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軸承故障模擬實驗臺設計方案
一.課題簡介:
結合旋轉機械故障模擬實驗臺的結構特點,進行滾動軸承故障模擬實驗臺和試件的結構設計,并對各個組件進行詳細的功用分析.
二.課題準備:
1.滾動軸承的結構:
滾動軸承由套圈(內圈和外圈)、滾動體(球或滾子)以及保持架構成。即:相對的兩個套圈之間放置若干個滾動體,通過保持架使滾動體保持一定間隔,進行滾動運動。
滾動體的形狀,除球之外,還有圓柱滾子、滾針、圓錐滾子以及鼓形球面滾子。從幾何學講,滾動體與內外圈滾道是點(球)或線(滾子)接觸。滾動體在內外圈滾動面上進行滾動運動,并公轉。
滾動體與套圈是以其滾道面的接觸面支撐軸承所承擔的負荷。保持架并不直接承受負荷,只是用以保持滾動體的正確位置及等間距,同時防止安裝軸承時滾動體脫落。
2.滾動軸承的分類:
滾動軸承按滾動體形狀可大致分為:球軸承和滾子軸承。球軸承按套圈結構可分為:深溝球軸承、向心推力球軸承、推力球軸承等;滾子軸承按滾子形狀可分為:圓柱滾子軸承、滾針軸承、圓錐滾子軸承、自動調心滾子軸承等。此外,按承受負荷方向可分為:承受徑向負荷的向心軸承和承受軸向負荷的推力軸承。(其他分類方法暫不列舉)
3.滾動軸承的安裝:
軸承的安裝是否正確,影響著精度、壽命、性能。因此,設計及組裝部門對于軸承的安裝要充分研究。希望要按照作業標準進行安裝。作業標準的項目通常如下:
(1)清洗軸承及軸承關連部件
(2)檢查關連部件的尺寸及精加工情況
(3)安裝
(4)安裝好軸承后的檢查
(5)供給潤滑劑
這些也是造成軸承故障的原因。
三.課題研究(滾動軸承常見故障及原因分析):
1.故障形式
(1)軸承轉動困難、發熱;
(2)軸承運轉有異聲;
(3)軸承產生振動;
(4)內座圈剝落、開裂;
(5)外座圈剝落、開裂;
(6)軸承滾道和滾動體產生壓痕。
2.故障原因分析
(1)由于裝配前的檢查不仔細,軸承在裝配前未先清洗并認真檢查軸承的內外座圈、滾動體和保持架,導致有生銹、毛刺、碰傷和裂紋;未檢查軸承間隙是否合適,轉動是否輕快自如,有無突然卡止的現象;同時檢查軸徑和軸承座孔的尺寸、圓度和圓柱度及其表面是否有毛刺或凹凸不平等。
(2)裝配不當。裝配不當會導致軸承出現上述的各種故障形式,以及以下的幾種情況:
A.配合不當
軸承內孔與軸的配合采用基孔制,軸承外圓與軸承座孔的配合采用基軸制。一般在正常負荷情況下工作的離心泵、離心機、減速機、電動機和離心式壓縮機的軸與軸承內座圈,采用j5,js5,js6,k5,k6,m6配合,軸承座孔與軸承外座圈采用j6,j7配合。旋轉的座圈(大多數軸承的內座圈為旋轉座圈,外座圈不為旋轉座圈,少部分軸承則相反),通常采用過盈配合,能在負荷作用下避免座圈在軸徑和軸承座孔的配合表面上發生滾動和滑動。
但有時由于軸徑和軸承座孔的尺寸測量不精確或配合面粗糙度未達到標準要求,造成過大的過盈配合,使軸承座圈受到很大擠壓,從而導致軸承本身的徑向間隙減少,使軸承轉動困難、發熱,磨損加劇或卡死,嚴重時會造成軸承內外座圈在按裝時開裂。不旋轉座圈常采用間隙或過盈不大的配合,這樣不旋轉座圈就有可能產生微小的爬動,而使座圈與滾動體的接觸面不斷更換,座圈滾道磨損均勻。同時也可以消除軸因熱伸長而使軸承中滾動體發生軸向卡住的現象。但過大的間隙配合,會使不旋轉座圈隨滾動體一同轉動,致使軸(或軸承座孔)與內座圈(或外座圈)發生嚴重磨損,而出現摩擦使軸承發熱、振動。
B.裝配方法不當
軸承和軸徑或軸承座孔的過盈較小時,多采用壓入法裝配。最簡單的方法是利用銅棒和手錘,按一定的順序對稱地敲打軸承帶過盈配合的座圈,使軸承順利壓入。另外,也可用軟金屬制的套管借手錘打入或壓力機壓入。若操作不當,則會使座圈變形開裂,或者手錘打在非過盈配合的座圈上,則會使滾道和滾動體產生壓痕或軸承間接被破壞。
C.裝配時溫度控制不當
滾動軸承在裝配時,若其與軸徑的過盈較大,一般采用熱裝法裝配。即將軸承放入盛有機油的油桶中,機油桶外部用熱水或火焰加熱,工藝要求加熱的油溫控制在80℃~90℃,一般不會超過100℃,最多不會超過120℃。軸承加熱后迅速取出套裝在軸頸上。若溫度控制不當造成加熱溫度過高,則會使軸承產生回火而致硬度降低,運行中軸承就易磨損、剝落、甚至開裂。
D.裝配時間隙調整不當
滾動軸承的間隙分為徑向間隙和軸向間隙,其功用是保證滾動體的正常運轉和潤滑以及補償熱伸長。
對于間隙可調整的軸承而言,因其軸向間隙和徑向間隙之間有正比例的關系,所以安裝是只要調整好軸向間隙就可獲得所需的徑向間隙,而切它們一般都是成對使用的(即裝在軸的兩端或一端),因此,只需要調整一只軸承的軸向間隙即可。一般用墊片調整軸向間隙,有的也可用螺釘或止推環調整。
對于間隙不可調整的滾動軸承,因其徑向間隙在制造時就已按標準確定好了,不能進行調整,此類軸承裝在軸徑上或軸承座孔內之后,實際的徑向間隙稱為裝配徑向間隙,裝配時要使裝配徑向間隙的大小恰好能在運轉中造成必要的工作徑向間隙,以保證軸承靈活轉動。此類軸承在工作時,由于軸在溫度升高時受熱伸長而使其內處座圈發生相對位移,從而使軸承的徑向間隙減少,甚至使滾動體在內外座圈間卡住。若將雙支承滾動軸承中的一個軸承(另一個軸承固定在軸上和軸承座中)和側蓋間留出軸向間隙,可避免上述現象。
由上述可知,不論間隙可調整或間隙不可調的滾動軸承,它們在裝配時都要調整好軸向間隙(但有些間隙不可調的軸承不必留軸向間隙),以補償軸在溫度升高時的熱伸長,從而保證滾動體的正常運轉。若軸向間隙過小時,會造成軸承轉動困難、發熱,甚至使滾動體卡死或破損;若軸向間隙過大,則會導致運轉中產生異聲,甚至會造成嚴重振動或使保持架破壞。
E.聯軸器找正不當
大多數運轉設備的輸入軸是通過聯軸器與動力軸相連接,因此裝配時必須進行聯軸器的找正,使主動軸與從動軸在同一軸線上。
(3)潤滑不良
滾動軸承使用的潤滑油(或潤滑脂)都有一定的工作溫度,當溫度過高時就會變質,從而失去潤滑作用,使軸承因高溫而燒損。另外,潤滑油(或潤滑脂)本身質地不良或運行中加油(脂)不及時,也會造成軸承溫度升高或產生異聲。
(4)轉子不平衡
一般來說,運轉設備的轉子在裝配前都要進行動、靜平衡,所以,軸承是不會出現問題的。但有些轉子在運行過程中由于受到介質的腐蝕或固體雜質的磨損,或者是軸出現彎曲,就會導致產生不平衡的離心力,從而使軸承發熱、振動,滾道嚴重磨損,直至破壞。
(5)檢查更換不及時
軸承運行過程中,按規定定期進行檢查,若出現發熱、異聲、振動等情況,要及時停車查找原因,消除故障,軸承如發現嚴重的疲勞剝落、氧化銹蝕、磨損的凹坑、裂紋、硬度降低到HRC<60,或有過大噪音無法調整時,應及時更換。若檢查、更換不及時,則會造成軸承甚至轉子的嚴重破壞,從而影響正常的生產。另外,軸承拆卸不當、設備地腳螺栓松動造成的振動,也會導致軸承滾道和滾動體產生壓痕,軸承內、外座圈的開裂。
四.課題相關(軸承表示法):
通用畫法
說明
通用畫法
說明
在剖視圖中,當不需要確切地表示滾動軸承的外形輪廓、載荷特性、結構特征時,可用矩形線框及位于線框中央、正立的十字形符號表示,如圖所示。十字符號不應與矩形線框接觸。
當需要表示滾動軸承的防塵蓋和密封圈時,可分別按左圖方法繪制。
機自06-5班
李英豪
篇2:滾動軸承故障模擬實驗臺設計方案
滾動軸承故障模擬實驗臺設計方案
一.課題簡介:
結合旋轉機械故障模擬實驗臺的結構特點,進行滾動軸承故障模擬實驗臺和試件的結構設計,并對各個組件進行詳細的功用分析.
二.課題準備:
1.滾動軸承的結構:
滾動軸承由套圈(內圈和外圈)、滾動體(球或滾子)以及保持架構成。即:相對的兩個套圈之間放置若干個滾動體,通過保持架使滾動體保持一定間隔,進行滾動運動。
滾動體的形狀,除球之外,還有圓柱滾子、滾針、圓錐滾子以及鼓形球面滾子。從幾何學講,滾動體與內外圈滾道是點(球)或線(滾子)接觸。滾動體在內外圈滾動面上進行滾動運動,并公轉。
滾動體與套圈是以其滾道面的接觸面支撐軸承所承擔的負荷。保持架并不直接承受負荷,只是用以保持滾動體的正確位置及等間距,同時防止安裝軸承時滾動體脫落。
2.滾動軸承的分類:
滾動軸承按滾動體形狀可大致分為:球軸承和滾子軸承。球軸承按套圈結構可分為:深溝球軸承、向心推力球軸承、推力球軸承等;滾子軸承按滾子形狀可分為:圓柱滾子軸承、滾針軸承、圓錐滾子軸承、自動調心滾子軸承等。此外,按承受負荷方向可分為:承受徑向負荷的向心軸承和承受軸向負荷的推力軸承。(其他分類方法暫不列舉)
3.滾動軸承的安裝:
軸承的安裝是否正確,影響著精度、壽命、性能。因此,設計及組裝部門對于軸承的安裝要充分研究。希望要按照作業標準進行安裝。作業標準的項目通常如下:
(1)清洗軸承及軸承關連部件
(2)檢查關連部件的尺寸及精加工情況
(3)安裝
(4)安裝好軸承后的檢查
(5)供給潤滑劑
這些也是造成軸承故障的原因。
三.課題研究(滾動軸承常見故障及原因分析):
1.故障形式
(1)軸承轉動困難、發熱;
(2)軸承運轉有異聲;
(3)軸承產生振動;
(4)內座圈剝落、開裂;
(5)外座圈剝落、開裂;
(6)軸承滾道和滾動體產生壓痕。
2.故障原因分析
(1)由于裝配前的檢查不仔細,軸承在裝配前未先清洗并認真檢查軸承的內外座圈、滾動體和保持架,導致有生銹、毛刺、碰傷和裂紋;未檢查軸承間隙是否合適,轉動是否輕快自如,有無突然卡止的現象;同時檢查軸徑和軸承座孔的尺寸、圓度和圓柱度及其表面是否有毛刺或凹凸不平等。
(2)裝配不當。裝配不當會導致軸承出現上述的各種故障形式,以及以下的幾種情況:
A.配合不當
軸承內孔與軸的配合采用基孔制,軸承外圓與軸承座孔的配合采用基軸制。一般在正常負荷情況下工作的離心泵、離心機、減速機、電動機和離心式壓縮機的軸與軸承內座圈,采用j5,js5,js6,k5,k6,m6配合,軸承座孔與軸承外座圈采用j6,j7配合。旋轉的座圈(大多數軸承的內座圈為旋轉座圈,外座圈不為旋轉座圈,少部分軸承則相反),通常采用過盈配合,能在負荷作用下避免座圈在軸徑和軸承座孔的配合表面上發生滾動和滑動。
但有時由于軸徑和軸承座孔的尺寸測量不精確或配合面粗糙度未達到標準要求,造成過大的過盈配合,使軸承座圈受到很大擠壓,從而導致軸承本身的徑向間隙減少,使軸承轉動困難、發熱,磨損加劇或卡死,嚴重時會造成軸承內外座圈在按裝時開裂。不旋轉座圈常采用間隙或過盈不大的配合,這樣不旋轉座圈就有可能產生微小的爬動,而使座圈與滾動體的接觸面不斷更換,座圈滾道磨損均勻。同時也可以消除軸因熱伸長而使軸承中滾動體發生軸向卡住的現象。但過大的間隙配合,會使不旋轉座圈隨滾動體一同轉動,致使軸(或軸承座孔)與內座圈(或外座圈)發生嚴重磨損,而出現摩擦使軸承發熱、振動。
B.裝配方法不當
軸承和軸徑或軸承座孔的過盈較小時,多采用壓入法裝配。最簡單的方法是利用銅棒和手錘,按一定的順序對稱地敲打軸承帶過盈配合的座圈,使軸承順利壓入。另外,也可用軟金屬制的套管借手錘打入或壓力機壓入。若操作不當,則會使座圈變形開裂,或者手錘打在非過盈配合的座圈上,則會使滾道和滾動體產生壓痕或軸承間接被破壞。
C.裝配時溫度控制不當
滾動軸承在裝配時,若其與軸徑的過盈較大,一般采用熱裝法裝配。即將軸承放入盛有機油的油桶中,機油桶外部用熱水或火焰加熱,工藝要求加熱的油溫控制在80℃~90℃,一般不會超過100℃,最多不會超過120℃。軸承加熱后迅速取出套裝在軸頸上。若溫度控制不當造成加熱溫度過高,則會使軸承產生回火而致硬度降低,運行中軸承就易磨損、剝落、甚至開裂。
D.裝配時間隙調整不當
滾動軸承的間隙分為徑向間隙和軸向間隙,其功用是保證滾動體的正常運轉和潤滑以及補償熱伸長。
對于間隙可調整的軸承而言,因其軸向間隙和徑向間隙之間有正比例的關系,所以安裝是只要調整好軸向間隙就可獲得所需的徑向間隙,而切它們一般都是成對使用的(即裝在軸的兩端或一端),因此,只需要調整一只軸承的軸向間隙即可。一般用墊片調整軸向間隙,有的也可用螺釘或止推環調整。
對于間隙不可調整的滾動軸承,因其徑向間隙在制造時就已按標準確定好了,不能進行調整,此類軸承裝在軸徑上或軸承座孔內之后,實際的徑向間隙稱為裝配徑向間隙,裝配時要使裝配徑向間隙的大小恰好能在運轉中造成必要的工作徑向間隙,以保證軸承靈活轉動。此類軸承在工作時,由于軸在溫度升高時受熱伸長而使其內處座圈發生相對位移,從而使軸承的徑向間隙減少,甚至使滾動體在內外座圈間卡住。若將雙支承滾動軸承中的一個軸承(另一個軸承固定在軸上和軸承座中)和側蓋間留出軸向間隙,可避免上述現象。
由上述可知,不論間隙可調整或間隙不可調的滾動軸承,它們在裝配時都要調整好軸向間隙(但有些間隙不可調的軸承不必留軸向間隙),以補償軸在溫度升高時的熱伸長,從而保證滾動體的正常運轉。若軸向間隙過小時,會造成軸承轉動困難、發熱,甚至使滾動體卡死或破損;若軸向間隙過大,則會導致運轉中產生異聲,甚至會造成嚴重振動或使保持架破壞。
E.聯軸器找正不當
大多數運轉設備的輸入軸是通過聯軸器與動力軸相連接,因此裝配時必須進行聯軸器的找正,使主動軸與從動軸在同一軸線上。
(3)潤滑不良
滾動軸承使用的潤滑油(或潤滑脂)都有一定的工作溫度,當溫度過高時就會變質,從而失去潤滑作用,使軸承因高溫而燒損。另外,潤滑油(或潤滑脂)本身質地不良或運行中加油(脂)不及時,也會造成軸承溫度升高或產生異聲。
(4)轉子不平衡
一般來說,運轉設備的轉子在裝配前都要進行動、靜平衡,所以,軸承是不會出現問題的。但有些轉子在運行過程中由于受到介質的腐蝕或固體雜質的磨損,或者是軸出現彎曲,就會導致產生不平衡的離心力,從而使軸承發熱、振動,滾道嚴重磨損,直至破壞。
(5)檢查更換不及時
軸承運行過程中,按規定定期進行檢查,若出現發熱、異聲、振動等情況,要及時停車查找原因,消除故障,軸承如發現嚴重的疲勞剝落、氧化銹蝕、磨損的凹坑、裂紋、硬度降低到HRC<60,或有過大噪音無法調整時,應及時更換。若檢查、更換不及時,則會造成軸承甚至轉子的嚴重破壞,從而影響正常的生產。另外,軸承拆卸不當、設備地腳螺栓松動造成的振動,也會導致軸承滾道和滾動體產生壓痕,軸承內、外座圈的開裂。
四.課題相關(軸承表示法):
通用畫法
說明
通用畫法
說明
在剖視圖中,當不需要確切地表示滾動軸承的外形輪廓、載荷特性、結構特征時,可用矩形線框及位于線框中央、正立的十字形符號表示,如圖所示。十字符號不應與矩形線框接觸。
當需要表示滾動軸承的防塵蓋和密封圈時,可分別按左圖方法繪制。
機自06-5班
李英豪
篇3:企業服務傳遞系統的設計
企業服務傳遞系統的設計
1.服務傳遞系統的構成
服務傳遞系統是指服務企業將服務從后臺傳遞至前臺并提供給客戶的綜合系統,其內涵是服務企業的運作和管理過程。服務傳遞系統通常由兩部分構成:
(1)硬件要素。包括服務空間的布局、環境、服務的設施設備、專業工具等。
(2)軟件要素。包括服務流程、員工培訓、服務過程中員工的職責、授權等。
2.服務傳遞系統的設計方法
設計服務傳遞系統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工業化方法。這種方法一般應用在技術相對密集、標準化程度高、大規模的服務性行業,如餐飲、零售業、銀行、酒店、航空等。運用這種方法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是:建立明確的勞動分工,使服務人員的行為規范化、服務程序標準化;盡量運用新技術、新設備來取代個人勞動。
(2)客戶化方法。這種方法需要充分考慮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使系統為客戶提供一種非標準化的、差異化的服務。一般來說,客戶在其中的參與程度較高,所需使用的服務技術也較復雜、不規范。采用客戶化方法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是:把握客戶的需求偏好和心理特點;引導客戶在服務過程中的參與;給予現場服務人員足夠的授權以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
(3)技術核分離方法。對于某些服務行業來說,可以將其服務傳遞系統分為高接觸部分和低接觸部分,即前臺服務和后臺服務。
這種方法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是:前臺運作和后臺運作之間的銜接;與客戶接觸程度的區分和兩種方法的結合使用;新技術的利用及其導致的前后臺區分的變化。
3.設計服務傳遞系統的基本步驟
(1)確認服務過程,確定服務的輸入、流程與產出。
(2)描繪服務藍圖,劃分步驟。
(3)識別容易失誤的環節。找出服務過程中可能由于人員、設備以及其他原因容易出現失誤的環節,以便進行監測、控制和修正。
(4)建立時間標準。依據客戶所能接受的標準確定每個環節的時間標準。
(5)分析成本收益。對每一環節以及整個服務系統的成本與收益進行分析,并加以改進,以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