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黨員進大一新生寢室總結范本
轉眼間這學期已經過了一大半,接近尾聲了。在這幾個月的帶新生過程中,我感觸頗多,期間有歡喜也有憂愁,但的則是我所收獲到的一份份與學弟、學妹們的深厚友誼。
說來也是十分的慚愧,由于參加建模比賽的緣故,剛剛接觸這一屆大一新生時,前期的迎新工作都已經結束了,所以我算是“半路殺進去”的吧。一結束比賽的那天晚上我就去了新生的寢室,好在這群大一的學弟還不怎么認生,對我并沒有產生明顯的排斥感。這也是我倍感欣慰的地方。由于我是第一次帶新生,難免存在經驗不足的地方,就只能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了。在向學長、學姐初步了解了帶新生的大概程序后,我開始了我的帶新生之旅。
軍訓期間我幾乎是天天晚上都要往學弟的寢室跑,去詢問他們白天軍訓的情況,與他們聊天、談心,有時甚至一聊就聊到了十一、二點,但我卻感到能夠與學弟這樣敞開心扉的聊天是一件十分令人愉悅的事情。很快,我就與他們熟識了,而且還叫得出他們每個人的名字,他們在校園里遇到我時也會親切的喊一聲學長,這是十分值得我高興地,畢竟我也只是剛剛才擺脫大一新生的帽子,馬上就有人叫學長了,心里自然是樂滋滋的了。白天我也會到他們軍訓的操場上去看看他們軍訓的情況,看到他們在烈日下的酣暢淋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青春與活力,同時也擔心他們會受不了軍訓的強度而出現意外。幸而在整個軍訓期間天氣還比較的涼爽,沒有出現我所擔心的暈厥或是虛脫什么的情況,10月就這樣在不經意間流逝了。
國慶節一來,他們就正式步入了大學生活的正軌。首先是學校的各類社團、學生組織使他們無從選擇,大學里的一切對于他們來說都是那么的具有新鮮感。我在晚上到他們寢室聊天時他們也都會問我這一類問題,我從自身的經驗告訴他們,在大學生活中,學習是最重要的、是排在首位的,但它并不是大學生生活的全部。為了豐富自己大學的課余生活和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我是十分贊同他們加入一、兩個學生組織的,但具體選擇哪一個學生組織,我不會給他們一個明確的答案,我只會將我所了解的東西全部跟他們說清楚,但最終的選擇權則還是由他們自己決定。我認為加入哪個學生組織應該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實際情況,而不應該是盲目從眾或是人云亦云。在我的鼓勵下他們都紛紛加入了一些學生組織,有的進了社團、有的進了學生會、有的在班級擔任班委,有的人甚至身兼多職。當他們正式成為了該組織的一員后,我對他們說了要他們借此機會好好地去體驗一下大學豐富多彩的生活,這也許是你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在這個過程中你們也許會迷惑,也許你們會有所得、有所失,但這些都是你們大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當你們一年后在回顧你們走過的大一生涯,你們至少可以無悔于這美好的大一生活,因為你們曾努力過、付出過。而那時,一切又將重新洗牌,你們可以結合自己大一一年的經歷再次做出選擇,那時的你們將更加明確自己的奮斗目標和所追求的東西。
當解決了課余生活的問題后,他們大學生活的中心再一次回到了課堂。為了使他們從一開始就能樹立一個正確的學習觀,我也會跟他們聊一些關于學習的話題。他們經過了高三摧殘似的學習壓力熬過了高考,好不容易來到了他們心目中的天堂,想好好地放松一把,我也不忍心在讓他們回到學習的強壓之下。我跟他們說大學是求學、治學的地方,這里不再有中學時期老師、學校的壓力,你們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結合自己的就業意愿來選擇學習方向。同時,我也向他們介紹了學校圖書館以及借、還書記的整個流程,使他們能夠借助于圖書館里豐富的書籍在知識的海洋遨游。當然,出了在學習上我會給予他們指導,在生活中我也盡己所能的給予他們幫助,當然,他們也都十分樂意找我幫忙,幸而這些事情大都在我的解決能力之內,例如學生卡的掛失、公交路線之類的問題。
總體來說,這一屆新生給我的感覺是十分的開朗、陽光的,他們每個寢室之中都有一、兩個甚至是整個寢室都是十分的活潑,不存在性格孤僻或是過于內向的學生,男生之間也是十分的團結的,就是偶爾有些調皮,讓我又喜又惱。很榮幸我能帶這一批的新生,是他們為我的大學生活增添了青春的活力與陽光,也為我明年帶新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希望我對他們的指導能為他們的大學生活開一個好頭,使他們在大學伊始就能在一個正確的指導方向下前進,使他們在三年后回首他們的大學生活時,能夠無悔于他們大學的青蔥歲月!最后,希望他們能夠在大學學習期間學好專業知識,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為日后進入社會打下牢固的基礎,最終成就自己的人生輝煌!
篇2:國內新生代寫字樓呼喚高科技物業管理
國內新生代寫字樓呼喚高科技物業管理
目前,眾多國外企業、機構紛紛搶灘中國,他們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中央商務區;他們的到來既給國內寫字樓市場帶來新一輪商機,也對我國物業管理提升專業化管理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茫拢?-中央商務區。其概念最早產生于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最初的含義為"商務匯聚之所",后隨經濟的發展,其內涵也不斷地豐富。紐約的曼哈頓、東京的新宿、巴黎的拉德方斯、香港的中環都是當今世界知名的中央商務區。近些年,我國不少城市隨經濟的發展建成了初具規模的中央商務區,新生代寫字樓則是其顯著標志。所謂新生代寫字樓,是指那些具備交通、地段優勢、外觀華美,內部功能設置現代化的新興寫字樓。
新生代寫字樓堪稱現代科技、理念和手最集大成看??v觀我國高檔寫字樓群體,其建安技術不遜于別國。設備設施亦可選用世界頂級產品,但在物業管理方面則較多地被世界知名物業顧問公司于三子運其中三有開發商在項目推廣上宣傳造勢的原因.但我們缺乏高檔物業管至經驗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提高管理水平,奪回新生代寫字樓這一代表物業管理水平的前沿陣地。是我們應致力解決的一項課題。
就此,本人在工作中有以下幾點淺顯體會:
一、必須重視營造令人身心愉悅的室內外環境,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針對白領階層易患的疲勞、頭暈等寫字樓綜合癥,應當把解決空氣流通、陽光充足、視野怡人等問題放在首位。在一幢封閉的寫字樓中。人均高達每小時40立方米的新風量、全透明的低幅射玻璃幕墻、戶外大片綠地和空中花園.將使樓內員工擁有何等愜意的享受。
二、必須熟悉并滿足各類別企業對辦公條件的特殊需求。如對IT企業,應特別考慮兼顧人體與設備對溫度的不同要求。在冬季最好亦能同時提供冷、熱風、以利于設備散熱降溫.保障使用壽命。再如針對不同行業對員工工作節奏和情緒的不同要求,在不同的樓層內播放不同的音樂。
三、必須適應現代企業辦公趨勢,并依此設計和提供服務。未來的企業布局將是由網吧、飲水區、會談區等幾大部分組成,員工的工作將更具個性化和私密性,這要求對員工個體要給予更多的關注。
四、放棄"條件既定,坐吃老本"的思想。重視依靠前沿科技對設備、設施進行科學維護與改良,做好新增和改造設施的智能化設計與施工,加強物業管理軟件的開發和應用,使物業管理由傳統的簡單維護型、勞動密集型向新型的改進維護型和知識密集型轉變。
五、盡可能提供"無人化管理"與"零干擾服務"。為避免保安巡樓過多帶來的壓抑氣氛.應多采用監控、紅外感應、門禁等設備。為避免日間公共區域清潔對辦公環境的破壞.應盡可能在客戶上班前完成地毯吸塵等有聲操作項目。
六、向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選聘高素質人員.賦予相應責權,在大堂設立總服務臺,客戶的全部服務要求、報修,乃至于一般性的投訴都可以通過這一個崗位和一個電話號碼解決,讓客戶感覺到物業管理單位是一名優秀稱職而又無時不在的"管家"。
七、倡導和建設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如設置廢舊電池回收箱,在大堂公用電話上提示"輕聲細語,您的感覺會更好",公共會客區茶幾上用標志"您有關愛他人健康的美德"的提示牌取代煙缸等。
八、組織開展客戶參與性活動,充當"親善大使"。新生代寫字樓中,往往匯聚了幾個種行業類別的企業,通過組織球類比賽、遠足踏青。海上競技等活動,可以加強客戶間的交流合作,更可提高物業管理單位的凝聚力,消除客戶對物業管理單位的距離感,更為主動地配合物業管理工作。
中國的寫字樓群體正面臨入世帶給我們的機遇和挑戰,惟有不息探索、執著追求,方能在新經濟的繁榮發展中,開創出專業化。
篇3:《物業管理條例》是業主新生活基石
我認為,我國的《物業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可以與美國1620年的《五月花號公約》相提并論,如果說美國的強大有其憲法和法律的基礎,那么,《五月花號公約》就是她的基石。如果說gg開放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居住改變中國,房屋的私有化將使中國從一個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的公民社會,那么,《條例》將是中國未來,特別是城市居民自治的重要基石。
從“亂”到“治”
筆者所在的銀楓家園在過去的幾年中走過了一條典型性的從“亂”到“治”的過程。盡管這個過程的未來如何還很難說,但業主、物業管理公司和開發商都因為沒有一套適合的法規而付出了沉痛的代價。有了《條例》以后,大家有了共同遵守的規矩,小區的生活真的奇跡般地改變了。
跟很多小區一樣,業主一入住先“維權”,形成業主與物業管理公司、開發商成為“天然敵人”的局面。銀楓家園曾因為在小區堵了近百輛車而名聲大噪,帶頭者也成了“維權英雄”,業主利益的“天然代表”。當時,開發商在沒有與業主協商的情況下,就自行把地下停車場的車位費從每月350元提高到450元,不接受這個價格不許停車。當時,我也是維權的積極分子,主張堅決抵制開發商的不合理定價。
可是,當開發商知道自己錯了,把價錢降了回去,也不再用自己的物業管理公司,而是聘請了專業的物業管理公司做顧問,以提高服務質量。這時,業主再不交錢,白用地庫就不對了,甚至350元都不交,價格要由業主說了算。我認為這是“維權過度”。如果我們反對開發商欺壓我們,我們就不能團結起來用人多勢眾的辦法欺壓開發商。而且,業主的維權必須理性,不能超出過好眼前生活的界限。因為說到底,業主買房子不是當“英雄”、“鬧革命”來了,而是要過好日子。如果房子的質量壞到大家無法安居樂業,問題又解決不了,當然要維權;可大多數情況沒有那么嚴重,但維權過度造成的危害恐怕是普遍的,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我們小區的“亂”就發展到不交車位費,不交物業費,甚至不交水電能源費,私搭亂建無人管。最后,物業管理公司實在支撐不下去了,一夜之間停止了服務,業主才傻了眼。發現自己跟著較勁或對小區事務不聞不問,真正受害的是自己,是自己的生活和產業。
最終,銀楓家園以全體業主投票的方式,超過半數要求“改選”管委會。為此,原管委會集體辭職。結果小區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既沒有代表全體業主的管委會,也沒有合法的物業管理公司。幸好《條例》出臺了,根據《條例》規定,管委會(現稱為業委會)是業主大會的執行機構,只能在業主大會授意下與物業公司簽合同,這從根本上避免了小區的命運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可能性??梢哉f,今天,很多小區的問題仍然是大家不重視《條例》,沒有搞清《條例》的基本精神造成的。
實踐中依然存在問題
《條例》的先進性毋庸置疑。它把立約權給了全體業主;把小區的“行政管理權”給了物業管理公司;同時,物業管理公司的權利受到全體業主的監督,全體業主有權用投票的方式更換物業管理公司。而且,《條例》強調保護業主和物業管理公司雙方的合法權益,充分體現出公平、公正、民主、公開的原則。但關鍵問題是如何落實、執行。
業主很容易把“民主”搞成“我們說了算”,根本不管什么程序,正當性等等。比如有的小區就把大家組織起來一味壓價,好象物業費越低越好,根本不考慮物業管理企業的利益。也有很多業主根本不參與不關心。按《條例》規定,重大事項,比如立約,與物業管理公司簽約要由三分之二以上有投票權的業主通過才有效,可實際情況是要找到這三分之二的票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要打上千個電話,敲上千次門。不把相當的業主發動起來,靠幾個“積極分子”根本不可能。因此,在有了好制度的同時,還要解決人的觀念問題。
受傳統觀念、舊思維慣性的影響,很多人還不重視《業主公約》。更實際的問題是,業主違約的現象也存在。比如,私搭亂建,侵占公攤面積,這是《業主公約》、《條例》所禁止的,但在執法上卻有一定難度。物業管理公司也不愿管,一是怕得罪人,二是怕打官司費用太大,吃力不討好。結果哪怕只有5%的人侵犯了95%的人的利益,大家就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