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泵機安全操作規程(七)
一、泵送設備放置應與基坑邊緣保持一定距離。
二、水平泵送的管道敷設線路慶合理,管道與管道支撐必須緊固可靠,管道接頭處應密封可靠。
三、嚴禁將垂直管道直接裝接在泵的輸出口上,應上垂直管架設的前端裝接長度不少于10m的水平管,水平管近泵處應裝逆止閥。敷設向下傾斜的管道時,下端應裝接一段水平管,其長度至少是傾斜高代差的五倍,否則就有機用彎管等辦法。增大陰力。如傾斜度較大,必要時,應在坡道上端裝置排氣活閥,以利排氣。
四、砂石粒徑、水泥標號及配合比應滿足泵機可泵性要求。泵送時,料斗內的物料應高于汲入口高度,防止汲入空氣傷人。
五、風力大于六級及以上時,泵車不得使用布料桿。天氣炎熱時應用濕麻袋、溫草包等遮蓋管路。
六、泵送設備的停車制動和鎖緊制動應同時使用,輪胎應楔緊。冷卻水供應正常,水箱應儲滿清水,料斗內應無雜物,各潤滑點應潤滑正常。
七、泵送設備的各部螺栓應緊固,管道接頭應緊固密封,防護裝置應齊全可靠。
八、各部位操縱開頭、高速手柄、手輪、控制桿、旋塞等均應在正確位置。液壓系統應正常無泄漏。
九、準備好清洗管、清洗用品、接球器及有關裝置。作業前,必須先用按規定配制的水泥砂漿潤滑管道。無關人員必須離開管道。
十、支腿應全部伸出并支固,未支固前不得啟動布料桿。布料桿升離支架后方可回轉。布料桿伸出時應順序進行。嚴禁用布料桿起吊或拖拉物件。
十一、當布料桿處于全部伸出并支固,嚴禁移動車身。作業中需要移動時,應將上段布料桿折疊固定,移動速度不超過10km/h。布料桿不得使用超過規定直徑的配管,裝接的軟管應系防脫安全繩帶。
十二、應隨時監視各種儀表和指示燈,發現不正常應及時調整或處理。如出現輸送管道堵塞時,應時行反泵使砼返回料斗,必要時應拆管排除堵塞。
十三、泵送工作應連續作業,必須暫停時應衛5~10分鐘(冬季3~5分)泵送一次。若停止較長時間再泵送時,應反泵一、二次,然后正泵送料。泵送時料斗內應保持一定量的砼,不得吸空。
十四、應保持水箱內儲滿清水,發現水質混濁并有較多砂粒時應及時檢查處理。
十五、泵送系統受壓力時,不得開啟任何輸送管和液壓管道。液壓系統的安全閥不得任意調整,蓄能器只能充入氮氣。
十六、作業后,必須將料斗內和管道內的混凝土全都輸出,然后對泵機、料斗、管道進行清洗。用壓縮空氣沖洗管道時,管道出口端前方10M內不得站人,并應用金屬網籃等收集沖出的泡沫橡膠及砂石粒。
十七、嚴禁用壓縮空氣沖洗布料桿配管。布料桿的折疊收縮應按順序進行。
十八、將兩側活塞運轉到清洗室,并涂上潤滑油。
十九、各部位操縱開關、調節手柄、手輪、控制桿、旋塞等均應復位。液壓系統卸荷。
篇2:砼泵機安全操作規程(7)
砼泵機安全操作規程(七)
一、泵送設備放置應與基坑邊緣保持一定距離。
二、水平泵送的管道敷設線路慶合理,管道與管道支撐必須緊固可靠,管道接頭處應密封可靠。
三、嚴禁將垂直管道直接裝接在泵的輸出口上,應上垂直管架設的前端裝接長度不少于10m的水平管,水平管近泵處應裝逆止閥。敷設向下傾斜的管道時,下端應裝接一段水平管,其長度至少是傾斜高代差的五倍,否則就有機用彎管等辦法。增大陰力。如傾斜度較大,必要時,應在坡道上端裝置排氣活閥,以利排氣。
四、砂石粒徑、水泥標號及配合比應滿足泵機可泵性要求。泵送時,料斗內的物料應高于汲入口高度,防止汲入空氣傷人。
五、風力大于六級及以上時,泵車不得使用布料桿。天氣炎熱時應用濕麻袋、溫草包等遮蓋管路。
六、泵送設備的停車制動和鎖緊制動應同時使用,輪胎應楔緊。冷卻水供應正常,水箱應儲滿清水,料斗內應無雜物,各潤滑點應潤滑正常。
七、泵送設備的各部螺栓應緊固,管道接頭應緊固密封,防護裝置應齊全可靠。
八、各部位操縱開頭、高速手柄、手輪、控制桿、旋塞等均應在正確位置。液壓系統應正常無泄漏。
九、準備好清洗管、清洗用品、接球器及有關裝置。作業前,必須先用按規定配制的水泥砂漿潤滑管道。無關人員必須離開管道。
十、支腿應全部伸出并支固,未支固前不得啟動布料桿。布料桿升離支架后方可回轉。布料桿伸出時應順序進行。嚴禁用布料桿起吊或拖拉物件。
十一、當布料桿處于全部伸出并支固,嚴禁移動車身。作業中需要移動時,應將上段布料桿折疊固定,移動速度不超過10km/h。布料桿不得使用超過規定直徑的配管,裝接的軟管應系防脫安全繩帶。
十二、應隨時監視各種儀表和指示燈,發現不正常應及時調整或處理。如出現輸送管道堵塞時,應時行反泵使砼返回料斗,必要時應拆管排除堵塞。
十三、泵送工作應連續作業,必須暫停時應衛5~10分鐘(冬季3~5分)泵送一次。若停止較長時間再泵送時,應反泵一、二次,然后正泵送料。泵送時料斗內應保持一定量的砼,不得吸空。
十四、應保持水箱內儲滿清水,發現水質混濁并有較多砂粒時應及時檢查處理。
十五、泵送系統受壓力時,不得開啟任何輸送管和液壓管道。液壓系統的安全閥不得任意調整,蓄能器只能充入氮氣。
十六、作業后,必須將料斗內和管道內的混凝土全都輸出,然后對泵機、料斗、管道進行清洗。用壓縮空氣沖洗管道時,管道出口端前方10M內不得站人,并應用金屬網籃等收集沖出的泡沫橡膠及砂石粒。
十七、嚴禁用壓縮空氣沖洗布料桿配管。布料桿的折疊收縮應按順序進行。
十八、將兩側活塞運轉到清洗室,并涂上潤滑油。
十九、各部位操縱開關、調節手柄、手輪、控制桿、旋塞等均應復位。液壓系統卸荷。
篇3:有限空間作業人員安全培訓
有限空間作業人員安全培訓
01引言
有限空間作業是指作業人員進入封閉或部分封閉、進出口受限、通風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積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間內進行的作業。由于有限空間作業環境的特殊性,一旦發生事故,往往會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威脅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因此,進行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培訓,提高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操作技能,是保障作業安全、預防事故發生的必要措施。
02特點與風險
有限空間作業環境通常具有空間狹小、進出口受限、通風不良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得有限空間作業存在諸多風險。常見的風險包括中毒窒息、爆炸、機械傷害、淹溺、觸電以及高溫高濕等。中毒窒息風險主要來源于作業環境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氣體;爆炸風險則可能由于易燃易爆物質的積聚而引發;機械傷害風險則由于作業空間狹小,操作不當可能導致碰撞或擠壓;淹溺風險則可能出現在含有積水的有限空間內;觸電風險主要源于作業現場可能存在的裸露電線或電器設備;高溫高濕風險則可能導致作業人員中暑或疲勞。
03安全管理制度
為確保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進行,應建立健全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制度。這些制度應包括作業審批制度、作業前安全條件確認制度、作業現場安全管理制度以及應急救援預案制度。
作業審批制度應明確作業申請、審批流程和相關責任人,確保作業符合安全要求。
作業前安全條件確認制度要求對作業環境進行全面檢查,確保通風良好、無有毒有害氣體積聚等安全條件。
作業現場安全管理制度應規范作業人員的行為,包括佩戴防護用品、遵守操作規程等。
應急救援預案制度則針對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制定救援措施,并進行定期演練,以提高應急救援能力。
04安全操作規程
制定詳細的安全操作規程對于保障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至關重要。
作業前的準備工作包括檢查作業環境、配備必要的安全防護用品和救援設備,確保作業人員具備必要的技能和知識。
作業過程中應嚴格遵守安全要求,如保持通風、防止火源、控制作業時間等,以防止事故的發生。
作業結束后,應進行清理工作,包括清理作業現場、歸還安全防護用品等,以維護作業環境的整潔和安全。
05安全培訓與考核
作業人員是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的直接責任人,因此,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和操作技能至關重要。
應定期開展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培訓,包括理論知識培訓和實踐操作培訓。
理論知識培訓應涵蓋有限空間作業的特點、風險、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等內容,使作業人員全面了解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要求。
實踐操作培訓則通過模擬演練或現場教學,使作業人員掌握安全操作技能,提高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
為了確保培訓效果,還應建立考核與評估機制。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考核,確保其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識和技能。對于考核不合格的作業人員,應重新進行培訓,直至達到要求為止。
06安全設施與裝備
在有限空間作業中,配備適當的安全設施與裝備是保障作業人員安全的重要措施。
應根據作業環境的特點和風險,合理配置通風設備、檢測儀器、防護用品等安全設施與裝備。
通風設備應確保作業空間內的空氣流通,降低有毒有害氣體的濃度;
檢測儀器用于實時監測作業環境中的氣體濃度、氧氣含量等關鍵參數,及時發現潛在的安全隱患;
防護用品則包括呼吸器、防護服、安全鞋等,為作業人員提供必要的保護。
此外,還應定期對安全設施與裝備進行檢查、維護和更新,確保其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對于損壞或失效的安全設施與裝備,應及時進行更換或修復,避免給作業人員帶來安全隱患。
07應急管理與救援
在有限空間作業中,應急管理與救援是應對突發情況、保障作業人員生命安全的關鍵環節。
應建立完善的應急救援體系,包括制定應急救援預案、組建應急救援隊伍、配備應急救援設備等。
應急救援預案應針對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制定具體的救援措施和流程,確保在事故發生時能夠迅速、有效地進行救援。
同時,還應定期組織應急救援演練,提高應急救援隊伍的應對能力和協作水平。在演練過程中,應模擬真實的事故場景,讓救援人員熟悉救援流程、掌握救援技能,確保在實際救援中能夠迅速響應、有效處置。
08結語
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培訓是提高作業人員安全意識、預防事故發生的重要措施。通過培訓,作業人員可以全面了解有限空間作業的特點、風險和安全要求,掌握必要的安全操作技能和應急救援知識。同時應高度重視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培訓工作,建立健全培訓機制,確保培訓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另外,作業人員也應積極參與培訓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和操作技能水平,為企業的安全生產貢獻自己的力量。