是指能夠表達和產生特定產物的DNA序列。
觀看:有關基因的動畫。
啟發:各部分結構?
觀看:果蠅及果蠅染色體圖。
啟發:引導學生回答基因與染色體、DNA、脫氧核苷酸的關系。
講述:研究結果還表明:每一條染色體中含有1個DNA,1個DNA上有很多基因,基因上有很多的脫氧核苷酸。
講述: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知道,基因可以決定性狀,也就是基因的功能,具體表現在:一是傳遞遺傳信息,是通過DNA的復制來實現,這可以在親代子代間進行,也可以在生物個體內進行,二是可以表達遺傳信息。
啟發: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體現者,所以生物的性狀是通過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來體現的。
舉例:魚肉、牛肉、雞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質,但口味不同,這說明什么呢?
回答:蛋白質結構不同,根本上說是動物的基因不同。
設置懸念: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質合成的呢?
討論:遺傳物質DNA一般都存在于細胞核中,而蛋白質的合成則是在細胞質的核糖體上進行的,這存在空間上的間隔,那么細胞核中DNA是如何控制細胞質中蛋白質的合成過程的?
講述:這里就需要一個中間媒介——RNA,這就是說,蛋白質的合成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合成RNA的過程,一個是RNA合成蛋白質的過程。RNA是一種核酸,與DNA有什么區別呢?
顯示:DNA、RNA結構圖。
討論:DNA、RNA在結構類型,基本單位,堿基有什么區別?
總結:顯示DNA、RNA在化學組成上的區別。
觀看:轉錄動畫
講述:RNA沒有堿基T(胸腺嘧啶)而有堿基U(尿嘧啶),在以DNA為模板合成RNA時,需要以U代替T與A配對。
啟發:聯系DNA復制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啟發:認真觀察,叫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什么是轉錄;場所在哪里;需要什么條件;信息的方向是怎樣。
講述: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DNA上所攜帶的遺傳信息,通過轉錄準確無誤地傳到mRNA分子結構上,使mRNA也具有與DNA一樣的遺傳信息。
啟發:現在合成了RNA,RNA如何合成蛋白質呢?
觀看:翻譯動畫
啟發:引導學生觀察mRNA上的3個堿基與氨基酸的關系
講述:mRNA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的堿基叫做1個密碼子。
提問:為什么是3個堿基決定1個氨基酸呢?
講述:我們都知道,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0種,而mRA只有4種堿基。
討論:如果1個堿基決定1個氨基酸,則可決定4種氨基酸,即41=4,不可能。
如果2個堿基決定1個氨基酸,則可決定16種氨基酸,即42=16,不可能。
如果3個堿基決定1個氨基酸,則可決定64種氨基酸,即43=64,足以決定20種氨基酸。
按照這樣的設想,科學家們通過實驗驗證確實是3個堿基決定1個氨基酸。
講述:20世紀60年代初,科學家開始對密碼子進行研究,幾年后就破譯了全部密碼子,就制成了書上教材15頁表6–1。
看圖:教材15頁表6–1,20種氨基酸的密碼子表
講述:例如UUU可決定苯丙氨酸,CCC可決定脯氨酸。
啟發:請同學們仔細觀看這個密碼子表,其中的密碼子有什么特點呢?
討論:從密碼子表可以發現:一種氨基酸可以只有一個密碼子,有些氨基酸可以有多個密碼子。此外,還有兩個密碼子AUG和
GUG除了分別能決定甲硫氨酸和纈氨酸外,還是翻譯的起始信號,遺傳學上稱之為起始密碼。另外,也有3個密碼子UAA、UAG、UGA,它們并不決定任何氨基酸,但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卻是肽鏈增長的終止信號,所以這3個密碼子叫做終止密碼。
觀看:翻譯動畫
啟發:注意觀察運氨基酸的結構,這種結構叫轉移RNA,簡稱tRNA。
觀看:tRNA圖
講述:科學研究表明,tRNA一般由75個核苷組成,其形態為三葉草形,它的一端是攜帶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個堿基,都能專一地與mRNA的特定的三個堿基
(即密碼子)
配對,這3個堿基叫反密碼子。
觀看:翻譯動畫
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什么是翻譯;場所在哪里;需要什么條件;信息傳遞方向。
觀看: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完整動畫
小結:從上述過程可以看出。DNA分子上的基因,其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決定了mRNA中核糖苷酸的排列順序,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又決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最終決定了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特異性,從而使生物體表現出各種遺傳性狀。從另一角度講,基因的表達過程也反映出了遺傳信息的傳遞規律。
講述: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叫做信息流,可以用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則”來表示。
看圖:顯示中心法則圖
講述:遺傳信息可以從DNA流向DNA,即完成DNA的自我復制過程,在傳種接代過程中傳遞遺傳信息:也可以從DNA流向RNA,進而流向蛋白質,即完成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過程。表明了DNA分子(基因)上的遺傳特異性,通過mRNA的媒介,決定了蛋白質的特異性??梢哉f,中心法則反映了整個生物界的蛋白質合成的一般規律。
講述:后來,科學家發現一些RNA為遺傳物質的結構RNA可以自我復制。個別病毒在腫瘤細胞中可以發生RNA→DNA的逆轉錄過程,是對中心法則的補充和發展。
講述: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都知道,生物的一切性狀都是受基因控制的。
但是在生物體內,基因控制性狀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即結構蛋白,進而組成細胞結構成分來直接影響性狀的。
在生物體內,基因對性狀的控制往往要經過一系列的代謝過程,而代謝過程中的每一步化學反應都需要酶來催化和激素來調節。因此,還有一些基因就是通過控制酶和激素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從而控制生物性狀的。
講述:基因不正常,就將出現疾病
啟發:分析白化病和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機理。
小結:概括地講,基因對生物性狀遺傳的控制作用,可分為直接控制作用和間接控制作用。這是因為基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蘊含選擇性表達信息的調節基因,一類是蘊含編碼蛋白質中氨基酸順序的結構基因。結構基因直接控制性狀,調節基因則間接控制性狀。所以說,基因是遺傳物質的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
課堂小結
練習
附:板書設計
(一)基因的概念
(二)基因的功能
1、傳遞遺傳信息
2、表達遺傳信息
(三)DNA與RNA的比較
(四)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
1、轉錄
(1)概念
(2)場所:細胞核
(3)條件:酶、ATP、模板
(DNA一條鏈)、原料(四種核糖核苷酸)
2、翻譯
密碼子:
(1)概念:
(2)場所:細胞質
(3)條件:酶、ATP、模板(信使RNA)、原料(20種氨基酸)
轉錄
(五)中心法則及其發展
翻譯
逆轉錄
DNA
RNA
蛋白質
(六)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1、性狀
2、一切性狀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僦苯涌刂谱饔茫嚎刂坪铣山Y構蛋白來控制性狀
?、陂g接控制作用:控制合成酶,某些激素來控制細胞代謝從而控制性狀。
篇2:X中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設計實施方案
某中學語文自主課堂教學設計實施方案
問題提出:
第一、語文課堂教學長期以來是針對和適應應試教育,使語文課堂走向模式化和形式化;
第二、和其他學科相比,語文課堂教學的應試傾向是最不明顯的,或者說又不全是考什么教什么,試題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直接聯系表現最不明顯,二者之間形成一定的脫節;中考和高考,尤其是高考題目和其他科目的題目相比,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對本科整體素質考查的不足,使應試的語文課堂教學相對滯后。
第三、社會對教育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考試成績上,缺少其他的評價手段,而語文課堂教學又恰恰是最不便于用這種考試來評價的?;谝陨显?,使語文課堂教學成了“四不象”,十分的難堪被動。從而造成學生缺乏學習動機,沒有學習興趣,滋生了學不學都一樣的錯誤思想,認為把時間花在語文學習上遠不如花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上,學習主體保證不了,這是我們語文教學中最大的難題。
第四、除去以上相對客觀的因素,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也是語文教育中的癥結所在。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可從以下幾點來看。第一缺少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學主體作用挖掘得不好。目前較有影響力的目標教學法、自學輔導法都不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成果,都不能切合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質特點,難以顧及語文課堂教學的特殊性。有不少教師也探索出一些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如點撥法、五步教學法,部分教師運用是適合的,但是否有大面積推廣的意義尚需研究。第二學生被動消極的學習態度嚴重影響課堂效率。這里排除因課堂教學形式而造成的因素。學生課下的預習準備和課后鞏固時間較少,尤其是對目前的長篇目,造成課堂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有不少學生課本已經學完,竟然有不少課文還沒完整地讀過一遍。大部分學生只是上課記記,下課背背。這樣如何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課堂效率怎么提高,又可能學到些什么呢?語文學習的趣味性體現不夠也是一個原因。一道數學題,學生經過思考解出了,馬上產生價值實現的愉悅感,從而培育出持續的學習興趣。而當前的語文教學,課堂上是課本,課下還是課本,加上本來學生可閱讀的時間和書籍就很少。愉悅之感難以激起,長此以往,自然會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
理論依據:*主席說:“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碑斀袷澜缛蠼虒W理論學派之一的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對創新教學的認知結構描述是:(一)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問題(二)帶著問題觀察思考(三)解決問題的假設(四)組織材料(五)分析材料,引出結論(六)檢驗假設。
問題假設:分析到上述因素及依據,我個人認為,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在評價方式等相對客觀因素短期不可能變化的情況下,唯有從建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提高語文學習興趣,改變學生被動消極的學習態度,從而達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問題。
試驗目的:
建設一個寬松和諧的創新的課堂學習環境。通過教師的引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興趣、創新習慣及創新能力。從而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成績和能力。
研究的內容:
一、將學生的學習任務分達標類任務和提高類任務達標任務是教師提出的學習目標;學生自主合作、思考、討論、研究;然后用靈活新穎有創新性的方式進行評價。這類學習目標,一是要達到課程標準和教材設計的基本要求,二是要有啟發性和導向性。三是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方式、思考過程、理解分析步驟,不做具體的要求,讓學生自主總結學習規律和方法。四是方式自由,并盡量把學習目標在課前就公布,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準備時間。四是教師在進行檢查學習效果中,要讓學生有時間相互質疑,相互討論,讓他們在辯駁中認識到對錯,體會到周密思考、認真準備帶來的快樂。這種檢測方式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分析問題的習慣。
二、提高類的任務由學生自主設計,學生根據自己的所知所學,特別是課后收集的資料,由課文內容向外發揮和延展,內容主要是圍繞文章的作者、體裁、思想內容、社會作用及相關人物、事件等等方面,學生依據興趣,發表自己的觀點。這一方面是為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自主收集資料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們本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認識自我、提升自我,從而養成內省和深思的習慣,
三、預期目標:通過試驗,要發展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
四、實驗班級定在初三五、班,對比班級是初三六班。
實驗的程序和步驟:
一是教師導課,設置情境。
教師用靈活多樣方式導課,具體有這樣幾種方式,一是用多媒體聲、像、形這一立體手段導課;二是用講故事的方式導課;三是用知識設置疑問,引發思考從而導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迅速的進入情境,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
二是設置疑問,學生自主學習。
這個過程是首先教師出示本課的達標類問題。達標類任務由教師提出,問題包括這樣幾個方面:大綱要求必須掌握的知識要點;學生自主討論可以解決的知識;學生通過輔導書和資料可以解決的問題;本課與其它課聯系較多的知識;本課與其它課相比較有特點的知識。這些問題提出的要求較高,一要啟發學生思考,啟發的恰到好處;二要能最好的體現本課的知識特點;三要體現出自主學習的特點;四要使問題能面對大多數學生。
其次是學生根據任務進行自主學習,過程是:自主思考、查找資料、分組討論、總結。自學用分組合作的方式。第一步學生獨立思考,動腦動手嘗試解決問題,同時自學課本,可以參考必要的提示與輔導書。第二步小組內部交流答案,探討最佳方案,。第三步以小組為單位抽樣展示嘗試結論。學生自由發言評價,展開討論。第四步教師簡要小結,肯定對的,指出不足,適當講解,并進行相應的獎勵及批評。
然后,學生主動www.zonexcapitaltr.com質疑,提出問題。這主要是對當課中學生心中疑惑,進行解答。這里也有幾種方式:一是學生提出學生解答;二是學生提出教師解答;三是學生提出集體討論解答。
最后,老師檢查達標,明確任務
一教師出示問題來檢測學生學習成果。這些問題要體現出自主學習的導向。二對每一個問題,由學生進行辯論,先由一個學生說明“是什么”和“為什么”,要求答案要有依據。再由有不同意見的學生提出質疑,從而進行辯論。教師不表態,只有如果答案錯了,或有疑問教師給予指出,請學生思考。最后使問題清楚的解決。
三是自主學習階段,學生發表學習成果。
這個過程由學生自主的對課文相關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自由發揮,允許個人意見和看法。但要求言之有物,并要有充分的依據,說理要充分。最好要有必要的資料和信息來佐證。在課堂上一般不要求學生寫出詳細的文稿,只要求有大概的提綱。有真知灼見的可以課后寫在隨筆上。
四是教師總結。教師對課進行小結,并布置作業。
這個方案主要目的是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從而為實現大語文教學打下基礎。
分析方法:
1、定期撰寫對比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2、編寫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活動課程材料,收集開展研究性學習所需要的資源厙。
3、最后,將研究過程及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整理學生的學習成果,編寫研究過程中的典型研究案例,開展現場展示活動等。
篇3:奧鵬教育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方案作業
教學設計方案模板: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名稱:云雀的心愿
姓名:
施國政
工作單位:
嫘祖小學
學科年級:
語文
四年級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學內容分析
《云雀的心愿》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云雀跟著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濫成災,心里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小云雀懂得了保護森林的重要。
全篇共15個自然段,以擬人化的手法,以描寫人物對話為主要形式,先后寫了小云雀跟著媽媽來到沙漠上空、大河上空、自己家(森林)中看到不同的情景后進行的對話。將環境保護的科學道理寄托于有趣的故事中,便于學生閱讀感知。故事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流暢,好讀易懂。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童話故事,抓住相關詞句,從中體悟、理解森林對我們的重要作用,樹立環保意識。
3、能夠說出一些有關環保的宣傳語,并用實際行動實踐。
教學重難點:
1、分角色朗讀課文,抓住相關詞句,理解,從而理解森林對于我們的重要作用。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具體的、形象思維仍占主要地位。他們已經具備了初步的閱讀能力,能聯系上下文理解相關詞句的意思,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在前面有關環保課文學習的基礎上,再對本課所表達的森林對于環境的重要作用以及“保護環境、保護自然”這一主題的學習就比較容易領會和接受。同時,四年級的孩子已經了解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及帶來的危害,但對經歷的畢竟很少,對其產生的災難性后果缺乏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所以要想讓其有心靈的感觸,還需深入體會。另外,隨著年齡的增大,學生對童話故事的興趣也沒有那么濃厚,但對新鮮事物仍有很強的好奇心,因而,創設情境,一些直觀的小視屏、圖片,可以讓學生直面美好事物被毀滅后的觸目驚心的災難場面,可以成為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點和閱讀能力的提升點。
四、教學過程
激發活動興趣------實施活動過程---------活動一
失去森林的后果(1、自主學習2、小組合作3、展示匯報)-------------活動二
擁有森林的好處(1、自主學習2、小組合作3、展示匯報)---------檢測活動效果---------拓展活動時空
五、教學策略選擇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設計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要這個過程中,要關注一些關鍵的詞語,引導學生從詞語中談感受,比如:狂、風、漫天飛舞、貧瘠、脫韁
咆哮、沖垮、淹沒等詞語中,體會沒有森林的保護,帶來的可怕后果。
活動一:失去森林的后果。
1、自主學習。
自由朗讀課文2至8節,思考:當人們失去森林的時候,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呢?圈畫詞語,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小組
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2、小組合作。
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
3、展示匯報。
(1)、小組匯報。
(2)、全班交流補充。
4、感情朗讀課文。
本課語言生動有趣,很適合學生在讀中領悟,在讀中體驗。因此,我決定采用以讀促悟,注重體驗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抓住一些關鍵詞,如“漫天飛舞”“貧瘠”“咆哮”“淹沒”的理解,幫助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失去森林后帶來的后果。
在這個段落中,重點從兩個大的方面入手:森林水庫和空調器。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細化內容。
活動二:擁有森林的好處。
1、自主學習。
自由朗讀課文9至13節,思考:你是怎樣理解有了森林后,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好處呢?從哪些詞語、句子中感受到的?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2、小組合作。
小組交流、討論。
3、展示匯報。
(1)、小組匯報。
(2)、其他組補充。
4、感情朗讀課文。
這一活動的設計在活動一學習的基礎上,對比進行學習,更有利于學生體會環境的重要性。
三、檢測活動效果。
1、學生通讀全文,想一想云雀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愿呢?你的心愿是什么?結合我們的實際,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讓學生由散狀的學習狀態回歸整體。同時檢測學習效果。
四、拓展活動時空。
交流課外搜集來的關于森林重要作用的資料。
語文的學習就是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進一步了解加深體會。
六、教學評價設計
小組學習評價表
姓名
表現摘錄
自評
互評
次數
得分
總分
教師評價:
評價標準:
A.課堂活動中積極參與,與小組成員團結協作,效果好。5分
B.能較好參與課堂活動,團結合作,效果還好。4分
C.遵守課堂紀律,與小組同學相互配合。3分
D.不能做到以上三點。2分
說明:在班級內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小組活動完畢后,由小組長負責組織大家進行自評和互評,并記錄在“小組合作學習評價表”。
次數:表示在小組內加分幾次。加分1次得1分。
七、教學板書
云雀的心愿
失去森林的后果(沙漠→綠洲)
漫天飛舞
防風固沙
貧瘠的沙漠
蓄水防洪
咆哮
調節溫度
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