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風格(Dutch)
荷蘭風格包括殖民風格和殖民復興風格。荷蘭殖民建筑在紐約州和新澤西州首先興起,它有兩大明顯的往特點:(A)雙折線屋頂;(B)側墻沿街面開數扇老虎窗。荷蘭殖民、復興風格根基于1880年復興時期的諸建筑風格,吸取了辛格風格的建筑特征,顯非對稱式(L形式),屋頂上有時開一個巨大的辛格窗。荷蘭風格建筑布局合理,通風與采光性好。
◎美國風格(Ametican Colonial Revival)
美國風格根基于殖民時期美洲大陸各地的民居(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創造性的發揮而逐步形成的,所耗建材較多。在全國鐵路網建立起來后,因建材的運輸較為方便,大規模的建設這類住宅成為可能。經過200多年的復興和發展,這種風格逐步穩定下來,并成為美國別墅的主要形式,它重建筑的居住功能,輕風格特征。
A型,正立面雙山墻式(雙稱Shotgugun);
B型,L形式;
C型,四面坡屋頂式。
◎新古典主義風格(Neoclassical)
1893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主會場的設計方案一開始就決定采取古典主義的思想與風格,后各分會場展出的一大批建筑設計都將古典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由于這屆博覽會的空前成功,新古典主義就成為美國19世紀最后的一個流行風格,www.zonexcapitaltr.com它源于古典傳統,確將其魅力推向極限。該類別墅的特征是:
A、正立面一般設計成豪華的與屋檐等高的門廊,對稱而平衡;
B、門廊的三角楣由厚實的古典柱子支撐(柱頭花角常為科林斯或愛奧尼亞式);
C、屋檐裝飾很精細。
它有五種形態:門廊與屋檐等高;部分門牌號廊低于屋檐;正立面是全斷面門廊;正山墻門廊;一屋四坡頂。
◎法國殖民風格(French Colonial)
法國別墅風格對美國的最初影響是從中部的幾個州流行法國殖民風格開始的。
其特征為:A、高大陡峭的四坡屋頂或側山墻屋頂,別墅常常是一層;B、大門和窗戶細而長,門和窗上都有沿垂直方向的小網格,成排列。
它有兩種形態:城市傳統和鄉村傳統。
鄉村傳統由周圍有一系列柱子支撐形成圍廊,給居住者提供了360度的全景視野,但最突出的要數門廊的進口樓梯,它是后來歐洲各地皇家花園別墅門廊設計的雛形。
◎史迪克風格(Stick)
史迪克風格是哥特復興風格到安妮女皇風格之間的過渡,它強調墻面整體裝飾性而非局限門和窗或屋檐等處的細節。這種風格在1878年很盛行,它造型非常漂亮,享有"木質安妮女皇風格"的雅號。其特征為:
正立面為陡峭的山墻,側向也有三角形山墻相交,山墻上有裝飾木架;屋檐外和進口門廊均有斜向木條架作裝飾;外墻常有木板包裹,水平及垂直方向都有木條鑲嵌。
它有兩種形態:正立面山墻;常作為城市住宅。
◎喬治亞風格(Georgian)
古典文藝復興傳統
歐洲各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風格(意大利在15世紀,法國在15世紀后葉,英國在16世紀)是形成美國文藝復興的深刻背景,雖然各國在文藝復興時期都滲入本國的靈氣與思想,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對古典風格的繼承與創新。在別墅風格的體現上均具備對稱、平衡和細部裝飾精美等特點。在這一時期,西歐對美國別墅風格的影響是明顯的,也是在這一時期,歐洲開始逐步成為世界上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最強大的地區,屬于這一傳統的風格有喬治亞風格、亞當風格。
英國別墅強調門廊的裝飾性,比較"講究門面"。喬治亞風格 在英國殖民國家中整整流行了一個世紀(18世紀),它是由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傳入英國后派生出來的,并秉承古典主義對稱與和諧的原則,是對美國最有影響的一種風格。它的特征為:
A、正立面常有古典門廊;
B、廊檐下有長方形團排列,屋檐上有齒飾;
C、窗戶上下成對,分割成許多小網格(9到12個),通常窗戶也是5列,為中央對稱;
D、大門常有長方形雕花組成排列圖案,門梁 上有豎向排列的長方形花紋。
有五種形態:側山墻;雙折線屋頂;四坡屋頂;中央山墻;常作為城市住宅。
◎亞當風格(Adam)
亞當風格是喬治亞風格的發展與精華,在美國東北部極為流行,它吸取了亞當兄弟對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研究成果。與喬治亞風格相比,屋檐齒飾加長,正門上方加了一個半圓形或橢圓形氣窗,墻面窗戶有裝飾窗修飾,其余的特征和形態與喬治亞當風格幾乎一致。
◎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
文藝復興建筑最明顯的特征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筑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筑,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并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筑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
◎羅馬風格(Roman Revival)
源于古羅馬風格,又名早期古典復興風格,在美國獲得獨立后的16世紀末、17世紀初最為流行。其別墅特征是:
A、有一簡單的三角形屋頂或三角屋脊;
B、正立面是一個與屋檐等高的古典的門廊(它是正立面最顯眼的進口);
C、古典門廊由四根基礎為方形的柱子和一個正山墻(三角楣組成);
D、正門的門上方有一半圓形或橢圓形的氣窗;
E、窗戶是按中心軸對稱分布的,通常有五列(少于三列和多于七列是少見的)。
它有三種形態:二層;一層;帶側翼附樓。
◎辛格風格(Shingle)
這類別墅在美國東北部較多,多數建于1880-1900年,至今保存完好。它根基于三大風格:
(A)安妮女皇風格的寬長門廊,不對稱布置;
(B)殖民復興風格的雙折線屋頂,古典柱頭及巴拉丁"窗戶";
(C)羅馬風格的不對稱和雕塑般的形體。
有的學者認為:辛格風格別墅是羅馬風格別墅的木制品。該風格最引人注目之處在于;
(A)正立面的陡峭的大山墻(與另一山墻正交)及長門廊;
(B)多層次屋檐;
(C)墻體在墻角處連續過渡,墻體與屋檐連續過渡。
◎法國折衷主義風格(French Revival)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A、裝飾較簡單,三角屋頂高而陡,有時也有山墻;
B、屋檐與墻體的接觸處裝飾僅為一個臺階;
C、磚墻結構或涂外墻層,有時也用墻外布置裝飾手法;
D、窗邊等僅有一根石條裝飾。
有三種形態:對稱型;非對稱型;帶塔樓。
◎殖民復興風格(Colonial Revival)
這是一個世紀的風格,由美國建筑大師麥基姆(Mckim)興起,雖然其他風格對它也有影響,但它基本保持了喬治亞和亞當風格(英國傳統),[[因吸收了安妮女皇風格而顯非對稱性(如開一個辛格窗,加上一個安妮樓堡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因時尚的變化,這種風格逐步簡化。雖然如此,這種風格卻是美國現代別墅風格形成的一塊基石。與亞當風格相比,低層窗戶演變成左右一對,大門廊縱深加長,加上冠頂形成一個進口,其余特征與亞當風格相接近。
這種風格有九種流派:非對稱;四坡層頂配全寬度門廊;四坡層頂式;側向山墻;中央山墻;雙折線層頂;一層;二層樓外伸(加利森式);三層。
◎德國風格(Germany)
德國民主建筑在別墅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風格要數德式(fachwerk-bau)和城堡式(德國目前工地仍保留許多原型)城堡式可歸入古堡風格中去論述。德式風格是從中世紀帝國民間住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英國都鐸風格相近,不同的是每個立面幾乎都有明顯的裝飾,俗稱"繃帶"式建筑,是日爾曼民族的主要民居形式。
◎古堡風格(Chateauesque)
源于法國16世紀古城堡建筑,將早期哥特風格和文藝復興裝飾技藝融于一體。美國建筑師亨特(Hunt)從法國學成后于1895年設計了美國第一棟古堡風格別墅。由于古堡別墅大多數由石塊砌成,細部裝飾又極昂貴,因此,數量并不多。其建筑特征為:
A、高而陡的四坡頂,正立面屋頂上開有數個老虎窗,并沿伸到墻面;
B、老虎窗上、煙囪上、側墻上常有精美的哥特裝飾物,垂直升天;
C、石墻,通常還有一個古色古香的塔樓,看上去很神秘。
它有五種形態:四坡頂為兩個山墻相交;側山墻頂;正山墻頂;兩山墻正交;雙折線頂。
◎希臘風格(Greek Revival)
源于古希臘廟宇風格,在19世紀中葉盛行美國,主要有兩大因素:
(A)當時的人類學調查證實了古羅馬風格的源泉是古希臘風格;
(B)希臘在1821年到1830年間進行了獨立戰爭。因為這兩個原因,人們對希臘及古希臘建筑風格的興趣倍增,希臘風格時興了約40年后逐步為哥特風格和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及維多利亞風格所代替。其特征是:
A、屋頂為低坡度的山墻或四坡頂;
B、在三角形屋檐下及正門廊的屋頂下有寬長的上楣帶;
C、古典式門廊(有時與屋檐等高)的頂通常是平的,由若干根圓形或方形的立柱支撐;
D、正大門上有橫向裝飾條,與精制的大理石裝飾融于一體。
它有六種形態:門廊與屋檐等高;門廊低于屋檐;正立面是全斷面門廊;正山墻門廊;正山墻門廊帶側翼;平頂(城市住宅中)。
篇2:房地產產品建筑風格策劃
規劃設計
一.引領市場潮流的樓盤規劃理念
理念一:“均好性”理念
強調景觀的均享,弱化組團,強化半私秘空間,強化窗前的視覺效果,強調日照、朝向均好。人車盡可能分流,以停車不破壞景觀為主。
理念二:“新街坊”理念
新街坊包括“城市街坊”和“小區內的街坊”
理念三:“價值定位”理念
規劃過程中,不單追求平面構圖,更重要的是確定價值區域,依確定的價值區域確定每棟住宅中每戶的戶型,而不是現確定戶型比。重視草地、樹林、水面、硬質景觀的價值。
理念四:樓市布局方式應不拘一格
1、影響小區布局的因素
項目規模:大規模多層項目多用行列式或混合式
項目層高:高層項目在布局方式上更靈活,在朝向上不拘
項目性質:高檔多采用圍合式或其他方式,低檔多采用行列式
周邊環境:如項目有良好的自然景觀,布局時應盡量朝向這一景觀。如周邊無自然景觀,常采取圍合式,圍合造景,形成中心庭園。
地塊特征: 如果地形極不規則,或起伏不定,則布局較為混合、散漫。
2、行列式合圍合式各有利弊
3、新理念:從組團式到開放式住宅小區
對于規模較大的項目來說,現在一般都采用組團式布局的開發方式,現在又出現了一種開放式的小區布局方式,即樓宇布局既不是嚴格的行列式、圍合式也不是完全的組團,而是散落分布在小區周邊,但空間仍是有序而不零亂。
理念五:考慮七大環境滿足人的七個要求
1、空間環境滿足人的活動要求
健身文化必不可少
2、生態環境要有益于人的生理需求
3、視覺環境滿足人的心理需求
4、文化環境要達到陶冶人的要求
5、人文環境要照顧人的交往要求
6、智能環境要預計人的信息需求
7、管理環境要符合人的方便需求
理念六:方便、舒適、安全
理念七:突出自身特色
理念八:注重生態環境系統的建設
多種樹
理念九:交通道路應該合理分流,減少對居住區影響
居住區停車設計:(1)半地下停車場與綠化組合(2)全地下車庫(3)架空平臺下停車庫(4)在綠化搭棚架停車。
理念十:以耐久適用為標尺
理念十一:提倡本土文化
建筑風格策劃
一.建筑風格主要類別
1.按國家(民族)和地區分
中國風格、日本、新加坡風格、英國風格、法國風格、美國風格、等。
常用一個地區概括,如:歐陸風格、歐美風格、地中海式風格、澳洲風格、非洲風格、拉丁美洲風格等
2.按建筑物的類型分
住宅建筑風格、別墅建筑風格、寫字樓建筑風格、商業建筑風格、宗教建筑風格、其他公共(如學校、博物館、政府辦公大樓)建筑風格等
3.按照歷史發展流派分
(1)古希臘建筑風格,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
(2)古羅馬建筑風格,約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羅馬建筑風格正是歐洲建筑藝術的重要淵源
(3)歐洲中世紀建筑風格,公元400年至1400年,封建領主經濟占統治地位,城堡式建筑盛行
(4)文藝復興建筑風格,公元1420至1550年,建筑從經驗走向科學化,不斷沖破學院式、城堡式的封閉
以上四類可稱為古典主義建筑風格
(5)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
這一風格曾三度出現,最早一次是1750至1880,他是歐洲古典主義的最后一個階段,其特點是體量宏偉,柱式運用嚴謹,而且很少用裝飾。另一次出現在1900-1920年,帶有一定的復古特征。第三次出現在1982年,其主要特征是把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結合起來,并加入新形勢,這一風格在當今世界各國頗為流行。
(6)現代評論風格,1960-1975。緣自西方60年代興起的“現代藝術運動”他是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建造適應現代生活的建筑,外觀宏偉壯觀,很少使用裝飾。
(7)后現代主義風格,亦稱“后現代派”,1980年開始出現。這一 
; 風格的建筑在建筑設計中重新引進了裝飾花紋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鑒不同的時期具有歷史意義的局部,但不復古。4.按建筑方式來分
(1)哥特式建筑風格。
盛行于眾世紀1050-1550,以宗教建筑為多,最主要的特點是高聳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縟的裝飾,形成統一向上的旋律。
(2)巴洛克建筑風格。
1600-1760,他是幾乎最為講究華麗、裝飾的一種建筑風格,即使過于繁瑣也要刻意追求。
(3)洛可可建筑風格。
1750-1790,主要起源于法國,代表了巴洛克風格的最后階段,主要特點是大量運用半抽象題材的裝飾。
(4)木條式建筑風格。
一種純美洲民居風格,主要特點是水平式、木架骨的結構。
(5)園林風格。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流行,這種風格在深圳場當作概念炒作,其特點是通過環境規劃和景觀設計,栽植花草樹木,提高綠化,并圍繞建筑營造園林景觀。
(6)概念式風格。
90年代開始在國際上流行,其實是一種模型建筑,它更多的來余人的想象,力求擺脫對建筑本身限制和約束,而創再出一種個性化色彩很強的建筑風格。
當今中國建筑風格分類解析
1.歐陸風格
“粉紅色外墻,白色線條,通花欄桿,外飄窗臺,綠色玻璃窗”,這種所謂歐陸風格的建筑類型,主要以粘貼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符號為特征,反映在建筑外形上,較多的出現山花尖頂、飾花柱式、寶瓶或通花欄桿、石膏線腳飾窗等處理,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在色彩上多以沉悶的暗粉色及灰色線腳相結合,另外,這一類建筑繼承了古典三段式的一起表象特征,結合裙樓、標準層及頂層、女兒墻加以不同的裝飾處理。
2.新古典主義風格。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外觀吸取了類似“歐陸風格”的一些元素處理手法,但加以簡化或局部適用,配以大面積墻及玻璃或簡單線腳構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積線色為主,裝飾味相對簡化,追求一種輕松、清新、典雅的氣氛,可算是“后歐陸式”較之前者則又進一步理性。目前國內這種建筑風格較多,屬于主導型的建筑風格。
3.現代主義風格。
現代風格的作品大都以體現時代特征為主,沒有過分的裝飾,一切從功能出發,講究造型比例適度、空間結構圖明確美觀,強調外觀的明快、簡潔。體現了現代生活快節奏、簡約和實用,但又富有朝氣的生活氣息
4.異域風格。
這類建筑大多是境外設計師所設計,其特點是將國外建筑式“原版移植”過來,植入了現代生活理念,同時又帶有其種種異域情調空間。
5.普通風格。
這類建筑很難就其建筑外觀在風格上下定義,他們的出現大概與商品房開發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環境或開發商的認識水平、審美能力和開發實力有關。建筑形象平淡,建筑外立面樸素,無過多的裝飾,外墻面的材料義務細致考慮,顯得普通化。
6.主題風格。
主題型樓盤是房地產策劃的產物,2000年流行一時。這種樓盤以策劃為主導,構造樓盤的開發主題和營銷主題,規劃設計依此為依據展開。
篇3:房屋經紀人培訓教程:西式建筑風格
房屋經紀人培訓教程:西式建筑風格
二、西式建筑風格特點:
1、羅馬式建筑
羅馬式建筑興起于公元九世紀至十五世紀,是歐洲基督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羅馬式建筑線條簡單明確,造型重厚、敦實,其中有一部分最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會威力的化身。如天津老西開教堂,它的平面呈長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聳立高大的塔樓3座。樓座以黃、紅花磚砌成,上砌翠綠色圓肚形頂,檐下為半圓形拱窗,色彩對比鮮明。堂內為三通廊式,內墻彩繪壁畫,裝飾華麗。
2、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也是歐洲中世紀的主要建筑風格之一。哥特式建筑與羅馬式建筑造型穩重、線條圓渾的風格恰恰相反,它以動式取勝,統貫全身、直刺蒼穹的垂直線條,鋒利的尖頂是其主要特征,是超凡入勝的宗教情緒的集中表現。如黑龍江哈爾濱市的南崗尼古拉教堂,為哥特式全木結構的建筑,它的外表是兩根交叉曲線復雜結合,線條輕快的尖拱形拱門,內部具有龐大的空間,頂上是巨大的蒼隆,光線通過彩色玻璃窗射入,變作血紅、紫石英和黃玉的華彩,造成一種向上的、天國的神秘幻覺,從而突出上帝的至高無上的權威。
3、復興時期的建筑
此類建筑是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流行歐洲的建筑風格。其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式建筑風格,以人體美的對稱、和諧為其意表。如矗立在上海外灘的浦東發展銀行大樓,大理石外墻,古典式圓柱、半圓形拱穹,以拱穹為中心的對稱的建筑形式,顯示出莊重、華貴、典雅的審美趣味。建筑物的內頂及回音壁上有展示宗教故事的作品,表現了文藝復興時期所提倡的人文***。
4、巴洛克式建筑
巴洛克式建筑,著意追求在建筑空間組合中產生復雜變化的效果。如上海和平飯店,就具有巴洛克式建筑風格。它圓形屋頂,柱子很多,在不同的光線下產生各種明暗變幻。色彩運用也十分大膽,以紅色和白色為主調。更值得注意的是窗子,不僅式樣多,而且呈現波浪式曲線,使整個建筑物充滿了活力。
5、西式現代建筑
以新型的高層摩天大廈為代表。這些高樓大廈以鋼筋混凝土、鋼材、玻璃、塑料、預制構件為材料,采取與基本結構體系無關的建筑物內部空間分割法,強調材料本身的質感和比例的美。如深圳的國際貿易大樓,它高160米,有53層樓面。外形線條簡潔、明快、挺拔流暢,象征著這座新型城市的開拓精神。大廈設有觀光電梯,即使是在乘坐電梯的片刻也能欣賞到室外風光。
6、庭院式建筑
是指運用幾何圖形,把古代傳統的建筑藝術與現代化的最新技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建造成各種自成體系、獨具風格的庭院式建筑物。如北京香山飯店是庭院式建筑物的代表。這座擁有325房間的大飯店,因山就勢,由5座式樣不同的斜頂樓群構成,最低的一層樓高,最高的只有4層。屋頂采用中國式的歇山式頂、懸山式頂、硬山式頂、墻面上的窗子仿照中國江南的花窗、漏窗建造?;彝甙讐?,色彩淡雅別致,多走廊,擁有精巧的庭園,充滿了江南書卷氣息。它的內部設施卻很現代化,如溢香廳,上用透明玻璃頂,充分運用電腦、空調、光感應等新技術。走進飯店,江南秀氣撲面而來;踏入房間,又能得到最現代化的享受。
三、中西合璧
把西式建筑風格和中式建筑風格揉和在一起所建造的建筑物,如坐落在上海西區的龍柏飯店就是典型。它的外形運用參差不齊的幾何圖形組成。主樓周圍是一片綠色的大草坪,上面有數只白色的躺椅,供旅客休憩。主樓旁還建有水池、靜中有動,生機盎然。大樓的北側,有一幽靜小道通向“小村”。在“小村”中,有許多棟小巧別致的日本式鄉村別墅,充滿了東方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