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書上說: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這本書還給我們介紹了一些書名充滿了"人"的魅力的書:《要相信孩子》、《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關于人的思考》、《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等。
其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里選擇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強烈感受,就是與現實的緊密聯系,問題意識、憂患意識流淌于字里行間,而一個個社會現實中實際生動的事例,則支撐起了這種問題意識,使全書血肉豐滿、鮮活、充實,激起你對現實的關注,激起你對現實的思考,并在這種關注思考中,令你得以專注地讀下去,而絕無某些政治思想讀物的空洞、蒼白之嫌。譬如,作者在講到建立教育科研機制,創造研究學問的氛圍和環境,鼓勵高學歷、高學位、高學術水平的教師脫穎而出時,舉的是哈爾濱第三中學的實際例子,并詳細地介紹了其現存的狀態、采用方法等等,甚至具體地介紹了該校給作為學科帶頭人的教師的津貼數額。再如,在介紹德育工作在"五育"中的作用時,作者舉的是湖北黃岡中學、山西通寶育杰學校這樣分屬國有、民營的兩個中學實例。對山西省幾年來有關德育工作的若干數據的評介,則使人從整體上增進了對當前德育工作的了解。生動的點,概括的面,點面結合,具體生動,讓你從感性、理性上真正能夠理解德育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及現實性。
這樣的一種務實態度鮮明地體現在該書對德育工作的理解、論述中。一般人的印象中,德育工作屬于"軟任務",多有空洞之嫌。但該書卻鮮明地提出來,要把"軟"任務落實到實處,這樣,它才能扎扎實實地硬起來。為此,該書評介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的可行性極強的規則、做法,使德育工作內容上層次化,方法上科學化,考核上常規化,把德育工作從不著邊際、無法操作、無法落實檢查的"假、軟、大、空"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我覺得,我們的許多研究論著,往往宏觀的原理性的論述多,結合現實的可行性則基本缺席,這也是許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論著的一個原因。
所以讀了這本書,我想給自己,也給我的同行朋友們說一句:讀書吧,朋友!
篇2:勞動成就人才: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建議》有感
勞動成就人才--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青少年教育問題專家孫云曉《夏令營的較量》一文讓中國教育界為之震驚,在中日夏令營中,中國與日本兩國孩子迥然不同的表現,讓人們對日本人留下的那句“難聽”的話記憶猶新——“你們的下一代不是我們日本人的對手”。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草原,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參加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在當年草原英雄姐妹龍梅、王榮放牧過的烏蘭察布盟,年齡在11~16歲的中日少年根據要求人人負重10多千克,至少要步行23~29千米。整個過程中,便發生了這樣一些情景:剛上路時,日本孩子鼓鼓囊囊的背包里裝滿了儀器和野營用具,而中國孩子的背包里只裝點吃的;才走一半路,一些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糧吃盡,只好請求別人支援;野炊時,插著手不干活的全是中國孩子;中國孩子走一路丟一路垃圾,而日本孩子卻把用過的雜物用塑料袋帶走;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生病的孩子硬挺著走到底;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燒的孩子,而中國家長卻把走累的孩子拉上車駛過最艱難的路段……
孫云曉先生的這段描述,讓我們看到了這場中日兩國孩子間的較量,不,是兩個民族間的較量,是兩個國家教育的較量。它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怎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為了民族未來的強盛和希望,中國的父母們敢不敢讓孩子經受風雨的磨礪?
2000年,孫云曉先生又親歷了一場中日青少年之間真正意義的一次探險,地點是日本境內海拔2053米的原始野山——黑姬山。這座日本名山幾乎沒有路,沒有一處服務點,就連有水的地方也找不到。走在崎嶇的山路上,隨時都會摔倒。孫云曉在親身體驗這種探險后認為,在茂密叢林中跋涉攀援的這14小時,最后靠的早已不是體力,而是意志力。這次孫云曉先生終于看到了中國孩子的勝利,這7名孩子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他們是經得住艱苦環境考驗的。他們不僅征服了這座險象環生的野山,而且互相幫助,團結一心,讓日本人刮目相看。
一項調查表明,中國學生每天的勞動時間比美國、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都少得多。這難怪我們的孩子嗎?這次日本野山的較量表明,中國孩子并非天生不是日本孩子的對手,而是我們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磨煉的機會。我國中小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能夠離開校門的日子有幾天?除了少得可憐的班級衛生值日外,中國城市大部分都不做家務事。這是因為中國父母雖然沒在一起開過“協調會”,但卻能說出同樣的話: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別的什么都不用你管,都不用你做。當我們想責怪孩子時,父母首先應該反省自己。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知道:“勞動創造了人類?!眲趧邮谴偈诡惾嗽诚蛑侨税l展的關鍵因素。在勞動的過程中,人的智力得到開發。因此,勞動中的創造是發展學生智力的最強有力的刺激之一。剝奪孩子勞動的機會,就是剝奪孩子成才的機會。
一向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志勇,每天放學都要在父親的汽車修理廠幫忙做雜物。在勞動的過程中,他對機械維修產生了興趣。為了想做出漂亮的、省油的、便于操縱的汽車,志勇對讀書、學習的興趣變得濃厚。到了初中三年級,他擁有了一個私人的技術書籍書架,并且不斷地補充著新書。在這個孩子的精神生活中,課外閱讀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這種閱讀跟必須識記、背誦和保持在記憶里的那種學習并沒有什么聯系。這里是一種對創造性勞動的興趣而激發的閱讀。是一種想在雙手的工作中取得成就的愿望。這種閱讀對培養智慧,擴大眼界,特別是對于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腦力勞動的風格和特點,起著重大的作用。這種閱讀能培養學生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所讀東西的能力。對待閱讀的這種態度,也能運用到對教科書的學習上。
勞動是創造性活動和智力生活的中心。每一個少年學生都將成為勞動者、思考者、探索者,他們從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創造性活動中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一個人在少年時代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在于他對真理的認識和發現,是跟個人付出的創造力融為一體。他感覺到:由于自己的思考和鉆研,大自然才向他揭示出自己的奧秘。及時地發現、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才能和素質,及時地了解每一個人的志趣,是當前教學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情。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比學識更重要?!倍胂蟮撵`感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在勞動或活動中發現。
公元1609年,荷蘭一家眼鏡店的老板漢斯的兒子拿著幾塊眼睛片與幾個孩子在一起玩弄著。他們模仿大人,有的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睛前,有的把兩塊鏡片放在一前一后看著遠方。突然,一位孩子驚喜地叫了起來:“快來看啊,遠方的教堂尖塔怎么變得這么近?”孩子的叫聲驚動了站在柜臺的漢斯老板……漢斯仔細觀察后發現,一片是老花鏡片,一片是近視鏡片。漢斯抓住這一偶然發現,認真研究后,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望遠鏡,為今天人類能夠探索宇宙得奧秘立下了不朽得功勛。
德國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在院子里專門為小威特開辟一個活動場所,讓小威特觀花、捉蟲、架“橋”、蓋“房”,培養孩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從望遠鏡的發明到卡爾?威特的成長,我們可以知道,培養孩子創造力,讓孩子成才的最好方法是——讓孩子活動。
事實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生活的智力豐富性,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于能不能把智力活動和體力活動密切結合起來。適量的勞動,實質上是智力豐富的活動。通過勞動,孩子懂得了自立;通過勞動,孩子學會了合作;通過勞動,孩子鍛煉了意志;通過勞動,孩子找到了提高效率的技巧……
課外實踐就是教育少年學生的一種重要形式。課外活動的價值在于使一個學生在一段較長時期內嘗試自己的稟賦和能力,在具體的事情中表現自己的愛好,找到自己心愛的工作。
因此,父母愛孩子,應該讓孩子參與勞動。勞動不但創造人類,勞動還成就人才。勞動最有意義!
篇3:《給教師建議》讀后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書上說: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這本書還給我們介紹了一些書名充滿了"人"的魅力的書:《要相信孩子》、《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關于人的思考》、《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等。
其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里選擇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強烈感受,就是與現實的緊密聯系,問題意識、憂患意識流淌于字里行間,而一個個社會現實中實際生動的事例,則支撐起了這種問題意識,使全書血肉豐滿、鮮活、充實,激起你對現實的關注,激起你對現實的思考,并在這種關注思考中,令你得以專注地讀下去,而絕無某些政治思想讀物的空洞、蒼白之嫌。譬如,作者在講到建立教育科研機制,創造研究學問的氛圍和環境,鼓勵高學歷、高學位、高學術水平的教師脫穎而出時,舉的是哈爾濱第三中學的實際例子,并詳細地介紹了其現存的狀態、采用方法等等,甚至具體地介紹了該校給作為學科帶頭人的教師的津貼數額。再如,在介紹德育工作在"五育"中的作用時,作者舉的是湖北黃岡中學、山西通寶育杰學校這樣分屬國有、民營的兩個中學實例。對山西省幾年來有關德育工作的若干數據的評介,則使人從整體上增進了對當前德育工作的了解。生動的點,概括的面,點面結合,具體生動,讓你從感性、理性上真正能夠理解德育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及現實性。
這樣的一種務實態度鮮明地體現在該書對德育工作的理解、論述中。一般人的印象中,德育工作屬于"軟任務",多有空洞之嫌。但該書卻鮮明地提出來,要把"軟"任務落實到實處,這樣,它才能扎扎實實地硬起來。為此,該書評介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的可行性極強的規則、做法,使德育工作內容上層次化,方法上科學化,考核上常規化,把德育工作從不著邊際、無法操作、無法落實檢查的"假、軟、大、空"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我覺得,我們的許多研究論著,往往宏觀的原理性的論述多,結合現實的可行性則基本缺席,這也是許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論著的一個原因。
所以讀了這本書,我想給自己,也給我的同行朋友們說一句:讀書吧,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