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曾國藩》有感
對于曾國藩,我的了解僅停留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上。
記憶最深的就是曾國藩被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打敗后,羞憤而欲投水自殺,后被屬下發現及時阻攔勸止了。后來我又了解到,*,蔣介石都對曾國藩有著很高的評價。*曾說過一句話:“我觀近代,獨服曾文正?!?而蔣介石更是以曾國藩為師。
曾國藩為什么有這么高的魅力呢,竟使后人如此推崇備至?
近日有幸拜讀了“書香國際,愛上閱讀”里推薦的《曾國藩》,就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治學嚴謹 勤儉克己
曾國藩的仕途還算平坦,個人修養極高,一直力求做到儒家思想中所宣揚的為官做事之道,然而這背后卻包含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辛勤付出,他一直保持著刻苦學習,勤儉克己。詩詞文章也一直向古人學習,鉆研學術的勁頭非常足,治學態度也非常嚴謹,在學術成就方面也是為同時代的名人所稱頌。他告誡后人功課方面要“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翱础奔词嵌嗫炊嘧x前人優秀作品,“讀”即是好的文章要大聲誦讀,“寫”即是抄寫臨摹大家的書法,“作”即是多練習寫文章,將學到的東西轉換為自己的東西表達出來。曾國藩一直保持天天寫日記,記錄當天所學所思,各方面的心得體會。他很會以史為鑒,汲取先人的經驗教訓,平時通讀各種史書、經典,對于如《資治通鑒》、《史記》等更是反復咀嚼、研究。學習能力也是非常強,一介文弱書生,為了做好統帥,通讀各種兵法,熟識歷史上大大小小各種戰役的成敗原因,雖然還是吃了不少敗仗,很多勝利也都是手下大將們取得的,但絕對不能否認其軍事才能,大多數重大軍事決定都還是由這個統帥最終拍板敲定的。 日常生活很有規律,散步、練字、讀書等每日必修課都堅持。毅力也非常人能比,抽了十幾年的水煙(*)說戒就戒,立下每日寫日記的規定后,即使臨死前一天也還堅持在寫。
善于識人 敢于用人
劉邦曾經這樣論述自己的成功之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擒也?!迸c建立不世之功的劉邦相似的,曾國藩也是既善于用人的,湘軍中很多流傳后世的一批大將如彭玉麟、胡林翼等都是靠曾國藩賞識提拔出來的,其中最著名也最令其驕傲的便是他的得意門生李鴻章?!跋嬗隆钡膲汛箅x不開這樣一批人,曾國藩個人修養極高,尊重知識分子,樂于結交賢士,尤其是尊重有才有德之人,曾國藩最后給家人的遺言中,“求仁則人達”表明了他的見解,一個人的成功是讓別人成功。
能屈能伸 善于隱忍
從在長沙初辦湘勇到逼走衡州練兵,再到靖港慘敗,再到于九江慘敗于翼王石達開之手,在前期與太平天國的斗爭中,曾國藩屢戰屢敗,在官場也是處處受到了鉗制,幾次不堪其辱自殺未遂,但這些困難也磨練了他的心性,不斷總結,最后終于取得了勝利。
除了這些,他還對兄弟、子女等的教育培養可謂用心良苦。求學、為官、率軍等過程中,即使再繁忙,也不忘時常寫信指點兄弟子女,從修身治學交友等各方面耐心輔導,這些形成了聞名的《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訓》等家書,在家庭教育方面,曾國藩的核心便是“勤與儉”二字。治學方面勤學勤練,生活方面勤儉樸素。
紙上拜碣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那么這本書對于我們自身有什么啟示呢,首先就是要善于學習,國際公司的人在全世界開疆擴土,每到一個國家,就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法律,語言,風俗等,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其次就是要有不怕失敗,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現在水電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國際市場開拓日益艱難,可能做了很多市場開拓工作,但結果不甚理想,但我們不要氣餒,只要我們努力進取,不怕困難,不斷的總結提高,最后一定會有回報的。
對于個人而言,要學習曾國藩身上的修身,治學,養性,治學首先要做到堅持不懈,他能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寫日記,這種堅持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們普通人之所以難成大事,關鍵缺乏的就是堅持,把一件小事做到極致,不成功都難,曾國藩在研習二十三史時,還要求自己做到每日點評10頁,事務再忙也不能間斷。每日10頁,一年下來就是3650頁,一本書如果是300頁,堅持十年就是300多本書,30年就是1000本書。他這每日10頁可全是精讀。不說30年,就是10年,一個人如果精讀300多本書,那他一定會是一個非常有學問之人。曾國藩在治學方面能有那么大的成就,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其次還要學習他治學的“?!?,他在給幾位弟弟的信中寫道,“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已矣”,曾國藩強調的治學要專說出了做學問的關鍵。雖然他說的是做學問,其實無論做什么事都是適用的。我們普通人之所以一生碌碌無為,干什么事都干不出成績,除了缺乏堅持外,還有一點就是不專,這山看著那山高,一陣對這感興趣,一陣又對那感興趣,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不能專心去把一件事情干到底。我們敬愛的譚靖夷院士就是治學方面的大家,他為自己熱愛的水電事業付出了一輩子的心血,不斷地學習,進取,幾十年如一日,克服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是我們水電人的榜樣,很值得我們去學習,最后,希望自己的一點體會能使大家有一點觸動,是到了拼搏的時候了,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篇2:《曾國藩》讀書有感
《曾國藩》讀書有感
俗語云“蓋棺定論”,是說人一死,對于他一生的評價也就最終確定了,或褒或貶或忠或奸也就有了定論。再難評價的人,不出百年也終將會有個定論,可曾國藩的棺蓋了一百四十余年了,依舊沒有定論。
曾國藩(1811~1872),清朝軍事家、書法家、政治家、文學家,生于嘉慶十六年(1811年),原名子城(后為道光帝權相穆彰阿改名為國藩),字伯函,號滌生,出生于湖南湘鄉縣荷葉塘(今雙峰縣荷葉鎮)。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點翰林,留京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便為二品重臣(相當于現在的省部級高官),官居禮部侍郎。
曾國藩雖然官運亨通、常人難以企及,但使曾國藩聲名顯赫,并使后世對他褒貶懸殊的卻是他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因母喪返鄉守孝,恰逢1852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以摧枯拉朽之勢奪取了東南半壁江山。1853年咸豐帝任命曾國藩為團練大臣,自此曾國藩便墨绖出山,開始了其一生的新篇章。平逆的十余年里,曾國藩極盡手段,殺人如麻,時人因曾國藩殺人頻繁利索,如剃頭一般,故稱其為“曾剃頭”。期間但凡被抓或投降的長毛(太平軍),無論男女老幼一概剜目凌遲......1870年6月,天津教案,曾國藩以直隸總督的身份前往查辦,他屈從法國勢力,處決、遣戍官民數十人,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世人對他的鞭笞也由此而漸于白熱化。
曾國藩是最早致力于學習西方開辦洋務的人,是中國歷史上“睜眼看世界”并積極實踐的第一人,他一生奉行“不行駕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曾國藩創建了中國第一家近代軍工廠,安慶內軍械所;又率先奏請選派幼童出國留學,造就了一批棟梁之才,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均在其中。
雖然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曾國藩的功過是非毀譽參半,但他一生嚴于修身、養性、齊家、治軍,實現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最高追求,被后世視為道德修養的楷模。曾國藩以一介儒生的身份出將入相,成為晚清王朝的一根柱石,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茍延殘喘了60年!曾有人用一幅對聯來概括曾國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曾國藩做事兢兢業業,懷柔的態度中亦不乏剛勁的手段,君子的作風里也蘊涵了小人的伎倆。雖身居高位,可生活簡樸,青菜豆鼓豆腐米飯是他的日常菜譜,半舊玄色夾袍是他的常著便服。雖擁有一等毅勇侯、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保、一方總督等諸多世人垂涎的尊貴官銜,曾國藩依舊謹慎處世,毫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高官的嬌縱跋扈,這就是他曾國藩。
成大事者必須要有凡人所不及之大度,必須能承受事態之炎涼,謙虛謹慎處事。后期的曾國藩對湖南官場,對滿族權貴官文等正是如此相待,因為他曾為自己“正直剛毅”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湖南官場的排擠,江西戰場的困境,接連的掣肘慘敗......他悟透了世態的多變,人事的炎涼,原有的棱角少了,處世愈發圓通,所有這些都給他后來的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地位之崇,圣眷之隆,掌權之大,擁兵之多,曾國藩都堪稱清王朝歷史上漢人的巔峰!然而他并未敢有非分之想,雖然王愷運、彭玉麟、左宗棠、胡林翼以及其弟曾國荃等人三翻五次的勸他黃袍加身,匡復漢家江山,他皆巋然不為所動。他的愚忠成就了他所乞求的自認為被天下人所認可的忠臣氣節。及至他裁了兵,最后一次見到陳廣敷先生,當聽完陳廣敷先生對推翻滿人朝廷的“愚忠為小節”和“救萬民為大義”的言論后,曾國藩就只剩下了終生的遺恨。
深得曾國藩真傳的李鴻章沒有讓這位中興重臣失望,后來的平定捻寇、天津教案、洋務運動、賞戴三眼花翎(清朝制度,只有王公國戚滿族顯貴可戴三眼花翎,漢人最高只可戴雙眼花翎,曾國藩也僅是雙眼花翎)等等,都長了老師曾國藩的臉,也讓這位漢家第一人默默的從心底欽佩和感激自己的門生--李鴻章!
曾國藩的一生為“名”所累,可到了最后他畢生追求的“名”也是風雨飄搖,他所標榜的仁義卻不知道能否從這位大儒身上找到。平定太平天國初期,他用自己母親恩人之子金松齡的頭顱整頓軍紀;平定太平天國后期,他又用已降多年,且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前太平軍將領韋俊(太平天國北王韋昌輝之弟)叔侄的頭顱來達到自己順利裁軍的目的,讓康福(多次救曾國藩性命,視曾國藩為摯友)與這位侯爺徹底劃清了界限。
作為“清代三杰”之一,曾國藩頭戴“中興名臣”的桂冠,是清王朝力拔山兮的人物,諸多大家對他都有高度的評價: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對曾國藩的評價最為客觀,稱曾國藩“譽之則為圣相,讞之則為元兇”;梁啟超驚嘆:“如無曾文正毅力,必為失敗之人?!鼻嗄陼r代的*對他這位聲名顯赫的同鄉評價甚高,發出“吾于近人,獨服曾文正”之言;蔣介石更是把曾國藩奉為終生學習的楷模,稱他是近代儒家宗師,并說“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