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鄉鎮生態糧倉建設工作總結
全縣“生態糧倉”建設工作會議后,鎮黨委、政府根據會議精神,對照全辦發[**]17號文件關于印發《***縣**年生態糧倉建設方案》的通知和要求,進行認真地貫徹落實,具體做法總結如下:
一、
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成立組織
迅速召開“三會”貫徹落實:1、召開黨政聯席會,成
立鎮**年“生態糧倉”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鎮長具體抓,并確定專門班子抓落實,鎮各職能部門、農機、農技、農經、水產、林業和各村書記參加。2、召開鎮村全體干部會,廣泛宣傳深入發動,全面貫徹落實。3、召開調研會,鎮“生態糧倉”領導小組深入到核心示范區廣泛征求意見制訂方案,具體落實。
二、制訂方案,全面實施
1、目標任務
糧食生產面積5萬畝,總產2.6萬噸,比**年增長
1.8%。水稻、小麥單產分別比上年增長2%,糧食優質率達95%以上,質量安全符合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準。
2、主要建設內容
(一)建立糧食標準化生產基地
制定水稻、小麥等主要農作物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推廣標準化生產,在全鎮10個村建立4萬畝水稻、1萬畝麥標準化生產基地,通過水稻產業提升行動、水稻良種補貼與良種掛鉤試點、小麥高產攻關活動、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項目帶動,提升水稻、小麥單產、品質和質量安全標準。
(二)抓好水稻高產優質核心示范區建設
在沿滁河中心壩灌區包括(蔡集、再安、大同、周湖、晉集、石溪、石澗)建立1萬畝以優質粳稻和長粒型中秈稻為主的3個核心示范區。在核心示范區實行“五定”,即定區域、定品種、定技術規程、定責任人、定市場。做到“五有”,即有明顯示范標志、有完整的技術方案、有行政和技術負責人、有配套扶持措施、有示范觀摩活動。
(三)抓好稻米協會和訂單生產
鎮黨委、政府積極扶持村級稻米協會建設,明確要求每個村要求成立組織,幫助農民提高糧食生產、組織銷售,并組織儒林米業與農戶簽訂水稻訂單生產4萬畝,農戶訂單簽約率達95%以上。
(四)推廣五項關鍵技術
一是推廣優質高產良種。主推雜交粳稻9優418、雜交長粒型中秈豐兩優1號、新兩優6號、兩優6326、雜交短粒型中秈優118、輻優827、ii優608等優質品種,續推進沃土工程。秸桿還田,種植綠肥,實行“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增加農田有機肥投入,逐步減少化學肥料施用量,提高耕地有機質含量,改進理化性質,提高地力水平,為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奠定基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病蟲草害生態防治技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目標責任制
鎮黨委、政府成立生態糧倉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統籌領導和組織協調各方面的力量,領導小組在鎮農委下設辦公室,建立目標責任制,任務層層分解,責任到人,確保生態糧倉建設任務落實到位。
(二)開展技術培訓,搞好技術服務
實行技術人員包村聯系戶制度。選派5名農技人員,每人聯系20個示范戶,2-3個種糧大戶,共聯系100個示范戶,12個左右種糧大戶。鎮農技綜合服務站幫扶2-3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或龍頭企業。充分利用鎮、村、組干部會議,召開現場會和科技入戶等形式,大力開展主推技術培訓,做到一戶一張明白紙。在核心示范區生產提供技術儲備,鎮政府在3月20日前對全鎮推廣的五項關鍵技術進行全面培訓。
(三)建立“生態糧倉”建設考核激勵機制,開展高產優質攻關競賽
建立“生態糧倉”建設考核激勵機制,開展高產優質競賽。對在“生態糧倉”建設活動中做出突出成績的有關部門、鎮村干部、技術人員給予表彰獎勵,對帶頭學用先進技術增產顯著,并帶動周邊農戶學用先進技術的示范戶、種糧大戶給予獎勵,對核心示范區的農戶在種子機插秧給予一定的補貼(特別是軟盤、機插秧費用)。
篇2:鄉鎮生態糧倉建設工作總結
20**年鄉鎮生態糧倉建設工作總結
全縣“生態糧倉”建設工作會議后,鎮黨委、政府根據會議精神,對照全辦發[**]17號文件關于印發《***縣**年生態糧倉建設方案》的通知和要求,進行認真地貫徹落實,具體做法總結如下:
一、
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成立組織
迅速召開“三會”貫徹落實:1、召開黨政聯席會,成
立鎮**年“生態糧倉”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鎮長具體抓,并確定專門班子抓落實,鎮各職能部門、農機、農技、農經、水產、林業和各村書記參加。2、召開鎮村全體干部會,廣泛宣傳深入發動,全面貫徹落實。3、召開調研會,鎮“生態糧倉”領導小組深入到核心示范區廣泛征求意見制訂方案,具體落實。
二、制訂方案,全面實施
1、目標任務
糧食生產面積5萬畝,總產2.6萬噸,比**年增長
1.8%。水稻、小麥單產分別比上年增長2%,糧食優質率達95%以上,質量安全符合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準。
2、主要建設內容
(一)建立糧食標準化生產基地
制定水稻、小麥等主要農作物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推廣標準化生產,在全鎮10個村建立4萬畝水稻、1萬畝麥標準化生產基地,通過水稻產業提升行動、水稻良種補貼與良種掛鉤試點、小麥高產攻關活動、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項目帶動,提升水稻、小麥單產、品質和質量安全標準。
(二)抓好水稻高產優質核心示范區建設
在沿滁河中心壩灌區包括(蔡集、再安、大同、周湖、晉集、石溪、石澗)建立1萬畝以優質粳稻和長粒型中秈稻為主的3個核心示范區。在核心示范區實行“五定”,即定區域、定品種、定技術規程、定責任人、定市場。做到“五有”,即有明顯示范標志、有完整的技術方案、有行政和技術負責人、有配套扶持措施、有示范觀摩活動。
(三)抓好稻米協會和訂單生產
鎮黨委、政府積極扶持村級稻米協會建設,明確要求每個村要求成立組織,幫助農民提高糧食生產、組織銷售,并組織儒林米業與農戶簽訂水稻訂單生產4萬畝,農戶訂單簽約率達95%以上。
(四)推廣五項關鍵技術
一是推廣優質高產良種。主推雜交粳稻9優418、雜交長粒型中秈豐兩優1號、新兩優6號、兩優6326、雜交短粒型中秈優118、輻優827、ii優608等優質品種,續推進沃土工程。秸桿還田,種植綠肥,實行“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增加農田有機肥投入,逐步減少化學肥料施用量,提高耕地有機質含量,改進理化性質,提高地力水平,為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奠定基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病蟲草害生態防治技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目標責任制
鎮黨委、政府成立生態糧倉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統籌領導和組織協調各方面的力量,領導小組在鎮農委下設辦公室,建立目標責任制,任務層層分解,責任到人,確保生態糧倉建設任務落實到位。
(二)開展技術培訓,搞好技術服務
實行技術人員包村聯系戶制度。選派5名農技人員,每人聯系20個示范戶,2-3個種糧大戶,共聯系100個示范戶,12個左右種糧大戶。鎮農技綜合服務站幫扶2-3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或龍頭企業。充分利用鎮、村、組干部會議,召開現場會和科技入戶等形式,大力開展主推技術培訓,做到一戶一張明白紙。在核心示范區生產提供技術儲備,鎮政府在3月20日前對全鎮推廣的五項關鍵技術進行全面培訓。
(三)建立“生態糧倉”建設考核激勵機制,開展高產優質攻關競賽
建立“生態糧倉”建設考核激勵機制,開展高產優質競賽。對在“生態糧倉”建設活動中做出突出成績的有關部門、鎮村干部、技術人員給予表彰獎勵,對帶頭學用先進技術增產顯著,并帶動周邊農戶學用先進技術的示范戶、種糧大戶給予獎勵,對核心示范區的農戶在種子機插秧給予一定的補貼(特別是軟盤、機插秧費用)。
篇3:物業社區文化建設目的
物業社區文化建設目的
促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提升社區文化環境。
增強業主對社區的歸屬感、凝聚力。
擴大萬科品牌影響力,增加業主對萬科的滿意度、忠誠度。
社區文化建設主題--“健康、文化與生活”
萬科社區文化的建設將在倡導健康人生的同時緊隨萬科企業文化的脈落,集中體現出健康與文化溶入生活的精髓。
健康
健康是面對所有業主永恒不變的社區文化主題,它是業主自身最基本的需求,也是萬科社區文化滿足客戶需求的基本內容。它包括健康的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人居關系和健康的社區文明。
文化
社區文化如同企業文化一樣,對群體中的每個人起著熏陶和影響作用。萬科具有獨特的企業文化,業主也有較高的文化需求,通過在小區內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形成獨特的萬科社區文化特色,從而形成別人無法模仿、無法取代的核心競爭力。
生活
一種高雅的社區文化的形成,是發展商、管理機構及業主、住戶共同努力的結果。在社區文化這一園地中,發展商及物業管理單位更多是個園丁的角色,社區文化的基本載體是全體業主、住戶,他們的生活模式、價值取向、道德觀念、行為方式等最終決定了一個社區文化的面貌。我們需要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業主,了解他們的需求,創造條件,倡導現代生活方式和居住理念,展現萬科業主的生活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