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內容的地位
本章是在前兩章解決了“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什么”這兩個問題后,緊接著來研究“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即基因的表達問題,該內容是本章及后繼學習的基礎。本節的主干知識是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這是一個微觀的分子水平上的過程,學生缺乏直觀經驗,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動畫和教具模擬這一過程,使這一內容直觀化;側枝內容是RNA的種類及遺傳密碼的概念、種類、特點等。不僅內容抽象復雜,而且涉及的物質種類也比較多,所以教學難度大。
大綱要求本內容為兩課時,第一課時講解遺傳信息的轉錄,第二課時遺傳信息的翻譯.我說課的內容是第二個課時。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概述遺傳信息的翻譯。
(2)能力目標:
?、龠\用數學方法,分析堿基與氨基酸的對應關系,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
?、谕ㄟ^指導學生設計并制作翻譯過程的模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叟囵B學生識圖、辯圖和析圖的能力
(3)情感目標:
?、袤w驗基因表達過程的和諧美,基因表達原理的邏輯美、簡約美。
?、诓煌悄軆A向的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建立學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弁ㄟ^介紹科學史實,開闊學生視野,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探求真理的教育。認同與人合作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遺傳信息翻譯的過程
教學難點:遺傳信息翻譯的過程
在學習翻譯的概念、遺傳密碼、密碼子表的使用這部分內容時采用小組合作探究與教師引導式學習;針對翻譯過程原理的復雜性,可以采用師生合作角色扮演式學習;整個課堂中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貫穿本節課各種概念的理解和使用。
二、學情分析
我教的是高二理科班的學生;從知識準備情況來看,在進行本節課的教學時,學生已經具備了基因有關知識,但本節內容不僅抽象復雜,而且涉及的物質種類也比較多,因此學生往往會由于概念的繁多和原理的復雜而產生困惑。從能力方面來分析,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推理能力,這兩年來我們學校在進行問題探究發展教學模式的研究,我們的學生已初步具有了探究學習的能力,而且每個班都成立了比較固定的學習小組。由于該部分的知識比較抽象,需要學生具備相當強的空間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但要達到從分子水平上理解和掌握,需結合教材有關轉錄和翻譯的圖解、自制各種對比表格教具及flash動畫演示、打比方的方式,化抽象為具體,直觀教學。
三、教法分析
采用從整體到局部,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細節的程序;在策略上,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入手,設置問題串,層層設疑,激發并保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法上,采用直觀教學法,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把抽象、復雜、微觀的過程動態化、形象化、宏觀化。這樣有利于突出重點、分解難點,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感悟和理解,又能節省時間。充分教材中的圖表,加強學生的識圖、辯圖和析圖能力的培養;在學法指導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并小組合作用模型和角色扮演的來再現遺傳信息的翻譯過程。
四、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
意圖
第一步
復習導入
點明課題:下面我們接著學習具體的翻譯過程,也就是遺傳信息的翻譯。讓學生根據下面提出的問題分組討論mRNA上的堿基與氨基酸之間的對應關系并交流結果
學生回答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小組討論
設計新情景,引入新內容的學習。
第二步:分析推測堿基與氨基酸的對應關系
那么,如何使用這個密碼子表呢?
好,上面,我們已經得到密碼子與氨基酸的對應關系,那么下面我們就一起探究翻譯的過程。
小組討論并交流結果
【學生查表】思考回答
學生獨立完成這個題目
【學生討論】歸納總結
通過閱讀課文,進一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教師導學,進一步掌握知識要點。
第三步:
教具演示
現在我們來看翻譯的過程(課本圖4—6),flash演示翻譯過程
使用自制的教具模型動手演示翻譯過程
使學生通過解決問題,靈活運用知識。
第四步:用生活經驗的打比方翻譯過程
第五步
角色扮演
引導學生看教材最后一圖。讓學生明白:一個mRNA可以相繼結合多個核糖體,同時進行多條肽鏈的合成
學生表演
學生思考
教師導學,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要點。
學生都想當演員,因此,選演員時,學生熱情高漲,回答問題積極。很好地加強了對知識點的鞏固和理解
讓觀眾也參與進來,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
這樣學生會發現去掉一個堿基后表達的蛋白質會發生變化而且位置不同結果也不一樣。若一個堿基被替換只有替換的位置變化。從而為后續課程打下基礎。
學生討論回答
通過這樣的延伸也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習慣、思維方法
第六步
板書設計
第七步
教學反思
結合板書,師生共同對本節課進行小結。
【學生討論】回答
建構知識網絡,讓知識系統化。
篇2:X校中學生物理學習狀況調查報告
某校中學生物理學習狀況調查報告
眾所周知,物理難學。對于這樣一門學科,我們的中學生學習狀況如何?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教學中應注意些什莫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次問卷對我校初中學生共215人,從兩個方面進行調查:一、就物理知識難易程度而言;二、就課堂學習情況而言。
一、知識難易程度而言:
調查從三方面入手,教材、實驗、習題(課外)的難易程度,分三個等級。
學生認為教材難的有占 12.4%中等的57%容易的30.6%;認為實驗難的有23.8%中等的有47.7%容易的有28.5% ,習題難的有16.2% 中等的36% 容易的47.8%。單就知識難度而言學生應該多半掌握,可現實是成績不理想。分析原因如下:
1教材內容,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完善教材銜接性,適當深化教材難度,提高知識點的坡度,培養學生應試的舒適度。
實驗是物理學發展的科學基礎,是檢驗物理學理論的唯一標準。中學物理教學必須要以實驗為基礎,加強實驗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
2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實驗室設備的不斷完善,我校申辦標準化高中地進行,實驗課以開足開齊為原則,無缺開現象,經調查有41.9%學生認為通過做實驗對動手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幫助,有36.6%的學生認為較有幫助,只有少數學生認為沒有太大的幫助??梢?,學生對實驗還是持肯定態度的,既然學生認為實驗對他們能力的提高幫助很大,卻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是經常親自動手做實驗,進入實驗室無所適從,這是不是也反映出一個問題呢?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改革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把部分演示實驗改成學生上臺演示或邊講邊實驗的形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親自動手操作機會。這種“邊學邊實驗”或“邊教邊實驗”的方式是有很多好處的。它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有利于克服課堂教學“滿堂灌”的現象,它有利于擴大師生間的信息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它還可以提供更多的機會來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
(2)注重學生實驗教學。對于學生實驗物理教師不要隨意取消或者減少課時。對學生實驗的教學,教師要組織好實驗,要求學生按“預習——實驗——觀察記錄——分析討論——總結報告”的形式進行,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認真討論,分析原因,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根據實驗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寫出實驗報告,從而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搗蛋的學生實驗中要嚴格管教,以防影響課堂氣氛。
(3)加強學生課外實驗。課堂上的實驗由于受到課時的限制,畢竟數量很少、時間有限。而課外實驗就不一樣了,只要學生們愿意,他們隨時隨地可以做任何實驗。對于課外實驗,可以采取學生為主、教師從旁輔導、指點的方法。采取“自設方案——選擇方案——實驗驗證——總結報告”的程序進行,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并通過實驗驗證。這樣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以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次活動卡的設計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它增加了小實驗的數量,那么,學生們對此又有什么看法呢?有34.7%的學生表示他們有時會親自動手去做課本課后的小實驗,經常做的不到10%,而40.6%的學生卻從來不做。這種情況值得我們反思。
3關于習題,我們將它單獨地列出來,是因為根據調查問卷,學生們對于這方面的反映比較多。學生們很多都提到要配練習冊,多增加一些題目,甚至提出難題的數目太少。他們認為,課本上的知識不太完全,有的題目過于簡單,有些題目難度相當沒有梯度。很多學生認為,書本上的知識雖然簡單、易懂,但考試的題目卻還是像過去一樣的有難度。所以,很多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要補充很多的附加知識點和附加題目。從中可以看出學生所學的內容還是沒有減少,所作的習題也沒有減少。這與我們要減少學生負擔的思想產生了一些矛盾。這一點在問卷調查中體現的很清楚:有64.9%的學生表示課后習題的難度一般,71.7%的學生表示課后的習題數目一般練習是知識運用的一種主要方式,是中學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幫助學生鞏固、熟練、活用基礎知識,加深和擴展物理知識,將理論運用到實際。所以,對于習題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既不能搞“題海戰術”,也不能隨便找幾個題讓學生做。我們要對題目進行必要的選擇,對題目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認真的分析:
(1)解這個題要運用到哪些物理概念、規律,涉及哪些知識點;
(2)題中涉及的研究對象和物理過程的復雜程度,以及涉及的條件如何;
(3)解題中的困難、關鍵處和易錯處;
(4)解題時所涉及的技巧和方法,以及在這方面訓練的熟練程度;
(5)解這個題在了解物理知識與社會、技術、生活的聯系方面有哪些價值;
(6)解這個題在發展學生能力、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品質方面的價值。
任課的老師若能夠根據上述的幾條來選擇習題,那么學生的學習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觸類旁通的效果了。
二、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情況
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向老師質疑的情況:
存在,許多同學都能主動提問 11.8%
存在,凡能主動提問的都是成績較好的同學 8.8%
存在,凡能主動提問的都是成績較差的同學 3.9%
大多數同學不習慣主動問老師 76.5%
課堂上師生之間、同學之間:
經常討論并形成習慣 10%
經常,但討論得不深 15.5%
有時討論,但不多 24%
很少討論 50.5%
從整體上看,教師認為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很好 1.3%
比較好 36.2%
說不出好壞 25.2%
存在很多問題 37.3%
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方法:
很滿意 9.6%
比較滿意 39.4%
說不出滿意不滿意 40%
不滿意 11%
學生在獨立思考、整理知識、提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
很強 0.9%
較強 27.3%
較弱 60.7%
很弱 11.1%
學生在實驗課上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強 0.9%
較強 33.7%
較弱 61.8%
很弱 3.6%
學生在物理學習中最薄弱的是:
解題能力 22.1%
實驗能力 16.7%
解決問題的能力 26.9%
聯系實際的能力 34.3%
教師認為學生抄襲作業情況:
嚴重 10%
較嚴重 40%
不頻繁 50%
沒有發現 0%
學生認為同學間抄襲物理作業的現象:
很嚴重 10%
比較嚴重 50%
很少 35%
基本沒有 5%
從上述問卷結果分析可知:
A.課堂上學生主動向老師提問、經常討論的比率只占10%,缺乏討論氣氛。從某種程度上講,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因此必須大大增加教學過程中的學生活動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這點也是新課程標準要求的。
B.莫把“合作”變成“合坐”
片面追求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及過程沒有進行認真的設計。一有疑問,無論難易,馬上布置前后4人小組坐在一起討論,甚至一些毫無價值的問題都要在小組里討論,討論時間又不去把握,有時討論時間過長,學生最后變討論為聊天;有時學生還沒有進人合作學習的狀態,小組合作學習就在教師的要求下結束了,“成果”從何談起?這是典型的應付式、被動式討論。而學生方面,往往缺乏平等的溝通與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結果往往是發言的意見代替了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成了陪襯,他們即使發表了意見也不會受到重視,從頭到尾當聽眾。這種小組合作學習處于一種自發階段,隨意性較大,偏重于“坐在一起”的形式,缺乏對其內涵的深刻認識和反思。
C.學生的能力普遍較差,包括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如何做到從單純的知識學習轉變為知識、方法、能力、態度兼顧的學習,這個問題不僅在于學生學習習慣等的轉變,更在于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
D.在當前的中學物理教學中,學生抄襲作業的現象是比較嚴重的,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三教師的教學方法
從問卷結果來看,
滿堂灌、填鴨式教學 滿意度0%
實驗教學 滿意45%
理論與實際聯系教學滿意42%
多媒體輔助教學滿意49%
圖片、史料教學滿意50%
幾種方法綜合使用教學 滿意90%
在教學中,單一的使用一種方法,都容易使學生出現疲勞大腦不轉/或看了熱鬧/或聽了故事,一節課學生在熱烈/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哈哈度過,而對于知識,壓根未注意 /未理解/未記住,就這樣一節一節過去了,作業一做就錯,老師一講就會。針對這種實際情況,要求教師上課時針對課的特點,采取多種方法交替使用,使學生既有觀察、思考,還有動手的操作、動口的討論,既有科學家探究的艱辛故事,又有現代多媒體的輔助,使他們全身心的動起來,更好地進行該課業的學習.建議從幾個方面注意:
1盡量利用實驗教學,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得出結論,教師進行點播、深化并聯系實際靈活運用。
2利用多媒體適當的進行輔助教學,擴大學生視野、增大課容量
3課中穿插介紹物理學家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方法教育
4盡量利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合作學習,教師做好引導。
篇3:第五中年度生物學科德育滲透計劃
第五中20**年度生物學科德育滲透計劃
中學生物教師擔負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的任務,生物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在新形勢下,教師更應重視生物新教材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生物教材德育知識點,掌握生物學科德育的特點和方法,才能增強思想教育的效果。我認為生物新教材德育滲透,應抓好以下兩個方面工作:
一.充分利用德育教育內容的豐富性
中學生物新教材德育內容的豐富性,是由生物的多樣性、分布的廣袤性和知識的跨界性所決定的。由于生物跟人類社會關系密切,人類社會不僅對人類自身,還必然會對生態系統帶來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按照社會規范的思想標準和道德觀念就會更多地滲透在生物教科書中來,使生物學科比之其他自然學科德育內容更為豐富。生物學科德育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愛國主義教育:介紹我國豐富的動植物動植物資源和珍貴的動植物種類;介紹我國栽培作物的悠久歷史,講授祖國古代生物科學成就,使學生熱愛祖國,培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紹我國現代生物科學成就,用新舊社會對比,使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共產黨。
2.國情教育: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偏低。例如,耕地面積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為三分之一,林地為四分之一。這些知識可結合在自然保護及其他相關內容中講授,使學生認識到保護耕地面積的緊迫性;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實行計劃生育作為基本國策的必要性。
3.辨證唯物主義教育:在生物學中包涵著自然辯證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物質性;運動性;生物的進化;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的觀點;生物體與環境相互影響的觀點等。這些都是很多教師應用得比較熟悉的生物學的基本觀點,也是唯物的、辯證的觀點。生物學也證明了自然界發展的普遍規律,即: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的規律。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對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生物教學質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4.實踐觀點和群眾點的教育:生物學實踐性強,生物課有很多實踐活動。例如:實驗、實習、參觀訪問、植物栽培、動物飼養等。通過學習生物學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可引導學生學習當地群眾的實踐經驗。組織學生參觀果園、農場、科學站、高產田、飼養場等,讓學生了解農業生產中的新情況、新技術、新經驗。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關心家鄉的農業生產,認識科學的社會價值,促使其立志為家鄉經濟建設作貢獻。
5.法律意識教育:國家頒布的某些法律條文與生物教學內容有密切關系。例如,《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條文可結合有關生物知識講解,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操,樹立遵紀守法的觀念。
6.科學精神、方法和態度的教育:結合生物科學史的教學,以及滲透科學家片斷事跡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勇于為科學獻身精神的教育,通過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事例,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樹立生態學觀點,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這對提高公民素質有重要作用。講述科學家認識真理的過程,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生物學包涵了系統論的觀點,在教學中滲透系統的觀點,也是一種科學認識方法的教育。通過實驗、實習的實際操作,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精神。教學中還可結合實際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堅持用科學的世界觀武裝學生的頭腦。
此外,結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識的教學,可以進行正確對待友誼和愛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學實踐活動中,可以進行合作精神的教育。有的教師對學生不講吸煙、喝酒的危害,認為班主任、思想品德課的教師已經講得很多了,不必再講,這是無視生物學科思想教育容易被學生接受的特點,忽視了通過各個學科、各個渠道綜合育人的整體效應。
教師如果對生物新教材思想德育教育內容的豐富性認識不足,就會不自覺地削弱生物新教材的德育教育。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按教材分章擬定出德育教育任務并定出相關計劃,這樣對生物新教材的德育教育內容,就可能認識得全面一些,減少教學中的盲目性。
二、充分利用德育教育形式的多樣性
由于生物新教材具有多種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因此決定了這門學科有多種多樣的德育教育途徑。新教材生物教學是主要途徑而外,還有實驗、現場教學、野外實習、生態系統的調查、參觀訪問、作物栽培、動物飼養等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教師不僅要研究課內,還要研究課外活動的德育教育特點;不僅要研究教材,還要研究實踐活動的德育教育特點;現將生物課的幾種教學實踐活動的主要德育教育內容分述如下:
1.實驗課:要教育學生愛護公物,遵守實驗規則。學生分組實驗,可進行團結協作的教育。做實驗,要求學生要嚴格、謹慎、細心,培養嚴謹的作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現場教學:要進行聽指揮,守紀律,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野外實習和調查:要進行吃苦耐勞、團結友愛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學生愛護莊稼、花草樹木,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來美化學生心靈,進行審美觀的教育。
3.參觀訪問:要教育學生樹立群眾觀點,虛心學習當地群眾的實踐經驗,學習他們的先進思想和優良品質。在參觀良種站、畜牧場時,在了解新技術、新成果時,要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樹立科技興農思想,引導學生立志為家鄉的經濟發展獻身。
總之,生物新教材的德育教育是通過生物教師去執行的,因此德育教育的效果依賴于生物教師的思想素質、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的水平。教師的政治態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導向作用。生物新教材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依賴于教師正確的政治方向,飽滿的政治熱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對教書育人的高度責任感。
生物新教材的思想體系蘊涵在知識體系之中。教師必須具有堅實的生物專業知識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新教材的科學性,也才可能更好地發掘其中的思想性。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用具有思想意義的現代生物科學成果的新信息充實教學,才能使生物新教材的德育教育隨著時代的步伐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