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13-16)班地理下冊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落實學校教學工作計劃,加強課堂教學。結合上學期實際情況,改正原有不足,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仍任7年級13、14、15、16班的地理課,每周2個課時。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導下編寫的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新教材。
通過七年級上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對世界概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不夠重視,知識還沒有形成系統,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
我將本著認真,嚴謹的教學態度開展本期教學工作,在新的學期里希望揚長避短,深入學生,力爭取得更有效的教學效果。
三、本期教學任務
相對于七年級上冊而言,學生在學習七年級下冊地理時要輕松了許多。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對學習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因為七年級下冊地理相對于七年級上冊而言,難度要小了許多,內容上也更具體、更直觀,便于記憶和理解。
通過本學期教學,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和基本的繪圖技能。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對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國家和地區有較為詳盡的了解。同時通過地理教學,提高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1、使學生知道世界主要國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類活動和自然
環境的關系,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2、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地圖,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區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從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學會閱讀地理
景觀圖和地理統計圖表。
3、使學生懂得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必須共同保護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和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意識,培養全球觀念。
4、教完七年級地理下冊,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具備必要的基本技能,對我們所處的世界有一個明晰的了解,對世界一些重要的國家和地區有著較為詳盡的知識掌握。
四、本冊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五章: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了解亞洲的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特點,人文環境特點。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突出日本自然災害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日本經濟與其他國家的聯系,了解東南亞地勢變化、地形結構特點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等。了解印度人口的特點。了解俄羅斯地理位置的特點。
第八章、《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了解中東地理位置的特點,石油資源,宗教,歐洲西部,歐盟,畜牧業,旅游,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農業生產,文化習俗。澳大利亞因地制宜發展經濟。
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了解美國移民國家,農業地域專業化,高新技術產業,巴西,民俗。
第十章、《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科考與環保的重要性等。
五、教學措施
1、堅持嘗試法教學。注意引導學生閱讀和分析課本的例子,養成學生的善于思考的習慣。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提高上課的教學效率。
利用地圖、地理填充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理性認識。同時做到教學過程中做到穿插回憶前面所學知識,增強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系統的知識結構。
組織好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注意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并及時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情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2、理解課標的內容和體系,把握課標的總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掌握課標規定的教學原則、教學方法、記住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認真鉆研教材和課標,
確定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難度。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后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減輕學習負擔,練習精講精練,當堂消化。
4、復習階段,每位教師要認真制定復習計劃,精心組織復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注意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5、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積極開展地理興趣小組活動,舉行地理知識競賽。
6、針對部分差生重視地理程度不夠,學習地理隨隨便便的現象,教師要做好思想工作,用實際事例感染學生。適度要求,低起點、低標準,對部分學習方法不當導致厭學的學生,教給他們記憶方法、理解方法,把難點通過各種形象、簡潔方法講得通俗易懂。聯系生活實際,使地理知識問題生活化。
六、周活動安排
?。ǜ较卤恚?/p>
篇2:本溪市測繪地理信息管理辦法(2014年)
遼寧省本溪市人民政府令第170號
《本溪市測繪地理信息管理辦法》已經本溪市第十五屆人民政府第17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予公布,自20**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長 高宏彬
20**年11月14日
本溪市測繪地理信息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測繪地理信息管理,規范、利用測繪地理信息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成果管理條例》、《遼寧省測繪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測繪地理信息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測繪地理信息活動主要包括:大地測量、測繪航空攝影、攝影測量與遙感、工程測量、地籍測繪、房產測繪、行政區域界線測繪、地理信息系統工程、地圖編制、導航電子地圖制作、互聯網地圖服務以及測繪地理信息成果提供、使用等。
本辦法所稱地理信息,是指在本市行政區域內重要自然和人文地理實體的位置、高程、深度、面積、長度等信息及重要屬性信息。
第三條 市國土資源局是我市測繪地理信息的主管部門,負責全市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監督管理,其所屬的地理信息管理機構負責測繪地理信息日常管理工作。
各縣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接受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和業務指導。
規劃建設、發展改革、財政、工商、公安、林業、房產、水務、交通、保密等有關部門,依法做好測繪地理信息管理工作。
第四條 市、縣人民政府對測繪地理信息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將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A測繪、應急測繪等公益性測繪和測繪基礎設施維護所需經費應當納入市、縣年度財政預算。
第五條 市、縣人民政府鼓勵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采用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提高測繪科學技術水平。對測繪地理信息工作和有關的科學技術研究、測量標志保護等方面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
第六條 測繪地理信息行政執法人員依法對測繪地理信息活動進行監督檢查,被監督檢查者應當提供有關資料和設備。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妨礙、阻撓測繪人員依法進行測繪地理信息活動。
第七條 從事測繪地理信息活動應當采用國家統一的測繪基準和測繪系統,執行國家規定的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規范和標準。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建立相對獨立的平面坐標系統。
從事測繪地理信息活動應當遵守保密工作的相關規定,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保障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的安全。
第二章 基礎測繪和地理信息
第八條 市、縣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規劃建設、發展改革、財政、水務、交通、房產等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基礎測繪規劃,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并報上級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政府所屬部門編制專業規劃涉及測繪地理信息業務的,應當征求本級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意見。
第九條 市、縣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下列基礎測繪事項:
(一)全市(縣)統一的平面控制網、高程控制網和空間定位網的建立、復測與維護;
(二)本級財政負擔的1:500、1:1000、1:2000基本比例尺地圖、影像圖、數字化產品的測制與更新;
(三)本級財政負擔的測繪基礎設施建設、更新和維護及航空攝影與遙感測繪;
(四)本級基礎地理底圖與地圖集(冊)的編制;
(五)地理市(縣)情普查監測;
(六)測繪應急保障;
(七)本級基礎地理信息平臺建設、維護(含天地圖·本溪);
(八)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基礎測繪事項。
第十條 基礎測繪地理信息成果實行定期更新與實時更新相結合的制度,并按照下列規定進行更新:
(一)平面控制網、高程控制網和空間定位網應當每5年維護、更新一次;
(二)1:500和1:1000比例尺地形圖更新周期不超過3年;
(三)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城市規劃建設及重大工程急需的基礎測繪地理信息成果應當及時更新。
第十一條 測繪地理信息實行共享機制。行政(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單位在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過程中產生的地理信息成果,應當及時、無償地與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進行交換和共享。
第十二條 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建立全市統一的基礎地理信息平臺。政府部門或者財政投資建設的涉及地理信息的相關專業信息系統應當以本市基礎地理信息平臺為基礎平臺,立項前應經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后,方可建設。
建立地理信息系統或者建立與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其他信息系統,應當采用本市統一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
第十三條 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以基礎地理信息為依托,及時收集有關交通、水系、地名、土地覆蓋、境界等地理信息變化情況,定期更新數據庫,為政府決策、國土資源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突發事件應對、城鄉規劃建設等提供地理市情綜合服務。其他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予以支持和配合。
第十四
條 以下地理信息數據不得在政務網或互聯網等非涉密網絡中運行使用:
(一)未經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授權部門脫密處理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和專題地理信息數據;
(二)未對敏感信息進行處理的公眾地理信息數據。
第十五條 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為國家秘密信息,通過部署在涉密網上(文件交換)的公共平臺提供給政府部門共享使用,在使用過程中確保使用環境與互聯網物理隔離。
政府各部門需要使用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必須符合國家保密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并嚴格遵守國家涉密基礎測繪地理信息成果提供使用的法定審批程序。
第十六條 測量標志屬于國家所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損毀測量標志,不得侵占永久性測量標志用地;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移動、損毀、侵占、破壞測量標志的,有權制止和舉報。
工程建設應當避開永久性測量標志;確實無法避開,需要拆遷永久性測量標志或者因工程導致永久性測量標志失去使用效能的,應當辦理測量標志批準遷建手續。所需費用由工程建設單位承擔。
第三章 測繪資質和市場管理
第十七條 從事測繪地理信息活動的單位應當依法取得相應等級的測繪資質,并在資質規定的業務范圍內從事測繪地理信息活動。測繪項目組織單位應當依據國家和省測繪資質分級標準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測繪地理信息活動。
申請辦理乙、丙、丁級測繪資質證書的單位,應當向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同意,初審合格后報省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十八條 從事測繪地理信息活動的人員應當具備相應資格條件,并只能受聘于一個有測繪資質的單位從事測繪地理信息活動,測繪單位應當依法與其辦理相關聘用手續。注冊測繪師的管理和聘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測繪單位和測繪人員進行測繪地理信息活動時,應當持有國家統一頒發的測繪作業證。
第十九條 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本市范圍內從事測繪地理信息活動的單位實施測繪資質監督檢查,監督檢查情況及處理意見記錄經檢查人員簽字后告知被檢查單位。日常監督檢查的處理意見作為測繪單位參加年度注冊的依據。
測繪單位應當接受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實施的監督檢查,并如實提供與測繪資質監督檢查有關的情況和材料。
測繪單位隱瞞有關情況、提供虛假材料或者拒絕檢查和提供反映測繪地理信息活動情況真實材料的,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做出處理。
第二十條 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測繪地理信息市場信用體系并定期向社會公布測繪單位下列信息:
(一)測繪資質等級和業務范圍;
(二)測繪地理信息成果質量情況;
(三)測繪人員職業資格情況;
(四)其他需要公布的事項。
第二十一條 在本市承擔測繪地理信息項目的測繪單位,在測繪地理信息項目實施前,應當按規定向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測繪地理信息項目登記手續。
境外組織或者個人經國家批準來本市從事測繪地理信息活動的,應當向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提交國家和省有關批準文件,在批準的區域和范圍內進行測繪,并接受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
第二十二條 測繪地理信息項目需要進行招標投標的,應當依法通過招標投標的方式確定測繪單位。涉及國家安全、國家秘密的測繪地理信息項目和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基礎測繪除外。
第四章地理信息成果管理與應用
第二十三條 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完成的測繪地理信息成果,應當按年度向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委托的縣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匯交成果目錄或者副本??h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于每年3月底前,向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匯交本行政區域上一年度的測繪地理信息成果資料。
承擔基礎測繪地理信息項目或者承擔市、縣財政投資測繪地理信息項目的,應當匯交測繪地理信息成果副本;承擔其他測繪地理信息項目的,應當匯交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目錄。
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的目錄和副本實行無償匯交。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按年度編制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目錄,向社會公布,涉及國家秘密的除外。
測繪單位應當對其提交的測繪地理信息成果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
第二十四條 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的生產、使用和保管單位應當建立測繪地理信息成果及資料檔案管理制度,保障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的完整和安全。
測繪地理信息成果屬于國家秘密的,其密級的確定、使用、轉讓、轉借、保管按照保密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執行。
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保密部門定期對測繪地理信息成果保管單位的保密工作進行考核和監督。測繪地理信息成果保管單位應當予以配合。
第二十五條 需要使用本市涉密基礎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的,應當提出使用目的和范圍申請,到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審批手續。外省、市單位和個人使用本市涉密基礎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的,還應當提供申報單位所在地省或自治區、直轄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證明函。
第二十六條 本市有關單位和個人需要使用國家或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涉密基礎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的,應當持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證明函,到國家和省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測繪地理信息成果所在地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辦理相關審批手續。
第二十七條 對外商、外企及港、澳、臺地區單位和個人提供涉密的測繪地理信息成果,應當按照規定程序到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審批手續,并由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統一進行脫密技術處理。涉及軍事設施和軍事要害部門的,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批前,應當征求軍隊有關部門意見。
第二十八條 經批準使用的涉密測繪地理信息成果,使用人不得擅自復制或者將測繪地理信息成果轉讓、轉借給其他單位、個人利用。
第二十九條 對涉密測繪地理信息成果使用等相關活動實施監督檢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等有關法律規定進行。
第三十條 基礎測繪地理信息成果和使用財政性資金完成的其他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用于國家機關決策和社會公益性事業的,應當無償提供;其他情況使用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的,實行有償使用,有償使用的收費標準由市價格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軍隊為防災、減災、國防建設等公共利益或者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可以無償使用測繪地理信息成果,測繪地理信息成果所有權人應當及時提供。
第三十一條 使用政府投資資金的測繪地理信息項目和使用政府投資資金的建設工程測繪項目,必須充分利用已有的測繪地理
信息成果,避免重復測繪。有關部門在批準立項前應當書面征求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意見。
財政部門在對使用政府投資資金的測繪項目進行結算審查時,應當查驗測繪地理信息成果匯交憑證;未按照規定匯交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的,不予辦理政府投資資金結算手續。
第三十二條 利用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編輯出版地圖、建立地理信息系統和開發生產其他產品的,應當征得測繪地理信息成果權利人的同意,并在適當位置標注測繪地理信息成果權利人。
保密地圖和內部地圖不得以任何形式公開出版、發行、銷售和展示。
第三十三條 重要地理信息數據應當統一公布。本市重要地理信息數據,除依法應當由國家和省公布的以外,由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
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公布本市重要地理信息數據。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二條、第十四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依據職責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并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未經批準,擅自建立相對獨立的平面坐標系統的;
(二)建立地理信息系統,不采用國家和本市標準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
(三)擅自公布重要地理信息數據的。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七條,未取得測繪資格證書經營測繪地理信息業務的,由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測繪地理信息活動,沒收違法所得,并處測繪約定報酬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罰款。
第三十六條 測繪地理信息成果質量不合格給用戶造成損失的,測繪單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多次測繪地理信息成果質量不合格給用戶造成損失的,由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報省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降低或者取消其測繪資質。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三條,不匯交測繪地理信息成果資料的,責令限期匯交;逾期不匯交的,對測繪地理信息項目出資人處以重測所需費用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罰款;對承擔國家投資測繪地理信息項目的單位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暫扣測繪資質證書,自暫扣測繪資質證書之日起6個月內仍不匯交測繪地理信息成果資料的,申請有關部門吊銷測繪資質證書。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辦法第二十四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市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依據職責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并處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未經地理信息平臺管理部門批準私自對外提供地理信息平臺數據的;
(二)利用地理信息平臺共享數據從事經營性活動的。
第三十九條 阻撓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 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辦法規定,不履行監督管理職責,造成嚴重后果的,由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六章 附 則
第四十一條 本辦法自20**年1月1日起施行。
篇3:第三中學地理教師職責
第三中學地理教師職責
一、教學目的明確、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1.教學教程要準確、全面,體現“兩綱”,體現出地理雙基能力的目標要求。
2.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因材施教。找準教材中的重點、難點、落實重點、化解難點。
二、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
1.教師的教導:按環節、講藝術、設計合理、引導得法、執行完美、主導作用突出;輔導隨時、耐心認真。
2.學生的學習:主動積極、情緒活躍、動手動腦充分、主體作用顯著。
三、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相結合
1.地理的雙基教學要準確、清晰、扎實、過硬。
2.發掘教材的能力內涵,設計學生可行的能力培養方案,有意識地培養、訓練、發展學生的地理自學、思維和運用能力。
四、教學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不斷改進教法、學法,使教學的知識內容、語言表達、情緒感染、形式手段等富有地理情趣,使地理課對學生具有濃烈的吸引力。
五、切實可行的引進國情教育、環保教育,增加學生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