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地質安全鑒定報告(1)
****勘察設計院
二O** 年 六 月
證書編號: zzzzzz
業務范圍:工程勘察綜合類甲級
發證日期:20**年7月17日
工程地質--水庫安全評價工程
工程編號: 02-108
項目名稱:湖北省赤壁市**水庫安全鑒定工程
勘察階段:安全鑒定階段
工程技術負責人:****
審 核 人:*****
審 定 人:
總 工 程 師:
院 長:
** 勘 察 設 計 院
二○**年六月
1、前 言
1.1工程概況
赤壁市**水庫位于湖北省赤壁市西部茶庵嶺鎮**廟村境內,距赤壁市城區約20km,水庫攔蓄陸水河左岸支流**港中、上游來水,它與上游駝兒潭水庫、蜜蜂水庫連接成梯級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供水、發電、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小(一)型水庫。壩址以上承雨面積3.0km2,總庫容248萬m3,有效庫容160.6萬m3,防洪庫容58.5 m3,死庫容28.9 m3。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mm左右,水庫正常蓄水位100.54m,校核洪水位103.3m,設計洪水位102.45m,水庫死水位90.00m。
**水庫交通位置示意圖
水庫樞紐工程由大壩、溢洪道、灌溉發電輸水管、壩后電站等建筑組成。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頂高程103.40m,最大壩高21.00m,壩頂長369.00m,壩頂寬5.0~6.0m。上游臨水面坡比1:3~1:2.5,下游背水面坡比為1:2.0,而且大壩在上、下游高程96.00m分別設置一平臺,平臺寬2m,大壩底寬135.00m。
溢洪道位于大壩右岸山坳天然埡口處,為開敞式無閘門控制的寬頂堰,堰頂高程100.54m,堰頂凈寬15m,最大泄量為150.00m3/s。
大壩高輸水管位于主壩左岸,為混凝土預制園管,進口底高程96m,管徑0.6m,管長40m,泄流量0.3 m3/s。
大壩低輸水管位于主壩右岸,為混凝土預制園管,進口底高程90m,管徑0.8m,管長70m,泄流量1.1 m3/s。
1.2水庫建設過程及大事記
**水庫
始建于1965年冬,經兩次擴建,到1966年,完成壩高10m,復于1975年,加高5m,壩高達15m。為水庫整險加固擴大效益,1978年地區行署批準按壩高21m擴建,改建了溢洪道,增建了發電管和高輸水管,工程于1981年春竣工。
工程興建過程中,未進行過專門工程地質勘察,壩體右岸壩山結合不好,1966年發生繞壩滲漏,幾經翻筑處理,但不徹底。1978年擴建時,對右壩頭進行了翻筑,加深了截書墻,大壩內坡增加了粘土鋪蓋,繞壩滲漏問題有所緩解,并建了壩后式發電站,裝機兩臺,總容量150KW。
工程運行過程中的主要險情:
1)南壩段壩后散浸,壩基滲水,壩腳高水位時明顯有水滲出。
2)北壩段(主河槽段)96m高程下游壩坡普遍散浸,右壩肩散浸,并局部集中滲水。
3)溢洪道兩岸強風化層、殘坡積層跨塌不斷。
4)壩前迎水面護坡不完善,抗沖能力差,護坡潛在不穩。
1.3勘察目的及技術要求
本階段勘察的目的任務是:
1)收集區域地質、地震記錄及相關工程資料,評價區域地殼穩定性,確定場區地震動參數及地震基本烈度。
2)復核場區地質構造、地層巖性,調查巖體風化特性、節理裂隙發育規律,研究巖體完整性、透水性、穩定性及物理力學特性等。
3)收集、了解大壩施工時的土料場、石料場情況。
4)了解大壩清基、基礎處理情況,分析壩基滲漏原因。
5)研究壩體物質組成、碾壓密實性、透水性、天然狀態等特征,評價壩體質量,分析險情產生原因,提出處理意見。
6)研究溢洪道地質構造、地層巖性,評價邊坡及抗沖穩定性。
7)研究高低發電輸水隧洞工程地質條件。
8)了解大壩除險加固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情況。
本次勘察除滿足安全鑒定設計要求外,主要遵循以下規程規范:
(1)“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 (GB5028-99)
(2)“土工試驗規程” (SD128-84)
(3)“碾壓土石壩設計規范” (SL274-20**)
(4)“水庫大壩安全詳價導則” (SL258-2000)
(5)《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 (GB50287-99)
1.5勘察過程及完成工作量
本工程興建前,未進行過專門工程地質勘察,前期地質資料僅有相關的1:20萬區域地質圖及區域地質報告。為配合水庫大壩等建筑物安全鑒定工作,受業主委托,進行了相應地勘工作。地勘工作主要有地質測繪、地質鉆探、險情調查、現場原位測試、室內土工試驗、內業整理、編繪地質報告等。野外地勘工作于20**年4月間完成,內業成果于5月間完成,共完成地勘工作詳見工作量統計表。
石人泉水庫大壩安全鑒定地質勘探工作量統計表
表1-1
工作項目 單 位 數 量
鉆孔及鉆探進尺 個/m 8/158.1
鉆孔注水試驗 段 16
鉆孔壓水試驗 段 6
鉆孔標貫試驗 次 0
室內土工試驗 常規 件 16
滲透 件 5
顆分 件 6
擊實 件 2
水質分析 件 2
地質測繪(1:1000) Km2 0.7
天然建材調查 Km2 4
本報告采用黃海高程系統,地形圖由湖北省赤壁市水利局提供。
2 、 區域地質概況
2.1地形地貌
湖北省赤壁市石人泉水庫場區地處幕阜山中高山區與沖洪積崗地過度地帶,區內山脈走向近于東西向,與區域構造線一致,為典型構造剝蝕堆積地形。區內溝、谷相間,場區西側為風化剝蝕堆積崗地,地面起伏不平,地面高程78m~90m之間。場區東南側為中低山區,山頂高程105m~120m。**港自東南流向北西,河谷寬闊,河谷寬深比10:1左右,河谷兩岸地形平緩。
**水庫攔蓄**港中、上游來水,最終流入陸水河。**港全長9.5Km,水庫樞紐控制流域面積3.0Km2,壩址以上河道長度3.0km。
2.2地層巖性
工程場區內出露地層較為簡單,場區內分布的主要地層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志留系中統墳頭群(S2fn)
灰黃色、黃綠色等泥質粉砂巖、粉砂質頁巖夾細砂巖,層厚417.00m。
(2)殘坡積土層(Q4e1+d1)
該層分布在壩址左右岸緩坡地帶,呈片狀分布,由風化殘積粘土和粉質粘土夾碎石構成,層厚1~3m。
(3)河床沖積層(Q4a1)
上部由灰色、灰褐色粉質粘土構成,水平層理發育,層厚1~2m,下部為砂卵石,由礫石夾砂石、泥土構成,層厚1~6m。
2.3區域地質構造及地殼穩定性評價
場區位于雪峰地盾、漢江坳陷及下揚子臺褶皺帶的交匯處,跨新華夏系第二構造沉降帶的東部邊緣。場區主要構造形跡及構造體系有前震旦紀時期形成的北西向構造,中生代時期形成的東西向構造、弧形構造、山字型構造及新華夏系構造等。
場區及周邊地區地質構造單元體位于中生代形成的臨湘山字型構造中,該構造以臨湘為中心,西起長江西岸的楊林磯,東到陸水水庫這一廣大地區,為一復雜的扭動構造--臨湘山字型構造。山字型構造的前弧展布在楊林山、路口鋪、臨湘、羊樓司、趙李橋、五洪山一帶,弧頂在臨湘五里碑。
臨湘向斜以臨湘為中心,東西弧形延伸,向斜的核部由志留統黃綠色粉砂質頁巖組成,兩翼為奧陶--震旦紀及冷家溪群地層。由于斷層的破壞,地層出露不全。
區內斷層以走向斷層為主,主要斷層有:磨盤底斷層、茶庵嶺斷層、鴻鶴嶺斷層、斯橋--羊樓司斷層,它們多斷在震旦紀與元古界之間,斷層帶內為碎裂巖、糜棱巖,具擠壓成扁豆狀鱗片狀。其中文修橋斷層長3.5Km、雷家沖斷層長4.5Km、磨盤底斷層長6Km、茶庵嶺斷層35Km、鴻鶴嶺斷層長3.5Km、斯橋--羊樓司斷層長25Km,而且茶庵嶺斷層1954年曾發生4.4級地震,等震線長軸與斷層一樣。
場區位于中生代及新生代構造區內,區內褶皺緊閉,構造應力以南北向壓應力為主,區內走向斷層,規模比較大,而且斷層局部挽進期有一定活動性,形成近期歷史最新地震,地震震級較底。綜上,區內斷層均為中生代斷層,斷層膠結良好,挽近期有一定活動,但規模較小,距場區有一定距離,近期未發現其它活動跡象,資料顯示自喜山運動以來,區內斷裂活動相對微弱,故認為場區地殼相對基本穩定。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本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
2.4 區域水文地質條件
從場區地下水儲存、運移介質來看,場區地下水可分為基巖裂隙水及孔隙水兩種,現分述如下:
基巖裂隙水:主要儲存在志留系系中統中厚~薄層狀泥質粉砂巖、粉砂質頁巖地表強風帶張開性裂隙中,受節理裂隙發育規模、連通性制約,地下水儲存空間有限,地下水活動相對較緩慢。地下水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常在山坡、山腳處,以裂隙性泉水流出地表。
孔隙水:主要儲存于第四系殘坡積、沖積堆積層中,如左右兩岸緩坡及山腳下殘坡積堆積體,以及現代河床沖積砂卵石、粉質粘土,堆積體各種孔隙、空隙體積隨土類性質變化較大,地下水儲量及滲透性也隨之變化較大。一般殘坡積層、沖積粉質粘土層地下水儲量有限,滲透性微弱,沖積砂卵石層中地下水儲量較大,地下水運移活躍。
地下水的化學特征:基巖裂隙水多為硫酸根鈣、鎂型,孔隙水多為重碳酸鈣、鎂型,地下水水質優良,無污染,對混凝土無侵蝕性。
3 、 庫區工程地質條件
3.1 地質概況
水庫區位于東南至北西向河谷中,左、右岸為中低山區,山體寬厚,山頂高程110~120m,山頂渾圓,岸坡平緩。區內山脈走向近于南北向,與區域構造線一致,為幕阜山中高山區與沖積崗地過度區余脈。壩址以上主河道長3.0km左右,河床比降為7.0‰,水庫控制流域面積為3.0km2,庫區溝谷不發育,植被覆蓋率較高。
庫盆及岸坡由志留系中統墳頭群泥質粉砂巖、粉砂質頁巖組成,現代河床沉積有第四系沖洪積層,下部為砂卵石層,上部為粉質粘土。庫岸低洼處常覆蓋薄層殘破積層,由含礫粉質粘土、粘土構成。
庫區位于荊泉山倒轉向斜北翼正常翼,地層產狀產狀165°∠30°,南翼地層產狀產狀S、SE傾∠40°~67°,軸線走向NEE70°~80°。核部由二疊系至泥盆系地層構成,翼部由志留系地層構成。
3.2 工程地質評價
(1)水庫滲漏
庫周山體雄厚,山頂渾圓,地表高程較高,不存在低于水庫正常高水位的鄰谷,庫岸、庫底均為相對不透水的泥質粉砂巖、砂質頁巖等陸源碎屑巖系列組成,巖體完整,節理裂隙短小閉合、連通性差,巖體透水性微弱,水庫不存在滲漏問題。
(2)庫岸穩定
水庫左、右兩岸由志留系中統墳頭群泥質粉砂巖、砂質頁巖等巖性組成巖質岸坡,巖層傾向東南,傾角35°~50°,巖層褶皺構造稍有發育,層序正常,,結合緊密,局部發育少量小規模斷層,巖體相對較完整,巖體抗風化性能強較低。
整個庫岸無大規模、連續性的不利結構面組合,岸坡穩定,水庫運行多年,水庫周邊未發現大的崩塌、滑坡等影響庫岸穩定的不良地質現象,水庫庫岸基本穩定。
(3)水庫淤積
庫岸地形坡度較緩,植被覆蓋率極高,地層巖性以泥質粉砂巖為主,巖石抗風化性能較差,地表覆蓋全新統殘坡積層,可供水土流失的陸源碎屑較多。在雨季,地表溪流將會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是水庫淤積的主要物質來源,但體積不大。
(4)水庫浸沒
庫岸岸坡30~40°,多為巖質邊坡,殘坡積層分布較高,庫區不存在浸沒問題。
4、壩基工程地質條件及評價
4.1壩基地質概況
1)地形地貌
壩址區為中低山及丘陵崗地,河流自東南向北西流入本區,壩址正位于東南向河段上,壩址上游為中低山區,地表坡度約為40°~60°左右,山頂高程110~120m左右。壩址下游為丘陵崗地,地面起伏不平。區內河谷、溝谷寬闊,兩岸岸坡平緩,正常蓄水位高程河谷寬350m,河谷寬高比10:1,河谷相對較寬闊。區內中低山區基巖裸露,山頂、緩坡、山腳局部覆蓋殘坡積層,壩址下游分布厚層殘坡積及沖積層。
2)地質構造
壩址區位于荊泉山倒轉向斜正常翼,正常翼(北翼)地層產狀產狀165°∠35°,軸線走向NEE70°~80°。
壩址區出露基巖為志留系中統墳頭群中厚~薄層泥質粉砂巖、砂質頁巖,巖層層序完整,無任何次級褶皺、揉皺發生,巖體呈單斜狀。
右壩肩基巖裸露,壩頂以上坡高10m左右,巖層產狀165°∠35°。地質測繪發現右壩肩無任何斷層及褶皺發育,發育兩組節理及裂隙,描述如下:
一組:產狀45°∠75°,延伸1~2m,閉合狀,線密度5~10條/m。
二組:產狀140°∠85°,延伸2~3m,閉合狀,線密度5~10條/m。
巖體發肩兩組節理,呈共軛關系,均呈閉合狀,延伸長度均小于3m。
3)地層巖性
(1)沖洪積層(Q4a1+p1)
該層分布在現代河床上,由砂卵石組成,組成物質主要為卵石夾砂及沖積泥土,該層厚1.0~6.0m,水庫筑壩時,此層未全部清除。
(2)殘坡積土層(Q4d1+el)
該層分布在左右兩岸山坡及山頂,由黃褐色粉質粘土夾碎石塊石構成,粉質粘土呈硬塑狀,與碎石、塊石結合緊密,該層厚1~3m。
(3)志留系中統墳頭群(S2fn)
該層構成整個場區基底,由中厚層~薄層泥質粉砂巖、砂質頁巖構成,該層厚417m。
4.2 壩址區主要工程地質條件
1)壩基巖體風化特征及完整性
壩區出露基巖均為中厚層~薄層泥質粉砂巖、砂質頁巖,巖石柔弱,抗風化性能較差,經本次地質調查及地質鉆探揭示,地表巖石為強風化狀,強風化層厚1~1.5m,弱風化層厚4~6m,下部微風化層厚超過10m,本次鉆探進入微風化層5~6m,未揭穿此層。
鉆探巖芯采取率與巖體完整性、巖體風化程度、節理裂隙發育程度有關。強風化帶巖芯采取率40~50%之間,RQD指標幾乎為零;弱風化帶巖芯采取率50~70%之間,RQD指標在20~40%之間;微風化帶巖芯采取率80%以上,RQD指標在50%以上。
2)壩基巖體透水性
壩基出露基巖為志留系中統泥質粉砂巖、砂質頁巖等陸源碎屑等柔性巖體,巖石層理、片理等結構面緊閉,遇水有一定軟化作用。經本次地質鉆探壓水試驗揭示,強風化巖體透水率在5~10(lu)之間,弱風化巖體透水率在5(lu)以下,微風化巖體透水率在1(lu)以下。
3)壩基巖土體強度特征
本次地質勘察,對場區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未做過多研究,借用場區已有工程已有成果資料,提出以下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建議值供設計使用。
土體物理力學指標建議值
表4-1
項目
地層 濕密度
(g/cm3) 干密度
(g/cm3) 內聚力
(kPa) 內磨擦角φ
(º) 允許坡降 滲透系數
cm/s
碎石土 1.80 1.41 10 23 0.3 5.0×10-3
殘坡積碎石土 1.95 1.54 30 21 0.45 5.0×10-4
沖積粉質粘土 1.98 1.58 45 15.0 0.6 1.0×10-6
砂卵石層 2.02 1.70 35 0.25 1.0×10-2
巖石物理力學指標建議值
表4-2
項目
巖石 風化狀態 濕密度
(KN/m3) 干密度
(KN/m3) 巖石濕抗壓強度MPa 巖石濕彈性模量GPa 與砼間抗剪強度 滲透系數
cm/s
泥質粉砂巖 強風化 26.2 25.0 30.0 14 f=0.52 5.5×10-4
泥質粉砂巖 弱風化 25.1 25.5 20.0 12 f=0.50 1.0×10-4
泥質粉砂巖 微風化 25.5 24.7 10.0 9 f=0.48 1.0×10-4
4.3 壩基巖體主要工程地質問題評價
1)、壩基滲透性評價
壩基由志留系中統墳頭群泥質粉砂巖、砂質頁巖構成,巖石為陸源碎屑巖,遇水軟化強烈,地表強~弱風化巖層透水率在5(lu)以內,屬弱~微透水層范疇,而且隨水庫運行,巖體進一步軟化泥化,節理閉合,巖體透水性將進一步降低。
經鉆孔壓水試驗揭示,地表弱風化巖體具中等透水特性,巖體透水率在5(lu)以下,微風化巖體透水率在1(lu)以下。
故認為壩基巖體滲透性微弱、滲流穩定,壩體不存在壩基及壩肩繞壩滲漏問題。
2)、壩基強度評價
壩基為志留系中統墳頭群泥質粉砂巖、砂質頁巖等柔性巖體,巖石單軸濕抗壓強度20~30Mpa,地基巖體允許承載力1Mpa左右,巖體雖為柔性巖體,但無明顯軟弱夾層或孔洞洞穴,巖石軟化緩慢,地基巖石不存在壓縮變形及大規模沉陷問題,故認為相對于壩體本身應力來講,壩基巖體強度較高,場區適應性較好。
3)左、右壩肩穩定性評價
左壩肩地表覆蓋少量薄層殘坡積層,由志留系中統泥質粉砂巖構成,山坡傾向北,傾角20°~30°,巖層產狀165°∠35°,巖石由隱性節理切割,已成碎裂狀,左壩肩共發育兩組節理,描述如下:
J1:走向330°,陡傾角,節理閉合,線密度8條/m。
J2:走向50°,陡傾角,節理平直、閉合,線密度8條/m。
以上兩組結構面與巖石層理組合,未形成無不利結構面組合,左壩肩巖體穩定。
右壩肩基巖裸露,同樣由志留系中統泥質粉砂巖構成,山坡傾向西南,傾角40°~50°,巖層產狀165°∠35°,巖石隱性節理,巖石呈碎裂狀,左壩肩共發育兩組節理,描述如下:
一組:產狀45°∠75°,延伸1~2m,閉合,線密度5~10條/m。
二組:產狀140°∠85°,延伸2~3m,閉合狀,線密度5~10條/m。
以上兩組結構面與巖石層理,未形成無不利結構面組合,右壩肩巖體穩定。
篇2:陜西省工程建設活動引發地質災害防治辦法(2018年)
陜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05號
《陜西省工程建設活動引發地質災害防治辦法》已經省政府20**年第21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年1月1日起施行。
省 長:胡和平
20**年11月22日
陜西省工程建設活動引發地質災害防治辦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陜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當堅持“誰建設、誰負責”“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勘查、設計、治理費用納入工程建設預算。
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防治的領導工作。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統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鄉建設、水利、交通運輸、發展改革、教育、民政、財政、旅游、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應急管理、氣象、地震、測繪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本部門工程建設引發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第五條 工程建設單位應當在上級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行業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開展工程建設活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接受當地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監督。
第六條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第七條 工程建設單位應當在施工前依據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制定工程建設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工程建設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機構設置以及責任人;
(二)防治范圍及防治時段;
(三)防治措施;
(四)保障措施。
第八條 工程建設活動應當堅持地質災害避讓為先,無法避讓需要采取工程治理的,配套建設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
第九條 工程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規定的措施和要求,落實責任人、監測人,做好工程涉及范圍內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治理工作,確保人員、設備的安全。
第十條 工程建設單位的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行業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工程建設單位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督檢查,處理工程建設引發的地質災害防治的有關事項,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督促工程建設單位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定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落實防治措施。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對工程建設單位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指導監督。
第十二條 工程建設單位對主體工程驗收的同時,應當對配套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進行驗收。
第十三條 配套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由工程建設單位組織驗收,工程建設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工程建設單位的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行業主管部門參加。
第十四條 工程建設單位或者運營單位在工程建設或者運營中,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應當立即向上級工程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行業主管部門報告,同時向當地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當地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有關地質災害報告制度,向上級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
第十五條 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或者與防治工作有關的行業主管部門違反本辦法規定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六條 違反本辦法,工程建設單位或者相關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責令改正,逾期不改的,可以對當事人處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可以對單位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一)未成立防治機構、落實負責人的;
(二)未對作業人員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的;
(三)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未及時上報的;
(四)其他未落實防治方案的行為。
第十七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已有法律責任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對違反本辦法規定的工程建設單位進行處理的同時,可以建議同級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工程建設單位的上級行業主管單位,督促工程建設單位履行相關責任。
第十九條 本辦法自20**年1月1日起施行。
更多資源來自房地產 E網
篇3:中心校防治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中心校20**年防治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為切實作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校舍和師生生命財產安全,現根據上級有關要求及法律法規,并從學校實際出發,特制訂本預案。
一、災害性質
本預案所稱突發性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師生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陷塌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二、應急分類
地質災害應急分:臨災應急和災害應急兩類。
三、救災機構及職責。
?。ㄒ唬?、地質災害防治、救災工作領導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及班主任
領導組主要職責:
1、建立學校及周邊地質、地貌檔案,建立有效的預測、預警、預防和快速反應體系,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作好日常監控工作。
2、根據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決定是否啟動本預案,統一指揮和組織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執行上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的指揮和下達其它地質災害防治救災任務。
3、監督、檢查、落實各部門地質災害應急準備工作,組織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的調查,預防災害發展趨勢和潛在的威脅,提出應急防范的對策和措施。
?。ǘ┑刭|災害搶險救災分組及職責
指揮組負責人:**
警戒組負責人:**
救護組負責人:**
疏散組負責人:**及班主任
1、救災注意事項:
?、?、當某處發生地質災害時,全體人員應保持鎮定,及時報警并迅速依據任務分工和組長的命令擔負起搶救工作,不可袖手等待救災人員前來搶救而延誤時機。
?、?、迅速切斷配電箱總電源等。
?、?、救災人員抵達現場后,除參與搶救工作外,其余人員應從速遠離現場,以免影響或妨礙搶救工作的進行。
?、?、現場有危險品、易燃易爆物品應迅速搬離。
2、各組職責:
指揮組:(1)、熟悉學校建筑格局及道路情況;(2)、清楚學校地質災害的地點、范圍;(3)、了解學校內樓房裝修材料的性質;(4)、了解電線鋪設的線路;(5)、了解災害的走勢;(6)、確定逃生路線、避險場所、救護方案。
警戒組:(1)、了解學校建筑格局及道路情況;(2)、當某處發生災害時,應迅速確定安全逃生的路線,避險場所,以便疏導他人逃生;(3)、在警戒線負責攔阻無關人員進入災害現場。
救護組:(1)、應具備救護常識;(2)、應了解一般藥物的使用;(3)、清楚指定的逃生路線;(4)、根據傷情緊急救護,或送醫院治療。
疏散組:(1)、利用學校報警設施和廣播迅速報道逃生方案;(2)、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班主任有序疏導學生。
四、災情調查
災情發生后,學校要積極協助查明原因,提供必要的信息。
五、善后處理
在事故發生后的善后處理過程中,應積極穩妥地開展工作,立即將受傷人員送往醫院治療,盡量安慰受傷人員及家屬,妥善解決他們的要求,并盡快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事故處理結束后,及時將事故處理結果書面報告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