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中等職業學校財經商貿專業教研會
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實施方案
廣州市中等職業學校財經商貿專業教研會
根據廣州市教育局《關于印發廣州市中等職業學校開展有效教學活動工作方案的通知》(穗教職成[20**]20號文)精神,為貫徹落實廣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關于廣州市中等職業學校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工作方案》,為促進有效教學活動在財經商貿專業教學中開展,根據本教研會的實際情況,特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服務于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追求課堂教學的效益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效益是指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活動目標的達成和教學活動的價值實現。開展有效教學活動,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能力觀和效益觀。
1.學生觀。有效教學的最終評價標準是學生成長,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有效教學,在教學活動中表現為學生愿意學習和積極學習,在教學活動后表現為能夠從事教學前所不能從事的學習,即學生獲得進步或發展了。
2.能力觀。中等職業教育的有效教學要以能力培養為立足點,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能力是一種內化了的個體品質,能夠在相關的職業活動中得到外化。綜合職業能力是指人們從事一門或若干相近職業所必備的本領,使個體在職業工作、社會和私人情境中科學的思維,對個人和社會負責任行事的熱情和能力。在教學中要以職業活動為導向,教學內容要與工作內容和結構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獲得與職業活動相關的結構化的能力,而不僅是單純的知識和技能。
3.效益觀。教學的有效性,不僅要看學生所獲得的進步或發展與教學目標是否相吻合,即效果好不好,還要看教學是否以較少的學習投入取得了盡可能好的效果,即效率高不高,更要看教學與職業需求和學生個人發展是否相吻合,即有沒有效益。財經商貿專業教學要追求教學效果、效率乃至效益。
二、結合實際,明確工作目標
財經商貿專業教研會擬配合市教研室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達成以下目標:
1.推動課程改革,促進新課程的有效實施。有效教學活動可以視為自下而上的課程建設,通過對課程實施主陣地課堂教學的研究,從而推進課程開發及其研究工作,促進我市財經商貿課程建設的深入開展,并優化已有的課程改革研究成果。
2.構建財經商貿專業特色的有效教學模式。圍繞專業或學科的特色,以課例為基礎,研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教學評價,提煉有效教學的基本原則,逐步形成教師對有效教學的評價和指導策略,形成學生有效學習的策略和方法,從而確定適用不同內容特征或課型特征的有效教學模式。
3.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效教學的重要體現是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而有效教學實施的關鍵是教師,擬通過教研交流、師資培訓、結對培養、競賽評比等途徑,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幫助新教師迅速成長,培養一批教學骨干,為我市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服務。
三、反思現實,找尋有效教學的切入點
職業教育的課堂(包括教室、實訓室和校外實習基地等校內外的學習場所)應該是煥發師生生命活力的地方,然而,目前中職學校的課堂教學不容樂觀,教學低效、無效的問題嚴重。教學是否有效高效,受制于學生、內容、教師、資源等教學要素,具體分析如下:
1.學生厭學,難教。就讀職業教育的學生學習基礎、學習意識、學習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問題,這大大增加了教學的難度。在教學中采取什么手段扭轉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必須關注的首要問題。
2.課程改革實效令人擔憂。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在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方面展開,其中課程實施是保證課改效果的重要環節,可是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教學思想如何才能全面地落實在教學中呢?這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不可回避的問題,也是課改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3.教師的專業能力亟待提高。職業教育教師在大學主要接受的是以學科知識體系的教育,其知識結構與職業教育強調職業能力結構的教學要求存在很大落差,且由于目前教師缺編嚴重,新入職的教師大量增加,由此,無論是新教師還是老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和教學能力都亟待提高。
4.教學資源貧乏,差異性大。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處于不被重視的地位,其基礎自然就薄弱,擁有的資源也就少,盡管財經商貿專業與工科類專業相比,教育成本低得多,但其教育投入依然不能充分保證,且學校之間的條件差異很大,資源貧乏是制約著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又一因素。
綜上所述,教學效能低下的原因與學生的學習基礎有關,與課程設置是否合理有關,也與教師如何施教有關,與教學資源是否充實有關。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優化教學要素及其結構,因此,加強學生管理,整合課程內容,提高教師專業水平,豐富教學資源是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重要切入點。
四、突出重點,研究財經商貿專業的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的研究內容涉及面廣,對于財經商貿專業的有效教學研究內容,我們提出以下四點必要的研究內容,也是要重點研究的內容。
1.教學管理研究。針對中職學生的特點,研究課堂教學的師生關系及協調方式;針對教學過程,研究教學過程的組織方式。以此,探索有效的管理手段,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
2.內容整合研究。教學內容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因素,財經商貿專業教師必須關注和積極參與任務引領型的課程內容開發研究。任務引領型課程是按照工作任務的相關性進行課程設置,以工作任務為中心引領知識、技能和態度,讓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發展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其特征是:任務引領即學生學習的任務源自于工作的典型任務;任務的完成必須創設一定的職業情境為載體;完成任務的過程是教學的主線;知識、技能的學習服務于任務的完成。因此,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工作要求,深入鉆研教材,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剪裁、取舍、增刪、組合),并且要削枝強干,突出重點,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益。
3.教學方式方法研究。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的財經商貿專業課程改革,倡導行動導向的教學,行動導學的教學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與協調人,在“資訊—計劃—決策—實施—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序列中,掌握職業能力,習得專業知識,感悟職業道德。行動導向教學一般分為三個層次,即實驗導向、問題導向和項目導向。行動導向教學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其中也不排斥傳統的講授法。對于財經商貿專業課程的教學,要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必須采取與課程特征與學生認知特征相符的教學方法,其中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模擬公司教學、四階段教學是職教新課程實施的重要方法。
4.教學評價研究。研究教學評價的內容、手段和方法,乃至構建適應實際需要的評價方式和機制。發展性教學評價是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性教學評價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一種評價方式,要積極在課堂教學中探索交流評議法和表現性評價法等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使學生在課堂中享受民主、感受進步和全程參與。
五、從實際出發,推動有效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財經商貿專業開展有效教學活動,必須結合教學實踐開展行動研究。在為期三年(20**年9月--20**年7月)的全市性有效教學活動開展期間,本教研會開展有效教學活動基本的策略和事項如下:
1.開展課例交流和征集活動。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反映課堂教學的課例是有效教學重要的研究對象。本教研會擬以教研中心組為單位,確定課例交流的主題(如下表所示),并制定課例交流及研究的方案(注:將陸續公布到中職財經教研網)。每個教研中心組,每學期至少舉辦一次課例交流活動,課例交流的方式有:公開課聽課研討,借班授課,課例詳說,課例剖析,等等,通過課例交流,探索教學目標的構建、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學方式方法運用、教學評價等問題,同時,提高教師觀課、評課的技能。并配合全市的課例征集活動,積極動員廣大教師參與,幫助學校和教師提煉優秀課例。
教研中心組
課例交流的主題
會計
會計課程內容整合課例研究
金融
技能教學課型設計及實施
營銷與貿易
模擬公司教學運用研究
電商與物流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課例設計與實施
多媒體運用
教學軟件使用及教學手段創新教學課例設計與實施
2.開展敘事式的案例研究活動。教師要成為思想者,他就不能僅依賴別人的理念來教學,他必須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他必須在自身的實踐中不斷追問,他必須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意義不斷追尋。而教育敘事研究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方式,是廣大教師最為力所能及的研究方式。教育敘事研究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它不直接定義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規定教育應該做什么,它只以教育故事的形式,讓讀者從故事中體驗教育是什么或教育應該做什么。我們倡導廣大教師將自己或他人教學實踐的典型案例(故事)以敘事的方式記錄下來,并加以評析。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撰寫一份教育教學敘事研究案例,教研會將定期征集和交流敘事研究案例。
3.大力開展師資培訓工作。根據教師目前急需提高的能力調查,排列在第一位的“專業/學科知識、能力”、第二位的是“教學技能”、第三位的是“專業技能”,這與職業教育的知識更新快有關,也與教師的實踐能力需繼續提高有關,與大部分專業教師缺乏師范教育培訓有關,還與目前商貿教師缺,不少財經教師要承擔商貿專業課程的轉崗需求有關。因此,師資培訓工作十分緊迫,也十分必要,本教研會每學期至少專門舉辦一至兩期教師培訓班。此外,配合市教研室舉行的“骨干教師結對培養活動”,滾動式培養一批骨干教師。
4.舉辦主題性研討和競賽活動。教研會每學期將選定一至兩個主題,以競賽的方式或主題研討的方式促進有效教學活動的開展。例如20**學年第一學期舉辦教師說課大賽,第二學期舉辦創新教具設計大賽和物流教師技能競賽,20**學年第一學期擬舉辦會計電算教師技能競賽和第三屆學術年會,第二學期擬舉辦課堂教學的學生管理藝術論壇,等等。
5.鼓勵教師自主研究。有效教學活動的開展,除教研會在面上開展全市性的各種活動外,還有賴于廣大教師選擇研究的課題,自主開展行動研究。研究內容的選題參照《關于廣州市中等職業學校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工作方案》,包括教學模式研究、教學管理研究、內容整合研究、有效訓練研究、分層教學研究、教與學的行為研究、教學評價研究、課程重構研究等方面,具體還可參照廣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制定的《廣州市中等職業學校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課題指南》。本教研會將對教師的研究課題進行管理,20**學年第二學期的第8周完成教師的研究課題申報工作。
六、加強組織管理,促進優秀成果的產生
1.管理方式:項目管理。本教研會的常務理事會是領導機構,負責統籌,下設五個教研中心組主要負責不同專業課例研究,包括方案的制定、活動的組織、資料整理和成果提煉等事項,此外,還成立敘事式案例組、課題管理組以及教師培訓組、競賽組等。通過項目管理使得有效教學活動系統有序有效開展。
2.預期成果形式:典型課例集、敘事案例集、論文集,等等。
篇2:實驗幼兒園教師教學活動評比方案
實驗幼兒園教師教學活動評比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員參與,以評促練,不斷提升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培養骨干教師,建設一支高質量的師資隊伍。
二、活動對象
全體帶班教師
三、活動時間
分三個階段舉行
大班組:20**年10月27日、28日
中班組:20**年11月9日、10日
小班組:20**年12月7日、8日
四、活動程序
1.教師抽簽,確定活動順序、內容、班級。
2.教師按抽簽順序實施活動。
3.評審小組根據評比標準(另附)評議記分,匯總后評出相應獎項。
五、評委構成
大班組:
z(副園長)、z(副園長)、z(辦公室主任)、z(教科室主任)、z(教師代表)
中班組:z(副園長)、z(副園長)、z(迎賓小班年級組長)、z(淮海小班年級組長)、z(教師代表)
小班組:z(副園長)、z(副園長)、z(迎賓大班年級組長)、z(淮海大班年級組長)、z(教師代表)
六、組織領導:
組長:z
副組長:z
七、獎項設置
大班組、中班組、小班組各評選出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4名。
篇3:教學活動設計方案參考格式
課程教學活動設計方案(原稱教學大綱)格式及要求(參考樣式):
《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教學活動設計方案
(注:請各專業注重項目的合理性及活動設計的可行性的審核)
項目一
工程地質堪察(6學時)
一、教學目標
最終目標:熟悉的物理力學性質,能夠閱讀工程地質堪察報告。
促成目標:
1.掌握房屋建筑工程的堪察內容及其野外堪察方法。
2.能根據工程地質堪察報告的內容及圖件提出地基與基礎方案設計的初步建議,推薦地基持力層。
3.對軟弱地基或不良地基,提出地基處理(加固)方案的建議。
4.能根據室內土工試驗的測試結果進一步了解土的物理力學性質。
二、工作任務
1.野外堪察(進行真實或模擬堪察等)
2.根據堪察結果編寫堪察報告書。
3.做常規的室內土工試驗
三、活動設計
1.準備編寫地質堪察報告書的資料(閱讀堪察報告書)
2.準備試驗土樣(土工試驗)
模塊1
工程地質堪察報告書的編寫(2學時)
一、教學目標
最終目標:
能閱讀堪察報告書
促成目標:
1.掌握房屋建筑工程的堪察內容及其野外堪察方法。
2.能根據工程地質堪察報告的內容及圖件提出地基與基礎方案設計的初步建議,推薦地基持力層。
3.能對軟弱地基或不良地基,提出地基處理加固方案的建議。
二、工作任務
根據選擇的堪察方法所獲得的主要堪察成果——地層剖面圖,結合工程概況編制堪察報告書。
三、活動設計
設計一個合適的地層剖面圖,指導學生完成編寫地質堪察報告書
四、相關實踐知識
(一)野外堪察方法及其測試步驟
1.初步選擇堪察方法并確定堪察步驟。
2.合理布置堪察點并進行堪察(只是了解過程與測試步驟,不能實際進行)。
(二)編制堪察報告書的步驟
1.緒論(工程概述或工程概況)
2.常規論述(土層分部)
3.專題論述(提出地基、基礎建議或基坑支護建議等)
4.結論與建議(工程評價)
5.附圖表(圖件)
(三)堪察成果及其對設計的建議
1.根據堪察結果,繪制工程地質柱狀圖、工程地質剖面圖等。
2.對地基與基礎方案設計提出建議。
3.對軟弱地基或不良地基,提出是否對進行處理的意見。對需要進行處理的,能提出地基處理加固方案的建議。
五、相關理論知識
問題1.巖土工程堪察等級是如何確定的?
問題2.房屋建筑工程的堪察內容有哪些?
問題3.工程堪察的目的和任務是什么?
(一)巖土工程堪察的目的、任務和分級
1.工程堪察的目的。
2.工程堪察的任務。
3.巖土工程堪察分級。
(二)房屋建筑工程的堪察內容
1.房屋建筑工程堪察的工作內容。
2.各階段的堪察內容。
3.堪察方法的適用范圍。
六、思考與練習
根據相關資料編寫堪察報告書。
模塊2
室內土工試驗(4學時)
一、教學目標
最終目標:會測定砂性土的重度和密度,能進行顆粒分析并繪制顆粒大小分布曲線。
促成目標:
1.能熟練操作儀器。
2.會根據試驗步驟進行試驗。
3.能根據土工試驗測定土的物理及力學性質。
二、工作任務
做常規的土工試驗。
三、活動設計
學生自己取土樣進行試驗(測密度及含水量)
四、相關實踐知識
(一)土的密度試驗
1.密度試驗相關的儀器設備名稱。
2.試驗操作步驟。
3.計算與制圖
4.填寫試驗記錄。
(二)土的含水量試驗
1.烘干法試驗相關的儀器設備名稱。
2.試驗操作步驟。
3.計算與制圖
4.填寫試驗記錄。
(三)土的顆粒分析試驗
1.篩析法試驗相關的儀器設備名稱。
2.試驗操作步驟。
3.計算與制圖
4.填寫試驗記錄。
五、相關理論知識
問題1.土的物理性指標有哪些?
問題2.土的物理狀態指標有哪些?
問題3.土的三相指的是什么?
問題4.《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把巖土分為哪幾類?
(一)土的組成與結構
1.土的固體顆粒
2.土中水
3.土中氣體
4.土的結構
(二)土的物理性質指標與測定
1.試驗目的
2.土的三個基本指標
3.土的工程分類,根據室內土工試驗進一步了解土的物理力學性質。
六、拓展性知識
黏性土的液限、塑限聯合測定試驗
七、思考與練習
根據所給資料,確定土的名稱和狀態。
項目二
淺基礎設計與施工(10學時)
一、教學目標
最終目標:能進行簡單的淺基礎設計;讀懂基礎施工方案,并熟悉相應施工準備與施工工藝。
促成目標:
1.熟悉地基與基礎設計原則及其分類
2.會確定基礎埋深
3.會進行地基計算
4.會確定基礎底面尺寸
5.能進行鋼筋混凝土柱下獨立基礎設計
6.淺基礎施工方案的編制
二、工作任務
1.根據堪察報告書提出的建議及結論選擇基礎類型
2.進行基礎設計
3.編制基礎施工方案
4.確定基礎施工工藝流程并制定質量控制要點
三、活動設計
1.準備鋼筋混凝土淺基礎設計相關資料,根據堪察報告及設計要求,設計一淺基礎(鋼筋混凝土柱下獨立基礎)
2.根據給出的地基條件,確定淺基礎(鋼筋混凝土柱下獨立基礎)施工方法及施工工
識讀基礎施工圖,判斷淺基礎的類型、看懂基礎構造圖。
模塊1
淺基礎設計(6學時)
一、教學目標
最終目標:會設計天然地基上的淺基礎。
促成目標:
1.熟悉地基與基礎設計原則及其分類
2.會確定基礎埋深
3.會進行地基計算
4.會確定基礎底面尺寸
二、工作任務
設計一個鋼筋混凝土柱下獨立基礎
三、活動設計
根據準備的淺基礎設計資料,設計柱下獨立基礎
四、相關實踐知識
(一)確定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1.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修正
2.理論公式確定地基承載力
3.軟弱下臥層承載力的驗算
(二)確定基底尺寸
1.中心荷載作用下獨立基礎底面尺寸的確定
2.偏心荷載作用下獨立基礎底面尺寸的確定
(三)基礎設計步驟
擴展基礎設計的步驟
五、相關理論知識
問題1.地基的有類型?
問題2.基礎的類型有哪些?
問題3.地基基礎的設計有那些基本要求和基本規定?
問題4.天然地基上淺基礎的設計的步驟是什么?
問題5.現澆基礎預留基礎插筋有何作用?
(一)地基基礎設計原則
1.地基與基礎的設計等級
2.地基與基礎的設計的設計內容
3.地基與基礎設計所需資料
4.極限狀態設計原則
(二)地基與基礎的分類
1.地基的分類
2.基礎(淺)的分類
(三)根據相關因素確定基礎埋深
1.建筑物用途的影響
2.荷載和性質的影響
3.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的影響
4.相鄰建筑物基礎埋深的影響
5.其他影響
六、拓展性知識
無筋擴展基礎的設計
七、思考與練習
根據所給相關的工程資料設計一個鋼筋混凝土柱下獨立基礎
模塊2
淺基礎施工(4學時)
一、教學目標
最終目標:熟悉淺基礎(鋼筋混凝土)施工工藝和方法。
促成目標:
1.能進行土方工程量的計算
2.進行土方工程的施工準備工作
3.掌握淺基礎(鋼筋混凝土柱下獨立基礎)施工工藝及相關的規范、標準等
二、工作任務
鋼筋混凝土柱下獨立基礎的施工
三、活動設計
在給出的地基上確定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藝
四、相關實踐知識
(一)編寫天然地基上的淺基礎施工方案
1.(鋼筋混凝土柱下獨立)基礎的施工準備
2.混凝土基礎施工操作工藝及施工要點
(二)淺基礎(隱蔽工程)的質量驗收
1.《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20**)和《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的相關知識
2.混凝土基礎施工的工程質量驗收
五、相關理論知識
問題1.土方工程施工過程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問題2.基坑土方工程量如何計算?
問題3.土方調配的目的是什么?土方調配的原則是什么?
問題4.什么是淺基礎?主要有哪幾種形式?
(一)土方工程量的計算方法
1.基坑土方工程量的計算
2.場地平整土方工程量的計算
(二)鋼筋混凝土基礎施工的構造要求
1.獨立基礎與條形基礎的構造要求
2.片筏基礎的構造要求
六、拓展性知識
剛性基礎施工
七、思考與練習
條形基礎施工
項目三
樁基礎設計與施工(12學時)
一、教學目標
最終目標:能進行簡單的樁基礎(鋼筋混凝土)設計;讀懂基礎施工方案,并熟悉相應施工準備、施工工藝及方法。
促成目標:
1.會確定豎向承載力設計值
2.會選擇合理的樁基礎類型并確定樁的規格和數量
3.能設計樁基承臺
4.掌握樁基礎施工工藝及相關的規范、標準等
二、工作任務
1.設計預制樁基礎
2.編制樁基礎的施工工藝流程
三、活動設計
1.準備樁基礎設計相關資料,設計一個簡單的樁基礎
2.根據給出的地基條件,確定樁基礎的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藝
模塊1
樁基礎設計(8學時)
一、教學目標
最終目標:會設計預制樁基礎。
促成目標:
1.會選擇樁基礎類型
2.會確定樁基礎的承載力
3.會確定樁的規格(樁型、樁長)、數量并進行平面布置
4.會設計樁基承臺
二、工作任務
設計一個樁基礎(預制樁)
三、活動設計
在準備的樁基礎設計的相關資料基礎上,設計一個簡單的樁基礎
四、相關實踐知識
(一)確定樁的豎向承載力
1.確定單樁豎向承載力設計值
2.確定群樁豎向承載力設計值
(二)確定樁的規格、數量和平面布置
1.確定樁型樁和長
2.確定樁的根數和間距
3.樁在平面內進行合理布置
(三)樁基承臺結構承載力計算
1.沖切計算
2.受剪計算
3.受彎計算
4.局部受壓計算
五、相關理論知識
問題1.樁基礎的適用性和特點有哪些?
問題2.樁的分類方法有哪些?樁按其承載性狀分為哪幾種?
問題3.樁基礎設計的主要步驟有哪些?
問題4.樁基礎驗算的內容有哪些?
(一)樁基礎的適用范圍與特點
1.樁基礎的適用范圍
2.樁基礎(深基礎)的特點
(二)樁與樁基礎的分類
1.按樁的承載性狀分類
2、按適用功能分類
3、按樁身材料分類
4.按施工方法分類
5.按成樁方法分類
(三)樁的質量檢測技術
1.低應變法
2.超聲波法
3.抽芯法
(四)樁基礎的驗算
1、承載力驗算
2、沉降驗算
六、拓展性知識
灌注樁設計
七、思考與練習
根據場地資料、上部結構荷載以及初選的預制樁(截面已知)設計一個樁基礎
模塊2
樁基礎施工(4學時)
一、教學目標
最終目標:熟悉樁基礎(預制鋼筋混凝土樁)施工(沉樁)工藝和方法。
促成目標:
1.能制定合理的樁運輸方案
2.會選擇合適的樁堆放形式
3.會合理選擇沉樁機械設備
4.會合理選擇的沉樁方法
5.熟練掌握錘擊法的沉樁工藝
二、工作任務
預制樁基礎施工(錘擊法)
三、活動設計
在給出的地基條件上確定樁基礎的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藝
四、相關實踐知識
(一)預制樁制作、運輸與堆放
1.樁的制作
2.樁的運輸
3.樁的堆放
(二)沉樁機械設備
1.樁錘
2.樁架
3.動力裝置
(三)沉樁
1.選擇合適的沉樁工藝(錘擊法)
2.施工(打樁)準備
3.打樁
4.打樁的質量控制
5.打樁記錄
五、相關理論知識
問題1.預制樁的主要施工方法有哪些?
問題2.鋼筋混凝土預制樁施工主要包括哪幾個過程?
問題3.打樁設備包括哪幾部分?
(一)預制樁施工方法及其適用范圍
1.錘擊法
2.振動法
3.靜力壓樁法
(二)沉樁常遇問題
1.樁頭打壞
2.樁位產生偏差
3.樁身破裂
(三)樁基礎質量檢查的一般要求
應按現行《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2-20**)的有關要求進行質量檢查與驗收
六、拓展性知識
灌注樁施工
七、思考與練習
編制鋼筋混凝土預制樁的沉樁工藝(錘擊法)
項目四
基坑工程(8學時)
一、教學目標
最終目標:掌握基坑支護結構的施工工藝和方法
促成目標:
1.能根據基坑開挖方案組織施工
2.會進行簡單的排樁支護結構設計
3.會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地下水
4.會借助儀器設備對基坑進行現場監測
二、工作任務
1.設計單層支錨排樁支護結構
2.深基坑土方開挖施工
三、活動設計
1.給出一個排樁支護結構形式,選擇一個排樁進行設計
2.根據所給條件,確定土方開挖施工工藝及方法
模塊1
排樁支護結構設計(4學時)
一、教學目標
最終目標:會進行簡單的排樁設計
促成目標:
1.會選擇合適的排樁支護結構類型
2.能進行淺埋排樁的計算
二、工作任務
設計一淺埋單層支錨排樁
三、活動設計
給出一個排樁支護結構形式,選擇一個排樁進行設計
四、相關實踐知識
1.確定淺埋單層支錨排樁的地下埋入深度
2.確定錨拉力或支撐力
3.確定最大彎矩
4.進行單層支錨排樁的結構計算
五、相關理論知識
1.基坑工程的主要特點
2.基坑支護結構的類型與適用條件
3、排樁支護結構的設計方法
六、拓展性知識
懸臂式排樁設計
七、思考與練習
單層支錨排樁設計
模塊2
土方開挖(4學時)
一、教學目標
最終目標:掌握土方開挖施工工藝及方法
促成目標:
1.掌握擋土開挖方式
2.會根據深基坑開挖方案組織施工
3.會采取合適措施控制地下水
二、工作任務
深基坑土方開挖施工
三、活動設計
根據所給條件,確定土方開挖施工工藝及方法
四、相關實踐知識
1.確定地下水控制方案
2.土方開挖的施工工藝
五、相關理論知識
1.降水的方法及其適用范圍
2.現場監測的作用及其項目
3.土方開挖的分類與適用范圍
六、拓展性知識
逆作業施工的工藝原理及其優點
七、思考與練習
編制深基坑土方開挖施工方案
項目五
軟弱地基處理(4學時)
一、教學目標
最終目標:掌握軟弱地基處理的方法及施工工藝
促成目標:
1.掌握軟弱地基的特點
2.會根據換土墊層法處理軟弱地基
3.會根據現場條件選擇合適的地基處理方法
二、工作任務
用換土墊層法處理軟弱地基
三、活動設計
給出軟土地基相關資料,進行墊層設計
四、相關實踐知識
1.確定墊層的厚度和寬度
2.墊層的施工工藝及其質量控制標準
五、相關理論知識
1.軟弱地基的特點
2.地基的處理目的
3.地基處理方法的分類與適用情況
六、拓展性知識
強夯法施工
七、思考與練習
根據軟土地基的實際情況,采取換土墊層施工工藝對地基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