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經理人

高中語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導學案新人教版

3155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知識和能力:

  (1)把握文章的結構,品味文章的語言。

  (2)掌握悼詞的一般寫法。

  2、過程和方法:

  閱讀課文,運用學到的有關知識來分析欣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了解馬克思為歷史科學,為無產階級革命所作的巨大貢獻。

  (2)感受、學習馬克思勇于創新、注重實踐、科學求實、無私奉獻等偉大精神。

  [學習重點]:體會本文結構嚴謹,邏輯嚴密的特點。

  [學習難點]:議論、抒情相結合,議論中飽含著強烈的感情的寫作方法。

  [學法指導]

  誦讀法、質疑法、探究法、背景解讀法

  [知識鏈接]

  1、關于悼詞

  悼詞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話或文章。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悼詞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緬懷與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狹義的悼詞專指在追悼大會上對死者表示敬意與哀思的宣讀式的專用哀掉的文體悼詞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緬懷與敬意的悼念性文章。本篇悼詞的特點是:(1)從內容看,悼詞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話,所以開頭一般介紹死者逝世的原因、時間、地點及其享年,還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職務;然后追述死者的經歷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貢獻,并做出評價;最后對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對參加悼念儀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2)從表達方式看,有敘述,有議論,,更有抒情,而且可以這么說,抒情貫穿著全文。

  2、走近馬恩

  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卡爾?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魯士(德國)萊茵省特利爾市。1843年遷居法國巴黎。中學畢業后,先后入波恩大學、柏林大學研究法學、歷史學和哲學。大學畢業后,開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動。當時,英法兩國無產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1848年法國巴黎無產階級的起義震動了整個歐洲。就在這樣的歷史時代,1844年9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見(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魯士萊茵省的巴門城)。從此“這兩位朋友的畢生工作,就成了他們的共同事業”。他們在革命實踐*同戰斗,在革命理論上共同創造。1846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魯塞爾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847年,他們參加共產主義者同盟,共同草擬了該同盟的綱領,即《共產黨宣言》。1864年,馬克思在倫敦創建了國際工人協會(在第二國際成立后才稱第一國際),奠定了國際組織的基礎。

  從1870年以后,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倫敦,“他們兩人始終過著充滿緊張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特殊的運動規律,他的最偉大的著作《資本論》就是這方面研究的結晶。作為馬克思偉大事業的終身戰友的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資本論》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領導了國際工人運動,直至1895年8月5日因病逝世。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誼“超過了古人關于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在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個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學者和現代無產階級的導師”。

  馬克思(Karl Mar*,1818—1883)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是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引發了科學和社會領域里的一系列變革,教育理論從此掌握了科學的武器,揭開了教育發展的新篇章。

  志同道合是友誼的堅實基礎(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偉大友誼)。1844

  年,馬克思在巴黎期間,恩格斯拜訪了他。兩人在一起生活了10天,傾心交談,對一切重大問題的看法完全一致。這次會見為他們終生的戰斗友誼和偉大合作奠定了基礎。他們在政治風浪中團結戰斗,在科學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勵,共同奮戰了40個春秋。他們各自都為自己有志同道合的戰友而自豪。恩格斯說:“馬克思是和我相交40年的最好的、最親密的朋友,他給我的教益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馬克思說:“我們之間存在的友誼是何等的珍貴!”恩格斯為了使馬克思有可能從事革命活動和理論研究,心甘情愿作出犧牲,從事自己最不愿干的“該死的生意”,把掙來的錢負擔馬克思一家的生活。

  歐洲1848年革命失敗后,馬克思住在倫敦,恩格斯住在曼徹斯特,他們兩人雖然不能“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歡笑”,但卻保持著密切的書信聯系。他們幾乎天天都要通信,只要一方回信稍慢一點,另一方就會感到不安。有一次,恩格斯隔了幾天沒有寫信,馬克思就寫信風趣地問他:“親愛的恩格斯!你在哭泣還是在歡笑?你睡著了還是醒著?”既是問候,又是關切。他們這種友誼是前無古人的。

  [學習過程]

  一、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蕪()雜

  譬()如估()量

  悼()詞

  詛()咒

  膚()淺

  豁()然開朗

  卓()有成效

  二、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結構:

  三、細讀課文,研討問題。

  我們先看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也是全文的第一部分。

  1、作者為什么詳細交代馬克思逝世的時間?

  2、為什么要突出強調“還不到兩分鐘”?

  3、作者寫馬克思的逝世,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臟停止跳動”?

 ?、谶@是一種諱飾的修辭手法,蘊涵著對馬克思的無限崇敬和深切哀悼。

  4、“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中破折號起什么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接下來,我們看文章的第二部分(2-7段)。

  5、這部分主要是論述馬克思的貢獻。請同學們把課文再速讀一遍,排一排馬克思一生中對人類的偉大貢獻主要有哪些?

  6、作者是怎樣綜合評價馬克思的偉大貢獻的?

  (第2段)

  7、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8、恩格斯認為哪一項是馬克思一生中最偉大的貢獻?理由是什么?

  9、能不能把“對于”換成“和”?

  最后一部分(8——9段)

  8段第一句是一個承遞性的句子。

  10、“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蔑的人。”怎樣理解這句話。

  11、馬克思逝世,“整個歐洲和美洲……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這與各國政府和資產者對他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照,這說明了什么?

  12、“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這里的“敵人”和“私敵”有何區別?

  13、“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的深刻含義是什么?

  四、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學習馬克思?

  寫一篇題為《在馬克思墓前的思考》的隨筆。字數不限。

  點撥:課文中體現出馬克思的精神有思考一切、勇于創新、注重實踐、科學求實、無私奉獻等等。對于今天的中學生來講,特別應該學習馬克思志向高遠的精神:“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我們就不會被任何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馬克思17歲時所作:《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努力把自己的言行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相聯系。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馬克思的青年時代》(尼?拉賓)、《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馬克思秘史》(沙葉新)、《回憶馬克思恩格斯》(保爾?拉法格等)

  五、課外閱讀

  悼念瑪麗?居里

  愛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僅僅滿足于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后者,它們取決于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我幸運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摯的友誼。我對她的人格的偉大愈來愈感到欽佩。她的堅強,她的意志的純潔,她的律己之嚴,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斷——所有這一切都難得地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公仆,她是極端的謙虛,永遠不給自滿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會的嚴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總是抑郁的。這就是使得她具有那樣嚴肅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發生誤解——這是一種無法用任何藝術氣質來解脫的少見的嚴肅性。一旦她認識到某一條道路是正確的,她就毫不妥協地并且極端頑強地堅持下去。

  她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取得,不僅是靠著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著在難以想像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

  提示:這一篇悼詞,作者沒有把重點放在介紹居里夫人學術上的卓著成就,而是著重介紹她的偉大品格,評述這些品格對推動時代和歷史前進的巨大作用.第二段介紹居里夫人的偉大品格:性格堅強,意志純潔,嚴于律已,客觀公正,謙虛謹慎以及為實現理想堅持到底的精神。第3段分析居里夫人科學功績的取得正源于她的偉大品格。結尾一段,熱情謳歌居里夫人品德的力量推動了時代和歷史的發展,號召歐洲的知識分子向居里夫人學習。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知識和能力:

  (1)把握文章的結構,品味文章的語言。

  (2)掌握悼詞的一般寫法。

  2、過程和方法:

  閱讀課文,運用學到的有關知識來分析欣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了解馬克思為歷史科學,為無產階級革命所作的巨大貢獻。

  (2)感受、學習馬克思勇于創新、注重實踐、科學求實、無私奉獻等偉大精神。

  [學習重點]:體會本文結構嚴謹,邏輯嚴密的特點。

  [學習難點]:議論、抒情相結合,議論中飽含著強烈的感情的寫作方法。

  [學法指導]:誦讀法、質疑法、探究法、背景解讀法

  [學習過程]

  一、作品背景。

  1883年1月,馬克思帶著嚴重的支氣管炎病從英國南部的文特諾爾回到倫敦梅特蘭公園路41號。這時并發的喉頭炎使他幾乎不能吞咽。2月間,肺部發生膿腫。經過一段時間治療,氣管炎逐漸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較容易了,因此,死亡的來臨是意外。3月14日下午兩點多,恩格斯到馬克思那里去,護理馬克思的女仆海倫上樓去看了一下,下來說馬克思處于半睡眠狀態。她隨即同恩格斯又一起上樓去,當恩格斯走進馬克思的臥室時,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樂椅上安詳而毫無痛苦地長眠了(他的寫字臺上還放著《資本論》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這時距海倫離開房間不過兩分鐘。

  二、基礎知識。

  下面的加點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悼(dào)念

  空(kōng)白

  膚(fú)淺

  豁(huò)然開朗

  B、嫉(jí)恨

  意識(shí)

  驅逐(zhú)

  卓(zhuó)有成效

  C、誹(fěi)謗

  詛咒(zhòu)

  立即(jí)

  忠(zhōng)心愛戴

  D、閉塞(sè)

  估量(liàng)

  勒(lè)令

  紛繁蕪(wǔ)雜

  三、閱讀課文。

  (一)整體構思。

  1、從整體看,課文是怎樣構思的?(字數不超過50個字)

  2、文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描述馬克思的逝世,第二部分(第2至7自然段)評價馬克思的功績。第2自然段寫馬克思逝世的影響。那么,馬克思功績主要表現在哪兩方面?請概括。

  3、課文寫馬克思在理論上的貢獻,其貢獻主要表現在哪三個方面?

  4、文章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論述馬克思的影響,主要從哪三個方面表現這一影響?

  (二)細讀課文。

  ●第1自然段。

  5、“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里還不到兩分鐘,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

  (1)對劃線句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交代了當時的情況

  B、表示出乎意料之意

  C、表達了崇敬之情

  D、含有惋惜之情

  (2)為什么要交代“在安樂椅上“逝世?

  (3)對文中破折號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破折號起停頓作用,表示恩格斯不想說出馬克思逝世的消息但又不得不說的矛盾。

  B、破折號的作用是表示解釋,說明“睡著了”的意思是“永遠地睡著了”--死亡。

  C、破折號的作用是表示強烈的轉折,表達恩格斯由于沒有料到馬克思的逝世這樣突然,而在思想感情上發生劇變,產生的了極大的悲痛。

  D、破折號在這里既有解釋的作用,也表示語氣上的短暫停頓。正是這一停頓,突出了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的表達。

  ●第2自然段。

  6、“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斗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對句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馬克思的影響是極大的,人們不久就會發現世界上失去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

  B、馬克思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太重要了,對他的逝世,人們心理上一時很難接受。

  C、馬克思對人類的貢獻極大,他的逝世的損失無法彌補,他的位置無人可以取代。

  D、馬克思主義日臻完善,由于馬克思逝世,將使革命理論的研究出現一段空白。

  ●第3自然段。

  7、“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這一個發現有什么意義?

  8、這一段中的“一個簡單事實”指()

  A、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

  B、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

  C、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

  D、人們首先……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第4自然段。

  9、這一段說明馬克思的第二個重要的理論貢獻。文中“豁然開朗”是什么意思?“在黑暗中摸索”又是什么意思?

  (1)豁然開朗:

  (2)在黑暗中摸索:

  10、把下面4個短句改寫成一個單句。

 ?、亳R克思列寧主義是真理。

 ?、隈R克思列寧主義是從客觀實踐中產生出來的。

 ?、垴R克思列寧主義已在客觀實踐中證明為真理。

 ?、荞R克思列寧主義是最正確、最科學、最革命的真理。

  ●第6自然段。

  11、“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一句中:

  (1)“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的”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自然段。

  12、第7段的第一句話說:“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為什么說“首先”呢?

  ●第8自然段。

  13、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蔑的人”的意思是什么?下面理解最正確的一項是()

  A、馬克思有來自多方面的攻擊,腹背受敵,處境十分艱難,斗爭非常殘酷。

  B、馬克思開始潛心研究革命理論,尚未注意來自各方面的敵人,理解馬克思的理論和實踐的人還不多。

  C、馬克思的革命理論和革命實踐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所以敵人忌恨與誣蔑他。

  D、馬克思辦報紙,創辦國際工人協會,與資產階級斗爭,所以敵人忌恨與誣蔑他。

  14、“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

  (1)“蛛絲”指什么?

  (2)表現馬克思對政敵怎樣的態度?

  15、“尊敬、愛戴和悼念”這三個詞,其中“悼念“一詞能否調到前面?為什么?

  ●第9自然段。

  16、恩格斯說“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F在我們在悼念一個善良的人的時候,說是“某某永垂不朽“,這里卻為什么說“將永垂不朽”?

  17、馬克思的墓志銘是:“歷史上的哲學家總是千方百計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解釋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假如恩格斯的講話引用了這一句話,你認為當置于哪一個自然段中的哪一個位置?為什么?

  四、課外閱讀

  悼念喬治桑

  雨果

  我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這位不朽者致敬。

  昔日我曾愛慕過她,欽佩過她,崇敬過她,而今,在死神帶來的莊嚴肅穆之中,我出神地凝視著她。

  我祝福她,因為她所做的是偉大的;我感激她,因為她所做的是美好的。我記得,曾經有一天,我給她寫過這樣的話:“感謝您,您的靈魂是如此偉大。”

  難道說我們真的失去她了嗎?不。

  那些高大的身影雖然與世長辭,然而他們并未真正消失。遠非如此,人們甚至可以說他們已經自我完成。他們在某種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種形式中猶然可見。這真是崇高的另一種存在。

  人類的軀體乃是一種遮掩。它能將神化的真正面貌——思想——遮掩起來。喬治?桑就是一種思想,她從肉體中超脫出來,自由自在,雖死猶生,永垂不朽。啊,自由的女神!

  喬治?桑在我們這個時代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其他的偉人都是男子,唯獨她是偉大的女性。

  在本世紀,法國革命的結束與人類革命的開始都是順乎天理的,男女平等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一部分,一個偉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婦女應該顯示出,她們不僅保持天使般的稟性,而且還具有我們男子的才華。她們不僅應有強韌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溫柔的稟性。喬治?桑就是這類女性的典范。

  當法蘭西遭到人們的凌辱時,完全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為她爭光載譽。喬治?桑永遠是本世紀的光榮,永遠是我們法蘭西的驕傲。這位榮譽等身的女性是完美無缺的。她像巴貝斯一樣有著一顆偉大的心;她像巴爾扎克一樣有著偉大的精神;她像拉馬丁一樣有著偉大的靈魂。在她身上不乏詩才。在加里波第曾創造過奇跡的時代里,喬治?桑留下了無數杰作佳品。列舉她的杰作顯然是毫無必要的,重復大眾的記憶又有何益?她的那些杰作的偉力概括起來就是“善良”二字。喬治?桑確實是善良的,當然她也招來某些人的仇視。崇敬總是有它的對立面的,這就是仇恨。有人狂熱崇拜,也有人惡意辱罵。仇恨與辱罵正好表現人們的反對,或者不妨說它說明了人們的贊同——反對者的叫罵往往會被后人視為一種贊美之辭。誰戴桂冠誰就招打,這是一條規律,咒罵的低劣正襯出歡呼的高尚。

  像喬治?桑這樣的人物,可謂公開的行善者,他們離別了我們,而幾乎是在離逝的同時,人們在他們留下的似乎空蕩蕩的位子上發現新的進步已經出現。

  每當人間的偉人逝世之時,我們都聽到強大的振翅搏擊的響聲。一種事物消失了,另一種事物降臨了。

  大地與蒼穹都有陰晴圓缺。但是,這人間與那天上一樣,消失之后就是再現。一個像火炬那樣的男人或女子,在這種形式下熄滅了,在思想的形式下又復燃了。于是人們發現,曾經被認為是熄滅了的,其實是永遠不會熄滅。這火炬燃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光彩奪目,從此它組成文明的一部分,從而屹立在人類無限的光明之列,并將增添文明的光芒。健康的革命之風吹動著這支火炬,并使它成為燎原之勢,越燒越旺,那神秘的吹拂熄滅了虛假的光亮,卻增添了真正的光明。

  勞動者離去了,但他的勞動成果留了下來。

  埃德加?基內逝世了,但是他的高深哲學卻越出了他的墳墓,居高臨下勸告著人們。米什萊去世了,可在他的身后,記載著未來的史冊卻在高高聳起。喬治?桑雖然與我們永別了,但她留給我們以女權,充分顯示出婦女有著不可抹煞的天才。正由于這樣,革命才得以完全。讓我們為死者哭泣吧,但是我們要看到他們的業績。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偉業,得益于頗可引以為豪的先驅者的英靈精神,必定會隨之而來。一切真理、一切正義正在向我們走來。這就是我們聽到的振翅搏擊的響聲。

  讓我們接受這些卓絕的死者在離別我們時所遺贈的一切!讓我們去迎接未來!讓我們在靜靜的沉思中,向那些偉大的離別者為我們預言將要到來的偉大女性致敬!

  第一課時答案

  一、略。

  二、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

  悼念交代偉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評價

  評說馬克思在理論和實踐的偉大貢獻——敬仰

  第三部分(8-9)悼念

  頌揚馬克思品質的崇高——敵人的忌恨、人民的愛戴——懷念

  三、細讀課文,研討問題。

  1、①因為這是在葬禮上講話,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準確時間。

 ?、诮淮唧w時間,就強調了這是世界無產階級應當永遠不忘的時刻。

 ?、圻@個具體的時間,表明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對世界無產階級都十分寶貴,飽含了對馬克思的無限崇敬與贊揚。

  2、終生的所摯友就這樣靜靜地走了,恩格斯沒能陪在他身邊,抱憾終生。這一時刻更是令世人萬分悲痛和無法忘記的。

  3、①馬克思是一個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突出了思想家的特點,又寫出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狀態。(“您喜愛的座右銘?”“思考一切。”這是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和女兒的一次對話。這充分反映了作為思想家、科學家和革命家的馬克思一貫的性格,那就是“獨立思考”。)

 ?、谶@是一種諱飾的修辭手法,蘊涵著對馬克思的無限崇敬和深切哀悼。

  明確:諱飾手法。諱飾,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達的意思并不直截了當的說出來,而是用比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給讀者的一種修辭方式。

  4、破折號表示補充說明,表達了作者對馬克思的無限依戀和對于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與深重的悲痛。

  (馬克思病危狀況,對工作的態度)

  5、理論貢獻

 ?、偃祟悮v史發展的一般規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科學家)

 ?、谫Y產階級社會的特殊運動規律(剩余價值理論)

  (對于歷史科學)

 ?、燮渌I域都有獨到發現

  實踐貢獻

 ?、俪霭孢M步報紙和許多富有戰斗性的小冊子

  (革命家)

 ?、谠诎屠璧鹊馗鹘M織中的工作

  (對于無產階級)

 ?、蹌摿ゴ蟮膰H工人協會(最偉大的貢獻)

  6、巨大損失(偉大貢獻)

  對于無產階級

  對于歷史科學

  (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7、第二小節是主體部分的總綱,“對于歐美戰斗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突出了馬克思去世帶來的后果,也揭示了在革命實踐和革命理論兩個方面的貢獻。

  “這位偉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空白”與“不久”分別從時間和空間上強調了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也是一個過渡段,引出下文。

  8、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

  理由:馬克思既是一個科學家(思想家),又是一個革命家。但作為一個科學家,這“遠不是主要”的。因為科學是革命的力量(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主要的”?下文說,他“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首先”,就是“更主要的”的意思。)而作為他的“頂峰”就是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文章第6段也是一個明顯的過渡段。第一句話“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承上,總結前面的馬克思在科學方面的貢獻,“但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與下面第7段第一句“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遙相呼應,說明開始轉向對他革命實踐貢獻的描述。

  9、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兩個“對于”,從在無產階級實際斗爭中的領導作用和研究社會科學的成就兩個方面突出了馬克思的杰出貢獻;同時,表明了從兩個方面總領起后文的內容。

  10、“這樣”是指上文馬克思的劃時代的理論創造和革命實踐。兩個“最”體現在兩個“無論”上,無論性質怎樣的政府,也無論什么色彩的資產者派別,都毫不例外地瘋狂地嫉恨他,惡毒地誣蔑他。馬克思對此“毫不在意”,當作蛛絲“輕輕抹去”,說明敵人對馬克思攻擊很多,卻十分無力,也表明馬克思對敵人的極端蔑視,表明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無畏的氣魄。

  11、這個“對照”說明馬克思是無產階級最忠實的代表和導師,同時也說明他的理論和實踐給了各國資產者以致命的打擊,是資產者不可調和的敵人。這個對照與開頭呼應,深化了馬克思在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中無與倫比的作用和地位。

  12、“私敵”是指以我為中心,以“我”的利害區分敵友,這是剝削階級個人主義的一種表現。馬克思沒有這樣的私敵,說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全力以赴地與形形色色的敵對分子作斗爭,因而他有“許多敵人”。這些敵人都是無產階級的敵人。這個評價含蓄深刻,高度贊頌了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從正反兩個方面進一步論證不可估量的損失。

  13、恩格斯最后莊嚴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業將永垂不朽”這句飽含深情和敬意的結語,雖是一般悼詞結語,但絕不僅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應全文,總結全文,是由馬克思的豐功偉績中引申出來的必然結論,體現了作者的心聲,也是億萬人民的心聲。

  四、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學習馬克思?

  寫一篇題為《在馬克思墓前的思考》的隨筆。字數不限。

  點撥:課文中體現出馬克思的精神有思考一切、勇于創新、注重實踐、科學求實、無私奉獻等等。對于今天的中學生來講,特別應該學習馬克思志向高遠的精神:“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我們就不會被任何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馬克思17歲時所作:《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努力把自己的言行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相聯系。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馬克思的青年時代》(尼?拉賓)、《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馬克思秘史》(沙葉新)、《回憶馬克思恩格斯》(保爾?拉法格等)

  第二課時答案

  二、B。

  三、閱讀課文。

  (一)整體構思。

  1、先說馬克思的逝世,然后說馬克思逝世所帶來的損失,再從理論到實踐說馬克思的貢獻,最后說馬克思的影響。

  2、革命實踐活動(歐美戰斗的無產階級)和理論研究(歷史科學)。

  3、發現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發現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在其他科學領域有獨到的發現。

  4、敵人,驅逐他,誹謗他,詛咒他;戰友,尊敬他,愛戴他,悼念他;作者,預見馬克思的不朽。

  二)細讀課文。

  ●第1自然段。

  5、“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里還不到兩分鐘,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

  (1)C。

  (2)他為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工作到最后一息。

  (3)C。注意文中的“但是“。

  ●第2自然段。

  6、“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斗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

  C。說法過于絕對。

  ●第3自然段。

  7、達爾文從生物學的角度揭示了人類的起源,推翻了“上帝造人“的宗教落后觀點;馬克思從社會學的角度揭示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為人們認識社會,改造社會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樣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8、C。大多的答案認為是D。其實不然。首先,從“所以“后的句子所表達的意思,不是“一個簡單事實“,而是對這一事實的解說或分析,從而推出的一個比較深刻的結論;其次,從語言線索“所以“、“因而“等可以看出,作者是對這一“簡單事實“進行推理的。

  ●第4自然段。

  9、(1)“豁然開朗”:說明了馬克思找到了一條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并解決資本主義社會根本矛盾的正確道路。

  (2)“在黑暗中摸索”:與“豁然開朗”相反,比喻馬克思以外的各種學說都始終沒能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

  10、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從客觀實踐中產生,已在客觀實踐中被證明了的最正確、最科學、最革命的真理。

  ●第6自然段。

  11、(1)“這“指的是兩個發現和他所研究的其他任何一個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2)重視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科學的新發現,“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即馬克思首先是個革命家。注意:(1)兩個“喜悅,一個“密切注視“。(2)“首先是一個革命家“、“推翻“、“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等。答案相近則可。

  ●第7自然段。

  12、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然后才是一個理論家。這是承接上文對馬克思科學理論的評述而說的,意在說明馬克思不是為理論而理論,他創立科學理論的目的是為了指導革命實踐,參與革命實踐,否則他也就不可能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這是從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系的角度說的。

  ●第8自然段。

  13、C。馬克思的兩個偉大功績,一是創立革命理論,二是參加革命實踐。

  14、(1)“蛛絲“指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驅逐他,保守派可極端民主派誹謗他,詛咒他。

  (2)表現馬克思對政敵攻擊的藐視和無畏。

  15、不能。“尊敬、愛戴“是對馬克思生前創造的光輝業績而言,而悼念是對馬克思的逝世而言,語序排列應是從生前到逝世。也正因為有尊敬與愛戴的條件,才能悼念的結果,這是前后因果關系。

  ●第9自然段。

  16、現在我們生活的時代馬克思的思想已經至少在中國變成了現實。

  而當時,共產主義運動還剛剛興起,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還只是少數。在那樣一個時代,恩格斯認為雖然馬克思離開了人世,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必將取得最后勝利。因此,這個“將“是表明了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不朽生命力的堅定信心。

  17、應置于第7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后面為宜。這是一句可以當作對馬克思革命實踐和“改造世界“作一個概括

篇2:暑期小學語文教師培訓心得

  20**年暑期小學語文教師培訓心得

  20**年7月12日到15日,濱海區開展了暑假教師培訓,按照要求我應該參加語文組的學習。第一天由于參加央子街道會演彩排,沒有能夠及時參加學習;第二天,在濱海實驗小學,主要聽了王迎春老師關于《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通過學習,收獲頗深,下面就此次學習談一點對學習《語文課程標準》的體會。

  一、領會教材,要正確理解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

  《語文課程標準》總結和概括了歷年來關于語文課程性質問題的不同意見,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為我們準確地認識和定位語文課程性質和功能提供了方向和思路,還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階段的重要地位?!?/p>

  作為義務教育的教師,只有明確了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方向更加明確,教學目標更加準確。但是,在新課改推進的過程中,還大量存在或偏重于工具性,或偏重于人文性的狀況。我們要杜絕這兩種現象的發生。

  二、課堂教學,要全面領會課程標準的四大理念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的基礎。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是語文教育得以有效進行的基本前提。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難點和亮點。學習方式不僅包括相對的學習方法及其關系,而且涉及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等心理因素。

  4.努力建設開發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針對以往語文課程的封閉和缺少活力而言的,它要求語文課程必須突破“三中心”即“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的框框。

  三、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及時更新知識觀念

  1、知識的定義:布魯姆將知識定義為對具體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憶,對這是和方法的回憶,或者對一種模式、結構或框架的回憶。

  2、知識維度的分類: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

  3、認知過程維度的分類: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

  4、語文知識的基本范疇:語文教材中的基本知識是什么?人們歷來認為是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這是狹義的知識觀。從認知心理學的廣義知識觀看,知識可分為三類: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也稱描述性知識,它具有靜態的性質,主要用來回答事物“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陳述性知識也叫步驟性知識,它具有動態性質,主要用來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策略性知識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情境中對學習任務的認識、對學習方法的選擇和對學習過程的調控。

  5、語文知識和語文知識教學:“精要、好懂、又用”這六個字一直被奉為語文知識教學的“六字箴言”。實際上這“六字要求”就是語文知識教學的通用策略。所謂“精要”,是對語文知識教學內容提出的要求——精簡化、開放化。所謂“好懂”,是對語文知識教學方法提出的要求——情景化、動態化。所謂“有用”,是對語文知識教學目的提出的要求——實踐化、習慣化。

  知識教學的四種www.zonexcapitaltr.com方法:以體驗為主要途徑的知識教學法;以案例為主要形式的知識教學法;以訓練為主要行為方法的知識教學法;以分析為主要手段的知識教學法。

  處理閱讀教學中的幾個關系: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需要教師預先作出周密的安排?!胺彩骂A則立”預設是很重要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但教師的指導只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外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學習的內因是不斷產生的學習需要與自己原有的語文素養水平之間的矛盾。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要使閱讀教學有效,教師必須洞察學生內因的動態生成,并努力創造條件促使內因向提高語文素養的方向發展。

  處理好自主與指導的關系:《語文課程標準》把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學改革的重心,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由教學的主宰,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著”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伙伴等權利。

  處理好方法與效果的關系:在閱讀教學中,目的和方法以及方法與方法之間,都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一般來說,引領學生個人閱讀文本是主要的方法,同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輔之以集體討論、演課本劇、多媒體演示和研究探索等方法。對閱讀教學來說,各種方法都是必須的,沒有優劣之分。

  處理好語感和質疑、閱讀與運用的關系:現在閱讀教學優一種傾向,是重視語感,忽略質疑。因此需要辯證地理解兩者的關系。

  在閱讀教學中處理感悟和質疑的關系: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安排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閱讀課應該有個自讀——淺悟——質疑——深悟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感悟和質疑在程序上誰先誰后,在時間上誰重誰輕,要因文而異,辯證處理;要交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并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將解疑和感悟結合起來;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質疑和感悟積累的獨特性,千萬不要追求標準化答案。

  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是超越了傳統單一學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組織的原則,將人類社會的綜合性課題和學生關心的問題以單元的形式統一起來,通過學生主體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篇3:嚴華銀《讓語文安靜》讀后感

  嚴華銀《讓語文安靜》讀后感

  看到嚴華銀老師的《讓語文安靜》,抄下幾句來:

  中國語文真的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國語文人,既得救“人”,更得自救。這是危言聳聽嗎?我以為不是。中國語文更為痛苦的,就在于,圍繞很多關于語文學科的關鍵問題,很少有人愿意正視矛盾,直言利害,和整個大的社會背景一樣,真話難覓。這可能是最最要命的事!

  中國語文教育,也即母語教育,幾乎可以說是與學校相伴生的最為古老的一門課程。但其最大的悲劇在于,直到今天任然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作為一門學科,它究竟是什么,它應該教學什么。從葉圣陶提出的“工具性”到《課程標準》首創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從《教學大綱》明言的“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到《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文化層次似乎越來越高了,但老師們的操作卻越來越無所適從了。

  語文人應該頗多書生意氣。語文人是最接近中國傳統文人的,名士雅致,清高遠俗,遺世獨立,常有超然物外的仙風道骨??梢詻_冠一怒,揮斥方遒;可以玩花弄草,在山水之間而樂以忘憂;可以舞文弄墨,在稠人廣坐之中敢于“大醉”而“擊鼓罵曹”;可以“士為知己者死”,處江湖之遠而仍憂君民;也可以“舍魚而取熊掌”,為了尊嚴和道義且行且吟“歸去來兮”。書生的“意氣”,如風發,如云行;去有影,來有蹤;書生也許并不富裕,但真正的書生一定“富有”,書生富有的當然是“書”,原來這如風卷云舒的海量的“意氣”正是從“書”中“生”來!

  語文人應該頗多文學情結。以閱讀為生活方式甚或生命,愛好文學,語文人大多做過或多或少的文學的美夢。祈求以詩歌的浪漫抒懷,以小說的凝重濟世,以為文學、文章不僅可以怡情養性,而且真的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所以凡古代書院云集的多數學者,近現代語文老師很多作家。說語文老師中藏龍臥虎,那應該是毫不虛夸的的評。也正因為此,語文人的才華、浪漫和瀟灑,便是一種表征;語文人的憂郁、慈善和悲憫,便是一種特質。

  語文人常常存良知,多批判。語文人似乎更像經典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其心理永不滿足,其目光總審視并批判現實。所以,魯迅才會被后人公認為民族的良心。同情弱者,蔑視強權,于亂世可以“茍全性命”,但絕不搖尾乞憐。有標格,守底線,說真話,做真人,絕不昧著良心,攀龍附鳳,借勢炒作,以求“聞達于諸侯”。

  語文人是應該有些的操守的。我們有的是瘋狂應試的功利和浮躁,我們有的是一本教材、一本教參和一批教輔的所謂“書香”,最該讀書卻很少讀書甚或最不讀書的“惡謚”。當月考和周考已然成為語文教學的常態,當選修課的教學需要用考試的杠桿來加以撬動,我們的語文還能有什么!

  這一切,對于今天的語文人,恍如隔世,說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真的就是夢中桃源。

  讓語文學界安靜。從本源問題出發,整合力量,研究這一門課程存在的“合法性”:語文是什么?語文教什么?怎樣教學語文?在今天,被糟踐如此、幾乎將要成為“玄學”的語文急需要“科學”的拯救!

  讓語文教育安靜。從語文學習規律入手,回歸真實的語文學習狀態,語文就是語文,喊偏激的口號,貼招搖的標識,炒“創新”的陳貨,www.zonexcapitaltr.com不是十足的幼稚,就是沽名釣譽!

  讓語文課堂安靜。讓學生真正自主并成為主體,靜靜地看書,靜靜地讀書,靜靜地思索,接著與同學、與老師靜靜地研討,悄悄地對話,正是在這一神圣的殿堂里,靜謐的“情境”下,語文的營養如隨風潛入的春夜細雨,在有無之間緩緩注入,于是,語文能力和素養的芽兒在無聲無息中潛滋暗長。這就是每一個人語文學習的真實狀態!

  讓語文人安靜。靜靜地修煉自己的內功,讀書作文;靜靜地研文備課,獨立思考,不妨孤芳自賞,可以目中無他;并進而推己及人,在課堂中放任孩子自由閱讀思索的同時,把自己“指導”的角色演繹成本真、樸素和實在。語文人的安靜首先是自己心態的安靜。寧靜,才能氣定神閑,才可清醒明志。淡泊,才可無求品高,才可超然致遠。在今天,當市場無孔不入,當世俗排山倒海,語文人最需要時間,最需要清閑,最需要悠然,都說文化是閑出來和玩出來的,我們能不能在無法改變的世俗的陰霾中尋找到聊以自慰、潛心深思、專注治學的凈土呢?哪怕是在深夜,在電腦上,讀一點自己喜歡的文字,寫一點自己想寫的文章,說兩句自己真想說的實話,或者思考一點關于語文教和學的真的問題。

  是的,一旦走出喧嘩和嘈雜,走出浮躁和虛火,我們會看到柳暗花明,我們就能夠安靜下來。于是,語文、語文學科和課程建設、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目標、語文教學和改革等問題,就可以作為科學來研究。跟誰誰說過定過毫無關系,讓偶像走下神壇,我們就能不講童話,不怕神話,少說故事,研究問題本身才是語文前進的正步。

相關文章

97精品久久久久|ZZIJZZIJ日本成熟少妇|嫩草一级337p无码专区|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