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平均不到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如何解決留守兒童學習、心理、性格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問題意義重大。龍舟坪鎮中心學校覆蓋12個自然村,經濟較不發達,外出打工現象普遍,留守兒童現象也較為普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著和諧社會的發展。通過“宜昌市三峽旅游職業培訓學校少數民族邊遠山區留守兒童心理疏導服務示范項目”項目的實施,排除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而產生的身心缺陷,讓他們健康茁壯成長,構建充滿希望、和諧美麗的幸福家園。
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六失”問題:
1、學業失教。部分留守學生不能很好完成學業,學習習慣差;
2、生活失助。根據有關方面的調查統計,約有6%的留守兒童生活貧困,衣食住行等方面缺乏照顧,營養不良,身體健康受到危害;
3、心理失衡。留守兒童不同程度的存在抱怨、自卑、驕橫、焦慮等心理問題;
4、行為失控。有的沉迷網吧,有的甚至存在偷盜、搶劫等違法犯罪的惡劣行為;
5、親情失落。留守兒童普遍感到親情失落和孤獨,非常想得到父母、老師、同學的關愛;
6、安全失保。由于缺少親人的照料,留守兒童在生活中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問題(如生活安全問題、煤氣、火、開水、電)和人身安全問題(上、下學)。
由于留守家庭中的孩子父母不在身邊,獨立生活能力強,比起一般兒童,他們依賴性少,但承擔生活勞動量超出了力所能及的范圍,對身心健康不利。因此,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活動十分迫切。
一、保障機制
1、成立留守兒童心理疏導領導小組
組長:劉彥
副組長:鄧勁松 秦海書 秦明政
成員:彭建軍、劉志君、年級組長、班主任及心理咨詢師
2、組建心理咨詢團隊
組長:楊愛農(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成員:心理健康教師、年級組長、班主任共20人。
3、通過現場疏導、在線咨詢、網絡指導等方式讓活動內容真正落地。
二、工作目標
以“定向結對”方式,根據留守兒童的“六失”特點,采取“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形式開展“心理疏導關愛行動”;組建志愿者隊伍并進行培訓,建立服務“臺帳”;根據留守兒童在生活照料、心理撫慰、應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文體活動、親情關愛等方面的需求,開展志愿服務,不斷滿足他們日益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具體目標如下:
1、組成校內團隊編寫《留守兒童關愛手冊》,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
2、聯合社區、村、學校組建 “關愛留守兒童”志愿者服務隊。組織發動黨員、干部、女能人加入志愿者服務行列,并對志愿者進行培訓。
3、開展“心手相牽共享藍天”宣講活動。充分發揮轄區內公共單位的優勢,努力營造留守流動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通過宣講國家保護兒童權益的法律、法規,宣講留守兒童家長監護人的職責任務,宣講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和方法,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
4、開展 “兩地書親子情”活動。組織 “留守兒童”給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寫信,與父母交流、分享學習生活中的樂趣,增進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5、通過系列活動,使留守兒童“六失”現象明顯減少,其不良習慣和行為得到糾正。
三、工作內容
組建志愿者服務隊,開展包括對留守兒童進行學習習慣養成、學習方法指導、日常生活照料、心理健康輔導、不良行為校正、親情溝通交流、安全自護訓練等方面的活動。
具體內容如下:
1、學習習慣決定一生。包括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動手實踐、認真作業習慣的養成。
2、健康心理幸福一生。包括心理健康維護、心理行為矯正和心理潛能開發等。
3、良好行為成就人生。包括法律知識講座、合理利用網絡,避免上網成癮等。
4、生活幫扶點亮人生。包括建立幫扶機制,解除留守兒童生活障礙等。
5、親情溝通理解人生。包括家長的溝通技巧和內容,學生與家長、老師、同學的溝通技巧和內容等。
6、安全護航平安一生。包括生活安全、生理心理安全防護知識和技能等。
四、方法和途徑
通過校內宣傳、專家授課,志愿者服務等讓活動內容扎實推進。在服務主體上,不僅僅是社會組織和中小學老師作為志愿者,還讓民宗、婦聯、教育、扶貧等部門參與進來,結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部署,將單位駐村干部作為志愿者參與,擴大了服務主體范圍,特別是把留守兒童心理疏導和關愛活動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緊密結合,產生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五、預期成效
1、編寫《留守兒童關愛手冊》并制作完成授課課件,開展授課和指導,使留守兒童及家長受益面達100%。
2、讓留守兒童養成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動手實踐、認真作業的學習習慣,將留守兒童的學習困難的比例控制在5%以下;
3、對心理健康維護、心理行為矯正和心理潛能開發,使留守兒童形成健康的心理,有關心理健康測試優良率達90%以上;
4、開展法律知識講座,控制學生日常行為,確保留守兒童犯罪率為0;
5、建立幫扶機制,解除留守兒童生活障礙,讓留守兒童衣食無憂;
6、對留守兒童進行安全知識和技能培訓,確保留守兒童安全事故發生率為0;
六、風險控制
活動實施中,可能遇到如下問題:
1、社會環境問題。學生生活在社會中,社會環境問題必然對學生的心理成長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當前的社會問題比較多,有些消極的因素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應該引起我們的特別關注。例如,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學生長期生活在心理壓抑之中;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導致這些家庭的學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關愛,嚴重的已造成學生的心理扭曲;社會的主流人才觀與新課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學生在社會評價中屢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2、學校教育問題。學校是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但就中小學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發育不全,遠不能適應學生心理教育的嚴峻現實,還不能有效地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實上,學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向來不敢在教育質量尤其是教學質量上有絲毫馬虎。盡管素質教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說得多,做得少。學校在重視智育的同時未能有效地實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學傾斜,忽視了德育,尤其是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疏于指導、研究和教育。這樣,學校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工作的理念、一個科學的管理機制、一個得力的人員保障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觀察、分析,并實施有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師資培訓問題。教師是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主體。但中小學的教師在這方面尚存在三個問題: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論儲備和實踐經驗;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專業培訓和專家指導;三是教師編制矛盾突出,教師教學工作量太重,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和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接受了大量的新課程通識性培訓和學科專業培訓,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訓,但不成系統,且具體要求也不夠明確?,F實中,教師“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比比皆是,教師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改觀。
4、家庭環境問題。家庭教育環境和生活環境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學生中許多積淀已久的心理問題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農村學生的家庭環境至少有三個不利于學生心理成長的問題:一是家長的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學指導;二是學生與家長溝通不夠,學生與家長之間的心理距離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天天加大,極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三是社會轉型時期,家庭受到較大沖擊,問題家庭、特殊家庭數量增大,受害學生的數量也在增大。
應對措施:
1、加強督導。加強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形成適合學校及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方案,進行跟蹤督導評估,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予以重視和加強。
2、改善學校管理。充分認識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變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過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為根本目標,切實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不僅要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學校工作的各個領域,從整體上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
3、重視師資培訓。重視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教師抓起,必須以良好的師資隊伍為保障。加強全體教師心理教育培訓,倡導所有教師研究和探索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強家長培訓。針對家長的狀況,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深入的家長培訓工作,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育人觀,加強學校、家長、學生三方面的溝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積極改善學生的心理成長環境。
5、關愛特殊學生。特殊的心理問題往往出在特殊的學生身上,關愛特殊學生是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關愛特殊學生應采取個性化的實施辦法,將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學生,幫助他們回歸正常心理狀態,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學生評價??茖W的學生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結合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工作,研究學生評價與學生心理之間的關系,從評價方面為學生創設健康的心理成長氛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篇2:學生關愛與心理疏導觀后感
《學生關愛與心理疏導》
觀后感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要求,為我們進一步做好教育工作,特別是加強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德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既教育學生、引導學生、鼓舞學生,又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特別是要針對新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不但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以更好地提高我們德育工作的說服力和影響力。觀看了《學生關愛與心理疏導》后,我結合十多年來本人教學工作得出來的心得體會,談談如何結合教學工作實際,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做好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和諧健康理念
在新時期,青少年學生群眾中體現出的一個新情況就是,他們大部分人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父母、爺爺奶奶甚至外公外婆的共同呵護下成長,是一家里的紅太陽、小皇帝,只要一伸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青少年學生,會養成唯我獨尊的優越感,缺乏競爭意識、合作意識、憂患意識和與人溝通協作的技巧,一遇到學習中的競爭、挫折和生活中的小磨擦,就會表現出自卑、自閉甚至竭欺底里等過激情況。前段時間國內媒體均有不少報道,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大而跳樓自殺、或因為與同學發生小磨擦產生矛盾一時過激傷人、殺人,等等,都是新時期在我們校園出現的新情況,我們也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應對之策。
第一、注重培育學生和諧精神,利用墻報、廣播等載體大力宣傳十七大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在教學實際中大力倡導和諧理念,引導學生用和諧的方法、和諧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處理問題。
第二、注重培育學生樂觀、豁達、寬容精神,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看待來自學習和家庭的壓力,及時自我調整。
第三、注重培育學生合理競爭、共同進步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協作精神,以健康豐富的文體生活有效調節學生的情感和心理,消除憂郁感、孤獨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緒。
第四、注重了解學生心理需求,加強心理輔導。了解學生心理需求并有針對性進行輔導,是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老師要象關愛自己的子女一樣關愛學生,象融入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融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打成一片,平時多注意學生情緒和成績的變化,對表現異常的學生,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談心,疏導他們對事物和人際關系的看法,解開心結,打開健康心理之門。
二、注重人文關懷,增進互相信任
我校地處農村,屬于農村小學,況且現在群眾都注重發展經濟,很多中青壯年的勞動力都在外地打工,留守在家的青少年學生也一樣處于無人照管狀態;特別是在農村,還有很多家庭經濟很困難,無力供子女上學。面對這種種情況,我們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有針對性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
首先,要熟悉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并進行分類,并按具體實際,給予弱勢的學生更多的關心支持。比如,對父母在外工作,在家無人照顧的學生,要主動多同他們溝通,交朋友,引導同類型的學生結對互相守望相助,組織他們進行健康、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緩解學生心里的孤獨感。對經濟困難的學生,可以在平時注重收集一些經濟信息,引導學生家庭走致富的道路,也可以鼓勵學生在學習之余,幫家里做一些農活,增加家庭收入,甚至主動適當地照顧他們的生活。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只要老師平時注意關心愛護學生,真誠地為他們提供無私的幫助,學生一定會體會到老師博大的愛,這會更好地幫助學生重新認識社會,重新回到學校里來,走上正確的道路。
其次,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成績差和犯錯誤的學生,增進師生互相信任,減少叛逆和對抗。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老師也是凡人,都有好惡愛恨,往往會對聽話、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疼愛有加,不吝表揚,而對調皮不服管教、成績差的學生,可能表現出厭惡、卑視的態度,對其中偶爾犯錯的學生,更是輕則私下嚴厲批評,重則當眾大聲責罵。受到卑視、批評甚至責罵的學生,會失去對老師的信任,變得更叛逆,在錯誤的道路上愈行愈遠。這些老師其實是犯了對教書育人工作的一個誤區,教書不只是教聽話和成績好的學生,更要將不聽話、成績差的學生教成好學生。更要以平和的心態看待對犯錯誤的學生,給他們更多的關注和關愛,贏取學生的信任,然后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和輔導,讓他們認識到錯誤的原因和后果,明白人生的道理,記住教訓,不再重蹈覆轍,防止學生誤入歧途。
三、建立完善機制,暢通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渠道
教書育人是一項長期工作,在學生中開展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一樣也任重道遠。并且,隨著gg開放的深入,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得到更大提高的同時,生活急劇變化,競爭更加激烈,學生的各種心理壓力也會更大,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需求會更強烈。我們要及時做好準備,在學校建立學生輿情匯集和反映機制,加強對學生心態的監測、評估和預警,暢通學生心態疏導、調節渠道,幫助學生解決思想情緒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心理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