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制品公司制程檢驗管理程序
1.目的:
1.1.保證產品品質的一致性,對產品生產過程進行全面有效控制;
1.2.對半成品進行規定檢驗,確保產品生產品質穩定,滿足產品客戶要求;
1.3.對制程不合格進行預防管理。
2.適用范圍:
從產品訂單下達到公司內完成所有的生產過程,全部的測試、檢驗及環節控制。
3.權責:
3.1.計劃部:客戶要求的傳達與聯絡,產品排產與進度控制;對客戶要求傳達的正確性負責。
3.2.生產部:生產計劃的執行,生產過程品質的保證;對本工序的品質事故負責,對上一工序明顯缺陷監督,防止不良品的再加工。有關項目負責人對工藝流程、產品標準的確定,相關文件的編寫;對文件的準確性負責。
3.3.品管:監督各生產部規定制程檢驗工作的執行力度與品質統計控制。
3.4.倉庫:制程中產品數量的統計與控制。
4.定義:
4.1.首檢確認:產品生產前;工藝變更、維修或更換生產設備、工模夾具、刀具等影響產品品質過程的再生產前。對產品品質的確認工作。
4.2.成品終檢:產品完成所有的制造工序與檢驗,申請入成品倉前,由品管部OQC對產品制程檢驗的審核及準成品的抽檢工作。
5.流程圖(略)
6.作業程序:
6.1.產品試板:
6.1.1.沖壓、拉伸、脹形工序:機修/組長將模具與機器設備調整到最佳狀態,操作工試產,產品外觀尺寸符合要求,自檢合格后,再通知IPQC或本車間主任進行首檢確認。
6.1.2.切修邊工序:組長根據《產品工藝卡》安裝好夾具、刀具,進行加工與調試,直到加工質量符合要求,再由操作員試產,試產正常后,通知IPQC進行首檢確認。
6.1.3.焊接、拋光工序:品管負責人對FQC與操作工說明清楚產品焊接、拋光要求,操作工進行試產,經品管負責人或FQC確定符合要求后直接進行批量生產。
6.2.首檢:
6.2.1.檢驗時機:產品生產前;工藝變更;維修或更換生產設備、工模夾具、原材料等影響產品品質過程的再生產前。
6.2.2.檢驗人員:品管負責排料、修邊、脹形、成形、釬焊、碰焊等工序的首檢工作,其它工序由各車間主任、班組長負責。
6.2.3.檢驗記錄:檢驗合格的在產品上簽注“首檢合格”與檢驗者名字和日期,首檢樣板應保存到成品終檢合格為止。
6.2.4.檢驗內容:IPQC依據《產品工藝卡》及相關檢驗指導書對試樣產品對外型、尺寸、裝配、表面狀態檢測,并在檢驗合格的產品中的一模(或一個)上寫“首檢合格”并簽名與注明日期。若確認不合格,停止試產并反饋給相關人員,直到維修或調試到合格為止。首檢樣板保存到OQC“成品終檢”合格為止。
6.3.批量生產:
首檢確認合格,操作員依據“首檢樣板”開始批量性生產。
6.4.生產過程自檢與巡檢:
6.4.1.自檢:操作員在生產過程中,產品外形、控制尺寸自主檢驗。
6.4.1.1.沖壓工應每生產15~20件自檢一次1~2件。
6.4.1.2.拉伸工序每生產3~5件自檢一次1件。
6.4.1.3.拋光車間:拋光工對每件產品作自檢。
6.4.2.巡檢:
6.4.2.1.檢驗人員:品管負責排料、修邊、脹形、成形、釬焊、碰焊等工序的巡檢工作,其它工序由各車間主任、班組長負責。
6.4.2.2.檢驗內容:檢驗員工是否按自檢/互檢程序操作,并抽檢產品是否合格。
6.4.2.3.檢驗頻率:每小時巡檢一次。
6.4.2.4.檢驗記錄:在《制程檢驗報告》中記錄異常原因和時間。
6.5.工序交接:
當產品達到相應數量,經PQC確定產品質量合格,產品還需其它生產部門進行后序加工的,由生產部相關人員具體按《生產管理程序》操作。
6.6工序互檢:
本工序接到上工序產品,本工序操作工應根據《產品工藝卡》或產品樣板對產品外型檢驗。防止不良品的再生產造成更大損失。若檢驗合格,www.zonexcapitaltr.com則進行加工;若產品不合格,拒收產品,并交本組組長或車間主任處理。
6.7專檢:
在拋光與包裝線設專檢,對產品進行全檢。若檢驗合格,則轉下一工序,若檢驗不合格依照《不合格品管理程序》處理,并記錄在《FQC日報表》。
6.8準成品報檢:
當產品完成所有生產工序,且被包裝線FQC確定合格,生產部口頭知會品管OQC對準成品進行“成品終檢”。
6.9成品終檢:
OQC對本程序規定的制程檢驗有選擇的稽查,以確保制程品質符合規定;對準成品抽檢,以保證產品符合客戶要求;若檢驗不合格,拒收該產品并將結果反饋給交貨部門,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開出《糾正與預防措施表》。若檢驗合格,則在《成品檢驗報告》中簽名確認?!冻善窓z驗報告》一式三份,品管一份,倉庫與財務部各一份。生產部依據《生產管理程序》與《倉庫管理程序》辦理入倉。
7.參考文件
7.1《生產管理程序》
7.2《不合格品管理程序》
7.3《倉庫管理程序》
7.4《糾正與預防措施管理程序》
8.相關表單
8.1《制程檢驗報告》
8.2《FQC日報表》
篇2:服裝公司質量程序文件:制程檢驗程序
1.目的
明確制程檢驗作業程序,對產品進行首件檢驗,首三件檢驗以及巡回檢驗,以確保生產過程中產品質量得到嚴格監控。
2.適用范圍
適用于首件、首三件以及巡回檢驗各過程。
3.職責
3.1工廠部:負責制程定點檢驗區域的檢驗和記錄,以及品質不良的改善與糾正措施的執行。
3.2質檢科:負責產品制程中首件、首三件、巡回檢驗的執行和記錄。
4.工作程序
4.1制程檢驗流程圖(附表)
4.2首件檢驗
4.2.1車縫、大燙、手工組長按樣衣及"車縫工藝單"制作首件樣版。
4.2.2首件生產完成后,車縫組長自檢后,本組組檢員依:"車縫工藝單"、"后整工藝單"、《服裝檢驗手冊》及樣衣對首件進行全面檢查、測量,將檢驗結果詳細記錄在"首件檢驗記錄表"上,然后由組檢將首件樣衣及"首件檢驗記錄表"送交后整QA進行復檢,復檢意見記錄在"首件檢驗記錄表"相應欄內,并依順序轉交車縫主管、車縫QA、業務員、質檢主管進行復查及批示。
4.2.3首件查核后,由工藝員組織相關車縫組長、專檢組長、組檢員、跟單QA開產前生產會,由工藝員主持講解工藝要求,質檢科將檢驗中發現的質量問題予以提出,共商改善對策。只有首件審核完成后,車縫組才可正式生產大貨。
4.3首三件檢驗
4.3.1首件檢驗完成后,車縫組按"首件檢驗記錄表"及產前會中的意見同生產工藝要求去改進大貨產品質量,大貨應于三天內生產出三件成品,由車縫組檢員進行全面檢查量測,具體流程按4.2.2步驟執行。首三件審核完成后,車縫組長須根據審核意見,督導員工生產。
4.3.2若三天無法生產出成品,經廠長或總監核準后可延長首三件產出時間。
4.3.3大貨生產時,作業員應做好自檢和互檢。
4.4裁床QA每日須對裁床拉布組、裁剪組、分包組、配片組、粘樸組執行巡回檢驗,依據"裁剪工藝單"、"粘樸工藝單"、《服裝檢驗手冊》進行判定,將檢驗結果記錄于"裁床巡檢日報表"并及時反饋給前準備部各組長、主管。
4.5車縫巡回檢驗
4.5.1各車縫組檢員依據"車縫工藝單"、樣衣和《服裝檢驗手冊》對車縫組各工序每日分上午、下午、加班時段進行巡回檢驗,并每日將檢驗情況詳細記錄在"車縫部組檢巡檢日報表"中。
4.5.2車縫制成品由組檢員查驗合格后,方可轉入下一流程,返工品由組檢員重檢合格方可放行。組檢每日將檢查結果記錄在"返工返修記錄表"。
4.5.3車縫跟單QA依據"車縫工藝單"、樣衣及《服裝檢驗手冊》,依質檢主管分派的制單款號對車縫生產大組進行巡回檢驗,每日須不定期進行巡檢,且每個車縫大組每個制單最少抽檢20件作外觀檢查,尺寸檢查最少抽查2件,將檢查結果記錄在"車縫QA巡檢日報表"和"尺寸檢查記錄表"中,并及時將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質量問題反饋給車縫部加以改善。
4.6后整巡回檢驗
4.6.1 車縫組制成品流入后整部后,后整部QA需依據"后整工藝單"、《服裝檢驗手冊》進行巡回檢驗,每日對手工組、大燙組、查衫組每個制
單最少抽檢10件作外觀檢查,尺寸檢查最少抽查2件。將檢驗結果記錄在"后整成品質量日匯總表"、"尺寸檢查記錄表"中,并及時反饋給車縫/后整各組長和后整主管。
4.6.2總查組必須對做好大燙、手工專機后的車縫成品進行100%復查,將檢查結果由總查組長記錄于"后整部全檢日報表"。
4.7制程QA若檢驗發現制程不良率超過15%且無法直接加工成良品者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同《糾正及預防措施管理程序》處理。
4.8制程中發現的不良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處理。
5.相關文件
5.1《服裝檢驗手冊》
5.2《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5.3《糾正及預防措施管理程序》
6.記錄
6.1《裁片質量日報表》
6.2《首件檢驗記錄表》
6.3《首三件檢驗記錄表》
6.4《車縫QA巡檢日報表》
6.5《車縫部組檢巡檢日報表》
6.6《 》
6.7《尺寸檢查記錄表》
6.8《后整部成品全檢日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