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廈預應力鋼筋砼施工技術措施
本工程采用預應力混凝土技術,其中框架梁采用無結預應力混凝土技術,預應力鋼筋全部采用II級松弛 j15.2鋼絞線,預應力鋼絞線抗拉強度標準值為1570Mpa,張拉控制應力為鋼絞線標準強度的70%。錨具采用I類錨具,其中張拉端采用夾片錨具,固定端采用擠壓錨具。此外,采用逆序施工時,還需要采用單孔錨連接器。預應力張拉斷的內縮量不應大于5mm。
1預應力施工工序:
每個流水段預應力施工作業與其他施工作業的工序按照如下頁框圖進行。
按照結構整體施工劃分的流水段進行預應力施工。
2施工資源配置:
預應力施工的主要機具設備見下表
主要機具設備表
序號設備名稱規格數量備注
3無粘結預應力施工要點:
預應力筋下料
1.根據施工圖紙計算預應力筋下料長度,出具料表。
2.預應力筋開盤時,如有保護層不合格段,用切割機將其切去,禁用電弧焊。在預應力專用下料場地進行下料,下墊彩條布,禁止將鋼絞線在地面上生拉硬拽,以免磨損破壞預應力筋的PE保護套,對PE保護層局部破損處應用膠帶纏裹緊密。
3.按照料表進行下料,誤差范圍為-50 ~+100mm。
4.將切割完的鋼絞線按照使用部位逐一編號,貼上標簽,注明長度及代號。制作固定端擠壓件,將鋼絞線扶正并對中,擠壓一次完成,過程中不停頓。下料完畢的預應力筋按部位分類成捆、成盤掛牌,離地放置,做好防水防潮措施。
預應力體系布置
1.在非預應力鋼筋施工時,按照預應力體系布置圖與節點大樣設置并固定預應力筋定位筋或馬凳。
2.鋪設并固定預應力筋、張拉端和固定端的預埋件,保證澆注混凝土時預應力體系不移位,預應力體系固定就位后,各工種施工中不得挪動其位置。
3.局部存在普通鋼筋與預應力筋沖突的地方,原則上應優先確保預應力鋼筋的位置和形狀,具體情況與設計、監理及施工協商解決。
4.預應力筋鋪設完成后,應對預應力筋沿全長進行檢查,對局部破損處進行修補。
5.預應力筋豎向位置偏差控制在±8mm以內;預應力筋張拉端端頭與承壓板垂直距離長度不小于200mm;張拉端、固定端各組件間緊密接觸,并嚴格控制錨具中心與混凝土的邊距不小于設計尺寸。
6.按照設計與規范要求進行預應力體系的隱檢。
預應力張拉
預應力筋張拉工序:預應力筋隨總體結構施工順序逐層張拉。張拉工藝如下:
1.張拉計算
張拉控制應力和實際張拉力
根據設計張拉控制應力σcon,計算出張拉控制力F,以及初始張拉力20%F,和超張拉力103%F,并根據油泵千斤頂配套標定表計算出各張拉力對應的油表讀數。
2.預應力筋理論伸長值
計算公式為 ΔL=(pxL)/(Ay*Eg)式中:
ΔL -- 預應力筋理論伸長值;P -- 預應力筋平均張拉力;Ay-- 預應力筋公稱面積;L -- 預應力筋長度
Eg--預應力筋彈性模量(由原材試驗測得)
3.預應力筋張拉控制要點
(1)待砼強度達到張拉設計強度后,提出張拉申請,經各方簽認,方可張拉。
(2)清理張拉端操作面,安裝錨具夾片。
(3)檢查結構混凝土承受預應力部位的澆注質量。
(4)核對設備編號與標定報告,并注意有效使用期限。
(5)操作人員持證上崗并分工職責。
(6)專職質量檢查員到現場監督并聯系監理到現場旁站監督。
(7)張拉預應力筋并記錄各級張拉伸長值。
(8)預應力筋張拉完成后切割多余的鋼絞線,錨具外露鋼絞線長度不小于30mm。
(9)對張拉端進行保護,并按照設計要求封堵張拉端穴模所留空隙。對于無粘結預應力筋的張拉端用保護油脂充分覆蓋預應力筋錨具夾片,再用塑料封套蓋嚴。
(10)張拉工序采用應力和應變雙重控制,以應力控制為主,用應變進行較核,以保證預應力可靠有效的建立。
(11)預應力筋張拉伸長值誤差控制范圍為-5% ~ +10%。
(12)錨具回縮量不大于5mm。張拉時發現滑絲、斷絲,立即停止張拉,查明原因后繼續張拉。
(13)任何情況下,張拉應力不得超過預應力筋標準抗拉強度的80%。
(14)預應力筋張拉過程中,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停止張拉待查明原因并解決問題后再繼續張拉。
(15)各個工序中嚴禁電氣焊損傷預應力筋。
4試驗
預應力鋼絞線、錨具與連接器
1.鋼絞線進場具有出廠質量證明書和試驗報告單,報告單中的項目填寫詳實,字跡清楚,數量與實物相符。
2.進場后報監理工程師,根據規范要求做鋼絞線原材性能抽樣試驗。
3.進場檢驗內容:查對標志、外觀檢查,并按規定抽樣做力學性能實驗。
4.無粘結預應力筋外皮仔細檢查,確保無破損。
張拉設備
1.選定具有檢驗資質的單位對張拉設備(千斤頂--油泵--油表系統)進行配套校驗與標定。壓力表的精度不低于1.5級;校驗張拉設備的試驗機精度不低于2%;校驗時千斤頂活塞的運行方向與實際張拉工作狀態一致。
2.根據標定的張拉力和油表讀數關系,確定出各張拉控制應力點的油表讀數值。每套千斤頂和油泵配套使用,施工中發現問題及時對千斤頂進行重新標定。
3.張拉設備進行周期性檢測,超過校驗期限而未校驗的設備不能用于張拉施工。
篇2:高速公路X合同段預應力砼梁板孔道水泥壓漿配合比設計報告
高速公路z合同段預應力砼梁板孔道水泥壓漿配合比設計報告
一、設計依據
1、本合同段設計文件。預應力砼梁板設計標號為C50。
2、《公路橋涵工技術規范》(JTJ41-2000)
二、設計要求
1、水泥漿設計標號為50MPa。
2、水泥宜采用硅酸鹽水泥或普通水泥。水泥的強度等級不宜低于42.5。
3、水宜采用清潔飲用水
4、宜采用具有低含水量、流動性好、最小滲出及膨脹性等特性的外加劑,不得含有對預應力鋼筋或水泥有害的化學物質。
5、水泥漿的水灰比為0.4~0.45,摻入適量減水劑時,水灰比可減小到0.35。
6、水泥漿的泌水率最大不得超過3%,拌和后3h泌水率宜控制在2%,泌水應在24h內重新全部被漿吸回。水泥漿的膨脹率應小于10%。
7、水泥漿稠度宜控制在14~18s之間。
三、原材料說明
1、水泥
廠牌:建德“海螺”,規格:P.O42.5。
2、水
采用清潔的生活用水。
3、外加劑
產地:江蘇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規格:JM-HF(低泌水、微膨脹)高性能灌漿外加劑
以上原材料各頂技術指標均符合JTJ41-2000技術要求。
四、配合比設計
1、計算初步配合比
根據以上材料的技術指標和設計要求,確定水膠比W/C=0.37,計算單位水泥用量為1423Kg/m3,外加劑摻率為膠凝材料總量的13%,即185Kg/m3,用水量為527Kg/m3。則水泥漿的初步配合比為:水泥:外加劑:水=1238:185:527?。↘g)
2、試拌及工作性檢驗
按初步配合比試拌水泥漿拌和物10L,各材料用量
水泥:12.38Kg 外加劑:1.85Kg 水:5.27Kg
拌制后,測定其泌水率、膨脹率及稠度,試驗結果如下:
項目 試驗結果 規范要求
3h 24h
泌水率(%) 1.6 0?。?
膨脹率(%) 1 0.8 10
稠度(s) 17 14~18
試驗結果符合設計要求。
3、檢驗強度及確定試驗室配合比
將試拌料制成70.7mm標準立方體試件2組,經標準養護,測得7d、28d的抗壓強度。試驗結果如下:
水膠比/ 水泥(Kg) 外加劑(Kg) 水(Kg) 實測表觀密度(Kg/m3) 7d強度(MPa) 28d強度(MPa)
0.37 1238 185 527 1950 49.7 61.4
試驗結果符合設計要求。
最后確定50MPa水泥漿試驗室配合比為:
?。ㄋ?外加劑):水=(1238+185):527
1:0.37
篇3: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無粘結預應力鋼筋由7-Φ↑s5高強鋼絲組成鋼絲束或用7-Φ↑s5高強鋼絲扭結而成的鋼鉸線,通過防銹、防腐潤滑油脂等涂層包裹塑料套管而構成的新型預應力筋。
它與施加預應力的混凝土之間沒有粘結力,可以永久地相對滑動,預應力全部由兩端的錨具傳遞。這種預應力筋的涂層材料要求化學穩定性高,對周圍材料如混凝土、鋼材和包裹材料不起化學反應;防腐性能好,潤滑性能好,摩阻力小。對外包層材料要求具有足夠的韌性,抗磨性強,對周圍材料無侵蝕作用。
這種結構施工較簡便,可把無粘結預應力筋同非預應力筋一道按設計曲線鋪設在模板內,待混凝土澆筑并達到強度后,張拉無粘結筋并錨固,借助兩端錨具,達到對結構產生預應力效果。由于預應力全部由錨具傳遞,故此種結構的錨具至少應能發揮預應力鋼材實際極限強度的95%且不超過預期的變形。施工后必須用混凝土或砂漿妥加保護,以保證其防腐蝕及防火要求。無粘結預應力結構適用于跨度大于6米的平板。單向板常用跨度為6~9米,跨高比約為45。
對跨度在7~12米,活荷載在5KN/m↑2以下樓蓋,可采用雙向平板或帶有寬扁梁的板雙向平板的垮高比約為40~45,帶柱帽和托板的平板、密肋板或梁支承的雙向板,適用于建造更大跨度或活荷載較大的樓蓋。
無粘結預應力筋也可應用在較大跨度的扁梁上或井字梁和密肋梁上,梁的高跨比:樓層不超過25;屋頂層不超過28。采用無粘結預應力結構有利于降低建筑物層高和減輕結構自重;改善結構的使用功能,樓板撓度小,幾乎不存在裂縫;大跨度樓板可增加使用面積,也較容易改變樓層用途;施工方便、速度快;節約鋼材和混凝土;
可用平板代替肋形樓蓋而降低層高等,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適用于辦公樓、商場、旅館、車庫、倉庫和高層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