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驗試題(5)]
演繹推理:共10題,每題給出一段陳述,這段陳述被假設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要求你根據這段陳述,選擇一個答案。注意,正確的答案應與所給的陳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何附加說明即可以從陳述中直接推出。
例題:
對于穿鞋來說,正合腳的鞋子比大一些的鞋子好。不過,在寒冷的天氣,尺寸稍大點的毛衣與一件正合身的毛衣差別并不大。這意味著:
A.不合腳的鞋不能在冷天穿。
B.毛衣的大小只不過是式樣的問題,與其功能無關。
C.不合身的衣物有時仍然有使用價值。
D.在買禮物時,尺寸不如用途那樣重要。
解答:只有C是可以從陳述中直接推出的,應選C。
請開始答題:
76.瓦特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瓦特是大發明家。
可見A.大發明家沒受過高等教育B.沒受過高等教育的是大發明家C.有些大發明家并未受過高等教育D.受過高等教育的不是大發明家答案及說明:C
77.競爭是商品經濟所固有的。承認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就不能排斥競爭。商品價值的形成和實現都是在競爭中完成的。只要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會出現競爭,就會有商品生產者在共同市場上的相互較量,優勝劣汰。
由上可以推出A.企業破產是商品經濟中的正?,F象B.先有商品經濟,后有競爭,競爭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C.先有競爭,后有商品經濟,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競爭的激烈D.計劃經濟中不存在競爭答案及說明:A
78.在穩定年代,預測相對來說比較準確,人們卻并未意識到對預測的需求;在動蕩年代,雖然預測并不準確,其精度也未能滿足要求,但領導人卻深深地意識到了它所具有的潛在力量。
由此可以推出(C)
A.只有在預測不太準確的時候才會引起人們對它的注意。
B.預測越是準確,人們越是不敢相信。
C.在穩定年代,預測與實際結果的一致性程度高。
D.在動蕩年代,預測的難度要高得多。
79.1998年9月,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施羅德擊敗連續執政16年之久的科爾,出任德國總理。由此,歐盟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德、法、英三個歐洲大國都由左派執掌政府的時代?,F在歐盟15國除西班牙和愛爾蘭外均由左派單獨執政或左派聯合中、右派共同執政,其中11國的政府首腦是左派人士。
據此,我們可以知道:
A.在本世紀即將結束之際,世界各國的左翼政黨全面得勢。
B.在歐盟中,至少有11個國家為左派單獨執政。
C.在歐盟中,右派單獨或參與執政的國家不超過11個。
D.在歐盟中,至少有3個國家的右派參加執政。
答案:D
80.太陽能電池已為人們所熟悉?,F在的太陽能電池,其能量轉化率在10%左右,因而用途有限。如果想獲得較大的電功率,就需要昂貴的投資、巨大的裝置,占用巨大的面積或空間,這實際上是不可行的,因此唯有在提高其能量轉化率上下功夫,以拓展其應用范圍。
由上可以推出(C)
A.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化率越高,其所需面積就越小。
B.太陽能電池面積越大,其能量轉化率就越高。
C.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化率越高,獲得的電功率就越大。
D.缺乏投資是太陽能電池難以得到廣泛應用的原因。
81.資源配置的兩種主要方式是市場調節和行政調節。雖然改革已經20年,我國資源配置的市場化格局尚不能說已經形成。有關專家通過具體方式從產品的市場化程度、要素的市場化程度、企業的市場化程度、政府行為對市場的適應程度和經濟的國際化程度等五個方面進行測算,認為我國1997年的市場化程度已經達到50%左右。雖然這種變化是歷史性的,但距離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尚存在很大距離。
據此,我們可以知道:
A. 20年前,我國經濟總體的市場化程度幾乎為零。
B.資源配置的最大限度市場化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
C.迄今,在我國的經濟生活中,資源配置的行政干預色彩還很明顯。
D.對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測算方法的科學性尚有待于確認。
答案:C
82.以亞洲金融危機為引發點的世界經濟不景氣已經開始,亞洲金融危機的負面效應還在擴散,世界市場需求繼續衰退。這種狀況使僅靠擴大出口需求無法保證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必須把重點放到擴大內需上來。不刺激國內需求,擴大內需,就不能為經濟高速發展提供牢靠的需求基礎,就不能保證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保障制度、醫療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將使人們更多地考慮未來的各種需求,將增加人們的儲蓄傾向,減少人們的消費傾向。
據此,我們可以知道:
A.儲蓄的增加將為經濟建設提供寬松的資金環境,促進經濟的迅速發展。
B.必須加大社會保障制度、醫療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力度。
C.我國銀行存款利率的多次下調是必要的。
D.亞洲金融危機不會影響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
答案:C
83.小紅、小蘭、小明都是體育愛好者。夏天,她們分別參加了A城的羽毛球、B城的游泳和C城的劃船三項體育比賽,并都得了冠軍。已知,小紅沒有到C城劃船,小明沒參加B城的游泳比賽,劃船冠軍不是小明。
據此,我們可以知道:
A.小紅是游泳冠軍B.小蘭是游泳冠軍C.小蘭沒去C城劃船D.小明不是羽毛球冠軍答案及說明:A
84.小英、小紅、小燕三個人討論一道題,當每人都把自己的解法說出后,小英說:"我做錯了。"小紅說:"小英做對了。"小燕說:"我做錯了。"老師看過她們的答案并聽了她們的上述意見后,說三個人中有一個人答案正確,有一個人意見正確。據此,我們可以知道:
A.小紅B.小英C.小燕D.不能確定答案及說明:C
85.新的職工醫療保險制度將取代原有公費醫療制度。保險費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用人單位繳費率應控制在職工工資總額的6%左右,職工繳費率一般為本人工資收入的2%。個人繳納部分全部計入個人帳戶,單位繳納部分的30%計入個人帳戶,其余建立統籌基金。起付標準原則上控制在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額控制在當地職工平均工資的4倍左右。起付標準以下部分由個人帳戶中支出,起付標準以上、最高支付限額以下部分由統籌基金中支付。
如果以平均月工資1000元計,那么A.統籌基金平均每月每人約40元。B.年醫療費用超過4000元時,超出部分需要自己設法解決。
C.即使全年不生病,職工個人也需要支付一定的醫療保險費用。
D.只有當每月醫療費用超過50元時,才可以動用統籌基金。
答案:A
資料分析:根據下文回答以下5題。
根據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材料,在全國約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中,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為107人,比1964年人口普查時的每平方公里74人,增加了33人。中國在世界上屬于人口密度較高的國家之一。但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大陸29個省、市、自治區中,沿海11個省、市、自治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20.6人,比1964年的232.7人,上升37.8%。內地18個省、市、自治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1.4人,比1964年的47.3人,上升50.9%;其中人口稀少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從每平方公里7.2人,增加到11.8人,上升63.9%。
86.從第二次人口普查到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增長的趨勢為:
A.人口密度越稀的地區,人口相對增長幅度越大。
B.工業越發達的地區,人口相對增長幅度越大。C.人口在原來密度的基礎上,增長的幅度大致相同。
D.工業相對落后的地區,人口的絕對數量增長較大。
87.根據第三次人口普查的資料,1982年我國的人口比1964年增加了約:
A.27.6% B.33.4% C.44.6% D.50.1%
88.根據1964年人口普查的結果,我國當時的人口約為:
A.6億5千萬B.7億1千萬C.7億4千萬D.7億8千萬
89.青海省的人口從1964年到1982年,增加了多少?
A.60% B.64% C.70% D.無法計算
90.從1964年至1982年,全國人口平均每年遞增多少?
A.2.1% B.2.4% C.2.5% D.2.6%
篇2: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驗試題(1)
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驗試題(1)
本部分包括兩種類型的題目:
一、語句表達:共5題,要求你從詞語運用、語法結構等方面對有關語句作出判斷。
例題:
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閱讀理解與否,是衡量閱讀能力強弱的重要標志。
B.閱讀與理解,是衡量閱讀能力強弱的重要標志。
C.閱讀與理解,是閱讀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
D.具有較高閱讀能力的標志是閱讀理解。
答案:A
請開始答題:
1.下面數字表述正確的一句是A.僅此一項,便使我市節約資金人民幣一億多萬元。
B.今年全市總產值已達三十五億一千多萬元。
C.柬埔寨有八百萬人口和十一萬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D.1971年世界糧食總產量超過了二億五千六百八十億斤。答案:B
2.下列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這不明明是刁難又是什么呢?
B.海王星的發現難道不說明牛頓力學的勝利又說明了什么呢?
C.這難道不指同樣的東西又指什么呢?
D.美國的這種做法不是干涉人家的內政又是什么呢? 答案D.
3.下列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建國初期,縣委就抓緊進行綠化的工作,不僅在山地植樹造林,而且增加經濟林木的結果是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也為國家積累了資金.
B.由于地球上有生命,有人類,人類總希望有地球外的文明,總是在進行尋找地外文明的努力,然而至今毫無結果。
C.中國大力發展股份制的方向不會改變,但是一定要做到嚴格管理,并且將集到的資金投入生產。
D.清朝政府寧肯與外國侵略者妥協,謀求議和,結束第二次*戰爭,因為它不希望人民群眾起來抗英。
標準答案:C
4.下列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當拿破侖自以為不可一世時,他就從頂峰上掉了下來。
B.關于俄羅斯內部的問題,早已引起了廣泛的注意。
C.經過了他三年的努力,終于組建成了這個研究所。
D.通過這次宣傳,使我區交通秩序有了好轉。
答案A
5.下列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廠領導成員走訪市場聽取意見,虛心征求用戶對產品質量的要求。
B.在教員缺乏時,他一個人挑起了主講兩門課程的任務。
C.籌備組細心安排了會議的時間、內容和會議中應注意的問題。
D.各地要做好防御特大洪水的充分準備,認真檢查、落實各項防汛措施。
標準答案:D
篇3: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驗試題(2)
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驗試題(2)
閱讀理解:共20題,每道題包含一段文字(或一個句子),后面是一個不完整的陳述,要求你從四個選項中選出一個來完成陳述。注意:答案可能是完成對所給文字主要意思的提要,也可能是滿足陳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選擇應與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例題:
鋼鐵被用來建造橋梁、摩天大樓、地鐵、輪船、鐵路和汽車等,被用來制造幾乎所有的機械,還被用來制造包括農民的長柄大鐮刀和婦女的縫衣針在內的成千上萬的小物品。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鋼鐵
A.是一種反映物質生活水平的金屬。
B.具有許多不同的用途。
C.是所有金屬中最堅固的。
D.是唯一用于建造摩天大樓和橋梁的物質。
解答:B
請開始答題:
6.思維是借助語言材料并以語言為載體而進行的。
這句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
A.只有借助語言才能實現文化傳承。B.有了語言才能進行完整的思維活動。
C.語言是社會群體意識的引導工具。D.語言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答案:B
7.一種哲學的重大發展不在于或者說主要不在于它對已有的問題給出新的解釋、新的說明,而在于面對時代的要求,它改變了自己提出哲學問題的方式,它面對時代的新發展提出了新問題,凝結出新的范疇和新的理論。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
A.哲學所以能推動時代發展,在于它提出了新問題,凝結出新的范疇和理論。
B.哲學與它所面對的時代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總要對時代的新發展提出新問題。
C.哲學上的重大發展,在于它面對時代要求改變了自己提問題的方式。
D.哲學的重大發展不在于它對已有問題的新解釋,而在于它用新的方式解決問題。
答案:C
8.有了正確路線必須貫徹始終;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國際國內風浪,除非大規模外敵入侵,否則就不要改變。
這段話的意思是在強調
A.不管遇到什么情況,都必須把正確路線貫徹始終。
B.只有在遇到國際國內風浪的特殊情況下才能改變路線。
C.如果遇到大規模外敵入侵,正確路線就應作出調整和改變。
D.只要不是遇到極意外的情況,正確路線都要貫徹始終。
9.美學理論聚訟紛紜,意見分歧。究其根本,則往往源于對美和審美本質的認識的差異。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A.美學理論上的派別之爭,最主要地表現為對美和審美本質的不同認識。
B.因為對美和審美的理解根本不同,美學理論上的意見紛爭是不足為怪的。
C.導致美學理論上的爭執的根本原因是對美和審美本質存在不同的認識。D.美學理論存在不同的流派,對美和審美的本質也就表現出認識上的差異。
標準答案:C
10.門窗都為木質,有的粗糙一些,有的很精致,尤其是窗子,雕成各種圖案,有菱形、圓形、方形,還有其它各種變形,各具特色。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
A.有的門粗糙一些,但窗子都很精致。
B.門是粗糙的,窗子是精致的。
C.門很粗糙,但有些窗子很精致。
D.門和窗都有粗糙的。
標準答案:D
11.不過是短短的十幾年時間,五四時期那些致力于文藝革新的先驅人物便被擠成了三代以上的古人。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
A.五四時期致力于文藝革新的先驅人物受到了排擠。
B.新文學運動在短短十幾年內發展十分迅速。
C.新文學的發展凝聚了幾代人的努力。
D.文學上的時間概念有別于物理學和生理學。
標準答案:B
12.人的思想具有無限發展的潛力,一個時代的金科玉律對于另一個時代來說,也許不過是消遣的閑書。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A.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些書已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B.由于思想是發展的,所以過去時代的書不再有意義。
C.在人類前進的歷程中,沒有一成不變的認識。
D.作為社會的人,他的思想具有超越時代的特性。
答案:C
13.封建時代最有資格存在的是"載道"的正劇,悲劇和喜劇要使自身"正劇化"后才能生存。
這段話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在封建時代
A.悲劇、喜劇與正劇沒什么區別。
B.只有正劇才能生存。
C.沒有正劇就沒有悲、喜劇。
D.悲劇和喜劇也都要"載道"。
答案:D
14.當西方文化從外面動搖和影響人們意識時,傳統文化也以更強的內驅力影響并同化西方文化。
這句話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
A.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交互作用的:你影響我,我影響你。
B.西方文化并不優于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也并不優于西方文化。
C.人們接受西方文化時,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傳統改造著它。D.西方文化從外部影響著人們,傳統文化從內部影響著人們。答案:C
15.按重復鈕時,錄像機的多功能顯示屏上將出現"R"標記,放像將開始,當磁帶到達錄像部分的終點時,將自動倒帶到起始點,然后重新開始放像。該過程將反復進行。
從這段話中可知,當按錄像機重復鈕時
A.磁帶將自動倒回到起始點,然后開始放像。
B.磁帶將從頭至尾反復運轉。
C.磁帶將開始放像,直到放至磁帶終點,倒回重放。
D.磁帶將開始放像,放至錄像節目的終點,倒回重放。
16.各國學者正在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修正和發展著現代形式邏輯:有作為經典邏輯替代系統的異常邏輯,有作為經典邏輯擴充系統的各種應用邏輯,有分析日常言語交際中的推理和論證的言語邏輯、非形式邏輯、新修辭學等,有用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動態邏輯,有容納真矛盾而又不至于自毀的協調邏輯,以及模糊邏輯等等。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
A.國內有些學者對邏輯持有過于偏狹的見解。
B.邏輯學不僅是純理論的,而且是非常實用的。
C.經典邏輯正在被異常邏輯所取代。
D.形式邏輯的研究領域正在不斷擴大。
答案:D
17.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不可能走發達國家高福利的路子,使國家再背上一個大包袱,更不能搞新的"大鍋飯",也不能像某些發展中國家那樣只保少數人,以致造成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社會不穩定。從國情出發,國家和企業不能包攬過多,即使是養老、醫療方面的基本保障,個人也必須交納一部分費用。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
A.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經濟有序運作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柱。
B.進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C.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要從有利于穩定這一大前提出發。
D.社會保障制度要與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答案及說明:D
18.某市將進行40多年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工作,共四家公司股票上市。為此,某報就發行股票問題對3000余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非股民對四家公司股票發行價的評價較溫和,一半以上的人因無炒股經驗而無從評價。雖然五分之一強的人認為發行價偏高,認為偏低的幾近于零,但這應視為人之常情--買東西的人多傾向于認為東西貴。老股民認為新股發行價格偏高,因為他們對二級市場的情況熟悉。近年來二級市場股價低迷,相比之下,四新股的發行價就顯得高了。
從這段話中可以知道:
A.購股者實際上少而又少。
B.老股民不會購買新股。C.非股民可能購買新股。D.大部分人對股票知之甚少。
標準答案:D
19.早發育的,身高增長開始得早,增長高峰出現得也早,增長停止也早,整個增長過程可能比較短。因此,早發育類型的孩子雖然開始時顯得比同齡孩子高,但成年可能比晚發育的個子矮,而體重比同樣身高而晚發育的孩子要重些。
在這段話中,"增長高峰"和"增長過程"分別是指
A.最高身高和增長時間。B.最高增長速度和增長時間。
C.最高增長速度和增長高度。D.最高身高和增長速度。
標準答案:B
20.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東北地區的名稱屢經變化。唯"關東"發端于明筑山海關之后,而盛行于有清一代。延及民國時期,標志著關東作為區域的概念不僅正式形成,且已深深注入人們的意識之中。解放后,我們沿襲歷史形成的格局,曾把東北作為一大行政區,其分界大致以山海關為界,不過是對歷史的認同。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
A.東北地區內的名稱屢經變化,但"關東"的名稱并無變化。
B.解放后,曾一度把關東劃入東北地區。
C.明代以前,東北地區不能稱為"關東"。
D.東北這一名稱是明代以后才出現的。標準答案:C
21.先秦時代,"文學"一詞的概念是指包括文學在內的一切學術。到了漢代,隨著文學(主要是辭賦和散文)的日益繁榮,人們對于文學的認識逐漸發展,文學有與一般學術分離而獨立的趨勢?!妒酚洝窞槲膶W家單獨立傳或合傳,而沒有把他們寫進《儒林列傳》,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
A.從先秦到漢代,"文學"一詞的涵義擴大了。
B.到了漢代,文學作品開始形成一個獨立的門類。
C.司馬遷沒有把文學家的事跡寫入《儒林列傳》。
D.漢代文學的主要形式是辭賦和散文。
標準答案:B
22.今天,整個社會都表現出對高雅藝術的關心,政府撥出??钣枰苑鲋?,企業慷慨解囊給予支持。一個病人,需要輸血,需要輸氧,但是,病人健康地生活最終還要靠自身的生命力和自身的機能轉換。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
A.高雅藝術正在恢復蓬勃的生機。
B.高雅藝術需要得到政府和企業的幫助。
C.高雅藝術的發展前景尚不明朗。
D.對于高雅藝術的界定尚不明確。
標準答案:C
23.農業科研單位與其他經濟實體(包括國內外合資企業等),以成果、技術和資金等入股的形式,共同組織科技產品開發和承擔經營風險。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科研單位與其他經濟實體的合作
A.或者以成果、技術的形式,或者以資金入股的形式。
B.以成果入股、技術入股和資金入股的為形式。
C.以成果、技術和資金為相互承諾的形式。
D.以成果、技術折合成入股資金的形式。標準答案:B
24.不論動機多么偉大,不論出于多么善良的心地,想要改變一個人,哪怕只是改變一個孩子,都是徒然的,如果他并不能理解這種改變。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A.人是很難改變的,無論他怎樣努力。
B.沒有善良的動機就不能使人改變。C.孩子和成人一樣不容易改變。
D.只有當人自己想改變時他才會改變。
標準答案:D
25.知識產權市場是受到專有法規特別界定與保護的知識產權產品(商品)的交換關系和法制關系的總稱。它實際上是社會市場經濟體系中專事集散用以減除"不確定性"的智能產品的無形產權市場。
從這段話中可以知道,在市場經濟體系中
A."不確定性"是無形產權市場的特點。
B.知識產權市場是交換智能產品的場所。
C.專事集散產權的場所是知識產權市場。
D.知識產權市場能減除"不確定性"的產品。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