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感染管理制度-10 項
三、醫院感染的消毒隔離制度
1. 醫務人員必須遵守消毒滅菌原則,進入人體組織或無菌器官的醫療用品必須滅菌;接觸皮膚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須消毒。用過的醫療器材和物品,應先去污染,徹底清洗干凈,再消毒或滅菌;其中感染癥病人用過的醫療器材和物品,應先消毒,徹底清洗干凈,再消毒或滅菌。所有醫療器械在檢修前應先經消毒或滅菌處理。
2. 根據物品的性能選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進行消毒滅菌。耐熱、耐濕物品滅菌首選物理滅菌法;手術器械及物品、各種穿刺針、注射器等首選壓力蒸氣滅菌;油、粉、膏等首選干熱滅菌。不耐熱物品如各種導管、精密儀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選用化學滅菌法,如環氧乙烷滅菌等,內窺鏡可選用環氧乙烷滅菌或2%戊二醛浸泡滅菌。消毒首選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選化學方法。
3. 化學滅菌或消毒,可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選擇滅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劑。使用化學消毒劑必須了解消毒劑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響滅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時注意有效濃度,并按要求進行監測。更換滅菌劑時,必須對用于浸泡滅菌物品的容器進行滅菌處理。
4. 病人使用的吸氧裝置、霧化吸入器、氧氣濕化瓶、呼吸機面罩、管路和嬰兒溫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畢終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內。濕化瓶應為滅菌水,每日更換或消毒。呼吸機的螺紋管、濕化器、接頭、活瓣通氣筏等可拆卸部分應定期更換消毒。
5. 手部皮膚的清潔和消毒執行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20** 年版)。
6. 地面的清潔與消毒:地面應濕式清掃,保持清潔;當有血跡、糞便、體液等污染時,應即時以含氯消毒劑消毒,消毒劑濃度按要求配制。拖洗工具應有不同使用區域的標識,使用后應先消毒、洗凈、再晾干。
7. 醫院應在實施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情況,對感染病人采取相應隔離措施。
篇2:第一醫院普通門診醫院感染管理消毒隔離制度
第一醫院普通門診醫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離制度
一、各科門診醫師、護士上崗時應衣帽整潔,嚴格執行日常清潔、消毒、隔離制度。
二、每個診桌應配備合格的速干手消毒劑,醫務人員診療時,每接觸一個病人前后均應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消毒雙手,當手部有明顯血漬、污漬污染時,應嚴格洗手,每次洗手時間不少于15秒。
三、每個診室設置流動水洗手設施、洗手圖,配備清潔劑、干手物品或者設施。
四、門診大廳應設置預檢分診處,病人體溫≥38℃以上者應到發熱門診就診。
五、體溫計用75%酒精或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鐘,浸泡消毒后,清水沖凈,擦干,清潔干燥保存備用。血壓計袖帶保持清潔,有污染時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30min后再清洗干凈,晾干備用。血壓計外殼、聽診器可在清潔的基礎上用75%酒精擦拭消毒。
六、消毒液均應注明開啟日期,有效期內使用,小瓶復合碘、酒精消毒液每三天更換1次,大瓶消毒液每周更換一次,速干手消毒劑每月更換一次,無菌蒸餾水每天更換一次。
七、治療盤每日清潔,有污染時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每周消毒一次;壓脈帶一人一用,送供應室集中處置。
八、室內通風每日兩次,每次30分鐘,溫度允許時持續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
九、診室、治療室、走廊、衛生間的拖把要分別使用,有專用標記,地面要濕式清掃,被血液、體液、嘔吐物、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地面要用1000mg-2000mg/L含氯消毒液作用30min后擦拭。治療室、換藥室、注射室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拖地,用后拖把清洗懸掛晾干,定期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干燥保存。
十、診室桌子、椅子、凳子、門把手、水龍頭、門窗、用清潔的濕抹布,每天擦拭,一桌一抹布,當表面受到病源菌的污染時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被肝炎病毒污染時用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用后抹布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懸掛晾干,干燥保存。
十一、醫療廢物處置符合有關規定,醫療廢物與生活垃圾要分別放置不同顏色的袋內,外貼專用標簽,并填寫好科室、分類,由專人收集、運送。
十二、下班后認真洗手,更換衣物。
篇3:第一醫院感染消毒隔離制度
第一醫院感染消毒隔離制度
1、醫院所有工作人員必須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和《消毒管理辦法》,熟練掌握無菌操作技術,嚴格執行消毒隔離預防各項規程。
2、醫務人員上班時衣帽整潔,不留長甲、不戴手飾,操作時戴口罩;下班、就餐、開會時應脫去工作服;進入傳染病區應穿隔離衣,換鞋戴口罩。禁止穿隔離衣、鞋等進入非隔離區。
3、門(急)診實行預檢分診制,發現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須引導至感染科門診就診,確定為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者按規定網絡直報疫情。
4、重點部門科室,應按照醫院消毒隔離技術規范建立相應的消毒隔離制度。要嚴格區分無菌區、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無菌物品放置專柜,標識清楚。
5、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接觸病人或操作前后用洗手液和流動水認真洗手。接觸傳染病人后用消毒液洗手。
6、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凡侵入性診斷治療用物(器材、器械、敷料等)均做到一人一份,一用一滅菌,連續使用的氧氣濕化瓶、霧化器、呼吸機管道、牙墊等均須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重復使用的醫療器械應采用清洗、消毒滅菌處理原則進行消毒滅菌。未經嚴格消毒滅菌處理的物品不得使用到病人身上。每月對消毒滅菌質量進行監測。
7、注射、治療時鋪無菌盤,抽出的藥液不得超過2h,開啟的無菌溶液必須在24h內使用,各種溶酶不得超過24h,并注明開啟時間。
8、碘酒、酒精、碘伏等消毒滅菌劑應密閉保存,容器每周更換滅菌2次。
9、特殊區域如各科治療室、換藥室、門診注射室、手術室、產房、新生兒病房、兒科病房、洗嬰室、ICU病房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拭物表與地面2次,每日空氣消毒1次;重點部門每月一次物表及空氣的細菌學監測要有記錄。
10、治療室、處置室、換藥室、配餐間、病房、廁所使用的清潔工具(拖布、掃帚、抹布等),標志明顯,分別清洗,分區定點放置,定期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11、病床濕掃(一床一巾),床頭柜濕抹(一柜一巾),使用后消毒液浸泡,臉盆痰盂(除一次性)出院后終末處理備用,住院期間每周消毒一次。
12、普通病人出院、轉院、死亡后,床單位或病房按病種進行終末消毒處理。
13、換下的臟被服放入污衣袋內,有膿血、體液的應置于防水袋內,不得在病房或走廊清點被服。
14、洗衣房布局符合要求,潔、污分開,各類衣物及傳染性衣物應分開消毒處理后洗滌。運送車輛潔污分開,并有定期清洗消毒制度。
15、嚴格管理一次性醫療器具,每批購置應符合衛生行政部門頒發的規定,并進行質量驗收,合格后方能使用。
16、使用后的一次性醫療用具及廢棄標本、感染性敷料、垃圾、手術切除的組織器官等醫療廢物,密封回收,統一銷毀。傳染病人的體液必須經消毒處理后方可排入下水道,實驗室菌種、毒種必須滅菌,無害化處理。
17、凡厭氧菌、綠膿桿菌等特殊污染的病人,應嚴格隔離,用過的器械、被服、生活用具、房間嚴格消毒處理,敷料焚燒。
18、做好醫院污水管理工作,污水處理設施有經培訓的專人負責,處理后的污水、污泥應符合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并定期檢測。
19、凡手術、分娩、血液透析、導管介入檢查治療之前,應進行肝功能檢查、HBsAg、抗-hcv、HCV、HIV等項目檢查,對結果陽性者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措施。
20、化驗報告單消毒后發出。
21、救護車輛及擔架運送傳染病人及尸體后,應進行消毒處理。
22、醫務人員必須接受消毒滅菌技術培訓,掌握消毒知識,并經常向病人進行各項衛生制度和消毒隔離知識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